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明天打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2729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明天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明天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明天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明天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明天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明天打印.docx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明天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明天打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明天打印.docx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明天打印

声音的产生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的物体叫声源.

解:

一切声音都有由物体振动产生,即振动发声,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在物理学中,我们把振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故答案为:

振动振动发声.

故答案为:

振动

振动发声

解析: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结合声源的定义分析即可判断.

知道声音的产生条件,并理解声源的定义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声音的传播(介质)

第一题

用木棍敲打杂草时,由于杂草和地面的______产生声音。

平时我们听到其他人的说话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由于蛇没有耳郭,很难收集到通过______传播过来的声音,蛇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传播到蛇的内耳。

解析: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物体发声是由振动产生的;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人和动物能感知声音的方式有气体传导或骨传导两种方式。

用木棍敲打杂草时,由于杂草和地面的振动而产生声音,平时我们听到其他人的说话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蛇没有耳廓,没有鼓膜,很难通过气体介质听到声音,蛇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固体传导的方式听到声音。

故答案为:

振动;空气;固体。

声音的特性

一.能区分不同歌手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

A:

响度B:

音调C:

音色D:

振幅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音色。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不同的歌手由于声带的宽度和厚度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是不同的,因此音色是我们区分不同歌手声音的主要依据,故C正确。

故本题答案为C。

扩展

声音的三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依据,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

二.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

这种声纹锁能辨别主人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

A:

音调B:

音色C:

响度D:

声速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声学。

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这是我们分辨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声纹锁能辨别主人的声音,就是靠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音色不同,故B正确。

故本题答案为B。

三.如图所示,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塑料吸管做的响笛,并将它不断剪短。

这是研究声音的( )。

A:

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B:

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C:

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D:

音色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声音三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做的响笛,并将它不断剪短,这样会使发声的空气流变短,振动频率变大,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变高,所以研究的是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故B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为B。

扩展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依据,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

四.蜜蜂载着花蜜飞行的时候,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300次,不载花蜜时平均每秒振动44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蜜蜂是飞出去采花,还是采了蜜飞回家,养蜂人主要是根据什么特征来辨别的(   )

A.声音的音调不同B.声音的响度不同

C.飞行路线形状不同D.飞行高低不同

答案:

A

解析:

声音有三个特性:

响度、音调和音色。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声源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频率等于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音色主要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可以根据音色来区分不同的发声体。

考点:

声音特性的应用

五.在操场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原因是(    )

A.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B.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

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

答案:

A

解析:

响度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就越小。

体育老师发出指令声音后,近处的同学听到的声音响度大,所以听得清楚些;而远处的同学听得的声音响度小,所以听的不清楚。

故答案为:

A

六.小明先后对同一鼓面轻敲和重击各一次,关于两次发出的声音,说法正确的事.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频率不同D.音色不同

答案:

B

解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解:

应该掌握音调、音色、响度的区别: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再者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只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而“听声辨人”指的就是音色,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以及结构有关.轻敲鼓面和重击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而响度和振幅有关,故两次发出的声音的响度不同;故选B选项.

故答案为:

b

总结:

知道乐音的三大特征,知道每个特征都与什么有关,不要混淆了.

七.

如图所示,有3个相同的玻璃瓶里都装有水,且水面高度不同.小李和小华两个同学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其中小李用嘴贴着瓶口往里面吹气,而小华对瓶进行了敲击.根据所学的声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小李使瓶产生的声音的声源是____,发出的声音中音调最高的是____(选填“甲”、“乙”或“丙”);

(2)小华使瓶产生的声音的声源是____,发出的声音中音调最高的是____(选填“甲”、“乙”或“丙”);

(3)小李和小华所进行的操作中,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空气柱甲

(2)瓶子丙(3)使物体产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解:

(1)小李用嘴贴着瓶口往里面吹气,瓶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出了声音;

甲瓶中水量最多,空气柱最短,振动最快,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空气柱;甲.

(2)小华对瓶进行了敲击,瓶子的振动发出声音;

丙瓶中水量最少,瓶子最轻,敲击时振动最快,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瓶子;丙.

(3)小李是使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小华是使瓶子振动发出声音,两人操作的共同点是:

使物体产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使物体产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解析:

小李和小华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使瓶子发出了声音.

小李用嘴贴着瓶口往里面吹气,引起了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和吹口哨的道理是相同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时音调的高低和空气柱的长短有关,空气柱越短,振动就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小华对瓶进行了敲击,敲击时瓶子振动发出了声音.瓶子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和瓶子的轻重有关,瓶中越轻,振动就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小华和小李都是通过使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这也体现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原理.

解答此题需要知道两个知识点:

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噪音(噪声)

第一题

下列有关噪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噪声

B.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C.在中考期间考场附近机动车禁鸣喇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在校园内植树可以减弱校外传来的噪声

答案:

A,B.D

解:

A、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和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在中考期间考场附近机动车禁鸣喇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在校园内植树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所以ABD选项是正确的.

解析:

A、B选项分别从物理学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给出了噪声的定义.C、D选项要从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来分析.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减弱噪声的途径主要有三个:

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在接收处)减弱.

第二题

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 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C. 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D. 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

答案:

C

解:

大雪蓬松且多孔,声波进入后在微孔中发生摩擦而将声音的能量消耗掉,因此对噪声有吸收作用;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解析:

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可归纳为“隔、吸、消”,“吸”就是把声能吸收耗散掉,达到减噪目的;最常用的吸音材料是多孔性材料,它的机理是让声波进入后,在吸音材料的微孔中发生摩擦而将声音的能量消耗掉.

回声

第一题

一辆停在山崖前某处的汽车某时刻鸣笛后,经过2.4s听到了回声.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汽车中的人距山崖的距离约为 .

A.340mB.816mC.408mD.680m

答案C

解:

声音从汽车到山崖的时间为1.2s,根据公式S=Vt=340m/s×1.2s=408m,故选C.

故答案为:

c

解析:

利用回声的定义结合速度公式解题.正确理解回声是解题的关键.

第二题

一辆停在山崖前某处的汽车某时刻鸣笛后,经过1.2s听到了回声,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汽车中的人距山崖的距离约为()

A.170mB.408mC.204mD.340m

答案:

C。

解:

笛声从山崖传到人耳的时间:

,得山崖离汽车中人的距离:

s=vt=340m/s×0.6s=204m。

故选C。

【提示】

本题是有关速度公式应用的题目,解答本题关键是掌握回声测距离的原理;笛声经山崖反射后再传到人耳(回声),知道整个过程用的时间,可以求出笛声从山崖传到人耳的时间;接下来,利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式s=vt即可求解汽车中的人到山崖的距离。

声音的速度

一.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总是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D.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不同

答案:

A

解:

A、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故A错误;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固体、液体中慢,故C错误; 

D、声音在同种介质中温度不同,传播速度不同,温度越高,速度越快,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解析: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种类、温度有关;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二.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D. 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不同

答案详解

D

解:

A、回声的传播速度等于原声的传播速度.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都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此选项符合题意.

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解析:

解决此题要知道:

(1)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有关,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2)声速的大小和介质温度、介质种类有关.

练习题:

如图所示,用硬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一个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音乐声越大,小人舞动的越剧烈,说明物体的_______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答案:

振动振幅

解:

如图所示,用硬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一个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乐声越大,小人舞动的越剧烈,说明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振动;振幅.

解析: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由振幅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练习题:

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

A.不能传播声音B.吸收了声波

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手按住鼓面使其停止振动,故声音也消失了,故D正确。

故本题答案为D。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

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再通过其他组织刺激听神经,把这种信号传递给大脑就产生了听觉。

练习:

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速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

☆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钢管、水、空气。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

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

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

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

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

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

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

橡皮筋振动快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记作Hz。

练习:

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

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人的听觉频率为20Hz—20000Hz

(1)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特点:

频率低,传播距离远,无孔不入等,主要发生于大型的自然灾害:

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台风、核爆炸等。

(2)超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特点:

频率高,波长短,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B超等。

(3)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与人不一样,比如狗的听觉范围就比人的听觉范围大,猫、蝙蝠、海豚的听觉上限都比人类高。

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次声波。

(4)、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

必须要有发声体、介质、良好的听觉器官、足够的响度和一定的频率范围。

4、响度:

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弱。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

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

☆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

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

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

⑴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⑵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5、音色:

由物体本身材料,结构,方式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6、区分乐音三要素:

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音调:

B高

响度:

A大

声速:

A=B

 

四.噪声与环保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

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人们以分贝为单位表示声音的强弱。

大于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大于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大于90dB,会破坏听力。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学习和工作,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4、控制噪声的途径:

①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比如摩托车的消声器。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比如城市的隔离墙,公路边的植物等。

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耳机,耳塞等。

五.声现象在科技中的应用

1、超声波及其利用

(1)定义: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作超声波。

(2)特点:

频率高,波长短,容易会聚,成一束定向发射。

(3)利用:

声呐,回声定位,B超,检查金属,击碎人体结实,清洗物品等。

2、次声波

(1)定义: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作次声波。

(2)特点:

频率低,波长长,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远,耳机不易被吸收。

(3)应用:

可以预测海啸,火山爆发,雷暴,龙卷风等。

2、声的利用:

(1)利用声来传递信息。

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声音就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根据声音返回的时间,可以判断障碍物的位置。

现在人们用来探测海底的“声呐”装置,医学上的“B超”等,都是利用了回声的原理。

(2)利用声波传递能量。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即物体振动的能量可以通过介质以声波的形式传递出去。

如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