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2920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docx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宏观经济分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docx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

自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的下降、失业增加和物价指数的连续下跌,目前经济学界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和政策建议都是以主流经济学为基础,力图通过调节总需求来改变当前的局面。

本文的目的在于否定主流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提出一种完全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宏观经济模型,其核心是,由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所表明的所有统计量值与新古典理论的生产函数或技术分析是完全无关的,而是来自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是建立在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量值的成本收益计算基础上的,而货币的基础则在于由货币量值表示的资本和收入所构成的资产抵押的信用关系或内生的货币供给体系。

一、有效需求与经济波动

1、一种新的收入支出模型

在主流经济学中,收入-支出模型被表述为:

C+S=C+I。

这一模型中,收入一方只是一种收入的分解,如果收入水平不能直接由生产函数中推导出来而又不能联系到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收入水平的决定或什么是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就成为一个难以说明的问题。

实际上,主流经济学教科书只是假设了一种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而回避了这一问题。

本模型的构建使用通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成本收益法表明企业的成本状况,而用支出法表示的总支出或总需求则决定企业的收益,由此可以把表明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成本收益计算加入到宏观经济的分析中,以表明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

不考虑政府的税收和支出,则这一收入支出模型为:

W+D+r+π=C+I=GDP

这一模型中的收入一方可以表示企业的成本和利润,W是企业生产中的工资成本或可变成本,D是折旧,r是利息,这两部分构成企业的固定成本,π为利润。

总支出一方由消费支出C和投资支出I构成,可以表示为企业的收益。

因此,这种收入支出模型可以表明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

当总支出超过成本时,厂商将获得利润,而企业能否赢利正是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问题。

这样,如果给定企业的成本,则总支出的变动将决定企业是否盈利或亏损。

例如,在上述模型中,采用古典学派的假设,即工资(W)全部用于消费和利润(r+π)用于储蓄,即W=C,则有D+r+π=I,从而总投资的变动是否超过固定成本(D+r)将决定企业是否盈利。

如果企业根据盈利来决定投资,则投资的增加将使利润增加,从而引起更多的投资和利润而产生经济波动。

由于折旧取决于折旧率和资本存量价值,即D=dK,其中d为折旧率,K为按价值计算的资本存量。

企业必须支付的利息成本为:

r=iKa,i为利息率,a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则有下面的公式:

W+(d+i)K+=C+I

现在加入企业以盈利为经营目标的假设,这样,企业增加或减少产出和是否扩大投资的决策取决于利润量,即当>0时,企业将扩大产出和投资,而当<0时企业将减少产出和投资,我们将得到上述模型的均衡状态,即=0。

让我们在这一简单模型的基础上来讨论稳定状态的条件和经济波动。

假设折旧率和利息率(以及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变,则这一模型的均衡条件或稳定状态增长的条件为经济增长率不变,资本-产出比率K/Y不变,工资对折旧的比率W/D和消费对投资的比率C/I以及投资对资本存量价值的比率I/K都是不变的,从而收入在工资与利息(利润)之间分配的比率也是不变的。

上述稳定状态增长的条件来自于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的关系,一旦利息率被给定,则稳定状态的增长率将取决于利息率。

上述稳定状态均衡的条件正是卡尔多的程式化事实所表明的,即由统计资料所显示的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增长的事实。

这里重要的是投资流量和资本存量之间的联系,即本期的投资流量将转化为下一期的资本存量(即Kt=Kt-1+It,Dt=Dt-1+dIt-1),从而构成了这一模型稳定性的内在机制。

在上述模型W+(d+i)K+=C+I中,假设折旧率和利息率不变,在短期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由于资本存量价值是给定的,从而企业的固定成本是给定的,如果假设工资率是给定的,则利润完全取决于总支出。

假设其它条件不变,当由某种外在因素导致了投资的增长率超过稳定状态的增长率,则企业会出现盈利,即>0,如果假设企业的投资取决于利润,则利润的增加会引起投资的增加和产出的扩大,而投资的增加又会使利润增加,从而引发更多的投资。

但在上述模型中,本期投资的增加将使下一期的资本存量价值增加,从而使折旧成本和利息成本增加,因此,要使增加的投资能够获得利润,则投资必须以累积的比率增加,同时,上述保持稳定状态条件的各种比率也将以累积的比率变动,但这种累积的比率是不可能持续的,而一旦投资的增长率不再能以累积的比率增加,就会导致企业的亏损(即<0),从而使投资下降,投资的下降又会使利润下降或亏损增加而导致经济进一步衰退。

因此,只要利息率不变,则经济将围绕着由利息率所决定的增长率周期性波动。

2、收入分配与消费倾向

现在利用前面的收入-支出模型来讨论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即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中特有的有效需求问题。

这种有效需求不足在现实中的表现是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一方面人们想要消费这些“过剩”的商品而没有购买能力,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的失业而使需要这些商品的人们的购买力进一步下降。

凯恩斯使用其消费函数、资本边际效率和货币的灵活偏好来表述这一问题,但至今这些概念、特别是有效需求从未被真正说明过。

对于消费函数的讨论,主流经济学教科书完全抛开了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假设,即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而这一假设涉及到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的性质。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并不意味着在长期消费随着总体上收入水平的增加而下降,因为这将打破稳定状态增长。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意味着具有不同收入的阶层其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是不同的,或者说富人比穷人具有更高的储蓄倾向。

这一点作为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经验事实来自于储蓄或资本积累并不是为了未来的消费,而是为了积累用货币价值表示的财富以表明所有者的成就和社会地位。

按照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假设,消费函数将取决于收入分配的差距。

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的差距或消费倾向的不同来自于工资收入与财产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不同。

如果把收入划分为三类,工资、利息和利润,我们采用这样的假设可以说是有经验基础的,即利息和利润收入的消费倾向要远低于工资的消费倾向。

在前面模型的收入一方(W+D+r+)中,不考虑折旧D,W表示工资收入,r表示利息收入,表示利润或经营收入。

我们可以把消费函数表述为:

C=f{W\(r+)},即消费倾向的变动与收入分配的变动直接相关,问题就在于收入分配是如何决定的。

首先来看利润()的决定。

如我们在前面表明的,由于存在着以前的契约,企业的成本在短期可视为给定的,比如每年的折旧和利息在年初就被给定了,如果假设工资也是给定的,利润将取决于经济增长率的变动,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将使利润上升,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则会使利润下降。

一般条件下,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利润在收入中的比重是提高的,而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衰退阶段则是下降的。

再来看利息的决定。

利息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取决于利息率和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假设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不变的,可以把利息直接联系到资本存量。

由于r=iK,假设利息率(i)不变,则随着资本存量价值(K)对收入流量(GDP)比重的增加,即资本-产出比率的提高,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将增加。

在经济高涨阶段,投资的增加将使资本存量和利息增加,但在经济衰退阶段,由于存在着以前的契约,利息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并不一定下降,反而可能提高。

再来看工资的决定。

企业在作投资计划时,必须给定工资,否则就无法进行成本收益计算,同时由于工资合同的存在,工资也具有刚性,但工资作为“可变成本”是可变的,工资的变化取决于企业的利润和就业状态或失业状态,当经济高涨和企业的利润高时,工资率将上升,就业也会增加,但工资的上升比例不会超过利润,即工资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会下降。

当经济衰退和企业利润下降时,企业将降低工资和减少工人。

这样,当投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使经济增长率提高时,一方面,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将使利润增加,另一方面,增加的投资将转化为下一期的资本存量,这使得资本存量对收入流量的比重提高,如果假设利息率不变,则将导致利息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提高。

如上所述,当经济向上波动和投资以累积的比率增加时,必然导致收入分配中利息和利润在收入中的比重提高或工资在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即W\(r+)降低,从而使消费倾向下降或储蓄率提高。

3、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问题涉及到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的性质,即生产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利润。

由于古典学派和马克思所使用的全部工资用于消费和全部利润用于储蓄的假设只是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假设的极端,使用古典学派和马克思的假设更易于说明问题。

假设资本家的利润不用于消费,那么全部产品将是由个人的工资购买和消费的,资本家所获得的只是永远不消费而转化为资本的利润。

这样,假设利润率或货币利息率不变,则在前面的收入-支出模型中,在稳定状态下,工资对利息(加利润)的比率W\(r+)和产品成本中工资成本对折旧和利息成本的比率W\(D+r)将是不变的,唯此才能保证工人购买全部消费品而资本家得到稳定的利润率或利息率,因为工资不仅仅是成本,而且决定着需求。

现在来看经济高涨时企业成本比率的变动。

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存量价值对收入流量的比率将提高,假设折旧率和利息率不变,这将使企业的成本构成中工资成本对非工资成本或折旧与利息的比重下降,或可变成本对不变成本的比重下降,即W\(D+r)下降。

加入前面讨论的收入分配的变动,即经济高涨时工资收入对非工资收入的比重下降W\(r+)。

这样,随着经济扩张,一方面是消费需求的减少,另一方面是产品成本上升,到了一定的阶段,必然形成工人的工资买不起企业按现行成本生产和定价的产品了,而如果企业降低价格就会引起亏损。

这里需要提到的一个问题是,当消费支出下降时,能否通过投资支出的增加来弥补,仅从前面的推论即可否定用投资弥补有效需求不足的可能性,因为投资的增加虽然可以在当期增加需求,但投资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将会使下一期的收入分配和成本构成之间的矛盾更为严重。

当企业的产品积压而不得不降低价格时,企业将根据马歇尔的短期成本函数行事而力图使其减少亏损,即降低工资和解雇工人,失业的增加也会使工资率下降,但这又会进一步减少需求。

因此,降低工资并不能减少而只会增加失业。

这样,有效需求可以用两个比例的关系加以表述,即工资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W\(D+r)和工资在总收入中的比重W\(r+)。

这两个比例的关系正是这一体系均衡的存在性和稳定性的关键所在,给定消费倾向和利息率,这里将有一个唯一的均衡能够保证企业按照成本和给定的利息率或利润率售出产品或出清市场,换句话说,这一模型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完全取决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消费倾向和为利润而生产的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这种成本收益计算是按货币价值进行的,而与技术完全无关。

这就是有效需求问题的核心。

表1是本文的分析所需要的我国1990-1998年国民经济运行的统计数据,这些统计数据的摘取要点是全部采用名义变量。

当采用名义变量和加入表明企业成本收益计算和收入分配的指标,会得出与传统方法的宏观经济分析完全不同的判断和结论。

图1:

名义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

如图1所示,自1990-1998年,采用实际GDP和名义GDP的增长率来考察我国的经济波动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实际GDP来看增长率的变动是比较平缓的,但采用名义GDP来看1990-1998年增长率的变动,就表现出严重的经济波动,而这种名义增长率的变动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和有效需求。

从1992开始,名义GDP增长率大幅度攀升,1994年的峰值达到35%,从1992-1995四年间,平均名义增长率高达27.75%,自1996年名义增长率开始回落,1998年仅为5%。

这种名义增长率的大幅度波动是与投资的大幅度波动直接相关的。

图2表明了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的变动与名义GDP增长率的变动是同步的,但波动幅度要大于名义GDP的波动幅度。

图2:

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

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的变动原因和效应对于解释当期的宏观经济形势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说,自1992-1995年的极高的名义增长率是由投资的高增长率所带动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的波动小于投资的波动。

按照前面的模型和分析,投资的增加使企业的利润增加,从而会进一步刺激企业的投资需求,当商业银行的贷款不考虑企业的资产抵押和资产负债率的变动,对企业的贷款和货币供应量会“内生”地增加。

然而,这种高投资增长率所带来的结果是固定资产(资本存量价值)的增加,从而使企业的折旧成本和利息成本大幅度增加,当名义GDP增长率回落时,就会导致企业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大幅度下降。

图3、固定资产折旧、劳动力报酬和营业盈余在GDP中比重的变动

如图3所示,在1990年以来,折旧在GDP中的比重随着投资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1990年折旧在GDP中的比重为10.5%,1995年后均超过13%,到1998年已占到GDP的15%。

作为企业成本另一项的劳动力报酬,由于工资(以及就业)的刚性,其比重随着名义GDP增长率的下降也表现出上升的趋势,由此导致营业盈余在GDP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按照前面模型的分析,企业的利润为营业盈余减去利息。

由于利息率是变动的,银行对企业贷款的期限也不同,从而利息成本并不是随着资产值的变动而变动,但如表1的部分年度数据所显示的,1996年,利息在GDP中的比重已经接近营业盈余,从而表明企业几乎没有盈利,加之资产值的上升,企业的净资产税后利润率已经下降到极低的水平。

如果把企业的投资作为利润的函数,则可以解释自1996年以来投资增长率的大幅度下降。

2、消费需求的变动、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

如图2所示,1990-1998年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也产生大幅度的波动,虽然波动的幅度小于投资增长率,但在1997和1998年表现出比投资更严重的下降倾向,造成消费品市场的通货紧缩。

消费品市场的萎缩又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在消费品市场全面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已经难以找到有利可图的投资领域。

导致目前消费品市场萎缩和通货紧缩的直接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率的下降、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和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而这些原因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周期性的经济波动。

按照前面模型的分析,在经济高涨阶段,投资的增长导致利润和利息在国民收入中比率的提高,从而引致消费倾向的下降,如图2中消费的增长率低于投资的增长率可以表明这一点。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基尼系数

0.34688

0.36904

0.37719

0.40173

0.43561

0.41914

0.40582

0.40269

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0.76

0.78

0.78

0.81

0.8

0.75

0.72

0.71

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0.43

0.92

0.78

0.99

0.77

0.62

0.61

0.49

居民收入总额占GDP比重

54.3

52.4

50.2

47.5

45.6

44

43.4

42.1

41.4

居民消费率

45.2

45.4

45.5

43.8

41.9

41.8

42

40.8

39

表2

图4、基尼系数的变动图5、消费率的变动

根据表2统计资料绘制的图4所显示的基尼系数的变动与经济周期的波动是密切相关的,在1995年达到最高值,这种收入分配的变动对于解释消费倾向的变动是重要的。

如图5所显示的,居民消费率在1993年开始较大幅度下降联系到基尼系数的上升,而1997和1998年消费倾向的大幅度下降则主要来自于名义收入增长率的大幅度下降,虽然基尼系数有所下降。

在1993年出现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所导致的消费倾向的不断下降在1996年名义增长率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导致了有效需求的严重不足。

如前所述,这种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和产品的成本构成中工资所占的比重同时大幅度下降,由此导致消费支出小于消费品的生产成本而造成通货紧缩和企业的亏损,企业在亏损状态下又进一步减少投资和降低工资,由此导致投资和消费支出大幅度下降的经济衰退。

二:

货币金融体系的运行

1、内生的货币供给

在上述模型中,所有的宏观变量都只是由货币量值所表示的名义变量,如GDP只是表示货币交易的增加值而与实物量的计量完全无关,这些以货币量值表示的国民收入核算的总量指标只是企业为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量值的成本收益计算的工具,从而直接联系到货币供给,即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决定这些名义变量的变动。

显然,如果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则经济增长率和企业是否赢利以及经济波动将完全取决于中央银行。

然而,在存在着商业银行的金融体制下,货币供给将不再是外生的,而是内生的。

从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来看,M2是由现金、活期存款加定期存款组成的,显然,这种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就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方加上现金,而基础货币的定义和统计则是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方,由于中央银行的资产或负债来自于商业银行上交的准备金,显然,我们可以根据教科书的原理来说明上述对货币的定义和统计,即商业银行的负债除以中央银行的资产将等于货币乘数,或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等于货币供应量。

这样,从上述货币供应量的统计上可以很容易地表明货币供应量是如何变动的。

显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来自于商业银行负债的增加或存款的增加,那么,商业银行的存款是如何增加的呢?

先不考虑中央银行,这里只有一种方法能够增加商业银行的存款,即商业银行先用存款发放贷款,当企业或家庭把贷款支出后转化为收入,然后家庭和企业再把收入存入商业银行,这样,商业银行的负债就增加了。

当然,由于中央银行收取准备金,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也增加了。

在这个体系中,货币供给是一种来自于商业银行的负债。

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则名义GDP的增长率将直接联系到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这种内生的货币供给对于考察名义增长率的变动和经济波动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一个重要指标是商业银行准备金或存贷差的变动。

上述商业银行存贷差的变动所表示的内生的货币供给的变动可以表明这样一点,即货币供给并不完全是由中央银行所控制的,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和商业银行对向企业贷款风险的考虑对于货币供给是重要的。

而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最有效作法、也是实际中采用的是资产抵押贷款,这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相关,从而和企业的成本收益财务状况紧密联系起来。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简化的内生的货币供给模型。

这一模型由家庭、企业、银行和股票市场构成。

在这一模型中,为了简化,先不考虑折旧和企业的留利,把全部收入作为家庭的收入。

在家庭收入中,储蓄的部分转化为企业的投资是通过货币金融市场进行的。

这里把金融市场划分为两部分,商业银行和股票市场(或资本市场),家庭的储蓄分为银行存款和购买企业的股票,企业的筹资来自于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全部资本存量(K)为银行贷款(DD)加股票价值(E),即:

K=DD+E。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DD\(E+DD)。

显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家庭的资产选择直接对应。

以上,我们建立了一个内生的货币供给模型,或者说是以内生的货币供给的货币金融体系为基础的宏观经济模型。

这一模型与主流经济学模型的区别是:

第一,在这一模型中加入了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和内生的货币供给,由此构成纯粹的货币经济模型,即在这一模型中,商业银行和企业只考虑名义变量,而与技术是完全无关的;第二,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或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与货币金融体系是不可分割的。

这样,我们可以把前面对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的分析与货币金融体系的分析连在一起,而目前宏观经济学所认为的作为实际变量的国民收入流量只是整个货币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从而可以把它们完全作为货币量值来处理。

这些宏观变量的意义就在于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和银行或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上述模型可以表示出与主流经济学完全不同的性质,其基本特征是可以表明所有宏观变量的决定与技术是完全无关的,而是内生于特定的货币金融体系,所有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以货币量值所表示的宏观变量只是企业、银行和家庭的货币流程图,其内在联系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即家庭(资本家)的货币储蓄是为了获取以货币表示的财富增殖,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是为了获取以货币表示的利润,而联系企业贷款和家庭存款的商业银行以资产抵押为基础决定货币供给,由此形成一种内生的货币供给体系。

因此,所有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货币量值的决定和其变动(或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都只是内生的货币供给体系的稳定性问题。

2、稳定状态

在内生的货币供给体系中,商业银行的信贷是基于资产抵押,从而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要求稳定的资产负债率,由于货币数量联系到收入流量,从而稳定的资产负债率必然要求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稳定的资本产出比率(资本收入比率)。

这样,在上述模型中,货币部门的稳定状态或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条件就可以表述为,银行存款对股票的比率不变和家庭储蓄中银行存款对购买股票的比例不变,即:

ΔD\D=ΔE\E

这一条件暗含着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率是不变的,资本存量对收入流量的比率也是不变的。

在这里,如果假设股票的收益率等于利息率,则可以与前面所阐述的不包括货币部门的基本模型相一致,换句话说,当加入货币部门后,上述收入支出模型稳定状态的条件要包含货币均衡的条件,这种货币均衡的条件或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条件在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变和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这种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要求储蓄中银行存款和购买股票的比例不变和商业银行的准备率不变。

这种货币与资本的同比例增长与前面所讨论的有效需求的比例关系共同构成这一模型稳定性的基础。

在上述模型中,由于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和全部货币都用于收入流量的交易,从而收入流量的增长率(或名义增长率)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是一一对应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因素来讨论经济增长率的变动,而上述模型的基本特征是内生的货币供给,从而可以表明名义经济增长率的变动将是内生的。

借助这种简化的模型可以表明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

经济增长率的变动必然联系到商业银行准备率的变动或银行存款对股票价值比率的变动,假设商业银行的准备率不变,则经济增长率的变动来自于家庭储蓄在银行存款与购买股票之间划分的比例,即当家庭把更多的储蓄用于银行存款时,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将提高,而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必然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发生变动。

换句话说,在上述模型的假设条件下,高经济增长率必然会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提高,从而会导致货币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由于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必然伴随着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提高,从而经济增长率的变动取决于特定的货币金融体系。

如果商业银行的贷款完全取决于资产抵押,更明确地讲,如果银行贷款对可抵押资产(在上述模型中为股票价值)的比例不变,在假设商业银行准备率不变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率将保持稳定,由此可以推论,商业银行的贷款越是不依赖于资产抵押,则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越不稳定。

由此还可以推论出,如果商业银行的贷款不依赖于资产抵押,则在经济波动中企业的亏损将被转嫁到银行而导致货币金融体系的破坏乃至崩溃。

利用上述模型,我们可以讨论经济增长率或名义GDP增长率的决定与变动。

显然,这一模型中经济增长率完全取决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则取决于模型中的几个关键变量,假设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比率不变,则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和家庭的资产选择和总储蓄在银行存款和股票投资中的比例,而这一比例也同时决定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按照前面的分析,银行存款在储蓄中的比例越低,则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越低,经济增长率越低,反之,银行存款在储蓄中的比例越高,则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越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