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考点三十三新闻报告科普类阅读有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1564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考点三十三新闻报告科普类阅读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考点三十三新闻报告科普类阅读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考点三十三新闻报告科普类阅读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考点三十三新闻报告科普类阅读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考点三十三新闻报告科普类阅读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考点三十三新闻报告科普类阅读有答案.docx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考点三十三新闻报告科普类阅读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考点三十三新闻报告科普类阅读有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考点三十三新闻报告科普类阅读有答案.docx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考点三十三新闻报告科普类阅读有答案

考点三十三 新闻、报告、科普类阅读

考点名片

考点内容

考查新闻、访谈、科普文章阅读,一般涉及文体特征,写作手法,内容概括分析。

考查形式

主观题和客观题。

①请概括出这篇访谈中,×××的主要观点。

②围绕×××,×××先生从哪几个方面做出了倡导?

③阅读材料,概括说明他们各自传递的信息有哪些异同。

趋势分析

新闻的内容概括、手法特点、访谈技巧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专访刘慈欣:

他的创作和生活

科幻小说《三体》的英文版已经推出,出版方托尔出版公司(TorBooks)曾出版过多部获得星云奖和雨果奖的重要作品。

中国内地的长篇科幻小说在欧美出版,是非常新鲜的现象。

对作者刘慈欣的采访,可谓恰逢其时,也自然由此开始。

财新记者:

《三体》系列一共有三册,是一个很宏大的系列。

故事最后的发展,与你最初的预设是否一致?

刘慈欣:

当然,作为一个业余作者,我肯定是完全想好再去创作一本书的。

但是,在想的过程中变化太多了,肯定和最初的想法完全不一样。

不说完全不一样,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变化了多少是无法统计的。

这么长的作品,构思肯定经过了一定的演变过程,这中间会出现各种改变。

财新记者:

在写作的过程中,你会跟别人讨论所写的内容吗?

刘慈欣:

绝对没有。

以我的习惯,在创作过程中我绝对不会和别人有任何讨论。

有的作家写一段给朋友看一段,然后征求意见,这对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完全没有交流,100%都是我自己在做这个事情。

财新记者:

很多人认为,《三体》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你会不会担心自己很难超越这个成就?

现在写作时会不会有一些压力?

刘慈欣:

应该是有的。

难超越,一来是书本身的影响;第二,也有个重要因素,就是任何一本书的成功,特别是类型文学的成功,除了书本身以外还有很多机遇的因素。

机遇这个因素是可遇不可求的,不可能每本书的机遇都那么好。

这也是它难以超越的一个原因吧。

财新记者:

成为优秀的科幻作者需要哪些条件呢?

刘慈欣:

优秀的作家、作者可遇不可求。

成为优秀作者的条件很难量化,优秀作者最有可能在特定文学体裁繁荣的时期诞生。

如果科幻市场比较繁荣,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作者投身于科幻创作,诞生大师、有影响力的作家的可能性自然会加大。

如果整个文学体裁不繁荣,很冷清,虽然不是完全没可能在冷清的文学体裁里诞生大师,但是可能性很小。

其实,一部有影响力的作品,就像金字塔的塔尖,底下有大量普通的作品做基础。

否则,有影响力的作品只能是一个特例,成功很难重复。

财新记者:

那目前中国科幻文学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刘慈欣:

我们还处在一个积累阶段,作品数量还是太少。

科幻作家的数量更少,长期写科幻作品的就这么几个人。

虽然,发表过科幻小说的作者数量并不少,《科幻世界》上新面孔就常常出现,但大多发表一两篇后就销声匿迹了,长期在科幻文学里面存在的作者数量非常少。

主流文学中,中国作协会员有万人左右,而科幻小说的长期作者也就二三十个,数量太少。

财新记者:

现在恰逢毕业季,你在年轻的时候,有没有一些至今都觉得有意思的事情,甚至在创作小说时提供了灵感?

刘慈欣:

我是一个离开学校30多年的人了,作为科幻小说作者,也不是太怀旧的人。

所以,我对在学校时的记忆都有些模糊了。

前几天,我回了一次母校,和同学们交流,才感受到学校的生活。

但是,我仍然觉得,现在看到的学校生活和我当年很难联系起来。

所以,学校生活对我的作品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财新记者:

和现在的年轻人沟通时,你觉得会有所谓代沟吗?

刘慈欣:

这要从两方面来说:

肯定会有代沟,现在新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得这么快,时代不同,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更多,生活环境变化很快,代沟肯定是存在的。

但是,我和年轻人的共同之处肯定多于差异。

科幻作品的读者一般都是年轻人,《三体》这本书在年轻人之间产生了很大影响,说明我们之间的共同之处还是很多的,能够互相理解。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刘慈欣认为如果科幻市场比较繁荣,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作者投身于科幻创作,诞生大师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可能性就小。

B.在刘慈欣看来,一部有影响力的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作家只有在创作上有大量的经验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C.科幻文学的发展,需要大量长期坚持科幻文学创作的科幻作家。

当前科幻作者数量非常少,这样,就使这一文体缺少了基础,优秀的作品便很难出现。

D.中国的科幻小说尚处于起步阶段,要想使中国科幻文学获得进一步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创作者,也要求创作者能够坚持创作并了解主要的阅读对象——年轻人的心理。

答案 C

解析 C项,当前作者数量并不少,只是长期坚持的非常少。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刘慈欣是科幻小说作家,科幻小说《三体》的英文版获得了星云奖和雨果奖,即将由托尔出版公司出版。

B.《三体》是一个很宏大的系列,作者刘慈欣虽然是完全想好再去创作的,但因为想的过程中变化太多了,结果肯定和最初的想法有很大的差异。

C.刘慈欣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不会和别人讨论他所写的内容,而其他作家则是写一段就给朋友看一段,然后征求意见。

D.很多人认为,《三体》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刘慈欣也担心自己超越不了这个成就,因此,在写作时会有很大的压力。

E.刘慈欣作为一个离开学校30多年的人,因为不是太怀旧,所以年轻时候的一些事情,对他的小说创作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答案 BE

解析 A项,“获得了星云奖和雨果奖”错,文中并没有说《三体》的英文版获得了这两个奖项,只是说《三体》英文版的出版方曾出版过多部获得星云奖和雨果奖的重要作品。

C项,“其他作家”错,原文说的是“有的作家”。

D项,“很大的压力”不准确,原文说压力“应该是有的”,但不代表压力很大。

3.阅读全文,概括《三体》这一科幻作品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规模宏大,构思充分;②达到了很难超越的高度;③符合年轻人的心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要求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概括《三体》这一科幻作品的特点。

首先,明确整个访谈有哪几个部分是就这一作品本身而言的。

其次,对这几个层次分别进行分析,找出能够体现这一作品特点的内容。

最后,对关键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刘慈欣在谈其他问题时也可能会谈到《三体》及其特点,考生要善于分析刘慈欣的话中隐含的信息。

二、阅读下面的新闻调查,完成1~3题。

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改变命运

这些天,各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

但是,一纸喜报换来的并不都是如愿以偿的笑脸。

6月19日夜,山西省榆社县西马乡新村43岁的陈东生(化名)服毒自杀,原因是他“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

8天之后,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

因为女儿的高考分数达到了二本录取分数线,自己又无力凑够学费,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南官庄村农民李海明在家中上吊自尽。

为何悲剧总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

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如何?

他们更需要哪些帮助?

5月10日~6月20日,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监督和指导下,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对高考贫困生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

本次调查覆盖北京、安徽、湖南、广西、云南、山西、四川等11个省(区、市)的16所高中,共回收贫困高考生问卷322份,高中教师和校领导问卷89份。

调查显示,82.3%的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支出大。

其中,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生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平均家庭总收入(475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有81.0%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在农村,因子女教育花费大而造成家庭致贫、返贫的事早已不是新闻了。

江西省赣州市某村的一名考生家长说,以前指望孩子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现在发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费一路看涨,不少家庭供到半路,就揭不开锅了。

村里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在调查涉及的地区中,贫困生约占32.7%,西部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

他们当中,品学兼优者占52.2%。

调查发现,11.5%的贫困生在高中期间曾经辍学,12.7%的人因交不起学费可能放弃上大学。

调查中,62.8%的高中教师认为,能否支付大学第一年学费往往决定着贫困生能否圆大学梦。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六成贫困高考生表示自己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2.5%的贫困生认为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院校,80.3%的贫困生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

“我听说大学里有助学贷款,还有奖学金。

我先贷款,再挣奖学金,假期还能想办法打工赚钱。

”家住沂蒙山区的张慧今年9月马上就要成为山东大学的学生了,头一年的5000元学费是父母东拼西凑筹集的。

对于未来,她充满了信心:

“已经考上了,再难都要熬过去,往后就能替家里分忧了。

和张慧一样,由学校提供的助学贷款已经被33.8%的贫困高考生认为是最有效的资助方式。

相比之下,最贫困的那部分人(25.5%),明显对社会经济资助更为渴望。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近些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提高助学贷款的总量,但却无法满足同样逐年增长的贷款需求。

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约1562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

截至2005年12月底,在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者的比例仅占14.6%——这说明,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本次调查发现,有些人是主动放弃贷款和社会资助的。

家住安徽省固镇县马林村洪庄、就读于固镇一中高三10班的张莹莹在调查中说:

“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我会尽量靠自己的能力和亲戚的支持完成学业的。

面对上大学后将面临的经济困难,94.7%的人表示“进入大学后将争取获得奖学金”,82.2%的人“希望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收入来补贴生活费”。

还有部分学生表示,大学期间要省吃俭用甚至假期不回家,以降低生活开支。

(选自《中国青年报》)

1.结合文中调查,简要概括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多数家庭总收入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②多数贫困生品学兼优,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③多数贫困生渴望得到社会经济资助,对未来充满信心。

解析 关于“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的调查,在文章第六至十五段,第六、七两段主要讲高考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第九段对高中教师的调查从侧面反映高考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第八、十两段主要反映贫困生的学习状况及对上大学的认识;第十一、十二、十五段主要反映贫困生的心理渴望与对前途的信心。

所以,答案可从三方面概括。

2.文章开头的悲剧令人痛心,结合全文分析,如何避免悲剧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贫困生家庭要正视困难,做生活的强者;②政府要最大量地提供助学贷款;③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维护受助者的自尊。

解析 这两起悲剧的发生,一是因为“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二是因为自己无力凑够女儿的学费。

悲剧是可以避免的,文中第十一段张慧及其父母的做法给了贫困生家庭一个启示:

正视困难,勇敢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第十二、十三段“助学贷款的效果”提示政府要最大量地提供助学贷款。

第十四段有些人主动放弃贷款和社会资助的原因提示要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维护受助者的自尊;第十五段也提示贫困生要自立自强。

3.本文在新闻调查情况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使用百分数表达调查的情况,这样便于直观地看出每种调查情况涉及的人数比例和某一问题存在的普遍程度。

解析 从全文看,主要使用百分数表达调查情况。

如调查“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时,82.3%的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支出大,用“82.3%”很直观地表达出“教育支出大”是绝大多数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其他调查也和这个调查一样。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矮象和硕鼠

方舟子

提起庞然大物,我们往往会想到象。

象是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最大的非洲丛林象的身高能超过4米,体重能达到12吨。

象刚生下来时的体重通常就有120千克。

它们是如此庞大,以至于我们习惯充满敬畏地称之为“大象”。

但是有一种象的形象很难让人给它冠以“大”字,它们成年时身高还不到1米,体重大约只有100千克,和猪的大小差不多——猪鼻子插葱有时的确是可以装象的。

这样的矮象一定很可爱,可惜它们只生活在更新世,已在大约1万年前灭绝了。

矮象并不是大象的祖先,在它们之前大象早已进化出来了。

相反,矮象是从大象进化来的。

这些矮象的化石是在地中海的西西里岛和马耳他岛发现的。

在地中海的其他岛屿,也有类似的矮象化石出土。

大约600万年前,地中海的海水被部分或全部蒸发了,生活在大陆的大象得以迁移到这些岛屿。

后来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这些大象的后代与世隔绝,在岛上进化成了猪一般的矮象。

为什么大象的后代变成了“猪”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问一下,为什么大象要把身体弄得那么庞大呢?

原因很简单,身体庞大是它们保护自己的法宝。

当大象的身体大到连老虎、狮子也望而生畏时,大象就没了天敌,可以自由自在地吃草。

但是身体庞大也意味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一头成年大象每天要吃一两百千克的植物。

而一个大象群体为了避免近亲繁殖,通常有几百头大象,它们消耗的食物量大得惊人。

在地中海的岛屿上,没有大型的肉食动物需要抵御,大象身体庞大的优势消失了,劣势暴露了出来。

在岛上,资源非常有限,没有足够的食物来维持一个大象群体,身体大的象饿死,身体小的象由于需要的食物量也少,反而容易生存下来。

要维持一个500头大象的群体,可能至少需要几千平方千米的空间,但是要维持一个同等数量的矮象群体,有几十平方千米的地盘可能就足够了。

这样,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大象的身体就变得越来越小。

不仅大象如此,其他大型食草动物到岛上繁衍后,由于没有天敌,也由于缺乏食物,它们后代的身体也会逐渐变小。

但是对俗称老鼠的啮齿动物来说,情形却正好相反。

老鼠体型小的原因,是为了避免被天敌吃掉,因为身体小容易躲藏。

到了岛上以后,没有那么多天敌,甚至根本就没有了天敌,没有必要再躲躲藏藏,身体小的劣势就暴露出来了,因为身体太小,热量容易散失,而且能吃的食物种类有限,比如粗一点的植物就咬不动。

对老鼠来说,身体大一些反而更有优势。

在岛上生活的啮齿动物的身体通常要比在大陆生活的大很多。

例如弗洛里斯岛上原来生活着一种窟山鼠(已灭绝),和猫一样大。

不过,和在乌拉圭发现的一种豚鼠相比,窟山鼠就是小巫了:

这种乌拉圭豚鼠比牛还大,体长3米,高1.5米,重达1吨,比矮象还要大得多。

幸运的是这种可怕的硕鼠生活在200~400万年前。

在当时,巴拿马地峡还未出现,南美洲和北美洲还是分离的,南美洲实际上是一个大岛,北美洲的剑齿虎等天敌还不能过去享用这些硕鼠。

现在还生活在南美洲的花背豚鼠是硕鼠的近亲,而花背豚鼠的体长只有80厘米,体重只有15千克,这在现在的啮齿动物中已经算是大的了。

当大型的哺乳动物迁移到岛屿,它们的身体通常会逐渐矮化,而小型的哺乳动物则相反,它们的身体会逐渐巨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岛屿法则”。

这个进化速度会非常快。

对88种岛屿哺乳动物的调查表明,它们的进化速度要比大陆哺乳动物快两倍。

人类的文化进化其实也存在类似的“岛屿法则”。

对人类社会来说,“岛屿”并不一定是地理意义上的。

开放的岛国可以包容世界,自我封闭的大陆国家却是文化的岛屿。

一个国家如果闭关锁国成了世界的孤岛,那么由于缺乏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和文化交流,也会很快地导致伟人矮化,鼠辈巨化。

这样的国家,会一时成为“矮象”和“硕鼠”的天堂。

但是不论是可爱的矮象还是可怕的硕鼠,终究还是都灭绝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科普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上曾经有过一种象,成年时身高还不到1米,体重大约只有100千克,因此它是一种实质上不能称为象的象。

B.矮象曾经生活在地中海的西西里岛、马耳他岛以及其他许多岛屿,这是由那里被发现的大量矮象化石推断出来的。

C.动物进化受地理环境影响巨大,如同种动物在大陆和岛屿上进化的结果迥异,而所有动物在岛屿上的进化结果则趋于一致。

D.本文通过对矮象与硕鼠的进化背景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环境对进化所起到的作用,即环境的改变一定会使生命体发生变化。

答案 B

解析 A项,“它是一种实质上不能称为象的象”错误,它实质上还是一种象。

C项,“所有动物在岛屿上的进化结果则趋于一致”错误,如通常象在岛屿上会变小,啮齿动物在岛屿上会变大。

D项,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太绝对。

2.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之外,还具有什么特色?

请结合文中加点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生动有趣。

如“猪鼻子插葱有时的确是可以装象的”,活用歇后语,表现矮象之矮小;“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矮象之矮小;“弄得”口语化,通俗易懂,大象的身体大小本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这样说好像结果是大象自己选择的一样,耐人寻味。

解析 该题考查分析文本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科普文的语言特色,一般来说都是准确严谨的,而本文的语言还十分生动。

明确了这一点,还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点分析。

3.“岛屿法则”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我国一直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想生存,必须开放。

一个国家如果不对外开放,就会缺乏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和文化交流,而缺乏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和文化交流,就会盲目自信,导致经济和文化建设缺乏动力和创新,轻则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重则导致国家的灭亡。

我国一直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就是避开“岛屿法则”的正确做法。

解析 该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作答本题时,首先要结合文本内容,明确“岛屿法则”的具体内涵,然后将其上升到国家层面,联系我国的开放政策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

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

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

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烂。

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

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

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

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

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

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

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

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

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因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

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

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通常大一些。

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

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

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

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

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

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

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

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

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

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

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

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

植物透过Pr对Pfr的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

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

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

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

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

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

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

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觉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

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发芽。

(选自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

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