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技学院本科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4111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科技学院本科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辽宁科技学院本科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辽宁科技学院本科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辽宁科技学院本科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辽宁科技学院本科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科技学院本科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

《辽宁科技学院本科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科技学院本科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科技学院本科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

辽宁科技学院本科合格评估自评报告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1

第二部分 本科教学工作基本情况4

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4

1.办学思路4

2.学校定位与规划4

3.领导能力5

4.教学中心地位6

5.人才培养思路8

6.产学研合作教育10

二、教师队伍11

1.生师比11

2.队伍结构12

3.师德水平13

4.教学水平13

5.培养培训14

三、教学条件与利用15

1.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15

2.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与利用15

3.校舍、运动场所、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与利用16

4.教学经费投入17

四、专业与课程建设17

1.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17

2.培养方案19

3.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20

4.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21

5.实验教学21

6.实习实训22

7.社会实践23

8.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23

五、质量管理24

1.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与素质24

2.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25

3.质量控制26

六、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27

1.政策与措施27

2.学习氛围29

3.校园文化活动29

4.组织保障30

5.学生服务31

七、教学质量33

1.思想政治教育33

2.思想品德34

3.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35

4.专业能力36

5.体育和美育36

6.师生评价37

7.社会评价38

8.就业率38

9.就业质量39

第三部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40

一、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41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需进一步打造42

三、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46

四、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还不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48

五、学校管理的科学化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51

六、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53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一、历史沿革

辽宁科技学院坐落在辽宁省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的前身是始建于1948年的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隶属于原冶金工业部。

曾先后经历了本溪工科职业学校、本溪煤铁公司工业专门学校、本溪钢铁工业学校、本溪钢铁学院、本溪钢铁学校等阶段。

199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27所示范性专科重点建设学校。

1998年6月,学校划归辽宁省政府管理。

2000年11月,经辽宁省政府批准,本溪市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本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辽宁科技学院。

二、基础设施

学校占地7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6.9万平方米、学生宿舍7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原值3.2亿元,其中: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原值1.17亿元。

图书馆藏图书97.3万册。

学校现有校内实验室(中心)29个,建成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130个。

校园网接入CERNET和INTERNET,覆盖全校教学、科研、办公区域。

三、学科专业

学校设有13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以工为主,涵盖工、文、理、管理、教育等五大学科门类的22个本科专业和20个高职专业。

学校于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7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20个专业通过本科试办专业评估,17个专业通过学士学位评审。

有辽宁省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本科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示范、品牌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钢铁冶金学科被列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四、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890人,教师59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45人,占41.04%;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339人,占教师总数的56.78%。

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人,千人层次人选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

五、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依托冶金行业优势,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发展和本溪大力发展钢铁深加工、生物医药、旅游产业等地方发展战略机遇,立足本溪,服务辽宁,面向全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为冶金、装备制造业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0292人,其中本科生3920人,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0%以上。

60多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8万余人,为冶金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吃苦耐劳、勤奋务实的职业素质立足企业与社会,表现出我校毕业生的特色。

六、科研教研

面向行业和地方积极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近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66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94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9项,3项科技成果分别在5家企业推广应用,获得经济效益2066万元。

共获得授权专利16项,发表学术论文630多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80多篇。

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80多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

依托我校的“铸造产品研发、设计、检测、试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被认定为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本溪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纳入国家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基地”被批准为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

七、社会服务

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科技、政务咨询等社会服务,已成为本溪市重要的研究咨询服务基地。

本溪市依托我校成立了旅游地学学会、地域民俗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所、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所、药都生态文化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学校已成为本溪市重要的研究咨询服务基地。

与本溪高新区合作,建成了国家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公共实训中心、本溪市生物医药技师工作站、本溪市旅游人才培养基地、联通本溪分公司职工进修基地等社会服务机构。

积极探索职业培训新领域,近年来共完成各类培训3000多人次。

承担辽宁省援疆人才培养项目,先后开展了培训期为1年半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职前培训工作425人,得到了省市援疆办及新疆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八、合作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乌克兰、韩国等国家的高校和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与日本株式会社日本设备企画合作,共同培养建筑设备设计专业技术人才,每年选送优秀本科毕业生赴日本企业就业。

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教育,与本钢集团公司、鞍钢集团公司等国内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办学机制,搭建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

选派干部教师到企业调研、进修学习,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知名校友到校讲学,营造应用型办学的学术氛围。

第二部分 本科教学工作基本情况

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1.办学思路

学校两次党代会都明确提出“把我校建设成为在省内和全国冶金行业有一定影响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我校办学的总体思路是:

依托行业,服务地方,稳定规模,优化结构,错位发展、特色办学。

办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就业。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改革。

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战略重点。

建立教师队伍优先发展的投入机制,坚持引进、培养、使用并重原则,创造有利于应用型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和条件。

通过学科建设吸引人才,明确发展方向,带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通过教育教学改革、科学技术研究和社会实践锻炼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通过应用型特色文化引领教师的价值取向,提高师德水平。

建立符合应用型教育要求的新型管理制度。

2.学校定位与规划

(1)学校定位

学校类型:

教学应用型本科高校。

教育类型:

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高技能型职业教育和多元化继续教育。

学科专业:

以工为主,培育优势学科专业。

协调发展相关学科,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办学层次:

以举办本科教育为主体,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为辅助,积极申办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

服务面向:

立足本溪,依托行业,服务地方。

重点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钢铁冶金、材料加工、装备制造业服务,为本溪地区的生物医药、钢铁深加工、旅游等三大支柱产业及社会发展服务。

办学特色:

面向行业和地方为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服务面向上,体现钢铁冶金行业特色和本溪地方特色。

在人才培养上,体现为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科研上,体现面向地方产业和行业开展应用性科技服务。

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冶金行业、装备制造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工程实践与技术应用能力强,能够立足一线岗位,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知识分析解决生产、管理、服务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心理素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

(2)规划

学校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时期改革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辽宁科技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同时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配套规划。

目前正在按照规划要求,按年度分解落实。

新校园刚刚建成,校园建设正在按照原有规划进行完善。

学校“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未来几年学校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

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其中本科生8000人,高职生4000人;在编教师总数达到60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达到62%,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12%;建成校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特色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增加1~2项。

建设省级及以上特色专业5个,建成校级以上教学团队30个左右、科研团队20个左右;到2015年,年科研经费达到1000万元。

3.领导能力

学校领导班子具有较强的战略思维能力、谋划发展能力和教育教学管理能力,高度重视先进教育思想观念的学习和研究,准确把握社会及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全面了解学校自身发展状态,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牢固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明确“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的工作思路,坚持在精力上向教学倾注,在政策上向教学倾斜,在经费投入保证教学优先,在工作上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科学制定并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领导全校教职工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建设,实现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注重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先后制定领导班子建设11项规章制度,重点提升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

科学谋划学校发展,集中精力加强内涵建设。

班子成员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

2011年党委被评为省教育系统先进党委。

科学决策,建成了新校园。

升本后,学校两届领导班子通过广泛调研论证,征求上级部门和广大教职工意见,做出了通过资产置换方式在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异地建设新校园的重大战略决策,战胜许多风险和困难,建成了新校园,实现了学校整体搬迁,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彻底解决了多年来束缚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并为学校留足了未来发展空间。

迁校后,办学条件逐年改善。

理顺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

经过积极争取,省政府批准从2010年1月1日起,将学校的管理体制归并到由省统一管理,结束了合校后长达十年的“一校不一制”状态。

先后进行了两轮机构调整和人事制度改革。

调整学科专业和内设机构,撤并不适应发展要求的系部、专业和管理部门;实行全员聘用制改革,建立了各类岗位的工作责任制和绩效量化考核体系。

精简非教学岗位,增加教学岗位编制,优化人员结构,初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重视各级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干部的选拔、培养及考核工作,不断提高中层干部的执行力。

加强民主管理。

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在坚持每年一次教代会例会基础上,对学校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提交教代会集体讨论,充分征求意见。

4.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始终将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狠抓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工作和“三风”建设。

在第二次党代会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领导重视教学。

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经常研究教学中的重要工作,在党代会、教代会的工作报告中都明确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教学工作会议及每学期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会议上,学校领导都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工作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和措施。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及时处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布置下阶段教学工作任务。

坚持校领导调研制度、定期听课制度、联系教学单位制度,校级领导经常到教学工作第一线调研,到课堂听课,了解教学基本状态,听取师生的意见和要求,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政策倾斜教学。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优先保证,在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坚持向教学第一线倾斜的原则。

首先保证满足教学工作需要,鼓励、引导教师从事教学一线岗位工作,实施了以岗位津补贴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在分配上向教师倾斜;在职务评聘和职务晋级工作中,重点考核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在员工培训和奖励政策上,优先保证教师的进修培训;在学术组织、教代会组织人员选拔及推优评选中扩大教师比例,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经费保证教学。

学校集中财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近三年,四项经费、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投入分别达到948万元、1741万元和464万元。

累计投入200万元用于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

每年投入150万元用于人才和团队引进,今年将此项经费预算增加到300万元。

科研促进教学。

制定科研奖励政策,激励、引导教师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重视以科研促教学,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鼓励教师结合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工程实践、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科技竞赛,吸收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研究,提高教学与管理水平。

全员服务教学。

全校上下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全员服务教学”的思想,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全体教辅、管理、服务部门和人员主动围绕教学中心,服从服务于教学工作,积极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环境。

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积极创造有利于教职工安心从教的环境,在新校园建成了教师住宅,各教学单位建成了教职工活动之家。

投入1000余万元,更新教研室、实验室及教室办公设施,改善教学工作环境。

定期组织教职工体检,设立教师活动室、教师休息室,对教职工通勤、午餐进行补助,在学习工作环境、饮食居住、交通服务、娱乐健身等方面为教师提供高质量服务。

监控保障质量。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意识。

从2007年开始成立督导评估处,实行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相分离,按照本科教学要求,规范教学各环节,监控教学全过程。

建立起督导听课、教学互评等制度,坚持全年不间断的教学督导工作,督教、督学、督管,逐步建立并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5.人才培养思路

明确定位,办应用型教育。

升本后,学校即确定了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

第一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奋斗目标。

第二次党代会对我校应用型的办学思路及人才培养思路做出了系统的阐述,即坚定不移地走应用型办学道路,办应用型教育;紧密依托冶金行业,立足辽宁、本溪产业集群,坚持校企政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努力打造服务行业和地方的应用型特色;面向行业和地方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优良、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念,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寓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活动之中,持续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创新教育计划,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工程实践类学生社团活动;寓职业素质和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养成于学生的生活管理之中,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需求导向,突出办学特色。

以行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面向行业和地方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

以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带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改革,初步构建了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增强职业素质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不同专业所面向的行业背景,探索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的本科专业进行了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了“项目导向”、“3+1”、“4121”等人才培养模式。

聘请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在充分调研论证和改革试点的基础上,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完成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编制与修订工作。

加大“双师”素质师资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力度,依托冶金行业和地方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就业基地,充分发挥具有工程背景和生产管理经验的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类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

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学科竞赛、专业技能竞赛获奖和职业技能证书考取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的一项指标。

因材施教,满足个性需求。

学校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对基础差异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及考核改革,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扩大选修课覆盖面,满足基础、能力和兴趣不同学生的需求。

对准备考研的学生提供课程计划外的基础知识辅导和学习条件。

6.产学研合作教育

第一次党代会就明确提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和校企合作,形成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依托冶金行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建产学研联盟,实现互惠共赢。

合作就业成效显著。

学校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与本钢、鞍钢、沈阳机床、大连机床、东北特钢、宝钢等企业的订单式培养取得显著的成效。

与学校保持学生就业合作关系的企业单位313家。

基地建设广泛深入。

22个本科专业与130家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常年接受我校学生实习实训。

其中:

与本溪市高新钻具制造有限公司建立长期产学合作关系,公司建在校园内,学校提供土地、科技服务和一定的实习费用,公司全年安排学校的金工实习、专业实习;与本溪本草堂药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大型仪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践教育基地入选2012年度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与中国联通本溪分公司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聘请7名专家为我校客座教授,为我校通信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本溪市政府合作共建的“本溪市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与中国国际旅行社合作,共建“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与本溪市抗联纪念馆等6家单位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

实验室共建取得实质性成果。

2005年12月,学校与本溪市科技局成立了科技合作委员会。

市科技局三年共投入85万元,在我校建设本溪市重点实验室,开展专项科技研究。

2010年,本溪市人社局、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800余万元,与我校合作共建“国家辽宁(本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公共实训中心”,既能满足药都企业人员的培训,也可供相关专业实习实训。

国际交流合作稳步推进。

学校与株式会社日本设备企画合作培养建筑设备设计专业技术人才已近4年。

日方选派专业教师,提供原版教材。

已有15名本科毕业生被日方企业聘用,赴日工作,学生业务能力受到日本企业认可。

二、教师队伍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战略重点”。

学校始终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宗旨,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与科研并行、培养与使用并举、引进高水平人才和校内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符合举办特色应用型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根据学校实际,规划分三个阶段建设师资队伍:

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目标是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调整优化师资结构,满足本科教学工作基本需要。

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目标是以学科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引进为重点,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现在正在为此努力。

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目标是大力引进部分高层次领军人才,建成结构合理、水平较高、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师资队伍。

这一任务将在“十二五”末期完成。

1.生师比

目前,学校共有全日制本科生3920人,专科生6372人,折合在校生10675人。

现有教师606人,生师比为17.62:

1。

表2-1近三年生师比情况

年度

折合在校生数

全日制

在校生数

教师总数

其中

生师比

专任

教师数

外聘

教师数

2009-2010

10340

9974

607

587

39

17.03

2010-2011

10670

10336

592

573

37

18.02

2011-2012

10675

10292

606

574

64

17.62

各专业的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

大部分本科专业在教师数量、专业带头人、主干课程教师、主讲教师等方面,基本能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

绝大多数课程采取小班授课,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学生学习辅导。

2.队伍结构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在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务、学缘、年龄等结构改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有339人,占教师总数的56.78%。

具有教授、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的有245人,占41.04%。

为本科生上课的教师全部具有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以上学位。

50%以上教师来自重点院校。

所有新教师都参加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表2-2近三年在编教师学位情况

学年度

师资总数

博士

硕士

博士、硕合计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009-2010

596

20

3.36%

307

51.51%

327

54.87%

2010-2011

590

21

3.56%

306

51.86%

327

55.42%

2011-2012

597

24

4.02%

315

52.76%

339

56.78%

表2-3近三年在编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情况

学年度

师资总数

教授

副教授

教授、副教授

合计

讲师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009-2010

596

22

3.69%

193

32.38%

215

36.07%

251

42.11%

2010-2011

590

41

6.95%

196

33.22%

237

40.17%

289

48.98%

2011-2012

597

45

7.54%

200

33.5%

245

41.04%

300

50.25%

表2-4近三年在编教师年龄结构情况

学年度

师资总数

≤35岁

36-45岁

46-55岁

≥56岁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009-2010

596

210

35.23%

230

38.59%

146

24.5%

10

1.68%

2010-2011

590

186

31.53%

224

37.97%

170

28.81%

10

1.69%

2011-2012

597

173

28.98%

230

38.53%

181

30.32%

13

2.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