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好产品网朱辉.docx
《试论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好产品网朱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好产品网朱辉.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好产品网朱辉
试论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好产品网朱辉
内容提要:
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健是,既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把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有机相结合起来,让未成年人在和谐稳定、快乐幸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心和爱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担负的责任。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党中央对关心一代工作高度重视,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相继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认真且扎实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绩。
未成年人被誉为“青苹果”,其心志、思想和认识力尚未成熟,其分析、思考和辨别能力较为低弱,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因此,要十分关心和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条件因人而异,各有不同,既有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因素,又有其自身条件的个性化因素。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好坏与高低则取决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
未成年人群体是中小学生和幼儿,他们在家里是父母的孩子,在学校则是老师的学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启蒙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所在,父母有权利同时也有义务对孩子进行管理和教育;学校教师是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导师和引路人,有对学生学习和人品进行教育和塑造的责任。
因此,家庭和学校双方的管理和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成才起到互助互为的决定性作用。
一、首先,要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减少和消除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不利因素的影响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先圣孔子说: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道德是才的统帅、是做人的根本。
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完美的品格,他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但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主要有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环境中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和不良现象。
社会环境复杂,不健康的社会文化生活仍然存在,比如:
市面上不健康内容的报刊杂志、影视作品、电子游戏、互联网吧;社区里吵杂的麻将桌、扑克牌以及娱乐场所中的低级趣味、腐朽糜烂、色情暴力等种种形形色色的事物强烈地影响和刺激着头脑简单,思想单纯,认知力差,好奇心强,又缺乏分辨判断能力的,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这些不利因素和不良现象严重地毒害了未成年人的思想,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
再则,社会上的庸俗、低俗、媚俗“三俗”之风的蔓延和泛滥又形成了消极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颠倒的荣辱观,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
二是教育体制改革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产生了一定影响。
旧的教育体制尚未彻底打破,新的教育模式又未完全建立,旧体制和模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使目前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
首先,以“高考”量前程、定终身,使“落榜”的考生失去升学再造的机会,结果有的学生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浪迹社会,误入歧途,实施危害社会行为。
其次,学校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有些偏向和误导,一些老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偏重对优秀学生的关怀和帮助,而忽视对落后生的关心和扶持;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名牌大学”效应,提高学校知名度,为招收生源创造条件而设立所谓“零班”、“奥赛班”,使普通班的较落后生产生落差感和不平衡心理,结果有的学生失去信心,甚至厌学、逃学。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五育和谐发展,德育领先”教育理念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高考录取仅决于考试成绩,分数成为硬指标,而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品德纳入考核的硬指标,结果使“德”与“智”错位和倾斜,产生了“重智轻德”的普遍现象。
三是家庭教育环境良莠不齐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常言道: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
由于目前教育教学体制机制上的不完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结果使得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考分的高低,而忽略了孩子的心身健康,忽略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能否得到健康成长的关健所在。
实践证明,书香门第的孩子较优于平民家庭的孩子。
知识分子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实际行动熏陶孩子,感染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同时,有知识、有修养的父母培养着孩子的道德情操,使孩子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
再则,不和睦或有暴力倾向的家庭对孩子的心身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孩子生活在父母经常打骂或吵闹的家庭生活环境中既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又得不到父母亲的关心和疼爱,给孩子造成心理和思想上的多重压力,导致其心理苦闷,情绪低落,性格孤癖甚至离家出走,流浪社会。
二、其次,要改善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环境,创造和改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有利条件是做好工作的关健。
学校的学习环境,家庭的生活环境,这两个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缺一不可且有互补性。
环境和条件对人的成长成才尤其重要,就人才成长的境遇而言,有“顺境成才”,也有“逆境成才”。
顺境所提供的种种便利条件固然有利于人才成长,但逆境也往往是人才成长中经常遭遇而又必须正确面对的境沮。
我国古代有思想家认为“多难兴才”,魏派可谓:
“逆则生,顺则夭矣;逆则圣,顺则狂矣;草木不霜雪,则生意不固;人不忧患,则智慧不成。
”虽然这一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逆境成才的现象所体现的某种愈义上的规律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实践证明,顺境如青云直上,称心如意,逆境如逆水行舟,迂回曲折,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其结果是“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自身的性情、智慧和能力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磨炼和提升。
有史可鉴,优秀青少年“逆境成才”的故事比比皆是,例如:
草原英雄小姐妹、海娃送鸡毛信、刘胡兰、小兵张嘎等等小英雄的故事。
时势造英雄。
环境育人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根基。
环境和条件是基础,但个人的努力是关键。
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加强学校德育环境培养。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环境的重要场所之一,校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摇篮。
“十年寒窗”、“百年树人”。
未成年人的青春美好时光大部分是在校园里度过的。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
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五育和谐发展,德育领先”的教育理念,把德育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未成年人在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其思想道德水平也能得到提高。
其次,要依法施教,强化课堂、课外的法制教育,加强学校综合治理,整治校园周边治安秩序,优化校园法制环境,以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同时,不定期地邀请心理学专家进校讲授有关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释放青春期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使之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
再次,在学校,教师被学生推崇为学习的榜样。
校风和学风影响着学生的志气和兴趣,而教师的一言一行则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因此,良好的校风,严谨的学风,高尚的师德,是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
正所谓:
“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节,事事做模范”。
二要优化家庭亲子教育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是社会的一分子,其言论及行为举止将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家庭群居中,由于各自的家庭文化结构、素质及水平不同,所构成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德育教育水平也迥异,因此,家庭的亲子教育环境对陶冶和培养青少年情操、品德、性格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已二十多年,两代独生子女将成为国情家庭。
亲子教育,也从过去的多子女教育向独生子女教育过渡。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愿望。
家长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舍得花钱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尽心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和欲望。
如果在教育和引导中出现偏颇,轻德重智,使得其反,就会使孩子偏离方向,误入歧途,影响人生。
要树立家庭美德,保持家庭和谐稳定,营造温暖幸福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创造一个快乐美好的向往人生追求的生活环境。
因此,家长要管教好子女,实施好家教。
首先,要充分发挥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因人施教,因才施教。
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子女的榜样和表率作用。
再次,要正面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特别是对于少数的孤儿、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的子女,更要注重他们的思想道德品格教育,给予他们以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融入家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三要净化社会德育环境。
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真、善、美,假、恶、丑尽在社会大舞台中得以表现出来。
社会德育环境是学校、家庭的延伸、补充和拓展,社会资源丰富、情形复杂,感染力强,从而导致社会环境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
所以,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道德品质的养成影响十分深刻。
净化社会德育环境不仅要靠政府和家庭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和家庭还要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让其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有针对性地经常性开展一些爱心帮助、助人为乐的公益活动。
让真、善、美的好人好事在未成年人幼小心灵中扎下牢固根基,形成深刻的思想共识。
社会环境是人们赖于生存的空间。
未成年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落,对社会的各种诱惑抵抗力较差。
因此,要净化社会环境,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特别要加强文化娱乐等领域的监督和管理,净化社会风气,推崇文明行为,倡导社会新风尚,对促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首先,要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的规范化管理,不断强化“扫黄打非”力度,取缔有关色情描写和暴力倾向的报刊杂志;禁播一些格调低下、不健康的影视作品。
其次,要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大众文化娱乐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文化娱乐氛围。
三、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举措
关心和爱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看在行动,重在实质,行在结果。
方法要多样,措施要得力。
为了祖国的明天和希望,政府、社会、家庭全面地积极行动起来,从每一个人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汇聚成未成年人保护的爱心长河,撑起未成年人事业远航的风帆。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各部门都想方设法开展工作,举办各种活动。
例如:
2007年5月30日,“全国大学生寻访诸葛亮成长成才之路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在北京钓鱼台坦洋工夫名人会馆正式启动。
各教育专家、史学专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和部分高校大学生代表出席了启动仪式。
此次活动针对当前青少年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从传统文化和历史先贤的成长轨迹中寻找答案,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当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成才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和传统美德。
虽然此次实践活动的主体人群是“全国大学生”,但也给未成年人以很好的教育和启迪。
在学校课堂上,以主题班会为契机,开展“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心活动,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心教育,组织学生精心编排节目、制作幻灯片;出版剪报、墙报、书画作品,为学生们创设生动活泼情境、烘托浓厚氛围。
让学生以各种形式宣讲“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好”;歌唱爱国歌曲,在学校形成浓烈的爱国氛围,增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让国旗飘扬在学生心中。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受“学而优则仕”的旧传统观念影响太深,认为上不了大学便不能成才,没有出息。
为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工人、农民,尊重所有劳动者的浓厚氛围。
全国各市(县)、乡(镇)积极探索青少年成才之路。
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具体要求,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将高考落榜青年送进职业学校继续学习,让他们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技之长;将农函大办到各中学去,对中学生进行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对青年农民实施科学教育和技术辅导,帮助他们发展农业经济、家庭经济、个体经济,使他们成为“三农”战线上有用、实用、合格甚至优秀人才。
总之,关心和爱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健,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崇尚真、善、美,摈弃假、恶、丑是手段,最根本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五育和谐发展,德育领先”的教育理念,最终目的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育”人才和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注释:
①2004年5月10日北京召开,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②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③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07年6月1日起实施。
稿于: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