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3963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6、北京的春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本文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的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含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2、重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本课的教学应强调从整体着眼,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3、交流探讨,感受年味品读体味,

4、感受民俗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5、 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化设计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

 

五、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

三、领悟表达特点 。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

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

3.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4)总结。

五、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3.对比写法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明确本单元的目标。

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让学生自主探讨,感受年味。

 

说读结合,感受民俗。

 

深入文本,体会感情和表达方法。

 

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的感悟。

作业设计(可附页)

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检查

意见

检查人

时间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7、藏戏

课时安排

1课时

《藏戏》疑一文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机箱、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难点:

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方法:

自主、合作。

教具学具准备

上网查找有关藏戏的录象、图片以及记载。

(含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这篇略读课文,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

在整体把握破内容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

在此教学环节中,应留给学生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

重点在了解藏戏的形成及特色,领悟表达方法。

本课好词佳句多,文学色彩比较浓。

教学重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积累,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在语言中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并用有效方法积累词语。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化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三、品读课文,深入了解藏戏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解释“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

2、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藏戏和其他戏剧的不同之处。

(1、戴着面具演出   2、没有舞台   3、一部戏演出三天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品读课文,深入了解藏戏

(一)学习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前三段用三个并列的疑问句开头,作者暗示了什么呢?

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2、找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朗读时的语调,体味句子的感情色彩。

(二)学习第二部分,了解藏戏的形成

1、学生细读第4—7自然段,思考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感受故事的传奇色彩。

以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2、这个故事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部分?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三)学习第三部分,深入了解藏戏的特点

1、呼应开头第一段的三个问题,找出相应的描写

2、自由读剩下的内容,结合 “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起伴奏。

”,体验藏戏的简单和纯朴。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以及特色。

谈话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深入了解藏戏的特点,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再次概括全文。

作业设计(可附页)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以及特色。

 

 

7*藏戏

藏戏特点1、戴着面具演出

2、没有演出舞台

3、演出时间可以长达三天五天还没有结束

传奇来历:

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检查

意见

检查人

时间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8、各具特色的民居

课时安排

1课时

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文章首先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

其样式是“圆形围屋或土楼”,“点缀”说明地处偏僻的山区,“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较来说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

然后,课文详细介绍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

营垒式的住宅及这样建造的原因和作用。

作者用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等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营垒式住宅的建材、外观和整体布局等特点。

紧接着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

最后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宏伟壮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

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以及傣家竹楼的建筑特点,体会祖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含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先要初读课文,读对读通,了解课文内容。

,再读课文,体会民居特点。

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树立民居特色,体会文化内涵。

研读课文,领悟说明方法。

在学习客家民居最后一段和傣家主楼最后一段时,要注意引领学生以民俗特点为依托,体会由此反映的民族心理特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化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五、体会说明方法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⑴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⑵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

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⑴列数字:

“……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具体可感)

⑵打比方:

“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形象直观)

⑶引用资料:

“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⑷举例子:

“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

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初读课文,读对读通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色,体会文化内涵。

 

研读课文,领悟说明方法。

 

拓展学生阅读面。

 

 

作业设计

(可附页)

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8*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9*和田的维吾尔

检查

意见

 

检查人

时间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9*和田的维吾尔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文给我们介绍了许多饶有趣味的维吾尔族风俗。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作者生动、准确、感情充沛地对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及民族风俗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⒈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⒉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通过独立阅读、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难点:

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含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这篇略读课文。

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新疆及和田地区的位置,搜集有关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文字、图片资料,还可以搜集其他民族饶有趣味的风俗,在教学过程中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

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和田维吾尔族的,写了哪些特点,体会作者对和田维吾尔族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3.在感悟和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说一说感兴趣的原因,从而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领悟表达方法,提高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化设计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三、重点探究,品味赏析

 

四、感情练读,积累摘抄。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导入:

这几天,我们都在通过课文了解中国各地的民俗世情,让我们领略到广博的地域文化。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3.速读课文,分别用一个小标题概括2—3.4.5—6小节的内容。

2—3小节:

热爱土地;4小节:

爱花的民族、爱美的天性;5—6小节:

能歌善舞。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土、花、歌”具

体介绍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风俗习惯,这些习惯表现了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

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理解、体会。

5.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三、重点探究,品味赏析。

1.出示课文的结尾:

“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再读课文,请你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交流、师归纳。

3.师小结:

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善良、友好的品性;能歌善舞的特点使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

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四、感情练读,积累摘抄。

1.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有感情的练习朗读。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了解中国各地的民俗世情。

 

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

 

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作业设计

(可附页)

1.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有感情的练习朗读。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9*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9*和田的维吾尔

检查

意见

 

检查人

时间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回顾·拓展二

课时安排

4课时

本次“交流平台”要引导学生交流以下内容:

一是通过阅读课外书和向长辈调查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二是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日积月累”安排了两首古诗:

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一首写元旦,一首写中秋节,两首诗与本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

目的是拓展课文内容,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

趣味语文”编排的材料,是三种文体的变化,阅读后既感到有趣,又能领悟到标点符号的妙用。

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标点符号略作改动,竟变成一首绝妙的小令,标点符号再作改动,又变成一出精致的小短剧。

而且文体变了,基本意思不变。

可见标点符号的作用真是神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通过阅读课外书和向长辈调查了解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

3、交流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收获。

4、拓展课文内容,了解不同文体表达民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

教学

重难点

进一步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会并归纳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查阅、搜集资料,介绍民风、民俗的好作品。

(含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设计思路

教法:

引导、组织学生交流,归纳总结。

引导、点拨。

学法:

回顾、交流、辩论、倾听、评议。

度、被,交流。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化设计

一、谈话导入

 

二、分组交流

 

三、全班交流

 

四、激发情感,由说到写。

 

一引入

 

二.交流平台

 

三.总结

 

一.引入并板书课题

二.学习“日积月累”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趣味语文”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二、分组交流

1.出示交流主题:

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民间工艺品,根据学生调查主题将全班分为五个组,进行交流。

2.根据组员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介绍材料,特别是注意把没讲清楚的地方讲清楚。

三、全班交流

根据交流主题,每组推荐2—3名同学在全班交流,听的同学认真倾听,听后组织评议。

四、激发情感,由说到写。

听了同学的介绍,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交流平台)

一.引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许多介绍民风、民俗的好作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二.交流平台:

⒈学生自由阅读“交流平台”中的对话,理解对话的意思。

⒉自由交流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

⒊师生共同讨论出在交流中温馨提示:

⒋学生准备后在小组中交流。

⒌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听者可以评价补充。

第一个交流的内容是民风民俗,要引导学生结合四篇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和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

第二个交流的内容是四篇课文的表达特点。

三.总结。

第三课时(日积月累)

一.引入并板书课题。

二.学习“日积月累”:

⒈自由读一读,要求:

读通读顺。

⒉指名读一读,正音体会大致的含义。

⒊同位互相读一读,体会大致的含义。

⒋师简要讲解

两首古诗:

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一首写元旦,一首写中秋节,

两首诗与本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

⒌试着背诵。

第四课时(趣味语文)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趣味语文”:

⒈板书题目。

⒉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再说说自己的理解,有趣之处在哪里?

⒊交流自己的发现。

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标点符号略作改动,竟变成一首绝妙的小令,标点符号再作改动,又变成一出精致的小短剧。

而且文体变了,基本意思不变。

可见标点符号的作用真是神奇。

⒋拓展:

⑴你在生活中还积累了哪些这样的资料?

总结全课。

 

结合生活的实际,激发说话的欲望。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学会归纳总结。

 

积累语言。

 

让学生体会标点符号作用的神奇。

 

 

作业设计(可附页)

1、背诵“日积月累”并默写。

2、课外阅读有关趣味语文方面的内容

内容可以是节日习俗、也可以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或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

9*和田的维吾尔

检查

意见

 

检查人

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