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858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docx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docx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训练精品卷

1.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

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

这表明当时(  )

A.社会分化加剧 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

C.民本思想盛行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

解析:

选A 战国时期除了四大学派,还有纵横家、农家、兵家、杂家等比较有影响的学派,说明各派受众较多,社会分化严重,故A项正确。

2.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表明儒家(  )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以“仁”为思想核心

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解析:

选B 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

”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确。

3.《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

这能够说明(  )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

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

解析:

选D 由材料“‘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D项正确。

4.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  )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解析:

选D 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道家并不主张追求平等,故B项错误;道家虽然消极处世,“无所不容”,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错误;根据“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知道家遵循规律,和谐处世,故D项正确。

5.韩非子说:

“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B.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解析:

选C 韩非子强调的这种君臣之间的买卖、交易、互相算计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关系,这种关系改变了以宗法血缘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利益至上逐渐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故C项正确。

6.“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此人主之所执也。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此臣之所师也。

”这一主张的主要影响是(  )

A.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B.确立了法家主导地位

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权D.确立了依法治国理念

解析:

选C 根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权术及法的赏罚,有利于加强君主的专制,故C项正确。

7.董仲舒将天命观加以整理发展,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目的在于(  )

A.探寻世界和人类的起源

B.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

D.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根据

解析:

选D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不是为了探寻世界本源和总结历史的变化,而是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依据,维护统治阶级统治,故A、C两项错误,D项正确;董仲舒的天命观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这是作用,不是目的,故B项错误。

8.《资治通鉴》指出:

“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

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

”这体现了(  )

A.无为而治的思想      B.外儒内法的观念

C.尚贤非命的主张D.天人感应的学说

解析:

选D 题干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体现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D项正确。

9.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

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解析:

选C “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表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的相互性,具有一定的辩证意识,故C项正确。

10.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白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典成为常态。

这主要反映了(  )

A.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

B.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

C.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

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

解析:

选D 根据题意,汉代诏令措辞中不断引入儒家经典,体现了儒家影响力的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

11.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

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

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  )

A.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

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可知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即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它迎合了当时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由此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

12.下面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  )

类别

关键词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社会伦理观念

仁、礼、信

8234次

36.2%

法观念

法、刑

4648次

20.5%

财富观念

利、财、富

5395次

23.8%

公平公正观念

均、平

4427次

19.5%

A.社会贫富分化B.法家大行其道

C.重利观念盛行D.伦理脱离政治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中体现的信息“仁、礼、信”和财富观念“利、财、富”说明当时社会经济出现贫富分化,故A项正确。

13.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这反映了当时(  )

A.百家争鸣的结束     B.思想兼容的走向

C.国家统一的实现D.各种学派的诘难

解析:

选B 百家争鸣的结束是在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故A项错误;《吕氏春秋》为杂家的代表著作,材料体现的是各家思想兼容的特点,故B项正确;国家统一的标志为秦朝的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故D项错误。

14.经史子集,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新唐书》载:

“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下列属于“经”部的是(  )

A.《道德经》B.《楚辞》

C.《汉书》D.《中庸》

解析:

选D 经:

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

史书,即正史;子:

先秦百家著作;集:

文集,即诗词汇编。

《道德经》是子部;《楚辞》是文集;《汉书》属于史书;《中庸》是四书之一的儒学经典著作,故D项正确。

15.《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

“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

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  )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

解析:

选A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与题干中“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合,故A项正确。

16.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社会秩序B.强化中央集权

C.构建平等社会D.缓和诸侯纷争

解析:

选A 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

17.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

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

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解析:

选D 孔子反对赵氏、季氏、田氏的做法,旨在维护落后的宗法等级秩序,反对社会变革,故D项正确。

18.《史记》:

“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韩非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

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材料表明(  )

A.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

B.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

C.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D.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

解析:

选A 材料“韩非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

皆原于道德之意”表明法家思想源于道家,故A项正确;西汉初期统治者推行“黄老之学”,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治国,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不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得出法家思想源于道家思想,但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19.秦汉时期,谶纬神学(一种宗教神学色彩的理论)一度流行。

在董仲舒看来,自然界的许多现象皆与社会政治有关,所谓“王者将兴,必有符谶。

”董仲舒的这一思想(  )

A.有助于儒学走上正统地位

B.论证了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C.决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趋势

D.背离孔孟学说为士儒所不齿

解析:

选A 董仲舒借用谶纬神学改造儒家思想,使之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从而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使儒学走上正统地位,故A项正确。

20.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

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

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

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  )

A.宣扬“天人感应”的理论B.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C.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解析:

选D 君主自谴符合“天人感应”的理论,其主要意图是宣扬自己天子的地位,这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故D项正确。

21.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其相同点是(  )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解析:

选D 无论是秦焚书坑儒,还是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做法都是出于政治需求,以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来巩固统治,故D项正确。

22.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太学,置儒家的五经博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使之成为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正式途径。

由此可知汉代(  )

A.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了新的变化

B.原始的民主思想彻底消失

C.知识分子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

D.孟子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

解析:

选C 在中央设立太学,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重要途径,这必然加强了儒学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从而改变了知识分子的构成,故C项正确。

23.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以“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史记》载:

“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反映了(  )

A.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B.公孙弘并非真儒者

C.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

选C 根据材料“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可知,公孙弘已与原始儒学“义合”“从道不从君”的主张有所改变,肯定君主的权威,与法家主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所类似,公孙弘以白衣为天子三公,受到学士追捧,可见儒家逐渐走上了政治化的道路,故C项正确。

24.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

A.在理论上求同存异B.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C.均为稳定统治服务D.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解析:

选B 诸子百家在理论上“辟犹水火”,相互批驳对立,故A项错误。

诸子百家“相生”“相成”,有相互融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

诸子百家并非都为稳定统治服务,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最终达到“同归”,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初儒生)即便对先秦儒家所追求的那个浪漫柔情的美好世界同样地执着,如果不想被历史和现实无情地抛弃,他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眼前冷酷的事实。

……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只有改变世界观。

——毛圣泰《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

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

盐铁皆归于民。

去奴婢,除专杀之威。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然后可善治也。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春秋繁露》等

材料三 董仲舒……开启了儒家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儒家有什么不足?

(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中哪些继承了先秦的儒家思想?

在哪些方面发展了儒家思想?

在此基础上概括指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2分)

(3)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产生的影响。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儒家思想在先秦和汉代的不同地位说明了什么?

(4分)

解析:

(1)问,“……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只有改变世界观”说明儒学与现实不适应。

(2)问,从“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然后可善治也”、“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两句话说明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据材料二第二、三段引言分析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特点。

第(3)问,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其影响。

第(4)问,从儒学在不同时代的变化可以看出思想要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

答案:

(1)不足:

脱离现实。

(2)继承:

民本、仁政。

 发展:

神化皇权、天人感应。

特点:

外儒内法、神学倾向。

(3)影响:

有利于大一统、中央集权;奉为正统,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有利于中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

(4)说明:

思想要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

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材料甲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材料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

材料丙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了两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12分)

解析:

根据材料甲中“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材料乙中“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材料丙中“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得出强调孔子的道德观;据材料甲中“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材料乙中“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材料丙中“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得出孔子的法律观。

在评论中,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论述。

答案:

示例一:

主题:

孔子的道德观。

史料解释:

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

历史评价: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成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必须答出中西两个角度)

示例二:

主题:

孔子的法治思想。

史料解释:

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

历史评价:

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