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课时随堂作业题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2334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课时随堂作业题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课时随堂作业题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课时随堂作业题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课时随堂作业题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课时随堂作业题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课时随堂作业题0.docx

《学年高一历史课时随堂作业题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课时随堂作业题0.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课时随堂作业题0.docx

学年高一历史课时随堂作业题0

第12课 鸦片战争

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虎门销烟

1.某学校组织了一次爱国教育实践活动,其中带领学生参观了右图所示纪念碑。

在这里,老师会着重讲解哪个历史人物(  )

A.林则徐B.洪秀全

C.孙中山D.琦善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片中的“虎门销化鸦片纪念碑”可知,该纪念碑是为纪念虎门销烟而设立的。

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大量鸦片,故答案为A。

2.以下对英国对华走私鸦片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破坏了中国“男耕女织”的传统经济结构

B.加重中国民众的生活负担和政府财政危机

C.英国为维护鸦片走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D.有利于英国对中国的商品倾销的持续增长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走私鸦片的影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鸦片走私并未破坏中国“男耕女织”的传统经济结构,排除A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旨在打开中国市场,故C项不正确;鸦片走私不利于英国对中国的商品倾销,故D项不正确。

英国对华走私鸦片加重中国民众的生活负担和政府财政危机,故B项符合题意。

3.1839年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  )

A.是充分考虑到鸦片走私对中国民众的危害

B.说明林则徐是当时最有才干的大臣

C.客观上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D.标志着鸦片战争的爆发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运用能力,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维护了民族利益,打击了列强的鸦片走私活动。

4.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丧失土地现象十分严重

②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 ③军备废弛,军纪败坏 ④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由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反映了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

故答案为B。

知识点二

 《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

5.西方媒体曾批评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说“中国贸易是一种垄断贸易;广州,是一个帝国对外贸易垄断的港口;行商是地方上的垄断者……”这一局面被打破始于(  )

A.17世纪后期B.18世纪晚期

C.19世纪中期D.20世纪初期

答案:

C

解析:

西方媒体批评的主要是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对外贸易垄断的局面被强行打破。

故本题选C。

6.历史题材的漫画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立场和思维角度。

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  )

①漫画的作者可能是中国人 ②《南京条约》是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 ③中英两国在鸦片战争中的胜败 ④作者意在表达对外国侵略的不满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结合漫画中英国人手里拿着枪以及清朝官员大汗淋漓等内容可知,该漫画反映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质,即清政府是在鸦片战争战败的前提下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的。

据此排除含有②的选项,答案为C。

7.1844年,英国怡和洋行的一支满载茶叶的船队来到中国,它可以在下列哪些城市进行合法通商贸易(  )

A.宁波、上海B.杭州、福州

C.厦门、重庆D.苏州、广州

答案:

A

解析:

关键信息是“1844年”“通商贸易”。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故该船队可以在上述五个城市进行合法通商贸易。

故选A项。

8.据《大清律例》规定:

“化外人有犯并依律拟断。

”最早以条约文本形式打破这一规定的国家是(  )

A.英国B.美国

C.法国D.俄国

答案:

A

解析:

《大清律例》规定外国人在中国犯罪的,按清朝法律制裁。

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中,英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最早打破了这一规定,据此可知该国家是英国。

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道:

“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此处的“划时代”的含义主要是(  )

A.中国第一次遭到外国的武装侵略

B.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英国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答案:

D

解析:

结合时间“1840年”可知这与鸦片战争有关,再结合关键词“划时代”可知陈旭麓此处强调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入近代社会,答案为D项。

A项说法错误,早在清初康熙帝就进行了抗击俄国的战争;B项侧重于体现清政府丧权辱国,不能体现“划时代意义”;C项说法错误。

10.从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潮流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根本性的影响是(  )

A.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

B.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日益封建化

C.思想界出现“西学东渐”态势

D.开始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答案:

D

解析:

世界政治文明的潮流在19世纪突出表现为民主战胜专制,民族独立作为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世界潮流。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进入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时期。

知识点三

 第二次鸦片战争

11.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得恩说:

“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

”英国提出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以后,发动了(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依据题干时间“1854年”及“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失望”“英国提出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可知,英国随后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答案为B。

12.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惊奇地发现:

“作为东方泱泱大国的中国,其消费能力竟比不上一个小小的洪都拉斯,而且从人均消费额来看洪都拉斯竟然是中国的1246倍。

”使英国人“惊奇”的真正原因在于(  )

A.中国人民购买力低

B.中国政府抵制洋货

C.找不到发动新战争的借口

D.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尚未实现

答案:

D

解析:

英国人惊奇的是中国市场的“人均消费额”非常低这一现实,这与他们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的初衷相去甚远,因此可知D项正确。

人均消费额低不能说明购买力低,A项错误;B、C项说法与设问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讲话:

“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

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

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

要狠狠地教训它!

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

“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

……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

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三 1829年,柏金汉(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公开演说:

“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积极的消费的性格。

如果把那个国家的市场开放给自由贸易商人,则英国货物在那个市场上的销量将比其余全部世界的总销量还要大。

(1)材料一中“奇耻大辱”和材料二中的“侮辱”是指什么,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体现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二中的哪些话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因?

(3)有人说:

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①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的利益。

②目的:

寻找战争借口,推卸战争责任,掩盖战争罪行。

(2)①原因:

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

②材料一:

“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材料二:

“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3)不同意。

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权益,即使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也会制造其他借口,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 鸦片战争期间,一清军将领想出一个对付英国军舰的办法,在猴子尾巴上挂上鞭炮,然后扔到军舰的甲板上。

结果找不到一个可以把猴子扔到英国军舰上的人。

材料三 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写给家人的信中说:

“各处调到的兵……毫无纪律。

互斗杀人……夷兵抢夺十三洋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千百成群,竟行遁去……从不闻清查一二。

(1)材料一反映了乾隆皇帝怎样的“华夷”观念?

对中国有何影响?

当时英国处于何种发展状况?

(2)据材料二、三说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3)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

答案:

(1)观念:

天朝上国(华夏至上)。

影响: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发展落后。

英国:

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

(2)封建专制的清朝愚昧落后、腐朽无能。

(3)鸦片战争使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后作业——提能力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839年3月,林则徐曾经召集广州的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三大书院六百四十五名学子入贡院“考试”,试题中包含的问题有“鸦片集散地及经营者姓名、零售商、过去禁烟弊端以及禁绝之法”。

由此可知(  )

A.禁烟已成为社会共识

B.林则徐主持全国的科举考试

C.清末知识界关注社会问题

D.林则徐为禁烟运动做准备工作

答案:

D

解析:

A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结合题干中林则徐召集三大书院的学子考试可知这不是全国范围的科举考试,排除B项;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结合题干中关键词“林则徐”“鸦片”“弊端”“禁绝之法”等可得出D项正确。

2.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

B

解析:

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应抓住其工业革命的完成需开拓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进行分析。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后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必然产物,因此费正清这一观点没有揭示鸦片战争的实质。

3.1792年,英国借口给乾隆皇帝祝寿,派出以马戛尔尼为首的访华使团来到中国,并趁机提出如下要求:

划一块地方供英国商人居住,将几个城市开口通商,英国货物免征税或少征税。

这些要求(  )

A.乾隆皇帝当场答应以示恩宠

B.鸦片战争以后基本得到满足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得到满足

D.八国联军侵华以后得到满足

答案:

B

解析:

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五处通商口岸,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马戛尔尼的要求基本得到满足,故选B。

4.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材料实质上是在(  )

A.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B.探讨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答案:

B

解析:

由“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知作者强调失败后的改革和探索,B项符合题意。

A是现象不是实质,排除;C和D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5.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

“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

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国军事的落后

B.中国科学落后

C.中国无世界知识

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的要求即“从全球化的角度看。

”选项A、B、D都是从中国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只有选项C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来分析的。

6.《鸦片战争:

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

“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材料主要说明(  )

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C.英军笼络了下层民众

D.清政府已经完全失去了民众支持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信息“平静地观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来看,普通民众对战争茫然、冷漠。

答案为B。

其他三项说法皆有误。

7.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

“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

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背景。

题干中“如此不正义”、“保护可耻交易”表明作者从道德角度不赞成英国发动战争,故排除A、C两项;格雷斯顿在评价中仅从道德角度含糊其辞,没有说明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故答案选C;D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

8.同治年间,章京周家楣回奏总理衙门:

“其中外办罪,生死出入,不得其平,拟请定约时将中外命案定一公例,凡系交涉之案,彼此照办,以得其平,于条约内载明遵守。

”导致“中外办罪……不得其平”的原因是(  )

A.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B.中国关税不能自主

C.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实施

D.列强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领事裁判权,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中的“同治年间”“中外办罪……不得其平”等即可判断。

9.道光皇帝于1842年7月发过一道密谕:

“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

……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

”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道光皇帝与英方妥协议和

B.清统治者仍然端着天朝上国的空架子

C.揭示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D.此密谕促成了《南京条约》的签订

答案:

C

解析: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耕文明无法战胜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而不是道光帝畏敌妥协割让香港,故答案为C项。

A项是对材料的直接描述;由“赏借”“逆”等可知B项表述正确;D项符合史实。

10.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干材料,这里所说的“大势”即鸦片战争时期的世界发展趋势,也就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扩张,故B项正确。

11.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战争,但结果却是英国获胜。

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这主要是因为(  )

A.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B.综合国力强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C.战争性质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D.战争的结果与作战方针有直接关系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

B、D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的限制,C项说法错误。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欧美国家因为建立起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蒸蒸日上,而中国依然在日益腐朽落后的封建社会里徘徊,日薄西山。

12.有学者认为,中英鸦片战争是多边世界贸易的产物,这种冲突也可能转变成糖蜜战争或米战争。

下面对此观点理解错误的是(  )

A.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

B.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做辩护

C.揭示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D.说明战争对中国的巨大促进作用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的“多边世界贸易”体现了整体史观,而“这种冲突也可能转变成糖蜜战争或米战争”说明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C项理解正确;该观点将鸦片战争视为一场贸易战争,实质上掩盖了其侵略性,为英国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做了辩护,A、B两项理解正确。

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为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的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

“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

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堂吉诃德了。

材料三 莫克·维卡在信中还说:

“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1)材料一中的“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

(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

(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答案:

(1)他们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是不道德的。

(2)战争的责任是中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为道德观念而放弃利益是不明智的。

(3)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服。

(4)保护鸦片走私并为英国工业品打开中国市场。

14.林则徐及其夫人的蜡像是最早在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展出的中国人蜡像。

一百多年前,王韬、刘锡鸿到该蜡像馆参观过林则徐的蜡像,并将他们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甫入门,即见有华人男女各一,侍立门侧,若司阍然。

男则衣冠翎顶,女则盛服朝裙。

余惊询何人,以林文忠公对。

盖禁烟启衅,虽始自林(则徐),而因此得通商五口,皆其功也,故立像以纪其始。

材料二 入门右首,则林文忠公(则徐)像也……文忠前有小案,摊书一卷,为禁鸦片烟条约。

上华文,下洋文。

夫文忠办禁烟事,几窘英人;然而彼固重之者,为其忠正勇毅,不以苟且图息肩也,可谓知所敬。

材料三 右图为何伯英著《图像中国——早期西方摄影与明信片》中的一幅插图,是杜莎夫人蜡像馆展出林则徐蜡像时派发的宣传单张。

主图为穿着清朝服饰的一男一女相对而立的画像,背景是当年在欧洲流行的“中国风”庭园景色,单张上以大字印着“钦差大臣林则徐与他钟爱的配偶”,较小的文字为:

“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二百五十万英镑英国财产的销毁者,他和他的小脚老婆是唯一在我国被展示的这类人物。

(1)上述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能说明杜莎夫人蜡像馆为林则徐及其夫人立像的原因?

为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三都认为林则徐是鸦片战争的发起者,你是怎么看待这一观点的?

(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还原一个真实的林则徐。

答案:

(1)材料三。

因为材料三中有杜莎夫人蜡像馆展出林则徐蜡像时派发的宣传单张,是历史的还原,具有真实性。

(或回答材料一、二是个人观看时的感悟,带有主观的猜测性质)

(2)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鸦片战争是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的必然产物;林则徐禁烟运动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3)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进行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领导抗英斗争,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