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人教江苏专用版一轮复习讲义第31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2642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人教江苏专用版一轮复习讲义第31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江苏专用版一轮复习讲义第31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江苏专用版一轮复习讲义第31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江苏专用版一轮复习讲义第31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江苏专用版一轮复习讲义第31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人教江苏专用版一轮复习讲义第31讲.docx

《届高考历史人教江苏专用版一轮复习讲义第31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人教江苏专用版一轮复习讲义第31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人教江苏专用版一轮复习讲义第31讲.docx

届高考历史人教江苏专用版一轮复习讲义第31讲

第31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考试说明

考查角度

命题趋势

1.“师夷长技”的主张: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体西用。

(2015·江苏单科,T7)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

1.从内容上看,维新思想是考查的重点,但考查的角度不断变换,多角度,多层次。

2.在今后的备考中,应注意“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注意本讲知识与中国同时期的政治史、经济史横向考查。

3.从热点角度看,西学东渐部分,应注意一些思想家的周年纪念。

(2014·江苏单科,T22)“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容及评价

2.维新思想:

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考点一 “师夷长技”的主张

知识点一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地主阶级抵抗派)

1.背景

2.主张

3.作用

知识点二 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

2.含义:

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封建制度。

3.实践

4.影响: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思维导图】地主阶级三个派别对西学的态度及目的

考法 “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及评价

『典例』(2015·江苏单科,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解析 1876年洋务运动已经开始,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积极投身洋务事业,故A项错误。

材料提及的是郭嵩焘建议李鸿章扩大留学范围,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而没有提及他对西方体制的态度,故排除B项。

郭嵩焘的提议遭到士大夫的谩骂,说明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

清廷对郭嵩焘的态度无法说明其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故排除D项。

答案 C

【方法突破】

★明考点 “中体西用”思想

★抓关键 根据“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可知“中体西用”思想受到抵制。

★定方法 说明类选择题:

首先要准确提炼题干材料和选项的语意侧重点,把握其渗透出来的情感、态度;其次要仔细区分选项之间的差别;最后要把各选项变成问题逐一“拷问”题干材料,找到语意上与题干材料最为接近的一项。

【史论链接】多元史观评价“中体西用”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国防和军队、教育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考点二 维新思想

1.背景

2.代表

人物

代表作

主张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梁启超

《变法通议》

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严复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3.影响:

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考法1 维新思想的影响

『典例』(2016·江苏单科,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解析 《国闻报》是维新派创办的报刊,A项说法过于绝对;由“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可知,维新派想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故答案为B项;清政府不可能允许自由办报,排除C项;由“偏重于北方各省”可知D项错误。

答案 B

【方法突破】

★明考点 维新思想

★抓关键 根据“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可知维新派办报的目的。

★定方法 推理型选择题:

考查功能强大,以推理能力的考查为主。

同时,由于该题型题干部分往往采用材料呈现的方式以及考生必须补充相关知识才能有效推理,解题的时候要注意材料信息的提取和对知识的整合。

【史论链接】对维新思想的评价

(1)进步性:

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进步性在于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局限性: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要反对封建制度,但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依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考法2 维新思想的主张及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史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

……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史料三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1.史料一中“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说明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变革政治制度。

2.史料二中“偷运西学之果”指宣扬维新变法、仿西方改制。

“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说明康有为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3.史料三信息“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反映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借助“先王”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

1.根据史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政治设想是什么?

提示:

开国会,制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君主立宪。

2.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料二说明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提示:

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史论归纳]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2)成因:

①客观原因:

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必然会失败。

②主观原因:

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

随堂·演练预测

考点一 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思想

1.(2018·苏北四市模拟)陈登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

由鸦片战争,以至于庚子事变之六十年间,国人之对外态度:

首为昧外,次为畏外,继为媚外。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A.主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B.理性认识西方先进文明

C.西学东渐导致认识误区D.民族屈辱造成心理落差

解析 根据所学,闭关锁国政策是在西方不断入侵下,被动放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首为昧外,次为畏外,继为媚外”,都不是对待西方文明的正确心态,带有很大的感性色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首为昧外,次为畏外,继为媚外”,都是在西方重重侵略之下,国人的心理变化,并非主要由西学东渐引发,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昧外……畏外……媚外”,反映了国人由贵华贱夷,到自愧不如的心理变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8·南通模拟)1839年,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条款“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道理(权利)”来证明禁烟的合法性,从而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

这说明林则徐(  )

A.强调建立近代外交制度

B.运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利益

C.主张采用西方政治体制

D.系统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

解析 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条款开展禁烟运动。

说明林则徐注重学习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利益,故选B。

“建立近代外交制度”从时间上不符合,与题干无关,故排除A项。

C项“主张采用西方政治体制”与这一时期中国的史实不符。

“师夷长技以自强”指的是洋务运动,D项不正确。

答案 B

3.(2018·扬州模拟)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

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下列对两人观点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

B.前者没有进步意义,后者进步意义显著

C.两者都与洋务运动有关

D.后者突破前者局限,探索近代化的新路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故A项正确,不合题意;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洋务思潮和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前者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后者是对洋务运动的批评,故C项正确,不合题意;后者认识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看到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不合题意。

答案 B

考点二 维新思想

4.(2017·南通、扬州、泰州三市三模)“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

……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

”这里的“先生”是(  )

A.林则徐B.康有为

C.孙中山D.陈独秀

解析 林则徐与材料中“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不符,故A项错误;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与材料中“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骤予以权,固自不易”相符,故B项正确;孙中山主张革命与材料中“非徒感今上之恩”不符,故C项错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1915年,陈独秀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与材料中“感今上之恩”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7·扬州中学考前质检)学者马勇认为:

“甲午战后,朝野上下很快重建了维新共识,着力克服先前三十多年洋务新政埋头经济不问政治的偏向,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地方自治、民间经济、政府管控之外的社会逐渐发育和成熟,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级即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就在政府和外国资本的夹缝中艰难成长。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中体西用”成为维新共识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创建

C.社会团体彻底摆脱政府管控

D.君主立宪进入改革议程

解析 材料中这一时期维新共识是“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而“中体西用”反对政治改革,故A项错误;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创建于甲午战前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体现出社会团体仍然处在政府管控下,故C项错误;材料“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指保留君主制,君主立宪制进入改革议程,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7·扬州调研测试)梁启超在给严复的信中自述:

“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

此实吾国虚骄之积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包括(  )

①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 ②为宣传新思想而采取的策略

③西政与古事本质上一致 ④国人对西方缺乏深入了解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材料中“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

此实吾国虚骄之积习”表明①正确;梁启超和严复都是近代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依据材料中“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的信息可知②正确;“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其实是不理解西政的近代民主本质,故③错误;注意“此实吾国虚骄之积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正是针对国人对西方缺乏深入了解的策略,故④正确。

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7.(2018·南通、扬州、泰州三市调研)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中国文化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维新派把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和从西方传来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进化学说,以此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

维新派利用西学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康有为在解释孟子“民贵君轻”时认为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民众赋予的,君主是民众的一员,是民众的仆人。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面对辛亥革命后政局的动荡不安、思想的异常混乱,陈独秀率先喊出了民主与科学,以唤醒民众觉悟,自觉自动地争取民主。

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反孔批儒的战士却又仍然在自觉不自觉地承续着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的儒学传统。

——摘编自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所主张的政治体制。

(2)解读上述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280字左右)

答案 

(1)理论来源:

传统儒家思想;西方进化论;西方启蒙思想。

政治体制:

君主立宪制。

(2)略

课后·巩固检测

(时间:

45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5分,共75分)

考向一 “师夷长技”的主张

1.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

“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此观点意在说明(  )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解析 林则徐主张“开眼看世界”,故A项错误;林则徐是清政府抗英的官吏,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他的思想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故B项正确;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不是全面学习,故C项错误;林则徐代表的是开明地主,而不是资产阶级,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8·无锡质检)萧功秦教授指出: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君民共治”意识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早期维新派“君主立宪”主张

D.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共和思想

解析 由材料“为民族生存而激发”“摆脱危机为目标”得知,该“觉醒”指的是近代以来的救国意识,故A项错误;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针对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提出的最初救国主张,故B项正确;早期维新派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时间上较魏源要晚,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共和思想,强调“自由”“民权”,与材料“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7·盐城期中)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总结鸦片战争的教训时说:

“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迪可大洋角逐乎?

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误庸医不咎方,而咎药材之无力也。

”由此可知,魏源认识到(  )

A.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B.军事武器落后是导致中国失败主要原因

C.战争失败的根源在于制度层面

D.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是战争失败的主因

解析 材料中魏源认识到,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是“无律无谋之兵”,没有涉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政府军事武器的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清政府制度层面的落后,故C项错误;战争失败的主因是“无律无谋之兵”,即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向二 “中体西用”思想

4.(2018·苏州模拟)有史家评论道: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

A.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

C.符合了当时的国情

D.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解析 材料中“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说明它适合当时的中国,故C项正确。

答案 C

5.(2017·徐州质检)“(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材料评述的是(  )

A.《海国图志》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D.“新文化运动”

解析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层次是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

根据“……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可以看出,向西方学习付诸实践了,而《海国图志》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观点,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未付诸实践,故A项错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并且发动了洋务运动,兴办了近代军事、民用工业,促进了中国经济、教育的近代化,故B项正确;维新思想开始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文化,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考向三 维新思想

6.(2017·启东质检)“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

”“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  )

A.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B.将维新思想付诸实践

C.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D.否定君主制

答案 A

7.(2018·南通、扬州、泰州三市模拟)《孔子改制考》出版后,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连对维新不遗余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至于守旧者则攻击康氏离经叛道并找到了最好的口实。

这反映出(  )

A.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B.维新阵营内部因是否立宪发生分歧

C.维新变法遭到清朝官员普遍反对

D.康有为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存在问题

解析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与材料中“《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符,故A项错误;维新阵营内部,与材料中“至于守旧者则攻击康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两位官员,但没有涉及“官员普遍反对”,故C项错误;康有为写《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反倒引起了“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连对维新不遗余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7·徐州质检)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然而在这起伏的过程中始终流淌着一个永恒的主题”。

这一“主题”是(  )

A.实业救国B.崇尚科学

C.政治共和D.民族独立

解析 由于列强的不断入侵,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亡不断加深,故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

实业救国、崇尚科学、政治共和是实现挽救民族危亡的方式,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考向四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

9.(2017·南京期初摸底)“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

……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  )

A.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B.假托先贤外衣,铲除封建统治基础

C.抨击顽固势力,采用西方先进技术

D.借助儒家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改革

解析 康有为从“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即借助儒家思想宣传变法的合理性,A项没有体现托古改制的意图,故A项错误;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逐渐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并非铲除封建统治基础,故B项错误;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制度变革,而非采用西方先进技术,故C项错误;D项体现出康有为托古改制的主要意图,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2017·扬州四模)严复曾说:

“其曰政本而艺末也,愈所谓点到错乱者矣。

且其所谓艺者,非指科学乎?

名、数、质、力四者皆科学也,其通理公例,经纬万端,而西政之善,即本斯而起。

”从中可看出严复(  )

A.率先打出民主科学的大旗

B.主张变革政治制度优于科学研究

C.注意到科学和工业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

D.认为制度的发达必须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实现

解析 率先打出民主科学大旗的是陈独秀,故A项错误;材料“其曰政本而艺末也,愈所谓点到错乱者矣”表明政治是根本,技术是末节的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且其所谓艺者,非指科学乎?

名、数、质、力四者皆科学也,其通理公例,经纬万端,而西政之善,即本斯而起”的意思是谁说那些艺不是科学啊,都是科学,而且这些科学还有很重要的作用,西方政治都是从此而起的。

表明科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注意到科学和工业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故C项正确;材料“而西政之善,即本斯而起”表明西方政治由科学而起,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梁启超曾致书康有为:

“弟子以为欲救今日之中国,莫急于以新学说变其思想(欧洲之兴全在于此),然初时不可不有所破坏。

孔子之不适于新世界者多矣,而更提倡保之,是北行南辕也。

”这说明梁启超主张(  )

A.提倡儒学,中西结合B.引进西学,变法图强

C.批判西学,古为今用D.效仿欧洲,自强求富

解析 “孔子之不适于新世界者多矣,而更提倡保之,是北行南辕也”说明梁启超反对提倡儒学,故A项错误;材料中“以新学说变其思想”说明梁启超主张利用西学变法图强,故B项正确;“批判西学,古为今用”与材料信息相反,故C项错误;材料主张是政治变革,不是经济变革,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2018·宿迁模拟)“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

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

”这一言论可能出自(  )

A.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B.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C.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D.严复的《辟韩》

解析 材料“窃国”言论体现了民权思想,A项主要体现变法主张,故A项错误;康有为借孔子思想宣扬维新变法,与民权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C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