18秋山西电大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三0009标准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4749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秋山西电大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三0009标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8秋山西电大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三0009标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8秋山西电大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三0009标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8秋山西电大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三0009标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8秋山西电大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三0009标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秋山西电大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三0009标准答案.docx

《18秋山西电大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三0009标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秋山西电大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三0009标准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秋山西电大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三0009标准答案.docx

18秋山西电大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三0009标准答案

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三)_0009

山西电大省开课课程代码:

1405557

、单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晋方言是()中最复杂、最有特色、最丰富多彩的一支语言。

A.汉语

B.普通话

C.粤语

D.洋泾浜

参考答案:

A

2.

“平水韵”就是出在()。

A.忻州地区

B.吕梁地区

C.太原地区

D.临汾地区

参考答案:

D

3.旧时的习俗,往往要送给婴儿一件有纪念意义的“()”。

A.长命锁

B.礼物

C.礼金

D.衣服

参考答案:

A

4.

“看那孩子哭得真恓惶哩”,意思就是说那个孩子哭得很“()”。

A.悲伤

B.快乐

C.洋相

D.

滑稽

参考答案:

A

5.

山西方言里字词的组合结构是很有意味的,不但有感情色彩,也有()。

比如说“牛”,一般不会说这一个字,而是说“牛儿”,这是指大的牛。

A.延伸

B.关联

C.同义

D.概念的区别

参考答案:

D

6.生了(),则要另外用一大块红布,上用毛笔字书写“弄璋之喜”。

A.女孩

B.双胞胎

C.男孩

D.头胎

参考答案:

C

7.

()一带,当奶奶的要背负孙儿走街串巷,到各家讨取少量米面和小布块,如行乞的样子,称为“讨百家”。

A.晋中

B.晋南

C.晋北

D.晋西

参考答案:

A

8.

因为山西方言的(),本省人都听不懂自己人说话。

县与县、乡与乡、甚至村与村,都有差别。

同是一乡人,三里之外不同音的现象十分普遍。

A.艺术性

B.严肃性

C.多样性

D.纯洁性

参考答案:

C

9.

()作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的一支古老方言。

A.粤方言

B.晋方言

C.闽方言

D.赣方言

参考答案:

B

10.

在(),根本无法准确地说什么叫“山西话”。

A.山西

B.大同

C.平朔

D.运城

参考答案:

A

、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1.周文王在第二年即公元前403年,正式册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

A

2.魏文侯是个极有作为的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

B

3.赵烈侯名籍,公元前408年即位,是赵国被魏天子正式册封的第一位国君。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

A

4.安邑是魏国的第一个都城,居于魏国的西部地区。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

B

5.韩国的疆域是三晋中最大的一个。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

A

6.曲沃失去后,韩国更弱,韩王安九年(前230),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韩国灭亡。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

A

7.晋国之所以称雄诸侯三个半世纪,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晋国经济实力的雄厚。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

A

8.三晋国家中,魏国修建水利成绩最为显著。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

B

9.师旷不仅是个音乐家,还是一个政治家。

晋悼公曾问政于师旷。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

B

10.韩氏是晋国六卿中势力最弱的一个卿族,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韩氏“事微国小,《春秋》无语”,但却能同魏赵两家联合分晋,共同进入战国七雄的行列,说明韩氏具有很强的生存与应变能力。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

B

、简答题(共2道试题,共20分。

1.简述子夏与西河教风。

参考答案:

子夏早年师从孔子,是孔子晚年弟子中的佼佼者。

于公元前476年来到晋属西河(今山西河津一带)设教,专心教学五十五年。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术思想与教育事业,形成了独特的“西河教风”,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材。

子夏作为孔子弟子中知识最为渊博的学者和卓越的教育家,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作出过积极的贡献。

“六经”是子夏教学的主要内容。

子夏投师孔子,被分在文学科,帮助孔子整理和编纂经书,他在西河设教的主要内容,必然是传播和教授“六经”的。

子夏在研究和传授经典文献时,最独特的贡献就是对经书进行章节划分、句读判明、文义解释。

经子夏加工过的经书易看好懂,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子夏发明的章句之学,不仅是教材史上的重大改革,而且在文化、教育和科学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子夏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广泛地学习,以求得各方面的知识。

倡导学思并重、学思结合,发现问题,及时请教。

教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对所学的知识,要不断地复习巩固,才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

学以致用,培养治世的贤才是子夏的教育目的。

在学与用的辩证关系上,子夏比较侧重于用。

他认为学是用的基础,用是学的继续和目的,学用要结合。

学术自由,兼容并蓄是子夏首创的教学新风。

子夏是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重要传人,他在继承和传播儒家学说的过程中,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具有法家倾向的思想。

在这个特殊的社会氛围中,学以致用、儒法兼容,培养出了一批著名的法家人物。

子夏西河设教,授徒三百,见于史书记载的名弟子有8位,魏国著名的国君魏文侯,以贤闻名于世的田子方、段干木,法家的李悝、吴起,儒家的公羊高、谷梁赤,墨家的禽滑厘,他们或为君,或为相,或为将,都在各自的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子夏这种不怀学派偏见、兼容并蓄的学术内涵和教学新风,对于形成和推动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子夏设教,可谓业绩博大,德泽后世。

2.

简述合纵连横。

参考答案:

所谓合纵连横,从地域上来说,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南北相连为合纵;西连秦或东连齐,连东连西则称为连横。

从策略上讲,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

起初,合纵既可对秦,也可对齐,连横既可连秦,也可连齐,长平之战后,合纵连横主要在秦与六国之间进行。

战国时期最先发起纵横活动的是魏国的张仪和公孙衍。

张仪主张连横,公孙衍主张合纵,他们在政治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

张仪于秦惠文王九年(前329)到了秦国,次年为秦相,之后都在为秦而游说各国。

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魏国接受公孙衍的建议,与韩、赵、燕、中山四国举行会盟,五国合纵并沒有保护了魏国的利益,因此魏惠王接受了张仪的主张,放弃合纵改用连横。

魏襄王元年(前318),由公孙衍发动合纵,因而有魏、赵、韩、楚、燕“五国伐秦”之举。

公孙衍和张仪一纵一横,倾动天下。

在战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纵横家领袖人物主要集中于魏国,纵横家之所以产生于三晋,从历史原因看,它和三晋崇尚功利的文化传统有关。

纵横家追求功名富贵,善于权变游说,这些特征与三晋尚功、尚利,不墨守成规,勇于变革的传统有直接关系。

从现实原因看,它同三晋与秦之间力量强弱的转化有关。

战国中期,三晋日趋衰落,秦国日趋强盛,这种力量的对比转化,打破了以往以三晋为首的列国间的力量平衡,三晋为了图存、图霸,更需要灵活的外交手段来加强自己的实力。

、论述题(共1道试题,共30分。

1.请分析论述长平之战。

参考答案:

七雄经过长期的兼并争斗,到战国后期,具有统一实力者唯秦、赵两国,两国之间的争斗也因此而逐渐频繁,不断升级,长平之战就是两国之间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由此奠定了两国日后发展的格局。

长平之战是因秦赵两国争夺韩的上党地区而爆发的。

秦昭王采纳了魏人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开始实施远交齐楚,近攻三晋,随着远交近攻策略的实施,秦更是加大了对韩魏的攻占。

到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王龁率军攻打上党,上党赵军退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赵孝成王派廉颇率大军增援。

开战之初,赵军连连失利。

鉴于秦军力量太强,廉颇筑垒固守,拒不出战,两国军队在长平相持长达三年之久。

赵孝成王急于求成,不满廉颇的固守壁垒,就听信了秦的反间计,任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

赵括一到长平就更换将领,改易战术,大举向秦进攻。

白起针对赵括高傲轻敌的弱点,另派两支奇兵,从两翼包抄赵军,切断赵军的退路与后援的联系,赵军只好筑垒坚守待援。

赵军已被围困,粮尽援绝,难以坚持,赵军大败,四十多万人全部缴械投降。

白起把其中240个年幼者放归回国,其余40多万人全部坑杀。

这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最残酷的一次战役。

长平之战是赵国历史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因而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原因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多少年来,众口一词,认为“纸上谈兵”的赵括是赵国失败的祸首,事实上这是不公允的。

作为战争的直接指挥者赵括固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由赵国各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

首先,赵孝成王缺乏战略眼光,对秦统一六国的战略意图没有足够的认识,结果贪利受地,引火烧身。

其次,赵孝成王缺乏抗秦的决心和勇气,企图与秦媾和。

再次,外交上反对合纵,使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最后,不该更换将领,赵括指挥的无能与失误当是战败的一个直接原因。

长平之战赵国的惨败,使战国后期秦赵相抗衡的局面被打破,秦国加紧了由近及远的兼并步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