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笔记课件讲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32675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课件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课件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课件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课件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课件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课件讲解.docx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课件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地理笔记课件讲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课件讲解.docx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课件讲解

1、历史自然地理:

气候,植被,水文(河流湖泊),地貌,土壤,沙漠,海岸。

2、历史人文地理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历史文化地理。

3、历史地理理论及文献

文献又包括文字的和历史地图等方面

历史地图:

专题地图之一。

表示人类历史时期发展情况的地图,对历史事件的地点、空间联系及其地理环境提供明显的概念如反映历史时期疆域、政区、历代政治形势、国内外战争、民族迁徙、地理环境的变迁、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等图。

如我国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地图和晋人裴秀所编的《禹贡地域图》等。

历史地理学三要素:

历史时期 ,地理现象 ,人地关系

4.何为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它表明,从时间上来讲,历史地理学主要不是研究史前时期,即地质时代的地理环境变化,也不是主要研究当代地理环境的问题,而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5.中国历史地理学从传统历史地理学走向现代历史地理学大致经过了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先秦时期,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发展的萌芽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为其成熟期。

第三个时期是唐宋元时期,是为其发展期。

第四个时期是明清时期,是为其繁荣期。

第五个时期是20世纪初至70年代末,是为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时期。

6关于“新思维”、和“新观念”:

主要是两点,“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

二者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思想观念。

1)尽全时空

现代历史地理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

因此,研究任何事物都要涵盖与其相关的一切时间点和空间(地域)点,讲求对所有定性文字尽全地(意即尽可能全面地)计量推理,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重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所有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讲求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力求探索人地空间时间函数上的变量。

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与切火腿肠。

时间与空间是一切物体(或事物)存在的形式。

没有任何一种物体(或事物)的存在能离开它。

也就是说任何历史事件都是也只能是发生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历史事件,而任何区域的所有事物又都有其发生、发展乃至灭亡的过程,即表现在时间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形态或三个阶段。

简单说,时间离不开空间,空间离不开时间。

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隔或独立存在。

尽全时空的观念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2)、人地互动观念:

人→←环境。

人可以影响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不可能单向)。

人是环境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之。

人地互动意味着(或表现在)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受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时期是决定性的),同时,人自从诞生之日起,无不在时刻影响着,准确地说是加速地影响着环境、改变着环境。

7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或称核心理念),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8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

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类本身都在不断地变化。

9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历史文献研究法

(二)野外考察法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1影响气候的几种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时间相互作用

2历史时期气候与第四纪冰川的关系:

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直接影响现代地貌的发育、历史时期的气候演变。

3气候,根据它的区域差异性可以分为三种:

大气候、地方气候和小气候。

4冰期:

在地质历史上,世界气候有过巨大的变动,发生过多次全球性的冰川覆盖面积扩大,称为冰期,在这个时期,冰川大规模增长和扩展;

5间冰期:

与冰川大规模扩展相对应的是冰川大规模的退缩和消亡,这个时期称为间冰期。

6图1-1P25,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

温暖期:

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

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

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

寒冷期:

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

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

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

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

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说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另外,研究还表明)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7特殊的自然环境对本民族的影响

每一个民族都有它所不能离开的特殊自然环境,这个环境也就从多方面给予这个民族以莫大的影响。

单就气候一项来说,比如俄罗斯那样苦寒的地方,人们时时感到受自然环境的压迫,郁积于心,结果就形成勇猛阴鸷的民族性。

也许因为终年蛰伏的时候多,在屋子里静坐凝思,从炉边闲话中,许许多多的计谋便容易打好稿子。

在印度则不然,终年炎热,精力蒸发,人们露宿的时候多,仰观星斗,近听恒河,而感觉生灭无常,生命渺小,于是崇拜宇宙发生印度教及佛教的思想。

中国的气候是温带性的,它的文化始自黄河大平原,然后及于长江流域。

温带的气候,没有酷热严寒,因此养成趋向中和的民族性,中和的思想便容易发达。

(见《罗家伦文化随笔》)

8温带文明发生论

该论点最早由德国思想家黑格尔提出。

它倾向认为太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了文明产生和文化进步,太优越的自然环境又抵消了文明产生和文化发展的诱发动力,相对适中的环境才能为文明产生和文化进步创造主观和客观上的进取机制。

如将古代文明与气候带划分对应起来,在寒带、温带、热带中,古代文明大都产生在温带。

黄河文明的产生也符合这一机理。

第二章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

植被:

覆盖在某一地区地面上,地表上层(紧贴)的所有植物,具有一定密度的许多植物的总和。

历史时期的森林植被变迁,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这其中人的因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影响(且是负作用)。

总的趋势是人进林退,森林植被在大量减少。

1.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及原因。

距今4000年,即公元前2000年左右,从先秦时期开始。

这4000年来总的来看,森林资源分布变迁趋势有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的森林植被不管从总量上讲还是从分布范围上讲,是递减趋势。

尤其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人进林退,再具体说是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地域,一是人的生产能力或生活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时期表现在不同地域或不同的速度而已

二是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渐缩小,从栽培植被的扩展来看,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比较晚,基本上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逐渐开始受到重视的。

2.影响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气候;其次是人的因素

3.森林的保护作用: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具有防尘灭菌作用。

具有净化大气和污水的作用(一棵树可以过滤空气中多达27千克的污染物)。

(地球之肺)

影响:

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对森林资源的依赖远比现代文明社会大。

4皇木采办

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都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

主要采办的对象是南方山区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主要采办地区多在湖广西部、四川、贵州地区。

此举不仅使各地野生天然楠木林等珍稀树种多荡然无存,而且使南方山区的森林资源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5乾嘉垦殖

  清中叶(主要是乾隆、嘉庆)以后,由于人口增加迅速,造成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传统农业技术无能为力。

清政府采取措施,鼓励民众向深山进军,扩大耕地面积,种植高产旱地作物,从而掀起了一个山地垦殖运动。

但它的背后是以大量牺牲森林资源和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第三章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1.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趋势及原因。

概括来讲,一方面是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在逐渐缩小,一般从纬度上讲简单说是人进动物退甚至是人增加动物减少甚至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退缩,另有特殊情况下是西退,人将其逼近彼处,另一方面是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都大大减少,一些已经灭绝,而且就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灭绝的速度呈现加速度进行着。

2原因有三:

首先是由于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了动物的自然繁殖;其次是由于历史时期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变化,使动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3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

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主要层次。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的生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并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进化而形成的,是构成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成分之一。

它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共同构成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美化和稳定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食物链:

食物中的能量,从植物通过一系列的动物,依次传递,这个途径好象是一个食物的链条,故叫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按食性关系而形成的锁链式相互制约形式,称为食物链。

5群落分为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

自然群落应该就属于野生群落(包括植物群落、动物群及微生物的类群),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发展起来的,其内部成分繁多,结构复杂。

一般地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的结果愈复杂,组成群落的高等植物和大型动物的种类也愈多;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类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生物群落:

是生活在一定空间的各种生物有机体有规律的组合,它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并有一定的结构和数量,在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构成一定的相互关系。

它包括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

第四章 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1.近5000年来,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及原因。

分两方面来讲:

量和质。

即量的减少(自然和社会因素)和质的恶化(多为人为因素所致)。

.黄河及黄河流域的湖沼。

黄河一向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

它具有水量小而变率大和含沙量大的特点。

黄河最大的特点即是在历史上多次决口,改道,先后经历了七个阶段或

2四个时期:

从入海口看即北流(入海口为天津附近,先秦)——东流(山东入渤海,汉唐时期。

汉唐安流期:

从东汉王景治水后,黄河相对安流约600多年,直到7世纪中叶以后又开始)——南流(由苏淮入黄海,南宋至咸丰5年)——东流(在今山东利津入海,1855年至今)四个时期。

3黄河流域的湖泊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其形成多与决口、改道有关,因为地质时期的华北地区,地质沉降过程中形成凹陷和洼地,再加上决口与改道才形成……。

4总的变化趋势是由多变少,(数量),由大变小(面积),乃至淤灭。

原因:

一是黄河流域气候日趋干燥,使地表水总体减少;二是人类用水量的无节制。

长江及长江流域的湖沼。

河道变化主要表现在中游地区,河流出山地而进入广阔平坦的平原地区,导致河床变化较大。

江沱易位(南沱北江—北沱南江)

湖沼变化也主要在这一地带。

如云梦泽,洞庭湖,太湖的变迁。

西北干旱区变化更加明显。

如青海湖、罗布泊的变化。

5总趋势:

近5000年来中国主要江河水文变迁的总趋势,主要表现为江河的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年变差和年内季节差)增大,而在北方黄河流域河流表现得特别明显。

不仅黄河主流的断流时间越来越长,而支流的径流量更是大减,许多河流完全干涸,遂成为历史名词。

6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河湖演变既有自然地貌、地质、气候因素的制约,也有人为的作用,总的来看,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日趋干燥,使地表水总体减少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人类用水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