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县桃溪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docx
《安徽省舒城县桃溪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舒城县桃溪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舒城县桃溪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
桃中2017年春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古代史上,从汉朝到明清,历朝统治者先后设置“中朝”、“内阁”、“军机处”这些机构。
他们的共同目的是( )。
A、重用人才 B、削弱相权 C、加强君权 D、关注军事
2.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
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郡守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 B、是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
C、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 D、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
3.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4.江苏有一显赫家族,世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时当地官员前来贺喜时送来的条幅:
“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这一条幅提供的信息不包括
A.早在汉代,这户人家已成为名门望族 B.文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很高
C.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很重视科举考试 D.这一显赫家族的祖先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5.《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一书指出:
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6.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写道“寓封建(注:
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材料中的“其专在下”是指:
A.地方分权与制衡 B.君主专制的加强C.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D.地方权势过大
7.黄梅戏《天仙配》选段: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戏中描述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于
A.西周 B.春秋战国 C.西汉 D.东汉
8.2002年底,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开始热播,影片的主题是“为天下的人是大英雄”,秦始皇是一个大英雄。
为此,网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秦始皇作为统一中国的皇帝,他为中华民族作出的最为突出的贡献是
A.灭掉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王朝B.确立了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C.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制定了有利于统一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
D.留下的万里长城和兵马俑为中国赢得了光照世界的荣誉对
9.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
“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攻伐之患。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10.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
“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符合这一描述的历史时期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1.历史学家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把中国传统社会分为“部族时代”“封建时代”“大一统帝国时代”三个阶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部族时代是指中国古代的夏商周时期 ②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曾盛行于部族时代
③封建时代中央开始垂直管理地方 ④大一统帝国时代形成于汉武帝时期
A.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
12.(清)赵翼说:
“(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
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
其出仕于外,嗣硫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
此法之最善者也。
”由此可知当时
A.君主专制加强 B.宗法制发展 C.科举制范围的扩大 D.中央集权加强
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
“(某种制度)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根本问题之所在。
”下列制度符合钱穆所讲范畴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14.有学者认为隋唐时“三省长官都是丞相,互不隶属,共同对皇帝负责,从而有效地牵制了丞相的权力。
”材料反映了
A.集体决策机制形成 B.三省之间相互牵制
C.早期民主思想产生 D.专制皇权有所削弱
15.《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诸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但王建《汴路即事》中云“天涯同比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对上述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
A.唐朝的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 B.坊市制度不能满足交换的需要
C.草市已经广泛分布于乡村地带 D.江南地区草市发展较快
16.宋仁宗时,范仲淹在西北整军,神宗和王安石改革军制,都是希望在军队和统兵官之间建立相对稳固的联系。
可是谁也不敢或者不愿触动“兵权宜分”的红线。
这说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中央集权的强化C.军权被分化的趋势 D.宰相的权力失控
17.《管子·小问》中载“来工若何?
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
”(注:
酬工匠之庸,直常三倍他处,则工人不以千里为远,皆至也。
)材料说明( )
A.官营手工作坊中的工匠很有生产积极性 B.官营手工作坊中对工匠进行技术培训
C.官营手工作坊中工匠长期在官营作坊中工作D.官营手工作坊中的工匠有俸禄收入
18.《左传·衰公二年》记载赵鞅命令“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这段材料表明( )
A.已经对庶人推行军功爵 B.世卿世禄制彻底瓦解C.爵禄制已经建立 D.官僚政治形成
19.我国古代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春秋管仲《管子·牧民》:
“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人》:
“唯劝农业,无夺农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
”汉晁错《论贵粟疏》: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以上三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注重对小农经济的保护 B.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农业生产 D.中国古代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
20.表1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21.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材料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2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
这一制度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23.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
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己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24.在古代,抑制小商人的“贱商令”,各朝代一脉相承,反复颁行。
但是如《汉书食货志》中所言: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出现这种背离现象的原因是( )
A.古代法律不健全 B.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C.封建制度不健全 D.古代官商一体
25.有学者研究了北宋到清朝的国家财政收入情况,以每朝最高财政收入计算统计如下表
朝代
最高财政收入
北宋
100000000两白银
南宋
80000000两白银
明代
5000000两白银
清代
3000000两白银
对表中数据解读最合理的是( )
A.明清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导致国家经济严重衰退
B.两宋时期中国的封建经济已经逐渐发展到顶峰
C.明清时期强化的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D.明清时采取了有别于两宋的国家财政税收政策
26.《孟子·梁惠王上》指出:
老(尊敬)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爱护)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子·亲士》指出:
(虽(即使)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
对材料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孟子与墨子看问题的立场不同B.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的学说,墨子主张法制
C.孟子坚持人性本善,墨子注重客观实际D.孟子与墨子人际交往原则的不同
27.吴宗国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指出:
到洪、宣之世,内阁大学士身兼部职,阁权渐崇。
由于宫廷的禁例和大臣理事的规矩,皇帝无法随时召唤近在咫尺的内阁大臣,皇帝和阁员之间难以随时配合。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明代是由宦官实现的。
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严禁宦官擅权。
于是,雍正帝选调内阁大学士等官“日值禁廷,以待召见”,形成了军机处制度。
据此可知清代政治形态相比于明代的进步之处是 (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办事效率低C.防止宦官擅权 D.加强了皇权
28.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以差序格局为特征的社会,一是血缘差序,即按照血缘远近决定亲疏程度的社会法则;二是等级差序,即社会地位的高低阶梯。
带来这种差序格局的根源在于
A.宗法制度根深蒂固 B.农村聚族而居相对封闭的分布特点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传统中国社会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
29.唐代曾盛行修撰谱牒(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
638年唐太宗在修《氏族志》时标榜说:
“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
”659年唐高宗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收录姓氏大大少于前者,只限时任五品以上官员。
这反映了
A.传统门阀贵族力量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B.唐朝门第观念进一步增强
C.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依然保持特权地位D.唐朝社会上下流动性减弱
30.2013年是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周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选拔制度,其雏形是从1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
这里“雏形”主要指
A.以考试为选拔方式
B.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C.由地方以品行推
D.注重门第和家世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共4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太祖留下祖训:
“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
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
宋真宗亲自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流颁布,李流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
“就说李流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
……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
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
但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
……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涌现学者型官员。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
……到了18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即著名的“诺斯科特一杜维廉报告”。
……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
一个相时独立于各个党派的文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了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
在英国,常任文官实行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则,这同时也是西方国家文官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原则之一。
文官选拔考试的一般形式包括笔试、口试以及实际操作考试等等。
考试分两轮,首轮考试一般多采用笔试,复试则按所招文官的职位、类别的不同,采取相对灵活的录取方式。
文官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
―摘编网络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改革的原因。
(7分)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
(10分)
2.(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在盐铁会议上,桑弘羊明确指出“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无末业则本业何出”。
“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
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
”
——摘编自《盐铁论》
材料二 桑弘羊继承春秋战国时期管仲等的经济思想,加强了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与控制,设计了“均输”和“平准”政策,并对盐、铁等生活必需品及稀缺资源实行国家垄断经营。
……“平准”类似于当今的价格平准制度,即政府当局通过吞吐相应物资而保持物价稳定。
“均输”的实质,在今天看来就是各地的地方当局将符合本地比较优势的物品集中收购,运往高价的地区销售,……桑弘羊的政策实践中影响最大的是对盐、铁的垄断经营。
其中对盐业垄断流通环节,对铁冶炼业则既垄断生产又垄断流通,桑弘羊的成功实践被后来封建王朝视为理财典范。
——袁贞《西汉时期桑弘羊与司马迁经济思想之浅议》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桑弘羊经济思想。
(8分)
(2)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桑弘羊经济思想的影响。
(7分)
班级姓名编号
……………………………装………………………………订……………………………………线……………………………………
高二年级历史答题卡
得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选项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选项
二、主观题(共4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改革的原因。
(7分)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
(10分)
2.(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桑弘羊经济思想。
(8分)
(2)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桑弘羊经济思想的影响。
(7分)
高二月考2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5:
CDDAD6-10.DBABC11.A
12.D试题分析:
唐朝开元年间以来,朝廷要求诸王“皆居京师”,支庶参加科举考试,“出仕于外”“守郡掌兵,为国宣力”,从而加强对宗室诸王的控制,防止其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A项错误;宗法分封制对中央集权不利,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成为中央控制宗室子弟的工具,故C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的政治·中央集权的加强
13.C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
“从“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等信息可以判断,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
科举制把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
故选C。
A、B、D三项明显不符合题干材料含义。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的政治·科举制
14.B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三省长官都是丞相,互不隶属,共同对皇帝负责,从而有效地牵制了丞相的权力。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互相牵制,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共同对皇帝负责,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故选B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5.B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诸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但又说“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唐朝时农村集市称作草市。
)说明原有的坊市制度不能满足交换的需要。
A项是在宋代打破的,C项与史实不符,D项未能全面体现材料。
故选B项。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市”的发展
16.B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为防范军人,宋朝采取“兵权宜分”的策略,以加强中央集权。
题干中强调的是可是谁也不敢或者不愿触动“兵权宜分”的红线,这说明中央集权的强化的需要。
故选B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宋代集权的措施
17.D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桓公说:
“招请良工巧匠怎么办?
”管仲回答说:
“出三倍的工钱,他们就不远千里而来。
”材料说明官营手工作坊中的工匠有俸禄收入。
故选D项。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官营手工业
18.A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这是赵简子在前线向将士发布的誓辞,明确表示了论功行赏的政策,“战胜敌人的,原来是上大夫的的封赏一县(的土地),下大夫封赏一郡(当时郡比县小),普通士人封赏田地十万亩,平常百姓和工商业者的话,使其生产买卖顺心如意,原来是奴隶身份的获得自由。
”说明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说明已经对庶人推行军功爵,这必然会冲击原有的世卿世禄制,故A项正确;B项过于绝对;C项材料中未体现;D项的时间应是秦朝,题干是春秋时期。
故选A项。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19.C
20.C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表格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赋税制度的变革,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俸禄制度的变革
21.B【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原文大意是:
“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
”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即是指统治者施以恩惠,采取有利于取得民心的政治方略。
题干中B选项儒家经典强调统治者用礼、义、信来治理民众,获取民心,故符合题意。
A中的民本是指以民为本,从百姓角度出发,故排除A。
C、D两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内涵。
22.D【试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题干中,材料部分的关键信息是“分户析产制”,而且用括号注释的其主要的分配物“(尤其是土地)”,另外,王室并没有如民间一样,说明王室仍延续着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
问题指向是“这一制度”,阅读选项不难发现题目要求是选择这一制度在当时造成的影响。
A项,“宗法制的传统”并不完全等于“宗法制”,“颠覆”表述绝对化;B项,春秋战国时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初期,在中国古代史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与史实不符;C项,与题干主题无直接和因果联系,与主题无关;D项,民间将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自然导致土地拥有者比率大幅上升,另外私有制步入确立阶段,这就给土地流转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故D正确。
23.C试题分析:
本题是通过一个“印记”及其文字解释等材料所创设的宋代工商业发展的历史问题情景,巧妙的考查了考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提炼、梳理与整合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本题的历史现象虽然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叙述,但材料中“收钢条、造细针、转卖兴贩”反映了集原料、加工生产和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历史“必修2”中的“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特征、特点”部分的有关内容。
另外,本题还具有明显的山东地方特色。
做好此题首先是对“印记”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释读和分析。
从题目来看,通过释读可获得以下三个层面的信息:
该“印记”的上部文字是该企业(针铺)的名称;中部文字是该企业的位置标志;下部文字是对该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简要介绍,包括收购的原料(上等钢条)、生产加工方式(造功夫细针)、销售方式(转卖兴贩,别有加饶)等,通过分析,下部信息应该是全部信息的核心和关键。
其次是要严谨审题,掌握问题的落脚点或作答的角度。
从材料中甄别、获取正确(而非错误或没有存在依据)的信息,这是思考问题的关键。
不认真挖掘“题眼”、不注意将“问题”与“待选项”进行有机的结合是解答选择题的大忌。
再次要对选择项进行认真的辨析。
答案D就其结论的界定来看就存在着问题,教材上已有明确的界定: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在明、清时期。
况且,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应该是雇佣关系的出现,但在印记所提供的信息中却丝毫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该印记下部文字反映的是一种“经营方式”而非“生产关系”,因此,该答案是完全可以排除的。
答案A是无从在印记中能够获得的信息。
印记的上部文字仅表明这是一个钢针铺,是生产钢针的场所,但却没有表明这是“最早”生产钢针的企业,无法获取“最早”二字的信息。
答案B也属于这种情况,无法判别是否属于“最早的”。
另外,从其表述方式来看也是不妥的,因为“商标”和“广告”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并列在一起也是不合适的,不能既是“商标”同时又是“广告”,同时,“白兔”应是该企业的标志(“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不是钢针的“商标”。
答案C在印记中的下部信息中得到了明显的印证,下部信息反映了该钢针铺的全部活动,包括进货采购、生产加工、批发贩卖等,这是对该功夫针铺经营方式(“一体化经营”)的反映,是能够从材料中获取的正确信息。
故正确答案应该选C。
24.B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
根据所学知识,“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出现这种背离现象的原因是随着封建经济繁荣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扩大,必然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ACD不符合史实,故选B。
25.D试题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A项明清时期长期战乱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经济才逐渐发展到顶峰;C项说法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在当时仅局限在私营手工业,而且规模小,对国家财政影响不大;D项正确,符合史实,故选D。
26.B根据所学知识法家主张法制,选B。
孟子、墨子分别代表地主阶级和个体小农、手工业者的利益,A正确,排除。
根据材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