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可编辑Word.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1522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可编辑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4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可编辑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4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可编辑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4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可编辑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4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可编辑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可编辑Word.docx

《4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可编辑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可编辑Word.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可编辑Word.docx

4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可编辑Word

4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

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为世界争取了时间”“中国为疫情应对确立了新的标准”“如果没有中国的努力,全球病例会远高于此”……这些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高频评价。

疫情发生以来,本着对全国人民健康负责的精神,本着对全球卫生事业负责的态度,中国把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作为关键着力点,(  ),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

中国及时组织各方力量调派330多支医疗队驰援湖北,用极短的时间建成了火神山、雷神山两所专门医院。

众所周知,湖北是GDP超4万亿元的经济大省,武汉是常住人口超千万的交通枢纽城市。

对如此规模的省份和城市实施进出管控,其代价是难以想象的,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做到了。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政府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

1月22日,党中央果断要求湖北省对人员外流实施全面严格    。

 

中国防止疫情蔓延的努力,体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强大组织和动员能力。

实践证明,中国坚持全国    、统筹各方面力量支持疫情防控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也是    的。

中国采取的全面、严格、彻底的防控,全国疫情防控积极向好的态势不断拓展。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并避免其蔓延作出了巨大努力,这种努力是“非凡的”。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国应对疫情有力且有效,既致力保护好本国人民,也全力阻止疫情向其他国家蔓延。

这体现了中国的责任与担当、信心和能力。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四早”“四集中”的防控和救治要求被提出了

B.提出了“四集中”“四早”的防控和救治要求

C.提出了“四早”“四集中”的防控和救治要求

D.防控和救治要求是“四集中”“四早”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秉承  管理  一盘棋  立竿见影

B.秉承  管控  一股绳  行之有效

C.秉持  管理  一股绳  立竿见影

D.秉持  管控  一盘棋  行之有效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采取的全面、严格、彻底的防控举措,全国疫情防控积极向好的态势不断发扬。

B.中国采取的全面、严格、彻底的防控举措,使得全国疫情防控积极向好的态势不断拓展。

C.中国采取的全面、严格、彻底的防控,使得全国疫情防控积极向好的态势不断拓展。

D.中国采取的全面、严格、彻底的防控,全国疫情防控积极向好的态势不断发扬。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科学工作中,胆和识是联系在一起的,智和勇是不可缺少的。

要取得第一流的成绩,①                。

这就是说,在科学工作里,除了要敢于创造以外,还要善于创造。

科学工作就如行军打仗,②                ,还要善战能战,讲究战略战术。

③                ?

因为这同样是向未知的事物进军,只不过那是敌人的军队,这里是自然界。

 

5.根据下面的内容,给“微公益”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种草根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

公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将微小的爱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微公益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关注社区发展,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等等,具有很强的利他性。

它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

 

6.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30个字。

一位刚步入教坛的年轻教师向一位资深的老教师请教关于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诀窍,老教师意味深长地说:

“田地里不种庄稼,是要长荒草的。

 

 

片段读写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金黄的稻束[注]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注] 本诗选自《诗集1942—1947》,作者郑敏是“九叶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涉及时间,从全诗来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诗句中的“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

)“金黄的稻束”有何象征意义?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你还在我身旁

戴畅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3.(

)这首诗曾获某杂志主办的征文大赛的一等奖,请品读该诗,说明其获奖理由。

要求:

不少于3点理由,100字左右。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4—5题。

永遇乐

刘辰翁①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②,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

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

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③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

空相对,残钅工④无寐,满村社鼓。

  [注] ①刘辰翁:

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

创作此词时,临安陷落已两年。

②李易安《永遇乐》:

李清照南渡后,常忆汴京旧事而赋咏元宵节的《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

③缃帙:

贵重书籍。

④钅工:

油灯。

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明云淡,景色可嘉,却引发词人突兀一问,这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忧伤。

B.元宵节时,全城因风雨而冷落不堪,无处游玩,词人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C.词人写李清照的经历、心绪,实则是抒发自己与李清照相似的悲慨之情。

D.词人欲归乡而无路,诉说了流离之苦,更表达了深沉的家国之痛。

5.(

)本词抒发情感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请简要分析。

 

四、微写作。

6.(

)细节描写是人物通讯中常用的手法,《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中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泥腿子专家”袁隆平的形象。

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运用细节描写,写一段描写人物的文字。

200字左右。

 

 

 

 

 

 

 

 

三年模拟练

一、(2020山东潍坊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

材料一 主持人:

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请问,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呢?

袁隆平:

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有一亩地。

我们要修高速公路,修铁路,修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

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主持人:

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

袁隆平:

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真是一言难尽!

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这很重要哩!

主持人:

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

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

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

材料二 “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几十年如一日,一双胶鞋两腿泥,从田边到田里,从这块田到那块田。

一辈子当“庄稼汉”研究玉米,当年做出这个决定,只是出于一个朴素的愿望:

多打粮,吃饱饭。

1972年,一则美国农民华莱士创造春玉米亩产2500斤的消息让他心里暗暗较上了劲儿。

那时,我国玉米亩产量只有两三百斤。

李登海说:

“他是美国的农民,我是中国的农民,他能开创美国的高产纪录,我要开创中国的高产玉米纪录。

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震惊世界。

南方的口粮问题解决了,可北方呢?

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李登海不分昼夜地啃书本,骑着自行车各地拜师。

在莱阳农学院,老师刘恩训被他的勤奋打动,送给他20粒从国外带回来的杂交玉米种子,这在当时真是比黄金还要珍贵。

在北方,夏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于是从没有出过远门的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去海南,把一年一次育种变成三次。

他一次次从山东到海南,犹如大雁般迁徙。

一年又一年,李登海的作息只有“玉米时间”,没有“北京时间”。

太阳一出来就要下地,整天跟着玉米转。

几十年,他没回家过过一次春节。

1988年,李登海率先育出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掖单13号,此后六次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但他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力争“后半生再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粮食”。

(摘编自邢斯嘉、王茂盛《李登海:

一粒种子寄家国》)

材料三 中国政府14日发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用事实表明,14亿中国人非但没有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威胁,还创造出以有限资源确保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世界奇迹。

中国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白皮书介绍,目前中国粮食产量约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粮食安全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其中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至关重要。

201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3%,其中,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单产达到每公顷18.1吨,刷新了世界纪录。

当今世界依然面临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大国,养活自己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但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还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积极与世界主要产粮国分享中国巨大的粮食市场,践行自由贸易理念,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摘编自国际锐评《中国始终是维护

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2019年10月15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是一篇人物访谈,主持人详细介绍了袁隆平的成绩,从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因以及探索之路等方面对袁隆平进行了采访。

B.李登海和袁隆平在探索之路上展现了许多共同品质,如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都不畏艰辛,都勇于创新,不断突破自己创造的纪录。

C.材料三是一篇新闻评论,主要介绍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的内容,并结合数据说明了中国在粮食生产上取得的成就。

D.中国在实现了粮食自给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情况下,还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是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袁隆平、李登海都是粮食科技创新的践行者。

B.我国的杂交水稻和玉米的产量都已经非常高,这充分表明,单就粮食的产量而言,中国的粮食安全是非常牢固的。

C.《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展现了中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巨大成就。

D.中国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积极分享粮食市场,表明中国是坚决反对国际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

3.(

)请从文体角度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如何表现袁隆平、李登海二人的优秀品质的。

(6分)

 

 

二、(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5分)

每篇日记,都是一个温暖的故事

张明瑟

“早日控制疫情,看到当地百姓能在街头舒服、安心地吃一口热乎乎、香喷喷的热干面,是我们医疗队每一名队员的愿望!

”一位支援武汉的医生如是感慨。

这个春天不平静,也注定不平凡。

那些冲在最前线的医护人员,战士般勇敢、坚韧,筑起抗疫的防线。

捧读那一篇篇利用休息时间写就的“抗疫日记”,让人在春寒料峭时节,被一阵阵暖流包围。

我们读到暖心文字里的负重前行和医者仁心。

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隔离病房护士日记里,那些密密麻麻的排班表和手写的注意事项,让我们看到抗疫最前线的紧张、忙碌和有条不紊。

“我的白大褂”视频日记里,丈夫出征支援武汉,同为医生的妻子用沙哑但坚定的声音说:

“平安归来,不负众望!

”每篇日记,都是一个温暖的故事。

温暖来自悉心呵护、无微不至。

“6床患者徐大哥,背过身子,偷偷擦拭着眼泪。

”细心的护士罗春观察到患者细微的情绪变化:

“我来到徐大哥旁边。

想安慰他,站了许久,话到嘴边又说不出口。

他说:

‘我想跟家里人视频一下。

’”罗春赶快帮忙找来充电器,给徐大哥的手机充上电。

正是这小小的举动,打开了患者心扉。

“他告诉我,他的小女儿也是一名医学院学生,以后她也会像我们一样,服务病人。

疫情是残酷的,病房里的对话却是温暖的,这温暖由防护服下那一个个看不清面孔的身影用爱写就。

“从隔离病房出来,我的手术衣裤已经湿透了,护士们要在隔离病房里连续工作6—8个小时”,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医生的日记里满满都是心疼。

这繁忙的数个小时,护士们的选择却是不喝水、不吃东西、不上卫生间。

她们说:

“抢救就是从死神手里抢人!

”抢救、呼吸机监测、输液、采血、和病人沟通、喂饭、护理卫生……每场“战役”下来,都是湿漉漉的后背,都是被汗水浸泡发白的双手,还有脸上深深的口罩勒痕,轻轻地触碰都火辣辣地疼。

在日记里,抗疫战士们如此形容交班时刻:

“此时的感觉只有两个字——好累,但内心是充实的。

”这份充实,源自分秒必争的救治;这份充实,帮助患者最终战胜病魔。

温暖来自坚毅果断、拼尽全力。

“你很坚强的!

我就在你身边!

”面对情绪失控的患者,医生们传递着最强有力的信念支撑。

方舱医院里,90后医生刘秀在日记中写道:

“病人们会担心传染给我们,他们背负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一位年轻患者,几次犹豫着不敢靠近,询问后才知道,是想打听卫生间的位置。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张柳医生在日记里说:

“虽然患者看不清我们的脸,但我们从护目镜里传递出的力量,相信他们能够感受到!

医生进入隔离病房采集咽拭子标本,整整耗时1小时,出来时全身浸透着汗水,而采集过程会产生携带病毒的气溶胶,形成感染风险。

读着日记,我们不禁追问:

会害怕吗?

“害怕是难免的,但我们必须鼓足勇气!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医生白洁在日记里写下逐渐克服恐惧的心路,也追寻着自己的初心:

“2003年,我选择了学医。

如果不来,我肯定会后悔!

“结束这次战役后,你第一时间最想见到的人是哪位?

”面对这个问题,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在日记里说:

“我早已熟悉你的眼神、你的声音甚至你的走路姿势,但我不熟悉你的面容。

我想看看我们医疗队所有队员脱下口罩的面容。

每一个纤细的笔画都有力,每一段质朴的文字都动人,每一个平常的故事都暖心。

这些日记让人拿起来便放不下。

期盼着温暖了无数人的你们,早日平安归来。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2月25日,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那些密密麻麻的排班表和手写的注意事项”,“密密麻麻”“手写”表现了护士们认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也表现了其工作的辛苦。

B.“想安慰他,站了许久,话到嘴边又说不出口”,这句话表现了护士罗春纠结、为难的心理,想安慰患者徐大哥但又说不出口。

C.“以后她也会像我们一样,服务病人”,抗疫医护人员的精神感染了徐大哥,徐大哥希望自己学医的小女儿能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D.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对抗疫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爱护之情,这美好的祝愿代表着广大群众的心声,有群众的支持,他们肯定能战胜疫情,平安归来。

5.(

)“这个春天不平静,也注定不平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深刻意蕴?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6分)

 

 

6.(

)请认真阅读文章,分析作者以“日记”为切入点展开叙述的好处。

(6分)

 

 

五年高考练

人物传记阅读之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传主的事迹,构成了人物传记的主体内容,对表现人物形象特点、品质以及思想风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喜看稻菽千重浪》正是通过一系列的事迹展现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做出的贡献。

因此,阅读一篇传记,首先应分析它写了传主的哪些事迹,再据此归纳概括人物的品质及思想风貌,等等。

(2016课标全国Ⅰ,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5分)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

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

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

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

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

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倍感困惑,又备受启发。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

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

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

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

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

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

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

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

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

好一个拼人格!

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

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

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

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

有哪些表现?

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8分)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C 根据前文“中国把控制传染源……”可知,括号所在句子的主语是“中国”,据此可排除A、D两项。

括号后面的内容先介绍“四早”,再介绍“四集中”,括号中所填内容应与之对应,据此排除B项。

故选C。

2.D 

(1)秉持:

主持;掌握。

秉承:

承受;接受(旨意或指示)。

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秉持”。

(2)“管理”与“管控”的区别在于,“管控”除了包含“管理”的意思外,还有“控制”之意,语义更重,程度更深。

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管控”。

(3)一盘棋:

比喻整体或全局。

一股绳:

形容团结一致,汇成同一股力量。

根据“全国”“统筹各方面力量”可知,应选用“一盘棋”。

(4)行之有效:

施行起来有成效,多指方针、政策。

立竿见影:

比喻立见功效。

语境强调中国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非常有成效,没有立见功效的意思,故应选用“行之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