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2321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心理学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心理学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心理学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心理学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基础.docx

《心理学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基础.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基础.docx

心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学

定义为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心理包括

A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2)感情过程:

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3)意志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B个性差异

1)心理活动的倾向性:

需要、动机、信念、世界观

2)心理过程的稳定性:

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心理学任务是要探索心理现象的实质、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说任何心理学研究必须包括对心理现象的陈述、解释、预测、调节和控制三方面

(一)陈述

将所研究的心理现象进行科学描述,根据人的外部行为或动作反应的观察,来对心理活动进行推测。

(二)解释

从陈述探求其规律,解决陈述的心理现象“为什么”的问题,即探索原因。

从四个层面探求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生理、心理、行为、社会文化。

如学习困难:

(三)预测

根据描述测量解释说明所揭示的规律,即可对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作确定,

故可预测行为。

如前面所述智力测量和学习困难。

(四)调节与控制

引导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向目标规定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心理学简史

长期的过去短暂的历史

一、史前史:

长期的过去

二、史后史:

短暂的历史

1879年德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比锡大学建了世界上第一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当今心理学发展

基础心理学

普通心理:

实验心理:

发展心理:

生理心理:

社会心理学等

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医学心理、工程心理、运动心理、管理心理学等

第三节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奠基人:

冯特代表人物:

铁钦纳

主张:

研究人的意识、经验及经验的基本组成要素,以及由这些要素如何构成意识经验

研究方法:

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

詹姆斯20世纪初创立,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

主张:

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重视应用性研究(如;教育、儿童心理学)

三、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主张:

“格式塔”含义:

整体或完形,名言“整体永远大于部分之和”。

在解释人的知觉、学习、思维很有效

 

四:

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技术)

成为了对人类自尊挑战的又一理论。

代表人: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

弗洛伊德

意识结构理论

包括:

意识------追求完美

前意识-----按照现实采取行动

潜意识-----人的本能、欲望、追求快乐、遵从快乐原则

利比多发展顺序:

人格结构理论

包括:

A本我-----物质层面

B自我--------心理层面

C超我--------人格的社会层面

五、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华生主张:

研究可观察的外显的行为,反对内省法,采用实验法

华生主张:

研究可观察的外显的行为,反对内省法,采用实验法。

被人讽刺为“肌肉抽搐心理学”。

心理学的目的在于预见和控制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是对客观刺激的反应,有怎样的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

心理学的目的就是找出S与R之间的关系,确定两者的关系后,由刺激就可以预知人的反应,从反应也可推知引起反应的原因,就可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这种观点,由于把人的行为的原因完全归结为外部刺激,因而走向了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第三势力)

代表人:

马斯洛、罗杰斯

主张:

心理学研究应该以正常人为对象,关注那些真正属于人性层面的东西,如动机、需要、情感、价值、社会责任等,社会应该为个人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

七、认知心理学

不同之处:

不是由某个心理学家提出的一套理论体系,而是在很多学者研究基础上产生的。

认知分广义和狭义。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定义:

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求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多适用与儿童心理发展,教学活动等的研究。

分类:

直接观察法(自然情境下进行)和控制观察法(人为设计情境中进行)。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研究者是否介入活动)

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规模大小)

优点:

获得的结论数据真实可信度高

缺点:

耗时、较难控制,难以揭示原因

二、实验法:

定义:

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主要目的是揭示在纸烟条件下,自变量和应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自变量:

由实验者操纵的变量。

因变量:

实验者要观察、测量和记录被试作出反应的变量,是实验者真正要研究的变量。

三、测验法:

运用测验工具来了解心理活动的方法。

根据内容、形式、规模的分类。

信度和效度

四、调查法:

是一类方法的总结---问卷法、访谈法

问卷设计时注意点:

应消除顾虑、项目意义清晰无歧义、反映要调查的问题、问题形式、统计计分方法等

访谈法(结构性访谈,把问卷的问题以口头形式表达)注意点:

确定主题、提问方式、耐心倾听、控制谈话方向、记录方式等。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第一节心理的实质

心理:

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强调: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只有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我们发生作用才产生心理活动。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使反映带主观色彩

四、心理在实践中发展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

一、神经系统结构

微观结构:

神经元的结构机能(神经系统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结构:

胞体、轴突和树突

根据功能特征分为:

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宏观结构:

A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包括

交感神经:

提高有机体唤醒水平以应付紧急事件适应环境各种变化。

副交感神经:

使有机体消除兴奋,维持安静。

B中枢神经系统:

脑和脊髓。

脑包括脑干,间脑,大脑和小脑

 

二、神经系统的机能

1)脑干(生命中枢)组成:

延脑,脑桥和中脑

关系呼吸心跳和血液循环及眼球运动等。

2)小脑  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动作

3)间脑(神经通路的中转站) 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与情绪活动有关。

4)边缘系统由下丘脑,一部分丘脑,大脑内侧的一些皮质结构组成,与记忆,动作,行为,情绪等有关的大脑结构

5)大脑皮层(灰质褶皱层叠)  由额叶(与人的智力活动、个性有关)、顶叶(与躯体的感觉密切相关)、枕叶(与视觉密切相关)、颞叶(听觉有关)四个区域组成(根据裂沟回区分)

大脑的功能取决与脑指数(大脑的重量和身重之比)、大脑皮层的结构变化

功能有:

接受信息、分析综合储存信息、发布信息

三、机能差异

(一)半球优势:

单侧化(大脑半球功能上的不对称性),其分工和生活中用手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

左半球:

言语机能占优势,和言语机能有关的像概念、推理、数学运算占优势

右半球:

不需要言语参加的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如音乐、美术能力、情绪表达和识别等。

(二)性别差异:

由于染色体的差异,遗传赋予大脑能更好地处理空间信息的潜能,女性是空间潜能基因的携带者,但男性的空间潜能数量远远超过女性通过遗传获得的空间潜能数量,故男性在空间知觉能力上优于女性,并显示出男性学习数理、科研上较女性更有有优势。

 

第三节脑与心理活动

一、反射和反射弧

定义、反射弧及结构

二、反射种类

三、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关系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意识及意识状态

一、意识概念

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指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地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

二、意识的特征

(一)意识的自觉性

(二)意识的能动性

(三)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三、意识状态:

指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意识所呈现的特征。

意识状态可以分为正常的意识状态与异常的意识状态两大类。

1主动的意识状态

主动的意识状态又称为良好的意识状态,指个体主动地操纵自己的心智活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状态。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是指不需要专门注意与意志努力而自动出现的意识状态。

3被动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

消极地感受身体内外的刺激或头脑中自动出现的经验的意识状态。

4睡眠状态

在睡眠状态,人的意识活动并没有停止,通过对睡眠时脑电的研究可以表明。

做梦时的脑电图变化特别明显。

人的生物节律:

1年、28天、24小时、90分钟。

其中日节律对心理状态影响最大,日节律实际是25小时,24小时是人为划分的。

第一阶段:

身体肌肉放松,体温下降,以θ波为主,持续大约1-7分钟。

第二阶段:

呼吸、心跳、体温进一步下降,更放松,难叫醒,出现睡眠波(偶尔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电波),大约20分钟。

第三、四阶段:

(当脑电图中δ波达到50%时为标志)以波幅大、频率低的δ波为主,深度睡眠。

大约40分钟后进入第四阶段,肌肉更放松,身体功能指标变慢。

持续时间较短,身体各项指标都变慢,梦呓、梦游、尿床等大多数发生在这个阶段。

快眼动睡眠:

出现高频、低幅的脑电波,与个体清醒状态的脑电活动很相似。

眼球快速上下左右移动,呼吸脉搏变得不规则,肌肉瘫痪,很难被叫醒。

持续5----10分钟。

梦境出现。

第二节注意的一般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基本特性:

1、指向性:

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瞬间,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外一些对象。

如在戏院看戏,在课堂上听课。

2、集中性:

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方向上的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

 

三、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

(一)注意的功能

1、选择信息

2、保持功能:

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对信息进行合理、有序、精细的加工。

启动效应与负启动效应

3、调节监督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是一种内部的心理状态,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

1、适应性动作的出现

2、无关动作的停止

3、生理变化:

呼吸和血液循环发生变化(屏息现象),肢体血管收缩,头部血管扩张,吸气变短,呼气变长等。

四、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注意

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影响因素:

1、刺激本身特征:

刺激的相对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刺激的新异性,刺激的运动变化。

2、人本身的状态:

需要兴趣、情绪情感、期待、个体状态,这些因素称为刺激的意义性。

例如双耳分听实验。

(二)随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如阅读时,自觉将注意力指向文章的内容。

当遇到困难时,人们通过意志努力,使注意力坚持在所要集中和指向的内容上。

随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

只有人才具有随意注意。

引起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

1、对活动目的、任务的认识与理解

2、兴趣特点、间接兴趣

3、活动的组织性(生活和工作习惯,记笔记)

4、个性特点(意志努力)

(三)随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兼具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它与一定的目的、任务相联系,类似于随意注意,但是又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因此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它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随意后注意的通常表现:

喜欢上某件事情,并沉浸其中。

因此,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是培养随意后注意的关键。

第三节注意的基本特征

一、注意的广度

在单位时间内能清楚的把握对象的数量多少。

以速示器来检测,时间为十分之一秒,材料有黑色圆点、字母、文字等。

结果显示:

材料性质、组织特征、个人知识经验(如读谱)、性别因素均影响广度。

二、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

是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特征。

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与年龄有关:

7-10岁位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为30分钟。

还与性别有关,对于小学生而言,女生优于男生。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病态的注意分散多见于神经衰弱及精神分裂症(注意不易集中)。

影响因素:

对象本身的特点

活动的目的任务

人的主观状态(兴趣、身心状态)

三、注意的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或活动。

注意分配的条件:

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熟练或基本熟练的程度以及各活动之间必须存在协调性。

 

四、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任务,注意的中心主动的有意识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对象或活动上去。

病态的注意转移多见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主动注意兴奋性增强,稳定性降低,注意对象不断转换)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感知觉概述

一、感觉概述:

(一)定义

⏹感觉人脑对从感受器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特点

1、反映方式的直接性

2、反映内容是个别属性

3、感觉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知觉的含义

⏹知觉把感觉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加以解释的过程。

三阶段:

感觉信息→组织信息→赋予意义

三、感知觉种类

(一)感觉种类

(二)知觉的种类

1、根据哪种分析器在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分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等

2、根据所感知到的物体存在的空间特征和时间以及物体的运动特征来区分——复杂知觉

1)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征的反映。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分为:

真动知觉:

由物体的实际运动造成

似动现象:

属于运动错觉

运动幻觉:

属于运动错觉包括诱导运动、自主运动

3、错觉:

图形错觉、形重错觉、时间错觉、方位错觉、运动错觉等。

第二节感觉规律和感觉现象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

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分类

绝对感受性:

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

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

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I

韦伯定理K=————K为韦伯系数

I

二、适应

感受器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以视觉为例——明、暗适应)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

二种情形

•一般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由于其他感受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如视觉、听觉之间的作用

特殊的情形

•同一感觉内会由于刺激作用的时间顺序不同而引起(继时对比)

•同一感觉内会由于感受器官的各部分受到不同刺激而引起(同时对比)

四、感觉后像(后效)

刺激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的现象----后效

第三节知觉的特征

一、整体性:

结合对象的各个属性或特征,把它们组织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的现象。

二、选择性:

在复杂环境中,把其中某个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的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的现象。

三、理解性:

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领会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的现象。

四、恒常性:

知觉条件发生变化,但是知觉结果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现象。

(大小、亮度、形状、颜色恒常性)

第五章记忆

第一节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定义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再认和回忆)

传统心理学观点:

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

识别记住事物

保持:

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

再认或回忆:

恢复过去经验

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

记忆是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输出的过程

编码:

把外在刺激的物理特征转换成抽象的形式,便于记忆系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

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式称为代码。

在不同的记忆系统,有不同的编码方式,如视觉或听觉编码,所以对应有不同的代码如视像代码、声音(像)代码等。

Ø视觉编码:

以图像或场景的形式编码。

Ø听觉编码:

以声像形式进行编码。

Ø语义编码:

根据语言意义的联系把信息组织一起。

二、种类

(一)根据意识的参与程度:

Ø内隐记忆:

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个体的知识与经验自动地对当前任务项目产生影响的记忆特征:

被试对信息提取的无意识性。

Ø外显记忆:

个体有意识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知识经验来完成当前任务项目的记忆

(二)根据个体在记忆过程所采取的方式:

Ø理解记忆:

通过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的记忆。

Ø机械记忆:

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采用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三)根据内容划分:

Ø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记忆

Ø语义记忆:

以概念、公式和规律等逻辑思维为内容的记忆

Ø情绪记忆:

以体验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Ø运动记忆:

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作为内容的记忆

第二节记忆结构

一、感觉记忆

又叫瞬时记忆,一般时间不超过4秒钟,处于无意识状态,故没有信息加工,是感觉的原始信息,是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保持其映象的记忆.

特点:

●信息量大

●没有信息加工,依据物理特征编码,信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1秒—4秒)

信息存储的主要方式:

视觉登记(1秒)-图像记忆听觉登记(不超过4秒)-声像记忆

●记忆痕迹易衰退,受到注意的信息转入短时记忆

作用:

为进一步的信息加工(模式识别、特征整合)提供可能

二、短时记忆

又叫工作记忆,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内,正在操作和活动的记忆。

特点:

●保持时间短

●信息处于激活状态

●容量有限:

为7±2个单位。

7±2:

既指绝对数量,也指组块数量。

组块

指将若干较小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单位(如字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组块大小与个人知识经验有关。

通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

●以声像(语音)代码为主(尤其对言语信息来说),同时也可以视觉代码、语义代码等方式编码。

●复述策略可以使信息在短时记忆系统存储更长时间,并促进信息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化。

保持性复述:

一遍遍机械地重复材料的过程

精制性复述:

将识记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建立联系以及运用记忆策略的过程

 

三、长时记忆

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储存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是记忆储存库。

特点

●保持时间长

●容量巨大

●信息处于未被激活状态

第三节遗忘

一、什么是遗忘

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现和再认或是错误地再现和再认的现象---意义

分类

⏹暂时性遗忘:

一时不能重现和再认或是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

有记忆恢复的可能----“舌尖现象”

⏹永久性遗忘:

指必须经过重新学习才能恢复记忆的遗忘

没有记忆恢复的可能

艾宾浩斯对遗忘规律的研究

材料无意义音节

结果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遗忘曲线

二、遗忘理论

Ø痕迹消退说

Ø干扰抑制说

Ø动机性遗忘

Ø线索依赖性遗忘

三、影响遗忘的因素

1)时间因素

2)材料的意义价值

3)材料本身的性质

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巩固程度

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如何解释系列位置效应:

前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记忆的影响

倒摄抑制:

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影响

第四节记忆品质和知识巩固

一、记忆品质

Ø记忆的敏捷性

Ø记忆的持久性

Ø记忆的准确性

Ø记忆的储备性

二、知识的巩固

(一)记忆术

直观形象法定点记忆法谐音记忆法

歌诀法联想法PQ4R法

(二)组织有效复习

Ø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要求:

及时复习、集中复习与

分散复习相结合、先密后疏

Ø多感官参与复习

Ø适度的过度复习

Ø复习方式多样化

Ø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第六章思维

第一节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含义

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内在联系、规律性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与感知觉的比较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

间接性:

指以其他事物为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预见和推知事物发展的进程。

概括性:

思维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性和普遍规律。

三、思维的类型

(一)根据内容(依托物)不同划分

Ø动作思维:

依据直接的感知活动,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Ø形象思维:

以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为支柱以解决问题的思维

Ø抽象思维:

以语词为基础,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解决问题的思维。

(二)根据是否经过明确思考以及是否具有清晰意识

Ø直觉思维:

属于非逻辑思维,面临新问题、新事物或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

Ø分析思维(形式逻辑思维):

按照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分析与推导,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结论的思维

(三)根据探索答案方向不同

Ø集中思维(求同):

把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结合起来,朝同一方向思考并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Ø发散思维(求异):

从目标出发,沿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

(四)根据创造性程度不同

Ø常规思维(习惯性思维、再造性思维):

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按照现成方案和程序,以惯常方法或模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Ø创造性思维:

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第二节思维过程和思维形式

一、思维过程

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抽象和概括体系化(系统化)和具体化

二、思维形式

(一)概念

1、定义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内涵-本质属性

外延-概念例证

2、概念的种类

3、概念形成:

个体通过反复接触大量同一类事物,从而获得关于该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征或属性,通过肯定或否定的例子(正例或反例)---反馈加以证实的过程。

(二)推理

根据已有知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

演绎推理:

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结论的推理

归纳推理:

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

第三节问题解决

一、问题及问题解决

蕴涵着个人面临瘴碍的目标,既不能认知又不能用习惯反应,是个体在达到预期目标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Ø结构良好问题:

条件、目标、解法均有明确性,答案的唯一性

Ø结构不良问题:

条件、目标不充分或明确,解法模糊开放,常没有预见的、唯一的答案。

二、问题的构成要素及问题解决含义

⏹ 起始状态:

关于问题的情境和条件的描述

⏹ 目标状态:

构成问题结论或结果答案的描述

⏹ 障碍:

从条件到目标存在的差距

问题空间

起始状态→中介状态(缩小障碍)→目标状态的总称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者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

问题解决的三个基本特征:

⏹ 目的性:

有目的、意识地实现状态改变

⏹ 运算序列性:

不是单一的认知操作

⏹ 认知性:

操作必须是认知性的

三、解决问题的阶段:

1发现问题:

发现矛盾所在。

与个体能动性、积极性;认真负责的态度;兴趣

爱好、求知欲;知识经验有关。

2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特点与条件-再表述

3提出假设: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问题解决的途径、方法

4验证假设:

理论与实践的检验

四、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式策略:

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解决问题

⏹启发式策略:

利用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经验规则(高效但不确保问题解决)

手段--目的分析法:

不断分析问题的当前状态(中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并应用算子来减少两者之间差异的方法。

逆推法:

(目标递归法)

从目标状态退回到初始状态以解决问题的方法

选择性搜索

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