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后习题2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2617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14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课后习题2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生理学课后习题2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生理学课后习题2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生理学课后习题2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生理学课后习题2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课后习题2版.docx

《生理学课后习题2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课后习题2版.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学课后习题2版.docx

生理学课后习题2版

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

2.稳态(homeostasis)

3.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

4.反射(reflex)

5.体液调节(humoralregulation)

6.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

7.正反馈(positivefeedback)

二、填空题

1.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 )、( )、( )。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 )。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 )。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 )和( )。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 )和( )。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 )。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 )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 )完成的。

9.急性动物实验可分为( )和( )实验两种方法。

10.反射弧主要由( )、( )、( )、( )、( )、五部分组成。

三、单项选择题

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人体()

A.细胞的生命现象B.器官的功能活动

C.与环境的相互关系D.体内的物理化学问题

E.正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

2.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

A.前馈控制B.负反馈调节

C.正反馈调节D.体液调节E.自身调节

3.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对刺激所产生的()

A.适应性反应B.旁分泌反应

C.稳态反应D.非自控调节E.前馈调节

4.以下哪项是由负反馈调节的生理过程()

A.分娩B.排尿反射

C.降压反射D.小肠运动E.血液凝固

5.体内哪种物质是不直接传递信息的

A.神经递质B.调制物

C.内分泌激素D.旁分泌物质E.局部体液因素

6.内环境是指()

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

C.血液D.体液E.组织液

7.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

A.脑脊液B.血浆C.尿液

D.淋巴液E.细胞内液

8.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从受控部分发出到达控制部分的信息称为()

A.偏差信息B.干扰信息

C.控制信息D.反馈信息E.自控信息

9.家兔,雄性,体重2.1kg,20%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剂量1g/kg。

切开腹壁找到膀胱,两侧输尿管扦管,收集尿液观察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这种实验方法属于()

A.整体实验B.离体实验

C.在体慢性实验D.在体急性实验E.生理实验

10.人体对外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是依赖体内的调节机制而实现的。

其中,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A.作用迅速、精确、短暂

B.作用缓慢、广泛、持久

C.有负反馈D.有生物节律E.有前瞻性

四、问答题

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

其特点如何?

第一章   绪论(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细胞在体内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内环境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

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4.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5.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6.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7.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二、填空:

1.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2.反射  3.体液调节

4.急性动物实验慢性动物实验

5.正反馈负反馈6.正反馈

7.负反馈8.体液中化学物质9.离体在体

10.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三、选择:

1.E2.B3.A4.C5.B6.A7.B8.D9.D10.A

四、问答题:

1.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

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

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

抑制→兴奋。

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

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

 4.体液调节包括有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

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第二章   细胞

一.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

2.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activetransport)

3.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activetransport)

4.兴奋性(excitability)

5.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

6.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

7.阈强度(thresholdintensity)

8.阈电位(thresholdmembranepotential)

9.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coupling)

10.前负荷(preload)

11.初长度(initiallength)

12.后负荷(afterload)

13.终板电位(endplatepotential)

14.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

15.去极化(depolarization)

16.复极化(repolarization)

17.局部反应(localresponse)

二.填空题

1.人体和其它生物体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是(  )。

2.细胞膜主要有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等组成;从重量上看:

膜中(  )与脂质在膜内的比例大约在4:

1~1:

4之间;功能活跃的膜,膜中(  )比例较高。

3.液态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

以液态(  )的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  )。

4.体内靠(  )进出细胞膜的物质较少,比较肯定的是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它们进出的量主要受该气体在膜两侧的(  )影响。

5.根据参与的膜蛋白的不同,易化扩散可分为:

由(  )和由(  )介导的易化扩散。

6.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在其物质转运过程中,是(  )电-化学梯度进行的。

7.钠泵能分解(  )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  )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  )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了不均衡离子分布。

8.膜学说认为生物电现象的各种表现,主要是由于细胞内外(  )分布不均匀和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  )不同。

9.静息电位是由(   )形成的,峰电位的上升支是(   )形成的。

10.在刺激的(   )以(   )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也就是能够使膜的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  )电位的外加刺激的强度。

11.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 )浓度差,当用河豚毒阻断()通道后,则动作电位不能产生。

12.神经髓鞘在进化过程中的出现,既增加了神经纤维的(  )又减少了这一过程中的(  )。

13.每个囊泡中储存的Ach量通常是相当恒定的,释放时是通过(  )作用,以(  )为单位倾囊释放。

14.横管系统的作用是将肌细胞膜兴奋时出现的(  )沿T管膜传入细胞内部;纵管系统的作用是通过对(  )的储存、释放和再聚集,触发肌节的收缩和舒张。

每一条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  ),它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部位。

15.横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细肌丝上的(  )呈可逆性的结合;具有(  )的作用,可以分解ATP而获得能量,供横桥摆动。

16.站立时对抗重力的肌肉收缩是(  )收缩,这种收缩因无位移,而没有做功;其作用是保持一定的(  ),维持人体的位置和姿势。

17.若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过程中,称为(  )收缩;若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收缩期过程中,称为(  )收缩。

肌肉发生复合收缩时,出现了收缩形式的复合,但引起收缩的(  )电位仍是独立存在的。

18.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称为(  );其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的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长度,称为(  )。

19.内分泌腺细胞把激素分泌到细胞外液中,属于(  )形式的跨膜物质转运;血浆中脂蛋白颗粒、大分子营养物质等进入细胞的过程,属于(  )形式的跨膜物质转运。

20.美洲箭毒和α-银环蛇毒可以同Ach竞争性地与终板膜的(  )形成牢固结合,从而阻断(  )传递,使肌肉失去收缩能力。

三、选择题

1.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蛋白质的形式是()

A.仅在内表面B.仅在外表面

C.仅在两层之间D.仅在外表面和内表面

E.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脂质双分子层三种形式都有

2.产生生物电的跨膜离子移动是属于()

A.单纯扩散B.原发性主动转运

C.经通道易化扩散D.经载体易化扩散

E.入胞

3.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重吸收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通过()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原发性主动转运D.继发性主动转运

E.入胞

4.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通过()

A.原发性主动转运B.继发性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D.单纯扩散E.入胞

5.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

A.原发性主动转运B.继发性主动转运

C.经载体易化扩散D.经通道易化扩散

E.入胞

6.Na+的跨膜转运方式是()

A.出胞和入胞B.经载体易化扩散和继发性主动转运C.经载体易化扩散和原发性主动转运

D.经通道易化扩散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E.经通道易化扩散和原发性主动转运

7.人体内O2和CO2跨膜转运的方式是()

A.单纯扩散B.经通道易化扩散

C.经载体易化扩散D.出胞E.入胞

8.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通过()

A.单纯扩散B.经通道易化扩散

C.出胞D.经载体易化扩散E.入胞

9.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个ATP分子,钠泵能使()

A.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移入膜内

B.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C.2个Na+移入膜内,同时有2个K+移出膜外

D.3个Na+移入膜内,同时有2个K+移出膜外

E.2个Na+移入膜内,同时有3个K+移出膜外

10.细胞膜内外正常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

B.膜在安静时对Na+通透性大

C.Na+、K+易化扩散的结果

D.膜上Na+-K+泵的作用

E.膜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

11.按照现代生理学观点,兴奋性为()

A.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B.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C.动作电位就是兴奋性

D.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E.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2.通常用作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A.阈电位B.阈强度C.基强度

D.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E.动作电位的幅度

13.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

A.零B.无限大C.大于正常

D.小于正常E.等于正常

14.可兴奋细胞包括()

A.神经细胞、肌细胞 B.肌细胞、腺细胞

C.神经细胞、腺细胞

D.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E.神经细胞、肌细胞、骨细胞

15.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后,兴奋性周期变化的顺序是()

A.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B.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

C.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D.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E.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

16.刺激阈值指的是()

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刚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

B.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

C.保持一定的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D.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

E.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17.当达到K+平衡电位时()

A.膜两侧K+浓度梯度为零B.膜外K+浓度大于膜内C.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

D.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

E.膜内侧K+的净外流为零

18.增加细胞外液K+的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

A.增大B.减小C.不变

D.先增大后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

19.细胞膜内电位负值(绝对值)增大,称为()

A. 极化B.去极化

C.反极化D.复极化E.超极化

20.安静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

A.极化B.超极化C.反极化

D.复极化E.去极化

21.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

A.阈电位B.峰电位C.负后电位

D.正后电位E.局部电位

22.各种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共同标志是()

A.肌肉收缩B.腺体分泌

C.神经冲动D.动作电位E.局部电位

23.峰电位由顶点向静息电位水平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

A.极化B.去极化C.超极化

D.复极化E.反极化

24.神经细胞在产生动作电位时,去极相的变化方向是朝向下列哪种电位的变化方向?

()

A.K+的平衡电位B.Na+的平衡电位

C.Ca2+的平衡电位D.Cl-的平衡电位

E.有机负离子的平衡电位

25.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是指同一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

A.不受细胞外K+浓度的影响

B.不受细胞外Na+浓度的影响

C.与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无关

D.与静息电位无关

E.与Na+通道的状态无关

26.下列关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刺激强度小于阈值时,出现低幅度的动作电位

B.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再增加刺激强度,则动作电位的幅度随之增大

C.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可沿细胞膜作电紧张传播

D.动作电位的大小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变小

E.不同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可以不一样

27.对于单根神经纤维来说,在阈强度的基础上将刺激强度增大一倍时,AP的幅度有何变化()

A.增加一倍B.减少一倍

C.增加二倍D.减少二倍E.保持不变

28.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于()

A.K+内流B.K+外流

C.Na+内流D.Na+外流E.Cl-外流

29.Na+通道的阻断剂是()

A.阿托品B.河豚毒C.美洲箭毒

D.四乙基铵E.六烃季铵

30.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

A.阈电位B.锋电位C.负后电位

D.正后电位E.局部电位

31.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中,正后电位出现在()

A.阈电位之后B.超射之后

C.锋电位之后D.负后电位之后

E.恢复到静息电位之后

32.神经纤维中相邻两个锋电位的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其()

A.相对不应期B.绝对不应期C.超常期

D.低常期E.相对不应期和绝对不应期之和

33.以下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

B.在动作电位的去极相,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D.动作电位的传导距离随刺激强度的大小而改变

E.不同的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都相同

34.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接近于()

A.钾离子平衡电位的绝对值

B.钠离子平衡电位的绝对值

C.静息电位绝对值与超射值之和

D.静息电位绝对值与超射值之差

E.超射值

35.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特点是()

A.单向传导B.传导速度慢C.衰减性传导

D.跳跃式传导E.离子跨膜移动总数多

36.具有局部反应特征的电信号是()

A.终板电位B.神经纤维动作电位

C.神经干动作电位D.锋电位E.后电位

37.关于微终板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表现“全或无”特性B. 有不应期

C. 是个别囊泡的自发释放在终板膜上引起的微小的电变化

D. 是大量囊泡的自发释放在终板膜上引起的较大的电变化

E. 是神经末梢单个动作电位引起的终板膜上的电变化

38.关于终板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去极化,不出现超极化

B.终板电位的大小与Ach的释放量无关

C.终板电位是由Ca2+内流产生的

D.有不应期

E.是全或无的

39.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A.肌原纤维B.细肌丝C.肌纤维

D.粗肌丝E.肌小节

40.骨骼肌发生收缩时,能保持长度不变的是()

A.明带B.暗带C.H带

D.明带和H带E.暗带和H带

41.骨骼肌细胞中横管的功能是()

A.Ca2+的贮存库B.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C.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

D.将电兴奋传向肌细胞内部

E.使Ca2+和肌钙蛋白结合

42.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A.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B.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

C.横管、纵管和肌质网

D.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

E.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43.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的()

A.钾离子通道开放B.钠离子通道开放

C.钙离子通道开放D.氯离子通道开放

E.氯离子通道关闭

44.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时,Ach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

A.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级化

B.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级化

C.对Ca2+、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级化

D.对Ca2+、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级化

E.对Ach通透性增加,发生超级化

45.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中,清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A.磷酸二脂酶B.ATP酶C.腺苷酸环化酶

D.胆碱酯酶E.胆碱乙酰化酶

46.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主要是由于()

A.Ach释放减少B.Ach释放增加

C.胆碱酯酶活性降低D.胆碱酯酶活性增强

E.终板膜上的Ach门控通道功能增强

47.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

A.Na+B.K+C.Ca2+

D.Cl-E.Mg2+

48.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肾上腺素B.乙酰胆碱

C.多巴胺D.5-羟色胺

E.去甲肾上腺素

49.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阻断剂是()

A.阿托品B.胆碱酯酶

C.六烃季铵D.四乙基铵

E.α-银环蛇毒

50.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钙离子被何处的钙泵转运?

()

A.肌膜B.横管C.线粒体膜

D.肌浆网膜E.粗面内质网

51.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

A.被动张力B.前负荷

C.后负荷D.前负荷和后负荷之和

E.前负荷和后负荷之差

52.短时间的一连串最大刺激作用于肌肉,当相继两次刺激间的时距小于绝对不应期,后一刺激则出现()

A.一连串单收缩B.一次单收缩

C.无收缩反应D.不完全强直收缩

E.完全强直收缩

53.平滑肌中与Ca2+结合并引起肌丝滑行的蛋白质是()

A.肌钙蛋白B.肌凝蛋白C.肌纤蛋白

D.钙调蛋白E.原肌凝蛋白

四、问答题

1.举例说明细胞膜的各种物质转运形式。

2.试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

3.试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4.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5.什么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6.用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刺激神经干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有何不同?

同样的两种刺激分别刺激单根神经纤维时情况如何?

7.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相比有何不同?

8.试比较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与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有何不同。

9.电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引起的骨骼肌收缩经历了哪些生理反应过程?

10.什么是肌肉的最适初长度为什么在最适初长度时肌肉收缩的效果最好

第二章   细胞(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脂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称为单纯扩散。

2.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是带电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3.许多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自ATP分解,而是来自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后者是钠泵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的。

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4.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5.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6.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7.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8.在一段膜上能够诱发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的膜内去极化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9.将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0.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11.前负荷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