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3963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抚顺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辽宁省抚顺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辽宁省抚顺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辽宁省抚顺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辽宁省抚顺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抚顺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docx

《辽宁省抚顺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抚顺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抚顺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docx

辽宁省抚顺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

 

辽宁省抚顺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C:

12O:

16N:

14Na:

23Cl:

35.5S:

32Cu:

64Mg:

24Fe:

56

第I卷(50分)

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1-10每小题2分,11-20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

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活化分子之间发生的碰撞一定为有效碰撞

B.升高温度,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因而反应速率增大

C.金属腐蚀就是金属失去电子被氧化的过程

D.电解法精炼铜时,以粗铜作阳极,粗铜中的所有金属都以离子的形式进入电解质溶液

【答案】C

【解析】A.活化分子之间发生的碰撞不一定为有效碰撞,只有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才是有效碰撞,A错误;B.升高温度不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因而反应速率增大,B错误;C.金属腐蚀就是金属失去电子被氧化的过程,C正确;D.电解法精炼铜时,以粗铜作阳极,但粗铜中的所有金属不会都以离子的形式进入电解质溶液,部分变为阳极泥,D错误,答案选C。

点睛:

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际是通过影响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量,改变有效碰撞次数来实现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主要有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我们可以将其进行归纳:

2.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H2S的电子式:

B.S2-结构示意图:

C.Na2O2的电子式:

D.CCl4的电子式:

【答案】B

【解析】A.H2S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

,A错误;B.S2-的质子数是16,核外电子数是18,结构示意图为

,B正确;C.Na2O2是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

,C错误;D.CCl4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

,D错误,答案选B。

3.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Z为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上电解YW饱和溶液冶炼金属Y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W>X

C.简单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

r(Y+)>r(X-)

D.Y、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均能溶解金属Z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Z为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则Z是Al元素,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X、Y、W分别是F、Na、Cl元素。

A、工业上电解熔融的氯化钠来制取钠,错误;B、F的非金属性强于Cl的非金属性,所以HF更稳定,错误;C、X—与Y+的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大的滤纸半径小,所以简单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

r(Y+)

考点:

考查元素推断,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元素性质的判断

4.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Fe(SCN)3溶液中存在Fe3++3SCN﹣

Fe(SCN)3,向此溶液中加入固体KSCN后颜色变深

B.用通过盛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来除去氯气中的少量HCl气体杂质

C.反应CO(g)+NO2(g)

CO2(g)+NO(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达平衡后,升高温度体系颜色变深

D.合成氨:

N2(g)+3H2(g)

2NH3(g)△H<0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条件进行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加入固体KSCN,Fe3++3SCN-

Fe(SCN)3平衡正向移动,溶液的颜色变深,故A正确;B、氯气难溶于饱和食盐水,HCl极易溶于水,将混合气体通过盛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可除去HCl,故B正确;C、反应CO(g)+NO2(g)

CO2(g)+NO(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达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体系颜色变深,故C正确;D、合成氨:

N2(g)+3H2(g)

2NH3(g)△H<0在高温平衡逆向移动,不利于氨的合成,故D错误;故选D。

【考点定位】考查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了勒夏特列原理的使用条件。

注意使用勒夏特列原理的前提必须是可逆反应,平衡移动原理是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平衡移动原理适用的对象应存在可逆过程,如与可逆过程无关,则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

5.已知H—H键的键能为436kJ/mol,O=O键的键能为498kJ/mol,热化学方程式H2(g)+

O2(g)=H2O(l)ΔH=-286kJ/mol,则H2O分子中O—H键的键能为(  )

A.485.5kJ/molB.610kJ/molC.917kJ/molD.1220kJ/mol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设O—H键的键能为xkJ/mol,各化学键键能为:

H—H键的键能为436kJ/mol,O═O键的键能为498kJ/mol,反应热的焓变:

Δ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则反应H2(g)+

O2(g)=H2O(l)ΔH=-286kJ/mol,计算得出:

x=485.5kJ/mol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考点:

热化学方程式、键能

6.碳酸钙受热分解的方程式为CaCO3(S)

CaO(S)+CO2(g)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该反应,达到平衡后,二氧化碳的浓度为amol·L-l,保持温度不变,再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平衡后,体系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与原平衡相比()

A.增大B.减小C.不变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CaCO3(s)⇌CaO(s)+CO2(g),K=c(CO2),再充入CO2,平衡逆向移动,但因为温度没变,则K=c(CO2)不变,所以CO2浓度不变,答案选C。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上常通过电解熔融的MgO冶炼金属镁

B.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

C.用惰性电极电解Na2SO4溶液,阴、阳两极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2

D.在铁上镀铜,应选用铜作阴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因为氧化镁的熔点非常高,由固体转化成熔融状态,消耗很多的能量,因此工业上常电解氯化镁,冶炼金属镁,故错误;B、盖斯定律:

对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利用盖斯定律,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故正确;C、阴极反应式:

2H++2e-=H2↑,阳极反应式4OH--4e-=O2↑+2H2O,根据电子守恒,阴阳两极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1,故错误;D、根据电镀的原理,铁做阴极,铜作阳极,故错误。

考点:

考查金属冶炼、盖斯定律、电解原理应用等知识。

8.下列有关电化学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Zn—MnO2干电池放电时,MnO2被氧化

B.图2中,电解精炼铜时,阳极减少的质量与阴极增加的质量一定相等

C.图4中,在钢材上电镀铝,熔融盐中Al和Cl元素只以AlCl4-、Al2Cl7-形式存在,则阳极反应式为:

Al-3e-+7AlCl4-=4Al2Cl7-

D.图3中,K分别与M、N连接,均可保护Fe电极,连接M时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A、锌作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而不是MnO2被氧化,故A错误;B、电解精炼时,粗铜作阳极,纯铜作阴极,而粗铜中有比铜活泼的金属首先放电,所以阳极减少的质量与阴极增加的质量不相等,故B错误;C、铝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叫阳极,而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所以电极反应式为:

Al-3e-+7AlCl4-=4Al2Cl7-,故C正确;D、K与M相连接,铁作阴极,受保护;而K与N相连接,构成原电池,铁在的电极叫正极,受保护,称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所以前者不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故D错误;故选C。

考点:

考查了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的相关知识。

9.测定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中和热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某兴趣小组的实验数值结果大于57.3kJ·mol-1(中和热),原因可能是()

A.实验装置中小烧杯杯中低于大烧杯杯口

B.用浓硫酸代替了稀硫酸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D.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未洗涤,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实验装置中小烧杯杯中低于大烧杯杯口,热量散失较多,实验数值结果小于57.3kJ·mol-1,故A错误;用浓硫酸代替了稀硫酸,浓硫酸溶解放热,实验数值结果大于57.3kJ·mol-1,故B正确;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热量散失较多,实验数值结果小于57.3kJ·mol-1,故C错误;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未洗涤,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测得硫酸温度偏高,造成实验数值结果小于57.3kJ·mol-1,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中和热测定。

10.少量铁粉与100mL0.01mol/L的稀盐酸反应,反应速率太慢。

为了加快此反应速率而不改变H2的产量,可以使用如下方法中的()

①加H2O②加NaOH固体③滴入几滴浓盐酸④加CH3COONa固体⑤加NaCl溶液⑥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⑦升高温度(不考虑盐酸挥发)

A.①⑥⑦B.③⑤C.③⑦D.⑤⑦

【答案】C

【解析】①加水,稀释了盐酸的浓度,故反应速率变慢;②加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减少了盐酸的浓度,故反应速率变慢;③加浓盐酸,反应速率加快,且不会改变氢气的体积;④加醋酸钠固体与盐酸反应生成弱酸醋酸,故反应速率减慢;⑤加氯化钠溶液,相当于稀释盐酸浓度,故反应速率变慢;⑥滴加硫酸铜溶液,铁把铜置换出来,形成原电池,故反应速率加快,但与盐酸反应的铁减少,故减少了产生氢气的量;⑦升高温度(不考虑盐酸挥发),反应速率加快,且生成的氢气体积不变,答案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注意本题不改变生成氢气总量的要求,答题时注意审题。

11.在一定条件下,将3molA和1molB两种气体混合于2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3A(g)+B(g)

xC(g)+2D(g)。

2min末该反应达到平衡,生成0.8molD,并测得C的浓度为0.2mol·L-l。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的转化率为40%B.2min内B的反应速率为0.2mol·L-l.min-1

C.x=2D.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则表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生成0.8molD,消耗0.8×3/2mol=1.2mol,即A的转化率是1.2/3×100%=40%,故正确;B、生成0.8molD的同时,消耗B的物质的量为0.8/2mol=0.4mol,因此B的反应速率是0.4/(2×2)mol/(L·min)=0.1mol/(L·min),故错误;C、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0.2×2mol=0.4mol,即x=1,故错误;D、根据密度的定义,气体质量不变,气体反应前后气体系数之和相等,即n不变,因此密度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错误。

考点:

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计算、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等知识。

12.将2.0molSO2气体和2.0molSO3气体混合于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2SO2(g)+O2(g)

2SO3(g),达到平衡时SO3为nmol.在相同温度下,分别按下列配比在相同密闭容器中放入起始物质,平衡时SO3等于nmol的是(  )

A.1.6molSO2+0.3molO2+0.4molSO3B.2.0molSO2+1.0molO2+2.0molSO3

C.4.0molSO2+1.0molO2D.2.0molSO2+0.5molO2+1.0molSO3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的反应,将物质一边倒转化,若相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则平衡等效。

该反应的等效开始状态是:

认为2.0molSO3不是加入的,而是消耗SO2和O2反应产生的,根据方程式可知:

产生2.0molSO3,消耗2.0molSO2和1.0molO2。

所以在反应开始时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是:

4.0molSO2+1.0molO2,0mol的SO3,答案选B。

【考点定位】考查等效平衡的判断的知识。

【名师点晴】所谓等效平衡是指外界条件相同时,同一可逆反应只要起始浓度相当,无论经过何种途径,都可以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

等效平衡的判断及处理一般步骤是:

进行等效转化——边倒法,即按照反应方程式的计量数之比转化到同一边的量,与题干所给起始投料情况比较。

等效平衡一般有三种类型:

I类:

恒温恒容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来说(即△n≠0的体系):

等效转化后,对应各物质起始投料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起始态相同。

II类:

恒温恒容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来说(即△n=0的体系):

等效转化后,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起始态相同,两平衡等效。

III类:

恒温恒压下对于气体体系等效转化后,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起始态相同,两平衡等效。

解答该类型试题的关键是分清类别,用相应的方法求解即可。

13.恒容密闭容器中存在下列平衡:

CO(g)+H2O(g)

CO2(g)+H2(g).CO2(g)的平衡物质的量浓度c(CO2)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T2时,若反应进行到状态D,则一定有v正<v逆

B.平衡状态A与C相比,平衡状态A的c(CO)小

C.若T1、T2时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K1<K2

D.反应CO(g)+H2O(g)

CO2(g)+H2(g)的△H>0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T2时反应进行到状态D,c(CO2)高于平衡浓度,故反应向逆反应进行,则一定有υ(正)<υ(逆),故A正确;B.平衡状态A与C相比,C点温度高,已知△H>0,升高温度平衡正移,CO浓度减小,所以A点CO浓度大,故B错误;C.该反应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增大,故K1<K2,故C正确;D.由图可知,温度越高平衡时c(CO2)越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进行,故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即△H>0,故D正确;故选B。

考点:

考查了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

14.下列图示与对应叙述相符合的是 ()

A.图I:

反应H2+I2

2HI达平衡后,升高温度时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B.图Ⅱ:

反应2SO2+O2

2SO3达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时各成分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

C.图III:

反应N2+3H2

2NH3在恒温情况下,反应速率与压强的关系

D.图IV:

反应CO2(g)+H2(g)

CO(g)+H2O(g)ΔH>0,水蒸气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能量变化,升高温度平衡必然改变,故错误;B、缩小容器体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正确;C、看交点以后,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正>v逆,故错误;D、T2的温度高于T1,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水蒸气含量增大,故错误。

考点:

考查化学平衡图像、勒夏特列原理等知识。

1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若R的含氧酸的酸性大于Q的含氧酸的酸性,则非金属性R大于Q

(2)阴、阳离子通过静电吸引形成的化学键叫离子键

(3)H2O、H2S、H2Se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大,所以熔沸点依次升高

(4)液态氟化氢中存在氢键,所以其分子比氯化氢更稳定

(5)都是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A.全部B.

(1)

(2)(3)(4)

C.

(1)

(2)(3)D.

(2)(3)(4)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因此如果R的含氧酸的酸性大于Q的含氧酸的酸性,则非金属性R不一定大于Q,

(1)不正确;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叫离子键,

(2)不正确;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所以在同主族元素的氢化物中沸点最高,(3)不正确;氢键不是化学键,一般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而不能影响物质的稳定性。

氢化物的稳定性与化学键有关系冒(4)不正确;都是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也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例如氯化铵,(5)不正确,答案选A。

考点:

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化学键、氢键、物质稳定性以及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的判断

点评:

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

试题综合性强,侧重对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答题时注意学会排除法,通过举例、逐一筛选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16.已知某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在不同的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如表所示

t℃

700

800

830

1000

1200

K

1.67

1.11

1.00

0.60

0.38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H2(g)+CO2(g)

CO(g)+H2O(g)

B.上述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C.如果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CO2和H2各1mol,5min后温度升高到830℃,如果此时测得CO2为0.5mol,则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某温度下,如果平衡常数符合下列关系式:

,则此时温度700℃

【答案】C

【解析】A、依据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可知反应物是一氧化碳和水,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H2(g)+CO2(g)

CO(g)+H2O(g),A错误;B、表中数据分析,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所以反应是放热反应,B错误;C、反应是一定体积容器中设为1L,则

H2(g)+CO2(g)

CO(g)+H2O(g)

起始浓度(mol/L)1100

变化浓度(mol/L)0.50.50.50.5

5min的浓度(mol/L)0.50.50.50.5

则浓度熵Qc=0.5×0.5/0.5×0.5=1,830°C时Qc等于K,说明反应达到平衡,C正确;D、关系式:

c(CO2)/3c(CO)=c(H2O)/5c(H2)得到[CO2][H2]/[CO][H2O]=0.6,对照平衡常数可知温度是1000℃,D错误;答案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和计算应用,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关键是任意状态下是否平衡的判断依据,是和平衡常数比较判断。

17.全钒电池以惰性材料作电极,在电解质溶液中发生的电池总反应为:

VO2+(蓝色)+H2O+V3+(紫色)

VO2+(黄色)+V2+(绿色)+2H+

下列说法错误的()

A.充电时,反应每生成1molH+时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为1mol

B.放电过程中,正极附近溶液的酸性减弱

C.放电时,正极反应为VO2++2H++e—=VO2++H2O

D.充电时,阴极附近溶液由紫色逐渐变为绿色

【答案】A

.....................

考点:

考查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等知识。

18.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B

C

D

装置

实验

结合秒表定量比较锌与不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的快慢

证明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验证铁钉发生吸氧腐蚀

可证明非金属性

C>Si

 

A.AB.BC.CD.D

【答案】D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反应速率的测定、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电化学腐蚀及非金属性比较等,把握实验技能及化学反应原理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选项D是解答的易错点。

19.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氧化还原反应:

2KMnO4+10FeSO4+8H2SO4=2MnSO4+5Fe2(SO4)3+K2SO4+8H2O

设计如下原电池,盐桥中装有饱和K2SO4琼脂溶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MnO4﹣+8H++5e﹣═Mn2++4H2O

B.外电路电子的流向是从a到b

C.电池工作时,盐桥中的SO42﹣移向甲烧杯

D.b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A、总电极反应式:

2MnO4-+10Fe2++16H+=2Mn2++10Fe3++8H2O,a极是正极得电子,电极反应式=总电极反应式-b极反应式,得出:

2MnO4-+16H++10e-=2Mn2++8H2O,化简得:

MnO4-+8H++5e-=Mn2++4H2O,A正确;B、根据A的分析,外电路电子流向是从b流向a,B错误;C、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SO42-向b极移动,C错误;D、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b极上电极反应式:

Fe2+-e-=Fe3+,D错误,答案选A。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常见的化学电源

【名师点晴】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分析反应2KMnO4+10FeSO4+8H2SO4=2MnSO4+5Fe2(SO4)3+K2SO4+8H2O可知,M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Fe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再结合原电池理论,则b为负极,a为正极,结合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来解答即可。

20.电解硫酸钠溶液联合生产硫酸和烧碱溶液的装置如图所示,其中阴极和阳极均为惰性电极.测得同温同压下,气体甲与气体乙的体积比约为1:

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

B.产物丙为硫酸溶液

C.离子交换膜d为阳离子交换膜(允许阳离子通过)

D.a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电解硫酸钠溶液时,阳极上OH-放电生成O2、阴极上H+放电生成H2,所以实质上是电解H2O,同温同压下,转移电子相等时生成H2、O2的体积之比为2:

1,同温同压下,气体甲与气体乙的体积比约为1:

2,则甲是O2、乙是H2,所以a是阳极、b是阴极;阳极附近有H+生成,所以产物丙是H2SO4,阴极附近有OH-生成,所以产物丁是NaOH。

A.通过以上分析知,a是阳极,则a与电源正极相连,A正确;B.通过以上分析知,产物丙是硫酸,B正确;C.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所以离子交换膜d为阳离子交换膜(允许阳离子通过),C正确;D.a电极反应式为2H2O-4e-=4H++O2↑,b电极反应式为2H2O+2e-=2OH-+H2↑,D错误,答案选D。

考点:

考查电化学原理的应用

二、简答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1.已知:

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①C的简单气态氢化物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②A与D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分别为2∶1、1∶1的两种液态化合物X和Y,A、E同主族,C与B、D相邻;

③A、B、C、D四种元素组成一种化合物F,其组成原子数之比为5∶1∶1∶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C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