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七彩阳光学年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浙江省七彩阳光学年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七彩阳光学年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七彩阳光学年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考适应性考试
高三年级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某学生早餐包括谷类营养、蛋白营养、碱性豆奶和果蔬精华等,2小时后,在她的血液中不可能含有
A.脂肪酸B.抗体C.蔗糖D.核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
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
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
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人的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细胞中含有核酸等物质,血浆中含有脂肪酸、抗体等物质。
如果人体摄入蔗糖,也会被消化,人的血液中不可能含有蔗糖,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化学成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下列关于酵母菌分泌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运输
B.分泌蛋白的加工和运输可能导致细胞中膜成分的转化
C.线粒体缺陷型酵母菌仍能进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D.高尔基体的蛋白质分泌泡中的分泌蛋白都无生物学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内质网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
根据内质网膜上有没有附着核糖体,将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
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2、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详解】A、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运输,A正确;
B、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通过小泡联系,涉及膜成分的转化,B正确;
C、线粒体缺陷型酵母菌,细胞溶胶仍能产生少量ATP,线粒体缺陷型酵母菌仍能进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C正确;
D、高尔基体的蛋白质分泌泡中的分泌蛋白已具有生物学功能,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稻长势整齐的稻田群落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肉食性动物
C.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
D.沙漠里的灌木由于彼此竞争水分倾向于集群分布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植物的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鸟类的分层现象与栖息空间和食物种类有关。
【详解】A、生物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稻田群落存在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
B、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B错误;
C、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温带草原,C错误;
D、沙漠里的灌木由于彼此竞争水分倾向于均匀分布,D错误;
故选A。
4.下列关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不需要设计多组对照实验
B.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液泡颜色变深
C.吸水纸的作用是吸去多余的蔗糖溶液
D.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能向细胞液中渗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利用了渗透作用原理,渗透作用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
半透膜和浓度差,成熟的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细胞液与外界溶液之间产生浓度差。
质壁分离的外因:
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内因:
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详解】A、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该实验不需要设计多组对照实验,A正确;
B、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色素不变,但液泡吸水增加,导致液泡颜色变浅,B错误;
C、该实验中,吸水纸的作用是引流法让蔗糖溶液进入盖玻片内,C错误;
D、渗透作用从水多处向水少处扩散,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从细胞液向外界溶液扩散,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相关知识点,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用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5.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HIV能经蚊子、食物、握手或马桶座传播
B.已感染HIV的孕妇应实施剖腹产,母乳喂养
C.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是多种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
D.HIV通过识别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受体进入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艾滋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了解: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
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A、HIV不能经蚊子、食物、握手或马桶座传播,A错误;
B、已感染HIV的孕妇不能母乳喂养,B错误;
C、由于HIV的破坏作用,艾滋病人的免疫功能严重衰退,便会招致一些平时对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无害的感染,C正确;
D、HIV通过识别辅助性T细胞表面受体进入细胞,D错误;
故选C。
6.下列关于“模拟尿糖的检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试管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待测液
清水
葡萄糖溶液
蛋白质溶液
甲尿液
乙尿液
A.仅凭一份尿液样本不能断定某人患糖尿病
B.该实验中用苏丹Ⅲ染液检测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
C.5支试管中,有4支试管的测试结果为棕红色
D.用葡萄糖试纸检测时,须将试纸部分浸没在待测液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尿糖检测的原理:
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可形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再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氧原子,氧原子又可以将显示剂(聚乙烯吡咯烷酮)氧化成有色的络合物。
将上述两种酶(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以及显示剂固定在纸条上,制成测试尿糖含量的酶试纸,可供检查患者尿糖情况。
由于蓝色背景物质(显示剂)的存在,葡萄糖含量不同,试纸由淡蓝色(阴性)变绿色、黄色、浅棕色、棕色、深棕色(接近黑色)。
【详解】A、尿样中含有葡萄糖,但不能说明该尿样的提供者患有糖尿病,还需要结合血糖浓度才能确诊,A正确;
B、苏丹Ⅲ染液是用来检测脂肪的,B错误;
C、由题意可知,5支试管中,有1支试管的测试结果为棕红色,C错误;
D、使用尿糖试纸检测时,须将试纸带侵入尿液中,湿透后取出观察颜色变化,D错误;
故选A。
7.S型菌和R型菌均对青霉素敏感,在多代培养的S型菌中分离出一种抗青霉素的S型突变株,记为PentS型菌。
将R型菌置于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较长时间后(不考虑突变),再加入PentS型菌DNA继续培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基中无菌落形成
B.培养基中仅出现PentS型菌落
C.R型菌的蛋白质可分为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D.导致S型菌和R型菌结构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将R型菌置于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较长时间后,R型菌会死亡,无菌落,A正确;
B、再加入PentS型菌DNA继续培养,仍然无菌落形成,B错误;
C、R型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而组蛋白属于染色体的成分,C错误;
D、导致S型菌和R型菌结构不同的原因是遗传物质不同,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及相应的实验结论,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方很多地区在桑园中种植大豆运用了轮种技术
B.“过腹还田”可实现能量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
C.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属于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生态工程
D.屠宰场利用废血提取生产凝血酶属于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的生态工艺系统。
其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
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
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
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
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A、南方很多地区在桑园中种植大豆运用了间种技术,A错误;
B、“过腹还田”可实现物质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B错误;
C、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属于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生态工程,C正确;
D、屠宰场利用废血提取生产凝血酶属于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及生态恢复工程的实例,掌握生态农业的意义,能结合所需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9.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母亲患糖元沉积病Ⅰ型,则其儿子必患该病
B.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可确定胎儿是否患乙型血友病
C.外耳道多毛症患者产生的精子可能不含该致病基因
D.蚕豆病患者的苯丙氨酸羟化酶有缺陷,患者进食蚕豆会发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禁止近亲结婚。
(2)适龄生育;
(3)产前诊断:
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4)遗传咨询:
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详解】A、糖元沉积病Ⅰ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母亲患病,儿子不一定患病,A错误;
B、乙型血友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不能确定是否患单基因遗传病,B错误;
C、外耳道多毛症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其产生含X的精子(不含致病基因)和含Y的精子(含致病基因),C正确;
D、蚕豆病患者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有缺陷,则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掌握调查人类遗传病的调查对象及调查范围,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下列关于果酒及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制作果酒的过程中,酵母菌的厌氧呼吸会使发酵瓶内出现负压
B.将果酒流经发酵瓶制成果醋,则发酵瓶中CO2的产生量是几乎为零
C.在用果汁制果酒的过程中,发酵瓶溶液中pH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大
D.果酒发酵结束后,为了防止“酒液”变酸,加入容器中“酒液”的量应为2/3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制作果酒的过程中,发酵初期酵母菌的需氧呼吸会消耗氧气,虽然吸收氧气的量等于二氧化碳的量,但是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大于氧气,压强降低,使发酵瓶内出现负压,A错误;
B、在有氧存在时,醋杆菌利用乙醇生成醋酸的过程中没有CO2生成,B正确;
C、在用果汁制果酒的过程中,发酵瓶溶液中pH的变化是先减小后稳定,C错误;
D、果酒发酵结束后,为了防止“酒液”变酸,加入容器中“酒液”的量应为灌满,排掉多余的空气,D错误;
故选B。
1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倍体物种的形成通常也需要经过隔离
B.种群中个体迁入与迁出不会导致生物进化
C.生物的有害突变不可作为生物进化的前提
D.豌豆种群中控制豌豆粒色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多倍体物种的形成属于同地物种的形成,而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生殖隔离,A正确;
B、种群中个体迁入与迁出都可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导致生物的进化,B错误;
C、生物的有害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也可作为生物进化的前提,C错误;
D、基因库的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一个种群,二是所有等位基因的总和,D错误;
故选A。
12.科学家使用巯基乙醇和尿素处理牛胰核糖核酸酶(由12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有4对-S-S-),再通过透析的方法去除尿素和巯基乙醇,发生如图所示的转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胰核糖核酸酶能催化RNA彻底水解为核糖、磷酸和含氮碱基
B.胰核糖核酸酶在非折叠状态时,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C.巯基乙醇和尿素处理胰核糖核酸酶与胰蛋白酶处理的作用效果不同
D.氨基酸形成胰核糖核酸酶分子后,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减少22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巯基乙醇和尿素可以使牛胰核糖核酸酶(一种蛋白质)酶失去活性,当通过透析的方法除去去折叠的尿素和巯基乙醇时,该核糖核酸酶又复性,说明巯基乙醇和尿素没有改变氨基酸的序列,只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暂时发生变化。
【详解】A、核糖核酸酶(即RNA酶)能催化RNA水解为核糖核苷酸,但不能催化RNA彻底水解,A错误;
B、胰核糖核酸酶在非折叠状态时,肽键没有破坏,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B错误;
C、巯基乙醇和尿素处理没有破坏肽键,但胰蛋白酶处理破坏肽键,两者处理的作用效果不同,C正确;
D、氨基酸形成胰核糖核酸酶分子后,只考虑脱水缩合,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减少2214,但图中还涉及形成-S-S-脱氢,D错误;
故选C。
13.下列关于蛙胚胎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蛙体内所有器官都是由内细胞团的细胞分化形成的
B.受精卵发育成囊胚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会分离
C.蛙胚卵裂球细胞周期变短,但细胞分化程度不变
D.原肠胚的三个胚层逐渐分化形成各种器官原基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卵裂:
受精卵经过多次连续迅速的细胞分裂,形成许多小细胞的发育过程。
每次卵裂产生的子细胞称卵裂球。
2、卵裂的主要特点是:
细胞周期短,G1期非常短甚至没有;每次卵裂,核物质重新合成增长,细胞质没有增长,但其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卵裂球几乎不生长就迅速地进行下次分裂,因此卵裂球体积越来越小,一旦核质比例达到平衡,细胞分裂速度开始减慢。
【详解】A、内细胞团的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能分化出成体动物的所有组织和器官,A正确;
B、受精卵发育成囊胚的过程中,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不可能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B错误;
C、蛙胚卵裂球的分裂速率加快,细胞周期变短,但未分化,即细胞分化程度不变,C正确;
D、原肠胚的内、中、外三个胚层逐渐分化形成各种器官原基,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特别是卵裂的主要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下列关于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K+以主动转运的方式由神经细胞进入内环境
B.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不一定通过囊泡进行运输
C.促甲状腺激素不能通过体液传送到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外
D.细胞溶胶中的氨基酸被转运到核糖体上需要载体蛋白参与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3、神经细胞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神经细胞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A、细胞内K+浓度较高,K+以易化扩散的方式由神经细胞进入内环境,A错误;
B、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囊泡运输,但核孔的运输不是囊泡运输,B正确;
C、促甲状腺激素能通过体液传送到全身的细胞,C错误;
D、细胞溶胶中的氨基酸被tRNA转运到核糖体上,不需要载体蛋白参与,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5.为了研究水稻是否感染了某种抗寒能力比较强的细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为了筛选出该细菌,需要配制LB液体培养基
B.利用涂布分离法计数的结果比实际值往往偏大
C.纯化培养该细菌时,培养皿应倒置放在恒温培养箱内的摇床上培养
D.在筛选该细菌的过程中,倒平板、接种和培养都必须在无菌条件下操作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1)计算:
依据是培养基配方的比例。
(2)称量:
牛肉膏比较黏稠,可同称量纸一块称取。
牛肉膏和蛋白胨易吸潮,称取时动作要迅速,称后及时盖上瓶盖。
(3)溶化:
牛肉膏和称量纸+水加热取出称量纸→加蛋白胨和氯化钠→加琼脂(注意:
要不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琼脂糊底而导致烧杯破裂)→补加蒸馏水至100mL。
(4)调pH;
(5)灭菌:
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培养皿采用干热灭菌。
(6)倒平板。
2、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详解】A、筛选抗寒能力比较强的细菌需要配置LB固体培养基,并进行低温处理,A错误;
B、由于两个及以上的细菌可能形成一个菌落,故利用涂布分离法计数的结果比实际值往往偏小,B错误;
C、纯化培养该细菌时,培养皿不能放在摇床上培养,C错误;
D、在筛选该细菌的过程中,倒平板、接种和培养都必须在无菌条件下操作,D正确;
故选D
16.人体内的氢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代谢转移的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X表示三碳糖,可作为合成淀粉的原料
B.①过程生成的物质X可被乳酸脱氢酶还原
C.①②③过程均能消耗ADP,④过程消耗ATP
D.③④过程都可能发生在线粒体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
①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了乳酸,③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第三阶段,④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X是丙酮酸。
【详解】A、图中X表示丙酮酸,人体细胞内不能合成淀粉,A错误;
B、①过程生成的物质X可被乳酸脱氢酶催化,但乳酸脱氢酶没有还原作用,B错误;
C、②过程不能消耗ADP而形成ATP,C错误;
D、③过程表示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发生在线粒体中,线粒体中含有少量核糖体,能独立控制少数几种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意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图形、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过程和场所的综合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点间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7.2018年中国科学家通过过程甲创建出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酵母细胞(SY14酵母菌)。
端粒是线型染色体末端的保护结构,天然酿酒酵母具有32个端粒。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Y14酵母菌只有1个端粒
B.过程甲只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C.SY14酵母菌的染色体DNA不含多对等位基因
D.过程甲说明染色体三维结构改变则基因无法表达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
2、生物可遗传的变异来源有三个: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其实例为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基因突变可用于诱变育种,如高产青霉素菌株。
(2)基因重组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基因重组可用于杂交育种,如小麦的矮杆抗病。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可应用于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如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出现)。
【详解】A、SY14酵母菌只有1条染色体,有2个端粒,A错误;
B、16条染色体拼接成1条染色体,会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B错误;
C、一倍体的酿酒酵母通常不含等位基因,故SY14酵母菌的染色体DNA不含多对等位基因,C正确;
D、过程甲染色体三维结构发生了巨变,但SY14酵母菌仍具有生物学活性,基因仍能正常表达,D错误;
故选C。
18.某种致病性极强的细菌外毒素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其中β亚单位无毒性,但能促进α亚单位进入宿主细胞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