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两绝疗法速成教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2944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两绝疗法速成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医两绝疗法速成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医两绝疗法速成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医两绝疗法速成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医两绝疗法速成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两绝疗法速成教材.docx

《中医两绝疗法速成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两绝疗法速成教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两绝疗法速成教材.docx

中医两绝疗法速成教材

中医两绝疗法速成教材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推拿按摩发展史简史

推拿按摩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一书中,就已记载了按摩可以治疗痹症、痿症、口眼歪邪、胃痛等症。

两晋南北朝时期,按摩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尤以养生保健、疾痛自疗的“自我推拿”术更为突出。

推拿按摩到了隋唐便进入顶盛时期。

正当时的太医署内开设了按摩科,并根据医疗水平的高低,将按摩医生分为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等几个级别。

到了唐代,按摩疗法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宽。

在著名医书《唐六典》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按摩能治疗“风、寒、署、湿、饥、饮、劳、逸”引起的疾病,宋、金、元时期:

按摩疗法治病的范围就更宽了。

当时在治疗妇科和其它内科疾患中,开冶用按摩做为治疗手段。

明代是推拿按摩发展史上的第二个盛世.当时在按摩治疗小儿疾病方面巳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

于是在1601年,中国第一部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按摩经》问世了。

至此,小儿推拿术作为推拿学科的一个分支便应运而生,到了清代,推拿按摩在治疗创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为今天运动按摩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医学专著——《医学金鉴》把摸、接、端、捻、搂、摩、推、拿列为伤科的治疗法。

由此可见,伤科推拿这一分支,那时已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推拿进一步得到开发,它不仅局限于治疗一般的骨伤、内、外、妇、儿等多科疾病,而且在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滑脱等疑难病症方面,与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效果。

近年来,推拿按摩在治疗运动创伤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今天,中国推拿按摩正在医疗、运动医学、康复保健等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随着推拿按摩技术在国内、外的广泛交流,中国推拿按摩必将以其安全、舒适、有效、无副作用等优势,为世界人民所接受,电必将为人类的健康及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节推拿手法作用原理

祖国医学认为,软组织损伤之后血离经脉,经络受阻,气血流通不畅,不通则痛。

进行手法治疗,可以舒筋活络.活血化瘀,行气导滞而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一通则不痛。

软组织损伤之后,还可以发生痉挛、粘连,以及骨错缝、筋出槽等病理变化等等,也都可以通过手法的镇静止痛、解痉缓急、松解粘连以及滑利关节、复原骨缝等作用而得到矫治。

现代医学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认为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作用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解除痉挛和粘连(解痉止痛):

软组织损伤之后,由疼痛反射引起的局部组织保护痉挛使机体局部活动减弱甚至完全制动,久之则继发挛缩和粘连。

在手法的机械力量作用下可使粘连分离,同时又因血液循环改善之后致痛物质消散而疼痛缓解,从而使肌痉挛得得到解除。

(2)正骨复位:

对于软组织损伤局部出现的肌纤维、肌腱、韧带等的撕脱、裂移,以此由软组织慢性劳损导致肌肉痉挛的拉牵或外力直接打击所造成的骨关节开错、移位、脱臼等,均可经手法理顺,使其对位、归位、合拢、接续,达到整复目的。

(3)促进血液循环:

手法对软组织施加挤压、按摩力量,可直接促使局部组织内血液向手法力量远端流通,解除手法时四周血液又迅速向局部返流灌注,加快了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

同时,由于手法的物理刺激,使组织内微循环通路开放增多,增强了局部乃至全身的血流循环和营养,有利于消散瘀血和水肿吸收。

由于血液循环加快,血流增多,损伤软组织局部营养供血恢复,代谢产物和致痛物质得以及时清除等,有利于软组织损伤的修复和无菌性炎症的消退。

(4)其它:

手法还可以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而影响整个人体的代谢机能、血液成分变化、活性物质变化、神经介质变化等等,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耐受力和修复能力。

国内陆珍千通过观察,发现机体在推拿后血浆中NA含量下降非常显著,DA含量也有显著下降:

刘志诚等通过实验研究,认为按摩可以增强中枢5-HF的合成代谢和减弱外周的5-HF的合成代谢等等。

彭筱则在关于按摩对血液成分、血压以及血液生化成分的影响等方面作了有关沦述,在此不复赘述。

第三节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

1、推法

术者用拳、掌根或手指着力于施术部位,沿直线或弧线做单一方向的平稳推进,称为推法。

根据施力部位的不同,推法又分为掌推法、拇指椎法和拳推法。

[动作要领]

(1)掌推法术者肘关关节微屈,以手掌或掌根部,于施术部位沿同一方向推进。

动作要舒展,用于施术部位,沿同一方向稳力推进。

动作要舒展,用力要均匀。

掌推法多用于四肢、前胸及腰背部。

(2)拇指推法术者以拇指腹或拇指腹侧于施术部位,沿同一方向稳力推进。

(3)拳推法术者半握拳,用第二节指骨和鱼际于施术部位向前平稳推进。

拳推法主要用于腰背部肌肉丰厚处。

[主要作用]

此法是一种“温、力”并行的手法,具有温经通络、化淤消滞、祛风散劳的作用。

2、拿法

术者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或其余四指对称用力,将施术部位提起并逐渐用力内收。

[动作要领)

术者屈肘,略屈腕。

拇指与食、中两指或其余四指相对。

指间各关节伸直,掌指关节屈曲,以指腹着力挟住施术部位,并以指根发力提起,逐渐内收,然后再放松。

如此反复。

操作时,手法要协调、有节律,提拿内收时要用指腹着力,指根发力,由轻渐重、渗透入内。

切忌用指甲着力抠、掐表皮,以免引起疼痛等不适感。

此手法常用于颈项、肩背及四肢部的肌肉处。

[主要作用]

本法刺激较重且入内,具有舒筋活络、解痉止痛、缯强肌力、防止肌肉萎缩、消除肌肉疲劳等功效。

3、按法

术者用单手手掌或双手手掌(双掌相叠)于施术部位,由浅而深逐渐用力下压。

[动作要领]

术者躯干略前倾,用一手或双手手掌(双掌相叠)及掌根平贴于施术部位,腕关节背伸,肘关节伸直,借术者身体的重力,逐渐加力下压。

单掌加力下压。

单掌按主要用于胸、腹部,双手按则多用于腰背部及臀部等肌肉丰满处。

[主要作用]

此法力度大、面积广。

在古代按摩八法中被列为泻法之一,具有疏散凝滞结聚、开通闭塞、舒筋疾积压、帮助紊乱的小关节复位等作用。

4、摩法

术者单或双手指掌面,或手掌部紧贴于施术部位,做有节律的、平衡的、沿某一方向摩动。

[动作要领]

术者要沉肩、垂肘、腕背伸直,用手指的掌面或手掌部贴于施术部位,在肘关节的带动下,做来回的磨擦。

操作时手掌一定要紧贴在皮肤上,使力渗透入内。

另外,动作要平稳,力量要均匀,频率要适中,一般每分钟在100~120次左右。

[主要作用]

摩法可根据手法的力度、频率和方向的不同,起到补或泻的作用。

一般“缓摩为补,急摩为泻”。

临床上,当摩法作用于胸肋、脘腹部时,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助运、消积导滞等功效。

而作用于皖腹部,顺时针方向摩动时,可调节肠腑积滞,起到泻热通便的作用;逆时针方向的摩法则能温中止泻温补下元。

5、揉法

用手指、大小鱼际、掌根或肘尖等作用于施术部位,并做一个方向的螺旋形移动。

[动作要领]

术者以指腹、鱼际、掌根部或肘尖部,紧贴于施术部位,以肩带动肘,以肘带动腕,一起做柔和而均匀的螺旋状揉动。

揉动时,术者的手(肘)要紧紧贴在施术部位,不得在皮肤表面上来回滑动。

力量要逐渐增加,并渗透入内,由表及里,使其在组织深层产生温热作用。

根据着力部位的不同,揉法又分为指揉法、鱼际揉法、掌根揉法和肘尖揉法。

[主要作用]

揉法的力虽柔缓,但渗透。

在古代的按摩手法中,被列为主要的补法之一。

通过有节奏的揉动,使深层组织内产生相应的温热信息,逐步起到疏通气血、营养补助的作用。

指揉法一般多用于全身的经络穴位;鱼际揉法多用于头、面、胸、腹部及肢体等处;掌根揉法多用于腰背、臀等肌肉丰满处;肘尖揉法则适于肌肉丰厚的深层组织。

6、戳点法

术者用拇指或食,中两指的指端部作用于施术部位,并用力向下做垂直点按动作。

[动作要领]

术者首先要沉肩、屈肘、屈腕,并用拇指或中、食两指的指端(中指微屈,使两指端持平)作用于施术部位,接着伸肘、伸腕,使指端做垂直向下的戳点,将力集中进入深层组织。

根据治疗部位的大小,此法可用单手拇指或中、食两指指端做戳点,亦可用双手拇指指端;由治疗部位的边缘向中间做一个接一个的戳点手法。

[主要作用]

戳点法是以指端作用于局部,作用点小而集中,力度大而渗透,刺激效应强。

具有良好的“以痛镇痛”作用。

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性肌肉拉伤和肌肉痉挛等症。

临床上,我们曾对100例肌肉拉伤的运动员作了病例追踪及分析。

结果表明,戳点法对急性拉伤病人的治疗效果最好,有效率达98%;对慢性肌肉拉伤患者(陈旧伤)的治疗效果则不够理想。

一般对急性肌肉拉伤的患者,一次戳点后马上见效,许多运动员上午肌肉拉伤后,马上做戳点治疗,下午即可参加比赛。

但要使患者彻底痊愈,一般均要治疗2~3次,,治疗每次间隔一天。

7、点拨法

术者用一手拇指或双手的食、中、无名指的指腹点,按住施术部位深层的肌肉、肌腱或韧带,并做横向的来回拨动动作。

依其施术部位和手法,又将其分为拇指点拨法和食、中、无名指点拨法。

[动作要领]

1、拇指点拨法一般多用于四肢、颈项部的肌肉、肌腱和韧带。

术者用一手握肢体的一端(或扶住颈项部的一侧),另一手拇指指腹点按住施术部位深层,并做横向的来回拨动动作。

2、食、中、无名指点拨法多用于腰背及脊柱两侧的肌肉、韧带。

术者用单手或双手的食、中、无名指的指腹,点按住脊柱一侧的肌肉、韧带并横向做来回拨动动作。

[主要作用]

此法具有顺筋归位、行气活血、分离粘连、缓解肌肉痉挛等作用。

8、拔牵法

术者用单手或双手握患者关节的一端,沿肢体纵轴做相反方向的拔伸、牵拉动作。

根据操作手法和部位的不同,拔牵法又分为肢体拔牵法、颈椎拔牵法和腰椎拔牵法。

[动作要领]

1、肢体拔牵法患者取坐位,术者用一手握住患者肢体关节的近侧端,另一手握关节的远侧端,并沿肢体的纵轴,稳力做相反方向的牵拉。

牵拉的力量一定要逐渐增加,并控制在病人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做到既牵拉关节使其间隙增宽,又不引起病人有痛苦感。

2、颈椎拔牵法患者仰卧位,术者坐其头部前方,一手垫托于受术者枕部下,另一手扶其下颏部,术者两上肢伸直,由腰部发力带动上肢向后牵拉、拔伸,使被按摩者身体在床上滑行,利用其自身的重量将颈椎拔牵开。

拔牵的力量要均匀且逐渐增大,切忌使用暴力。

(也可一手托患者枕部,一手肘部托起下颔向上牵引。

病人需坐位。

3、腰椎拔牵法患者取俯卧位,助手用双手扶住其两侧腋下起固定作用,术者用双手紧握患者小腿下端,并令其全身放松,同时用稳力向下拔牵。

[主要作用]

此法是借助外力的作用,使肢体和脊柱的各关节做被动的牵拉,可拉宽关节间隙,解除神经挤压,松解粘连,有助于关节复位。

对于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以及小关节紊乱、关节半脱位等症有良好的效果。

此法对关节畸形、僵直等病人务必慎用。

此外临床经常使用的还有捋、抖,摇、滚、搓、打、擦等手法。

9、理法:

术者一手固定患肢,用另一手的掌面及鱼际面,按压住施术部位并沿肌肉纵轴方向缓缓移动,它适于对外伤肿痛,内外积聚及病块壅塞等症,并具有理气行血,顺筋活络,使局部硬块变软,有形变无形等作用。

10、摇法:

对患处关节进行顺,逆时针方向摇动。

具有滑利关节,疏通气血功能。

摇法有摇颈、摇肩、摇腰、摇腿四种。

11、抖法:

术者手握住患者肢体远端,或压于肌肉上做有节奏地、均匀地、连续小幅度地上下或左右抖动,具有舒展肌腱,松驰肌肉等作用。

12、滚法:

腕部放松,以前臂发力,由尺侧掌缘着于患处进行连续往复的滚移动作。

力量均匀沉透,不可跳跃,具有解痉通络,舒筋活血之功能。

13、擦法:

是用手掌紧贴皮肤,稍用力下压并作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磨擦,使之产生一定的热量,此法有增加未稍循环功能(血遇热则行,遇冷则凝),多用于治疗手足冰冷,或风湿性关节炎及末梢循环障碍等。

14、打法:

指医者以各种不同的手势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进行轻快而有节律的叩打,其力可深达肌肉,施术后病人舒适轻快。

有指弹法、掌叩法、拳叩法、拍打法。

注意事项:

1、施行手法治疗之前一定要明确诊断,尤其是要除外骨折、肿瘤、炎症等禁忌症,以免发生意外或增加病人痛苦。

2、一般情况下,一个部位的单次按摩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手法力量以病人耐受为度。

但在实施治疗时,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记述:

“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以用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手法耳。

3、部分人可于初次手法治疗之后,于局部出现酸痛、沉重或疲劳感,尤其是皮肤娇嫩者更明显。

这是一种正常的手法反应,3--4天可自行消失。

少数女性患者还可出现皮下青紫等瘀血现象,这是因为女性毛细血管脆性大、皮肤耐受力小的缘故,随着手法次数增加自然会适应治疗而趋于正常。

4、术者在为病人施术时,要注意修剪指甲,摘去手表、戒指、手镯等,以免刮伤患者皮肤。

在治疗时,要注意观察和询问病人的感受,以调整手法,提高疗效,禁止与他人嬉笑打闹,以及边抽烟边治疗等不严肃、不认真的医疗作风。

颈肩痛疗效不佳的分析

大凡临床医师,都希望自己的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而事实却时有不尽人意之处。

一般情况下.手法治疗颈肩痛的疗效是肯定的,有效率都可达到或超过90%,经验丰富的专家及高年龄医师的疗效会更好一些。

对于病人来说,单纯软组织损饬,发病时间短暂以及低龄患者的疗效、预后佳;病情复杂,病程长以及高龄患者的疗效较差,预后不甚理想。

除此因素外,对于那些尚未达到预期疗效的患者必须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原因所在并采取相应对策。

概括的说,未能达到预期疗效的病人有可能是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所造成:

其一,是由诊断失误所致。

把不属于软组织损伤范畴的病痛,如风湿、结核、痛风、感冒、炎症以及过敏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等病变误施手法治疗,因此不会出现预期的手法治疗效果,甚至还会加重病情。

其二,诊断部位不精确,可以导致治疗部位偏差,也不会出现应有的疗效。

例如,把小圆肌损伤误诊为肩周炎,尽管医师施于精心认真的手法治疗也不会取得任何疗效。

其三,手法不当也可导致疗效降低,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初学者或低年龄医师。

由于实际经验缺乏;往往手法偏轻,力量达不到病变组织深度,因而起不到治疗作用。

少数初学者则盲目施加重手法,造成局部组织肿胀,出现医源性损伤,反复不止,严重影响了患者接受治疗的心理和效应,某些患者甚至因此而中止治疗。

其四,某些患者在主诉时仅叙述了症状明显的病变部位和病情加重的时间,而对于症状较轻的损作以及早期发病时间未开口声明,造成接诊医师的判断偏差。

把时间较久、多个病变部位的病情误以为是发病短暂、单个病变部位的病情,故而不能出现较快、较好的预期疗效。

其五,部分门诊患者在接受手法治疗的同时,仍然坚持日常工作、劳动等,因而原有的发病因素未能解除或未完全解除,也会影响预期的疗效。

其它,诸如天气变化、工作调动、失眠、失恋、各种意外变故等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治疗效果。

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人的社会属性越来越突出,许许多多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外部条件等都可干扰人的思维,并通过大脑的作用引起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从而妨碍疗效发挥。

总之,作为一个成熟的软组织外科医师要及时掌握病情变化和进度,善于分析现象,找出原因,解释病人的咨询,从心理上赢得病人的信任,及时修正治疗方案,以争取最佳疗效。

第四节骨伤病诊断方法

对骨伤病作出正确的诊断,是取得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

然而,骨伤病的病因、病情是十分复杂的,一种疾病可能有几个致病因素同时存在;几种疾病会出现同样的临床症状;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等等。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进行分析了解,详细地进行各种必要的检查,抓住主要的方面,选定临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骨伤病的诊断,我们常常采取以下方法:

一、仔细观察(望诊)

患者就诊时,首先要留神观察病人的行走姿态,有无特殊的姿势或者跛行,敢不敢坐及坐时的动作有无特殊,改变姿势时的姿态及活动受限程度,有无强迫体位。

观察病人有无畸形或肢体伤残征,整体状况如何等等。

从中产生对病人的第—印象,以便与下面的更进一步的各种检查联系对照。

虽然是一目了然之举,但不可忽略。

在腰腿痛病人的望诊检查中,主要包括了脊柱及四肢部的望诊检查。

脊柱的望诊要首先注意脊柱的生理曲线是否有改变,脊柱是否畸形。

正常情况下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和骶尾椎后凸。

脊椎结核可出现脊椎呈驼峰样后凸成角畸形;特发性脊柱侧弯、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出现脊柱的侧弯畸形等。

观察两侧腰肌、臀部是否对称,骨盆有无扭转。

在下肢望诊中要注意观察大腿无屈曲畸形,两下肢是否等长,跛行的原因,关节有无僵直,肌肉大体观察有无萎缩。

比如说,若有疼痛,则患肢着地时非常小心,膝关节呈屈曲状态以缓冲震荡,并很快地将身体重量移至健侧,如果髋关节僵直,则患侧腰腿如同一整块向前摆动。

同时还要观察下肢有无过度内收、外展及旋转畸形。

二、详细询问,了解病史(问诊)。

在腰腿痛的诊断方面,详细地询问病史是极为重要的。

尤其是对一些有价值的病史要做到刨根问底,有些人不喜欢问病史,对病人的主诉及病情变化的情况不闻不问,甚至对病人主动说出的详细病史不耐烦,而先伸手检查或先看X光片子,这是不科学的。

当然询问病史,目的性要明确,不能乱问,也不能病人说什么就听什么,怎么说就怎么听,而要随时提出与疾病关系密切的问题。

比如说,腰腿痛病人就诊时,最突出的一个主诉就是个“痛”字。

询问病史就要围绕着这个“痛”下功夫,判断其各种可能。

这就需要问明:

1.痛的时间,当时有无外伤史,怎样受的伤,伤时的姿势如何等等;2.痛的性质,是酸痛还是刺痛,是钝痛还是撕裂样痛,是持续性的痛还是间歇性的痛,白天痛的重还是夜间痛的重,病重时麻不麻,有无牵扯感等等。

3.痛与姿势、动作、咳嗽、排便的关系如何。

如腰肌劳损多是不耐劳的,不能久坐,需要不断改换姿势才行。

而椎间盘突出症往往是起身活动及负重时痛加剧,有的弯腰时痛加重,有的则后仰时痛重等等。

往往询问病人的这些现象,正是某些不同病症所特有的,因此详细询问,有得于诊断。

4.问痛的部位及范围,一般说来,痛的最明显处与疾病的发生部位关系十分密切。

当然有些疾病痛点明确、集中,病人可以明确指出,但有些病由于疼痛范围广泛或痛无定处,病人出不易指出。

因此要详细了解疼痛的部位,是在脊柱还是在其两侧,是在上腰部还是下腰部、骶部、臀部等等。

同时要了解有无放射痛,放射痛的范围超过膝还是不超过膝,特别是影响到小腿的话,更要了解是影响到小腿外侧、后侧、前侧、内侧及足背,还是足底、足背的内侧或外侧。

足趾的影响是哪几个等等。

总之,不同的病变会出现不同的疼痛症状或有其本身的特征。

5.问症状出现后的变化情况,是逐渐加重不是速渐减轻,疼痛的范围有无扩大或缩小,痛点有否转移。

病后的治疗情况、效果如何。

病后的检查情况,包括化验、X光片、造影、肌电图及CT等检查如何等等。

另外,如果为女性患者,同时要询问其月经情况,生育情况、妇科有无疾患以及与腰腿痛的关系如何等等。

因此,对待一个腰腿痛的病人,详细的询问病史,从中找出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病程规律来,对于确立正确的临床诊断十分重要。

当然,在询问病史时,病人叙述不一,表达能力不同,甚至有的患者记不清其发病的具体时间,有的病人故意把症状说的重一些,有的则说的轻一些,有的对治疗失去了信心,有的人则对病史说的似是而非等等。

对待问题,需要抓住主要的方面,综合分析,结合仔细的检查才能做出初步的判断。

三、认真检查(手诊)

在以上仔细的观察和详细的询问病史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体格检查,目标就更加明确了。

一般说来,对骨伤病人的体格检查大致分为一般检查和现代化手段检查两大部分,分述如下:

(一)一般检查

一般检查包括触诊、活动度及实验检查。

1、触诊检查:

骨伤病人的触诊检查十分重要,通过触诊检查,不但可以发现痛点,而且还可以发现压痛的部位、性质、范围、深浅程度、放射与否。

同时还可以通过触诊发现棘突有无变形、偏歪,软组织有无肿厚、僵硬、紧张、肿结、条索状物等。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站位检查、坐位检查及卧位检查是有所区别的。

临床可根据具体病情,采取合适的体位检查。

一般说来,常用的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1)拇指触诊检查:

医者以拇指指腹检查病人的棘突、棘间、棘旁、臀部及下肢。

主要用来发现棘突有无压痛,压痛的部位、范围及程度;棘间是否有压痛;棘上韧带的改变情况;臀部软组织的压痛情况,包括压痛的部位、范围、程度;有无放射;有无触及到结节、包块、条状物等。

如棘上韧带肌炎往往可以出现棘上韧带增厚;棘上韧带撕裂往往出现韧带剥离感;臀上皮神经损伤往往了出局部条状结节,触痛明显等。

(2)双拇指触诊检查:

用于检查病人的脊柱。

病人取坐位或俯卧位。

以坐位时要坐正,双手放在膝部,医生用双拇指分别放于病人棘突两侧,自上而下对比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

棘突是否有偏歪畸形,有无肿厚,有无压痛。

如有压痛者时,要注意压痛的位置,是棘突压痛棘突旁压痛;压痛的范围,是一个棘突或棘突旁压痛,还是多个棘或棘突旁压痛;压痛的程度,是深压痛还是轻压痛;压痛是否放射及放射的位置等。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往往有棘突旁压痛,多数位于腰4—5棘旁,可出现放射痛,可放射至小腿外侧或趾部。

脊椎结核的病人,往往有棘突压痛及叩击痛;脊椎压缩性骨折的病人,往往棘突压痛明显而局限,多见于胸10~腰1。

(3)三指触诊检查,医者用中、食、无名指进行检查。

中指沿棘突顶部,食指分别放于棘突两侧,自棘突上部向下部依次滑动检查。

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棘突有无偏歪:

脊椎生理曲线是否存在、消失、反张、成角、后凸、内陷畸形;棘上韧带是否剥离、钝厚、触痛等。

2、活动度检查:

正常情况下脊柱具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功能;髋关节具有屈曲、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及外旋功能;膝关节具有屈曲的功能,同时正常情况下膝关节有5°的过伸功能,不能伸直即为屈曲畸形,过伸超过5°即为后翻畸形,当膝关节在半屈曲位时小腿尚有小幅度的旋转功能。

踝关节有背屈与伸屈的功能,屈时尚有内翻及外翻的活动。

3、特殊功能及神经系统检查:

对腰腿痛的病人进行特殊功能及神经系统的检查,往往可以进一步确定病变的所在部位、病变的性质、程度,同时可以了解神经的损伤程度。

有些特殊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为某些疾患的特有,因此不可忽略。

脊柱部分的几种常用的特殊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检查如下:

与颈肩痛有关的、常用的试验检查有下列数项

(1)臂从神经牵拉试验:

又称伊廷试验(Eatentest)。

患者坐位,检查者一手扶其上肢,两手作相反方向牵拉,如有放射性疼痛以及麻木感出现即为本试验阳性。

提示臂丛神经受到压迫或挤压刺激,多为颈椎病(神经根型、颈型)或前中斜角肌综合征。

(2)转头加力试验:

又称转向看物试验或椎动脉扭曲试验。

患者坐位。

如检查右侧时,检查者右手托枕后、左手托下颏,将头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再稍加转动,使椎动脉扭曲。

此时若有头昏、恶心、欲吐、视力模糊等现象,即为本试验阳性。

提示有椎动脉受到挤压,多为颈椎病(椎动脉型)。

(3)颈椎上提试验:

又称头颈牵引试验。

患者坐位,检查者一手托患者下颏,另一手托其后枕部,双手用力向上牵伸。

此时,患者原有的肩臂部麻木、疼痛感减轻或消失即为本试验阳性。

提示椎间孔挤压神经根,多为颈椎病(神经根型),如若患者感到疼痛症状加重,可能与小关节紊乱或关节囊水肿有关。

(4)梳头试验:

令病人做梳头动作,如出现肩部疼痛,甚至不能完成动作时为本试验阳性。

说明肩部有病变,如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损伤或关节囊粘连等。

与腰腿痛有关的试验检查

(1)压顶、叩顶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

病人取坐位,医者双手重叠按压病人头顶,并控制颈椎在不同角度下进行按压,如引起项痛和放射痛者为阳性,说明颈神经根受压。

正坐时,用拳隔手掌叩击病人头部如引起患侧腰腿痛者,可能为腰神经根受压。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为阳性。

(2)直腿抬高试验:

病人取仰卧位,医者一手握住病人的足跟部,另一手按于膝上部,在膝关节保持伸直的情况下,将病人患侧下肢慢慢向上抬举,抬举时要注意最先出现疼痛的部位、范围,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