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 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知识点复习概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1643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1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 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知识点复习概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 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知识点复习概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 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知识点复习概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 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知识点复习概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 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知识点复习概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 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知识点复习概诉.docx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 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知识点复习概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 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知识点复习概诉.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 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知识点复习概诉.docx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知识点复习概诉

综合素质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第一节教育观

一、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考查考生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

要求考生具有运用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掌握文体知识,能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

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及写作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运用教育测量知识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并要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

第一节信息处理能力

【名师视频讲解 本节考点出题】

  高频考点提要

  1.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ord、ExCe1、PowerPoint的简单操作;2.教育测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高频考点速记

  一、中学教师的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

  我国信息素养研究者对于信息素养概念的理解有三个方面:

(1)对信息有效地检索、评价和使用;

(2)对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将有用信息变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3)具有对信息进行主动鉴别,有区别地对待信息的能力。

  这里认为,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对信息有效地检索分析和使用”。

  

(二)中学教师应具有的信息素养

  1.运用信息检索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

  2.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3.对经过分析处理后的信息加以运用的能力。

二、信息检索能力

  

(一)信息检索能力是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

  信息检索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信息的过程和技术。

信息检索与文献密切相关,又叫文献检索。

  文献类型:

  信息检索能力包括:

(1)传统信息检索的能力(工具书检索能力);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检索的能力(网络检索能力)。

  

(二)工具书检索信息能力

  1.工具书

  专供查找知识信息的文献。

它系统汇集某方面的资料,按特定方法加以编排,以供需要时查考用的文献。

  2.工具书的种类

  

(1)百科全书:

《中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

  

(2)年鉴:

《中国教育年鉴》《教育统计年答》等;

  (3)手册:

《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中学英语教师手册》等;

  (4)字典、词典(辞典):

《教育大辞典》《中学化学教师实用辞典》等;

  (5)名录:

《期刊名录》《中国图书馆名录》等;

  (6)图录:

地图、历史图谱、文物图录、人物图录、科技图谱等;

  (7)表谱:

《中国文化史年表》《中外历史年表》《达尔文年谱》《孙中山年谱》等;

  (8)其他类书、政书。

  3.工具书的结构

  一般工具书有序(前言)、凡例、目录、正文、附录和索引。

索引最为重要,是查阅词典的工具。

  4.工具书排检方法

  

(1)中文工具书排检方法

  字顺排检,包括部首法、笔画笔形法、音序法、号码法、分类法、主题法、时序法、地序法。

  

(2)外文工具书的排检方法

  西文工具书的排检是使用拉丁字母顺序排列。

其他外国文也根据文字特点有一定的排列方法。

  5.工具书检索的一般程序

  

(1)根据需要确定检索范围

  

(2)熟悉和利用现有的对口工具书

  (3)查阅凡例和熟悉排检法,检索出所需资料

  (4)摘录和复制资料

  (5)整理资料

  一般是分类整理:

有笔记式、卡片箱式、袋装式等各种形式。

  (三)网络检索信息能力

  1.网络信息检索

  网络信息可以是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或其他,超越了纸质文本检索的各种限制,运用各种信息的链接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

网络检索工具种类

  

(1)网上搜索引擎

  

(2)网络百科全书

  (3)网上数据库

  ①中国期刊网:

收录国内中、英文期刊,涉及理工、农业、医药卫生、经济、政治与法律、文史哲、教育与社科等领域。

  ②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以科技信息为主,集经济、金融、社会、人文信息为一体的网络化信息服务。

  ③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

收录的报刊基本覆盖了全国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期刊和报纸。

  ③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

涉及马列、社科、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学科,且有文摘和索引。

  ⑤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

收录了中国出版的数、理、化、天、地、生、农林、医药卫生和工程技术领域的中英文期刊,是一个集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献数据库。

  ⑥超星图书馆:

是文献数量很大的中文在线数字图书馆,提供大量的电子图书阅读资料,其中包括文学、经济、计算机等五十余大类,数十万册电子图书及数百万篇论文。

  3.网络检索信息的方法

  

(1)搜索引擎的使用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按专题检索信息:

大多搜索引擎在其首页都提供分类范畴表,有的还分好几级类目,这种方式基本上只需要点鼠标操作,只是在最后一级可能需要输入一个关键词来限定一下检索范围,然后逐级浏览,直到找到与自己的需求有关的信息。

  ②按关键词检索信息:

索引式搜索引擎提供对关键词、主题词或自然语言的查询,检索者只需要输入与查询资料相关的词语,即可链接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③按地区检索信息:

按www服务器的结构和它们位于世界上的物理位置进行按地区的链接和查询,链接的常常是按国家、地区继而按机构排序的超文本。

  

(2)数据库的检索步骤

  ①明确搜索的目的和需求

  ②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

  ③明确关键词范围

  ④构造恰当的检索表达式

  ⑤检索结果的输出

三、网络信息交流能力

  

(一)网络信息交流的特点

  网络信息交流与面对面交流有很大区别,主要有以下特点:

  1.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樊篱被打破

  2.主动与被动、单向与多向交流的统一

  3.时空界限不复存在

  

(二)网络信息交流方式

  

(1)电子邮件:

和传统邮政和电话通讯方式一样,但是通过网络传递邮件具有即时性,不需要邮递人员传递,不需要漫长的邮递时间。

  

(2)BBS:

电子公告系统,是一种许多人参与的网络论坛系统,没有时问和空间限制的讨论。

  (3)腾讯QQ、MSN、ICQ:

即时通讯软件,可以即时发送和接受信息,进行语音视频面对面聊天,打破了人们之间进行即时信息交流的空间限制。

  (4)Blog:

可以记录下个人的经历、感受、认识等,可以让人们分享相关的信息。

  (5)微博:

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的平台,它以简短的文字更新信息,实现信息分享,速度更快、更便捷。

  (三)中学教师在网络信息交流中应注意的问题

  1.确保网络信息交流的真实性

  2.确保网络信息交流的规范性

四、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主要在于信息的筛选、分类、管理和运用。

  

(一)信息处理的定义

  信息处理即对信息检索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使之能为解决特定的问题服务。

在教学中需要根据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或教育教学研究的问题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信息处理的任务

  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对大量的、凌乱的、无序的信息进行收集、挖掘、加工、整序与价值评价的基础上,透过由各种关系交织而成的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其内容本质,从而获取对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的认识。

  (三)信息处理的功能

  

(1)整理功能:

无序变有序。

  

(2)评价功能: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预测功能:

通过对信息的分析,预测未知或未来。

  (四)信息处理的逻辑方法

  1.运用概念的逻辑方法,理清信息的概念

  2.运用判断的逻辑方法,形成基本观点

  3.运用推理的逻辑方法,得到合乎逻辑的结论

  4.运用比较的逻辑方法,得到对事物的新认识

  5.运用综合的逻辑方法,获得对问题的整体认识

五、教育测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教育测量所获得的信息是数据,需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一)数据类型

  1.类别数据

  通过称名量表获得的数据,数据只代表“类”,没有大小、多少之别。

  这种数据不能直接进行数学运算,需要转化为计数数据方能进行统计处理。

  2.顺序数据

  通过顺序量表获得的数据,数据有大小、高低之分,可根据程度做一个顺序的排列。

  3.等距数据

  通过等距量表获得的数据,数据有等距单位,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但没有绝对零点,故不能做比率陈述。

  4.比率数据

  通过比率量表获得的数据,数据不仅有等距单位,也有绝对零点,可以进行四则运算。

例如,学生身高、体重。

  

(二)数据描述

  对测量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客观的整理,使其条理化,能够清晰地反映出观察对象的特征。

描述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制作统计表

  

(1)概念:

以表格形式整理由测量所获得的数据,用来反映观察对象的性质或特征。

  

(2)结构四要素:

  ①标题:

统计表内容所描述的对象。

  ②标目:

数据所要说明的项目,分主语和谓语,主语是统计表反映的对象,谓语是说明主语的统计

  指标。

标目有横标目和纵标目,习惯上把主语放在横标目上,谓语放在纵标目上。

  ③线条:

用来分割标目,放人数据。

  ④数据:

测量所得的数据。

  (3)基本结构格式

  (4)类型

  ①单向表:

数据所反映的对象以一个维度进行分类。

  ②双向表:

按两个维度对数据反映对象进行分类。

  2.制作统计图

  

(1)概念:

以几何图的形式表达统计表中数据的数量关系,优点是更加直观,易于理解。

  

(2)类型:

条形图、饼状图、直方图、枝叶图、线形图、象形图等。

  3.计算统计量

  统计量就是描述样本特征的数,包括集中量(算术平均值)、差异量(标准差)、相关量(相关系数)等等。

  

(1)集中量:

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反映了观察到的数值向某一点集中,从而反映出观察对象总体趋向特征。

  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原始数据计算法、频数分布表计算法、简化值计算法。

  

(2)差异量:

表示一组数据变异程度或离散程度的量,反映了观察对象总体内部个体间的差异情况,同时也反映了观察对象总体分化的特征。

包括金距、四分位距、百分位距、平均差、方差、标准差。

  (三)数据分析

  1.统计推断

  

(1)概念:

根据对样本进行观察得到的数据,进行概括性分析、论证、在一定可靠度上推测相应的全体特征。

  

(2)本质:

以统计量来推断总体参数,建立样本数据特征与总体数据特征之间的关系。

  (3)统计推断的两个方面:

  ①参数估计:

根据样本统计量的值来推断总体相应参数的值。

  ②假设检验:

由样本统计量的值与总体参数值的关系,对总体参数作出假设,并进行检验。

包括参数假设检验和非参数假设检验。

  2.借助Excel和SPSS进行测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1)Excel: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集处理表格、数据管理和统计图绘制于一体。

  

(2)SPSS:

统计分析软件,基本功能包括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图表分析等。

六、课件设计与制作

  

(一)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步骤

  1.根据教学课题和教学目标确定课件设计思路

  2.研究教材内容,撰写课件稿本

  3.搜集媒体索材,铡作合成课件

  媒体素材包括图形、动画、图像、文本和声音等。

  4.试用课件,修改完善

  

(二)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

  1.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PPT)

  教学活动中最常使用的制作演示文稿和课件的工具。

  

(1)可以用来制作以下课件

  静态课件:

文字、图片、影音、表格等;

  动画课件:

以动态展示教学内容;

  交互课件:

能与用户自由交互。

  

(2)PPT课件制作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切忌用它替代传统板书,要深入掌握该工具的各种功能,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以清晰的教学思路,来收集制作课件的材料,精心地利用其各种功能,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材料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编辑起来,使得教师能够在课件的帮助下,更好地向学习者呈现教学信息,使教学活动生动,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2.Flash

  动画制作软件。

  以Flash制作课件有两种情况:

  ①在PPT课件中插入动画,模拟特定的现象或场景,增强教学效果。

  ②作为独立课件制作工具,充分发挥动画功能,制作课件集成音频、视频及文字、图片等。

  3.Authorware

  多媒体制作软件,制作比较方便。

  第二节逻辑思维能力

【名师视频讲解 本节考点出题】

  高频考点提要

  1.在教育活动中要遵守的逻辑思维规律;

  2.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实际理解四种逻辑规律在中学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高频考点速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间接的反映,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其中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

故又称逻辑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复杂而高级的思维形式。

  逻辑思维能力是中学教师应掌握的基本职业能力。

  一、中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掌握的

  逻辑知识

  

(一)概念

  所谓概念就是反映事物(对象)属性和范围的思维形式;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也是构成命题、推理的要素。

  1.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或

  本质。

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

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外延指具有商品这个概念内涵的,在市场上出售的所有商品。

  2.概念的种类

  

(1)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和零概念

  如果把概念外延中的一个单个对象称作一个“类分子”的话,那么,普遍概念就是类分子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如“教师…‘政府…‘原则”等。

  单独概念就是类分子数为一个的概念,如“屈原…‘云南的省会”“世界最大的湖泊”等。

  概念外延不包含分子,称为零概念,如:

“孙悟空”。

  

(2)实体概念、属性概念

  实体概念指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实体,如:

“人”。

  属性概念指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属性。

属性概念又分为性质概念和关系概念,如:

“美丽”是性质概念,“小于”是关系概念。

  (3)正概念和负概念

  正概念是反映对象具有某属性的概念,如“学科…‘生动”等。

  负概念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属性的概念,如“无情…‘不美丽”“非师范院校”“非正义战争”等。

  (4)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可将全部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反映集合体的概念是集合概念;不反映集合体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所谓集合体,就是由若干同类的个体对象所组成的统一的整体或群体。

例如,由一个一个中国女排的队员所组成的中国国家女排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一只一只羊汇聚成的羊群就是群体。

中国国家女排、羊群都是集合体。

  3.概念间的关系

  

(1)概念的相容关系

  当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外延之间有重合部分时,二者便具有相容关系。

  相容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全同关系

  全同关系又称同一关系,它是两个概念外延完全重合的关系。

如“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呐喊》的作者”与“鲁迅”等。

  ②真包含(于)关系

  真包含关系是指两个概念外延部分重合的关系。

A、B两个概念,如果A概念的部分外延与B概念的全部外延相重合,那么A、B两个概念具有真包含关系,也称种属关系,读作A真包含B或B真包含于A。

如“学生”与“中学生…‘电影”与“数码电影”等。

  ③交叉关系

  交叉关系也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部分重合的关系。

A、B两个概念,如果A概念只有部分外延与B概念的外延相重合,而B概念也只有一部分外延与A概念的外延相重合,那么A、B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

如“党员”与“教师…‘医生”与“博士”等。

  

(2)概念的不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也称全异关系。

当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外延之间没有任何重合部分时,二者便具有不相容关系,即全异关系。

  不相容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矛盾关系

  具有全异关系的两个概念A和B,同时包含于它们的属概念C当中,如果A与B的外延之和等于C的全部外延,那么A与B具有矛盾关系,如“男人”与“女人”。

  ②对立关系

  具有全异关系的两个概念A和B,同时包含于它们的属概念C当中,如果A与B的外延之和小于C的全部外延,那么A与B具有对立关系。

如“老人”与“小孩”。

  ③不相容并列关系

  具有全异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概念A、B、C等,同时包含于它们的属概念A当中,如果A、B、C等的外延之和小于等于A的全部外延,那么A、B、C等具有不相容并列关系。

如“水稻”“小麦”和“玉米”等都包含在“谷类作物”概念之中,“水稻…‘小麦…‘玉米”三者之间是不相容并列关系。

  4.概括和限制

  具有种属关系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内涵较少的概念外延较大,内涵较多的概念外延较小。

如“学生”和“中学生”相比,前者内涵比后者少,其外延比后者大。

“学生”和“人”相比,前者内涵比后者多,其外延比后者小。

  

(1)限制

  限制是通过增加内涵,缩小外延,从属概念得到其种概念的逻辑方法,所以必须在有种属关系的概念之间进行。

如:

“亚洲”不能限制为“东南亚”,因为两者不是种属关系。

单独概念没有种概念,不能限制。

如“螳螂”不能限制为“捕食的螳螂”。

  

(2)概括

  概括是通过减少内涵,扩大外延,从种概念得到其属概念的逻辑方法。

概括也必须在具有种属关系的概念间进行。

如“草”能概括为“植物”,不能概括为“草原”。

因为“草”和“植物”是种属关系,而“草”和“草原”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最大类概念没有属概念,因而不能概括。

如“事物”是最大类概念,不能概括。

  (二}命题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是通过语句来表达的,表达判断的语句,又称作命题。

例如,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②语言不是上层建筑。

这两个例子就是两个命题。

例①肯定“宪法”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属性;例②否定“语言”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

  在思维活动中,人们所要认识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反映事物真假情况的命题也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对命题进行不同的分类。

  根据命题中是否包含有“必然…‘可能”等模态词,将命题划分为模态命题和非模态命题。

  

(1)模态命题

  模态命题是包含有“必然…‘可能”等模态词的命题,反映事物情况必然性的命题为必然命题,而反映事物情况可能性的命题为可能命题。

如“今天必然要下雪”和“宇宙中可能有外星人”都属于模态命题,分别是必然命题和可能命题。

  

(2)非模态命题

  非模态命题是指不含有模态词的命题。

根据是否包含有其他命题,将其划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简单命题是本身不再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

如“小王不懂计算机知识”。

  复合命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命题通过一定的逻辑联结词结合而成的命题。

组成复合命题的简单命题叫做肢命题。

复合命题根据其逻辑联结词的不同性质可以分为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和负命题四种。

  ①联言命题

  联言命题是对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加以断定的复合命题。

如“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其一般形式为:

“P且q”,P和q分别是其两个肢命题。

联言命题的逻辑性质:

当一个联言命题的全部肢命题都为真时,这个联言命题为真;当它的肢命题至少有一个为假时,这个联言命题为假。

  ②选言命题.

  选言命题是断定在几种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复合命题。

如“或者你听错了,或者我说错了。

”根据各个肢命题之间能否相容并存,将选言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相容选言命题的一般形式为“P或q”;不相容选言命题的一般形式为“要么P,要么q”。

  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性质:

一个相容选言命题要为真,至少有一肢命题为真;只有在所有的肢命题都为假时,这个相容选言命题才为假。

  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性质:

一个不相容选言命题要为真,必须有且只能有一个肢命题为真;有几个为真或者全真、全假的情况下,这个不相容选言命题都是假的。

  ③假言命题

  假言命题就是断定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命题。

每个假言命题包括两个肢命题,其中表示条件的肢命题称作前件,表示结果的肢命题称作后件。

如“如果银行降低存款利率,那么股票价格就会上升。

”其中“银行降低存款利率”是前件,“股票价格会上升”是后件。

根据断定事物情况存在条件的不同,将假言命题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和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一般形式为“如果P,那么q”,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一般形式为“只有P,才q”。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

只有在“前件真且后件假”的情况下该命题为假,其他情况下都为真。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

只有在“前件假且后件真”的情况下该命题为假,其他情况下都为真。

  ③负命题

  负命题是由否定某一个命题雨构成的命题。

如“并非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

”其一般形式为“并非p”。

负命题的逻辑性质:

负命题与其原命题是矛盾关系,即当原命题为真时其负命题为假,当原命题为假时其负命题为真。

  以上命题的负命题分别如下:

  并非“p且q”=非p或者非q

  并非“p或q”一非p并且非q

  并非“要么p,要么q”=“非p且非q”或者“p

  且q”

  并非“如果p,那么q”=p且非q

  并非“只有p,才q”=非p且q

  并非“并非p”=p

  (三)推理

  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反映更为复杂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扩大认识领域,获得新的知识。

这是一种由已知推断未知的思维活动,而反映这种思维活动的思维形式就是推理。

  1.推理的结构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推出新命题的思维形式。

  每个推理都包含着两部分的命题:

一部分是已知的命题,它是推理的根据,叫做推理的前提;另一部分是由此而推导出的命题,叫做推理的结论。

逻辑学主要研究推理过程中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

  2.推理的分类

  根据从前提到结论这一推导过程的方向不同,将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通常被说成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即根据某种一般性原理和个别性例证,得出关于该个别性例证的新结论。

归纳推理通常被说成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即从一定数量的个别性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某种一般性原理。

但更精确的说法是:

演绎推理是必然性推理,即前提真能够确保结论真;归纳推理是或然性推理,前提只对结论提供一定的支持关系,即前提真结论不一定真。

  

(1)演绎推理

  ①演绎推理的定义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原理出发,引申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

这种推理的推导方向,是由一般到个别。

 

  例如,凡生物都有新陈代谢;

  藻类是生物;

  所以,藻类有新陈代谢。

  演绎推理的前提是比结论更一般的判断,因此推出的结论并没有超出前提所判定的范围。

换句话说,结论是可以由前提必然地推导出来的,所以它是一种必然性的推理。

  ②演绎推理的种类

  演绎推理分类见下图。

  

  ③简单命题推理

  简单命题推理是指自身不包含其他命题的推理。

它包括直接推理、三段论推理和关系推理。

  A.直接推理

  直接推理是以一个已知命题为前提,推出另一个新命题为结论的演绎推理。

如:

  所有的学生都是质朴的。

  所以,有些质朴的是学生。

  B.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推理就是借助一个共同概念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