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题目整理课件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4486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当代文学题目整理课件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现当代文学题目整理课件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现当代文学题目整理课件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现当代文学题目整理课件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现当代文学题目整理课件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当代文学题目整理课件资料.docx

《现当代文学题目整理课件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文学题目整理课件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当代文学题目整理课件资料.docx

现当代文学题目整理课件资料

填空题略

名词解释:

九叶诗派、文协、孤岛文学、“主观战斗精神”、《生死场》、东北作家群、后期浪漫派、中国诗歌会、《雷雨》、

问答题:

1、为什么说《故事新编》是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2、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

3、简析夏衍戏剧《上海屋檐下》的艺术特色?

4、说明林语堂散文的艺术特色?

5、简析《围城》的多重主题意蕴?

6、举例说明九叶诗派的诗歌艺术特色?

论述题:

1、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比较曹禺戏剧与夏衍戏剧的不同?

3、与鲁迅等作家创作的农村题材小说相比,赵树理小说对中国新文学的新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4、比较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对土改描写的异同?

5、试析艾青诗歌的诗美品格?

6、举例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名词解释:

1、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

是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

以《诗创造》(1947年7月创刊)、《中国新诗》(1948年6月创刊)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聚集了一群以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九人为代表的“自觉的现代主义者”。

他们主要在《诗创造》、《中国新诗》上发表作品,在风格上形成了一个流派。

1948年11月,《诗创造》、《中国新诗》被国民党查封,九叶诗派活动告结束。

过去称为现代诗派或新现代诗派(后期现代诗派)。

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0年代九人诗集选《九叶集》,后文学史上才有九叶诗派之称。

《九叶集》派诗歌的内容

(1)诗人从不同侧面叙写人民的苦难、觉醒和斗争,凝聚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的爱。

(2)基于爱、自由、幸福和解放的思想感情,表现在人们的内心是民族意识的觉醒,外在是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与愤怒。

二者结合起来,便形成了可贵的自我牺牲精神,即抗战时期的时代精神。

(3)无情揭露和控诉国民党的反对统治。

(4)抒写诗人对光明和理想的执著追求。

(5)暴露新旧交替时期知识分子复杂矛盾的心态,对知识分子与小市民中存在的个人主义给予无情的鞭笞。

2、文协

3、孤岛文学

“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

三是群众报告性文学发展较快,成果主要反映在由梅益、林淡秋等主编的《上海一日》里。

孤岛文学是中国抗战时期的重要文学组成部分。

4、主观战斗精神

名词:

“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核心,也是他文艺思想的精髓。

“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强,坚强到能够和血肉的对象搏斗,能够对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表现结为一体。

”有三个支柱:

到处都有生活说、精神奴役创伤说、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

“主观战斗精神”说胡风文艺理论走向成熟和主体意识觉醒的标志是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理论发展的杰出成就之一."

5、《生死场》课本238

《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

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特别是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都使《生死场》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

《生死场》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写于1934年9月。

是鲁迅所编“奴隶丛书”之一。

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

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

不过,它在艺术表现上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人称之为文本的断裂。

换言之,小说的后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问题而转向了革命前途问题。

鲁迅在为《生死场》作的序中,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6、东北作家群课本239

东北作家群是指二十世纪而是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在中国东北土地上诞生的一批年轻小说家。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这群青年作家不愿做奴隶,纷纷从关外走向关内。

他们满怀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可爱的家乡的怀念,创作了一批反映东北人民生活斗争的作品。

其中较著名的是萧军(代表作《八月的乡村》等)、萧红(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等)、端木蕻良(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等)、舒群(代表作《没有祖国的孩子》等)、白朗(代表作《伊瓦卢河畔》等)等。

他们有的并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了左翼文学的一部分,为左翼文学增添了新鲜的活力。

在中华民族同外来帝国主义侵略的矛盾日益升为主要矛盾的社会现实中,他们较早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或影响下的抗日武装斗争,展示了在白山黑水之间浴血奋战的东北人民的精神风貌,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带给了中国文坛一个全新的场面,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的背景,具有独特的北国色彩。

7、后期浪漫派:

后期浪漫派是指抗战初期到1940年中期,崛起于上海文坛,以徐訏、无名氏为代表的浪漫派小说。

之所以称之为“后期浪漫主义”,主要是因为他们追求浪漫理想、抒情的笔调以及现代主义因素的介入,并与郁达夫代表的前期浪漫派小说有很大的不同。

在内容上,他们的小说能够适应图书市场的需求,带有明显的纯文学化口味的大众取向,同时艺术上还多以异国情调和神秘荒诞取胜,代表作有徐訏的《风萧萧》和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等。

7、中国诗歌会(课本271)

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1932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等人共同发起。

主要刊物是《新诗歌》,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廓清新月派,现代派在诗坛上造成的某些迷雾,推动和发展革命的诗歌运动,在内容方面“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倡导“大众歌调”,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当中去,中国诗歌会不仅注意诗歌的创作,而且主义理论研究,他们探索是个大众化的途径。

出版“歌谣专号”“创作专号”加以实践。

中国诗歌会对中国革命诗歌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8、《雷雨》

《雷雨》的主题

(1)社会现实与历史内容层面—对封建主义及其专制家庭的暴露与批判。

(2)哲学与人生层面—对人性、人生、命运之谜的叩问与探索;对于神秘诱惑的憧憬。

(3)审美与情感层面—对人类永久的关爱与悲悯。

《雷雨》艺术特色

首先,《雷雨》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是通过严谨的戏剧结构和强烈的戏剧冲突来表现的。

其次,曹禺处理戏剧冲突,能深入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锋,或让人物在内心自我交战。

再次,《雷雨》的戏剧语言精炼而亲切,通俗而含蓄,富于潜台词,具有体味不尽的意蕴和浓郁激荡的情感。

人物对话个性化,情绪化,而且能揭示人物在特定场景下的思想、态度。

问答题:

1、为什么说《故事新编》是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故事新编》的艺术创新

1.有意打破时空界限,采取“古今杂糅”的方法,既依据古籍又容纳现代,将古人写活,达到“借古鉴今”的目的。

2.小说采用前后部分对立或翻转的模式,造成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与语调的互补、渗透和消解。

3.将杂文笔法、戏剧形式运用于小说创作中。

4.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

《故事新编》八篇作品中有五篇是创作于鲁迅生命的后期。

此一时期,鲁迅疾病缠身长期面临死亡的威胁,又常处于论战的中心,可谓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但呈现在《故事新编》的风格却是前期小说及散文诗《野草》所未曾有过的。

这表明鲁迅在思想艺术上都达到了超越的境界。

如《铸剑》。

《故事新编》在艺术上的试验具有超前性,显示了鲁迅无羁的艺术创造活力。

当然,其在艺术上也有某些不成熟性。

2、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

1、曹禺的戏剧结构不拘一格而富于变化,精巧、严谨、讲究。

他善于根据所要表现的生活,精心地设计与组织戏剧冲突,在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中展示人物的鲜明性格特征,使作品既具有引人人胜的艺术感染力量,又容纳着极其丰富的生活内涵。

曹禺剧作艺术结构的另一个显著特色是戏剧冲突的强烈性。

2、曹禺戏剧富有诗意。

曹禺以诗人般的热情拥抱现实,追求诗与戏剧的融合,即追求戏剧的诗的境界。

其戏剧的诗意特征的主要表现:

(1)曹禺总是带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和理想的情绪去观察和描写生活。

他不是先有主题,而是在朦胧的诗意般的感受和想象中,抓住最激动人心的创作冲动或灵感开始创作构思。

(2)剧情与现实的联系并不紧密,生活表现的逻辑也不严密。

曹禺熟悉生活,但不写身边琐事。

(3)时空感不确定,常带有偶然性或传奇色彩。

3、曹禺的剧作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戏剧人物真实、丰满、深刻、生动。

曹禺写戏醉心于对人的刻画。

人物形象独具个性。

他把探索人的灵魂、刻画人的灵魂放在首位,力求写出人物心灵的诗。

如《日出》中的陈白露就是一首真实又令人灵魂颤栗的诗,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表现了曹禺作为摄魂者的杰出的艺术天才。

4、语言浓烈、明丽、精确、通俗。

人物语言个性化、抒情化、富有动作性,有丰富的潜台词。

5、曹禺的戏剧在创造方法上有突破与创新。

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糅和了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并与中国传统文学韵味血脉相通。

3、简析夏衍戏剧《上海屋檐下》的艺术特色?

第一,构成夏衍剧作鲜明特点的是其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及内在的深刻性。

夏衍善于写普通知识分子和小市民平凡的人生,从“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中去发掘内在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第二,以洗练含蓄的手法着力描绘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刻画其性格。

第三,讲究结构艺术(散文式结构),艺术风格简约、谨严、含蓄。

《上海屋檐下》以匡、杨、林三人的家庭悲剧为主线,以左邻右舍四家的悲喜剧为副线,组成了一部30年代上海中下层人们生活的交响曲。

三幕戏发生在同一场所,在上海东区常见的弄堂房子中间展开,剧情前后不到一天的时间。

全剧主线突出,结构单纯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巧妙处理共性与个性关系,并赋予黄梅天气以象征意义。

第四,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夏衍习惯于带着浓厚的人道主义的观点去看待人生。

其人道主义是和他的民主主义立场结合在一起的,这种人道主义的立场是夏衍更关注于大时代中人的命运,特别是人的心灵,微妙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其作品充满了人情味,具有类似契诃夫的“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第五,悲喜交迭,悲剧的内容用喜剧的手段来表现,使剧情悲喜相间,感情起伏,富有节奏。

4、说明林语堂散文的艺术特色?

(1)题材庞杂,“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入其毫颠,几乎无所不谈”,林语堂的散文写人生,写读书,写交友,写家庭与婚姻,写艺术与社会。

(2)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追求知识趣味性,如《论中西文化》。

(3)追求幽默的情趣与闲适。

(4)采用娓语式的笔调。

5、简析《围城》的多重主题意蕴?

《围城》的思想意蕴

(1)在生活描写层面,作品是“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即对抗战时期古老中国城乡世态世相进行描写,包括对内地农村原始、落后、闭塞状况的揭示,对教育界、知识界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作品用大量笔墨客观而尖刻地揭示出种种丑陋的世态世相,使读者从中感受到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落后景致与沉滞气氛。

作品还批判了站在时代大潮之外的知识分子的空虚、苦闷。

《围城》通过人物广阔的活动空间,讽刺性地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人生世相,再现了民生雕敝、社会腐朽的末世图景,无情嘲讽了百病丛生的社会现实。

错综复杂的家庭纠葛,反映了新式和旧式家庭的种种龌龊。

通过人物旅行,反映社会的衰败;

通过方的经历,揭露中国教育的堕落。

(2)在文化反思层面,作品通过对最新式的文人即一批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去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反省与批判。

作品不止于探索以方鸿渐为代表的知识者的道路,而是更深入地去反省知识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得失。

换言之,作品是通过知识者这一特殊的角度从文化层次去把握民族的精神危机。

三闾大学内部蝇营狗苟,倾轧暗算。

校长高松年;李梅亭、韩学愈、汪处厚、曹元朗、苏文纨、鲍小姐等,虚荣、伪善、好色、爱财、无责任感、不学无术、口是心非、阴险狡诈、卑鄙龌龊、以权谋私、自私自利

在文化态度上,钱氏对西方现代文明给予了无情嘲讽。

(3)在哲理思考层面,作品对人生对现代人命运进行了哲理的思考。

主人公方鸿渐的基本行动“语法”就是进城→出城→进城→出城→……这样,方鸿渐永不满足永不安分,因而也永远苦恼。

因为他总想摆脱困境,去处处是困境,人生旅途中无处不是“围城”。

《围城》安排的这一结构带总体的象征意味,寄寓着作家对人生更深的哲学思考,即:

人生处处是围城。

作品象征性地暗示读者:

“城”外的人(局外人)总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又总想逃出来,冲进逃出,永无止境。

无论冲进逃出都是无谓的,人生终究不可能达到自己原来的意愿。

你要的偏偏得不到,得到的偏偏不是你想要的。

人生就是可怜的“寻梦”。

《围城》的艺术特色

(1)杰出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部闪烁着讽刺光芒的艺术珍品。

其讽刺艺术极具特色:

首先,作者选取冷眼旁观的审美视角。

这一视角使其含蓄与明快相统一的讽刺风格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其次,议论机警幽默。

《围城》中的议论既洋溢着诗性的情趣,蕴含着理性的玄思,又饱蘸着对人生世态的嘲讽,机智、警策、幽默、深刻。

具体表现在:

叙议结合相得益彰、议论人物画龙点睛。

再次,在叙述中善于通过广泛而新奇的比喻进行冷嘲热讽。

由于作者有深广的中外古今的知识学养,故起着冷嘲热讽作用的比喻被作者信手拈来涉笔成趣,不仅诙谐生动且精辟警人,富有哲理。

其比喻的类型有:

学问型比喻、谐谑型比喻、通感型比喻、夸张型比喻、博喻型比喻等。

如苏文纨刚出场时,作者对她复杂的心情的描写:

“那时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

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

如写李梅亭的肖像:

“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睛,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

如写一些无聊小人散布流言蜚语:

“只要两棵树一靠近,蜘蛛就要在上面挂网”,

如“鸿渐饿得睡不熟,身子像没放文件的公事皮包,几乎腹背相贴。

如写苏文纨和曹元朗的婚礼场面和二人的窘态:

“曹元朗穿了黑呢礼服,忙得满头是汗…我只怕他整个胖身体全化在汗里,象洋蜡烛化成一滩油。

苏小姐也紧张难看…新郎新娘脸哭不出笑不出的表情,全不像在干喜事,倒像——不,不像上断头台,是了,是了,像公共场所”谨防扒手“牌子下面那些积犯相惩的表情。

”          

(2)细腻、深刻而绝妙的心理描写。

作者抓住对新旧知识者内心深处的劣根性进行剖析,从人们在爱情、家庭和人事上的纷争中,去捕捉其心绪、心态所构成的心理冲突,进行微妙的心理描写。

另外,作者还善于通过对表现人物心理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细微的心理状态。

(3)高明的象征手法。

小说第三章中楮慎明和苏文纨等讨论婚姻问题时说过的话象征味浓。

它一方面象征着方鸿渐等人在爱情、婚姻、事业上的追求、挣扎、幻灭、绝望的艰难生活历程和矛盾心理,也象征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

(4)语言生动、幽默、通俗明快。

由于作者有深厚的中外古今文化素养,其作品大量引用中外文化中的典故,显出学养的深厚。

风格幽默、细腻、渊博、犀利。

6、举例说明九叶诗派的诗歌艺术特色?

九叶诗派诗歌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种新的诗歌审美原则的寻求与构建

 1、文学观念、诗歌理想更具有综合性和现代性。

"综合"是,中国新诗派的诗歌观念中的一个基本观念。

2、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在这一点上,体现出了九叶诗派和西方现代主义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联系。

3、在艺术上,追求诗歌的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的融汇,正是在这一点上,体现出了九叶诗派的综合性。

    九叶派诗人认为:

现实表现于对当前世界人生的紧密把握,象征表现于暗示含蓄,玄学表现于敏感多思,感情、意志的强烈结合以及机智的不时流露。

归纳起来,就是诗要关注现实人生、采用暗示含蓄的象征主义表现手法、富于哲理性、机敏睿智,情感和思辨要紧密结合。

首先,九叶诗派的诗歌并不是脱离现实的,而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政治内容。

其次,九叶派诗人明确地把"玄学"作为诗学的基本要素,追求思想的感性显现,具有"思想知觉化"的特点。

第三,九叶诗派诗学中象征的涵义是"表现手法暗示含蓄"。

 4、强调诗的思维和语言的根本改造,这一点集中体现了九叶诗人的反叛性和异质性。

与思维的改造相联系的是语言的改造,九叶诗人反对当时流行的对于民间语言、日常语言、及散文化的无选择的崇拜,提醒人们要辨别"诗"的散文化和"散文"的散文化、生活语言和诗语言、逻辑本文和诗本文之间的不同。

这里面所包含的对早期白话诗的偏颇的纠正也是明显的。

论述题:

1、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一)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这种特色源于鲁迅对现代知识分子使命的理解,即不断揭示现实人生的弊病与思想文化的困境,也根源于他的“立人”的理想与彼岸关怀以及他“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

他认为社会只有在这种不断批判中才得以进步,要求人的个体精神独立与自由,他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

鲁迅达到了难以置信的批判广度,以及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批判的深刻性和尖锐性。

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

  鲁迅杂文涉及的问题非常宽广,涵盖了现代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核心就是揭露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奴役关系,大声疾呼人的自由和解放。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揭露封建礼教乃至整个封建文化和制度的罪恶,批判封建迷信思想。

2、暴露国民性弱点,针砭社会病态心理和病态社会。

3、猛烈抨击封建性反动政权及其反动政策,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指斥其投降卖国的罪行。

4、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奴役中国的野心。

5、批判文艺战线上的错误倾向,对文艺诸多问题做了哲理性思考。

 

6、歌颂人民群众,歌颂中国共产党,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7、倡导与扶植左翼文艺。

(二)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

他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理与灵魂,常指向人们习以为常的病态心理。

他最为关注并且要全力揭示的正是人们隐蔽的甚至自身也未必完全自觉意识的心理状态。

他的“推背式”的思考方法,深刻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自然也是刻毒。

他的杂文思维是非规范化的。

常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打开全新的思路,对读者的惯性思维构成挑战。

他杂文的犀利刻毒还在于他的同样违反“常规”的联想力(想象力)(两个表现)。

(三)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

勾画个与类统一的类型形象,可以说是他杂文基本的艺术手段。

他不对某人做出全面评价,而是将某人一时一地的言行作为一种典型现象来加以解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只抓住具有普遍意义的某一点,而有意排除了为这一点所不能包容的某人的其他个别性,特殊性,“贬锢弊常取类型”,抓住本质勾勒社会相类型形象(共名)(如“叭儿狗”、“二丑”、“带头羊”“西崽”等)。

“没有私敌,只有公仇”。

(四)杂文的主观性

他的杂文是由某一外在客观人事引发的,但它所关注与表现的,却是作者自己的主观反应。

一切客观人事都是要通过他主观心灵的过滤折射,才成为他的杂文的题材。

他的杂文中释愤抒情,无不是作者的心灵歌哭,读者能够透过杂文里的描述与抒写,看到活生生的他。

主客体的融合。

“创作总根于爱”

缘情而发,“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

《纪念刘和珍君》沈金耀《鲁迅杂文诗学研究》

(五)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杂文的语言是自由无拘而极富创造力的。

自如地驱遣中国汉语的各种句式,把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另一方面,杂文的语言又是反规范的,他仿佛故意地破坏语法规则,违反常规用法,制造一种不和谐的“拗(ào:

不顺)体”,以打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同时取得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

这都是鲁迅为表达自己对外部事物的独特反应、内心世界的“离奇和荒芜”所需要的、大词小用、庄词谐用、雅俗杂用、搭配错位、名词动用、戏仿等。

自如地驱遣着中国汉语的各种句式:

或口语与文言句式交杂;或排比、重复句式的交叉运用;或长句与短旬、陈述句与反问句的相互交错;混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荚与气势,真可谓“声情并茂”。

总之,鲁迅的杂文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现代中国人痛苦地忍受挣扎与热情地寻求创造相交织的心灵轨迹,称得上是经纬现代中国人思想生活的大典。

  和其他作家的杂文相比,鲁迅的杂文比较能够注重文章的“内涵”,能够遵从个体心灵的召唤,在“懂得的人的头脑里留下一点痕迹”。

在其杂文之中包含着不仅在“五四”时期少有,就是在五四之后都不常见的一种成熟的、中年人的、深沉的、激越的认识力和情感。

这使他即使面对大众启蒙,也比别的作家更能守住自己的内心,不随波逐流,这也是鲁迅创作之中显露的真正的具有现代性的因素。

2、比较曹禺戏剧与夏衍戏剧的不同?

(1)在结构方面:

曹禺的戏剧创作采用了莎士比亚、易卜生的那种封闭式的戏剧结构形式。

把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复杂的人物心理变化限定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地点之内,具有激荡人心的魅力。

同时,从表达的内容需要出发,在结构上富于变化的,如《日出》采用了人像展览式结构,《北京人》采用多重网式结构。

夏衍不然。

他的作品以“散文式”的结构法来组织内容,简约严谨。

如《上海屋檐下》和《法西斯细菌》等。

(2)曹禺擅长于在雷雨般的激烈冲突中展开人物性格,表现人性悲剧,如《雷雨》、《日出》等;夏衍则善于写普通知识分子与小市民平凡的人生,从“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中去发掘内在的悲剧性与喜剧性,如《上海屋檐下》。

(3)曹禺注重情节的精心组织,大起大落,如《雷雨》等;夏衍则追求情节结构的简约和含蓄。

如《上海屋檐下》。

3、与鲁迅等作家创作的农村题材小说相比,赵树理小说对中国新文学的新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与以往描写乡土题材新文学作家相比,赵树理创作提供的新质素:

1、赵树理小说所描写的特定历史时期的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能直接融入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都没有做到的。

2、以往描写农民的新文学作品,都是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赵树理则进了一步。

他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及其所面对的矛盾。

3、以往作家包括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精神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民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但他更注重表现农民精神上的“翻身”。

通过农民精神、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思想改造的艰巨性。

(赵树理对农民表现的独特性)

4、赵树理在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造方面,真正实现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统一,这是以往新文学作家没有完全做到的。

赵树理的评书体小说形式

赵树理说:

“评书是正经地道的小说。

……我一开始写小说就是要它成为能说的这个主意我至今不变。

(1)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注重情节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做到故事来龙去脉清清楚楚,事件有头有尾,但又带有一定的跳跃性。

一般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和经历,然后紧紧抓住某一事物突出的特征,或者人物的某一显著特征,演绎故事。

坚持采取第三人称叙述。

以较客观的角度来叙述故事,加强故事的动作性叙述,轻人物心理刻画,重故事进程。

(二)塑造人物方法:

把人物的性格放在情节矛盾中去自身体现;通过人物的言行塑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