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5篇.docx
《内蒙古包头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5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包头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5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内蒙古包头说明文阅读15篇(2003—2018)
人工智能时代,天气如何预报
①天气预报的发展,经历了从定性预报、描述性预报向数字化、网格化预报的过程。
比如,我国气象部门原来发布的城镇天气预报,内容只包括2400多个城镇的天气现象、高低温和风速风向预报,频次也只是一天三次,预报的时间精度和空间精度不够高。
②2012年,国家气象中心推出了一个新的预报产品,即大城市精细化预报,该产品把全国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24小时内的天气预报进行细化,每6小时开展一次预报,降水量可以预报到毫米。
但即便这样也不够精细,不能满足各行业及公众的需求。
③于是,“网格预报”这一概念被引进到我国的精细化预报业务中。
如何理解它呢?
可以这样比喻,就像地球上的经纬网一样,我们可以把中国以及每个城市所在的区域分解成许多个5公里×5公里甚至1公里×1公里的网格,而公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个网格中,每个网格中的天气情况也会有所差异。
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
拿北京的预报来说,原来的预报只是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但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北京的天气不再由一个定点来反映,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程度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可以每天以更高频次更新和发布上。
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预报。
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的网格未来是什么样的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除了对陆地上的网格进行预报外,气象部门还将我国的责任海区划分为多个10公里×10公里的网格,并进行海上能见度、海上大风等要素的精细化预报。
④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三个要素,而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四大类18个气象要素。
第一类是基本要素,即气温、降水、降水相态、风、云量、相对湿度等。
以前,12小时的预报中就只反映一个要素值,现在有了更精细的逐3小时预报,可以反映不同时段的要素值。
第二类是环境气象要素,包含雾、霾、沙尘暴、能见度等。
第三类是灾害性天气要素,包含短时强降水、雷暴、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预报。
第四类是海上气象要素,在产品中具体体现为海上大风、海上能见度、海上天气现象等预报。
⑤与以前的天气预报相比,网格预报是精细定量的数字化预报。
在方便公众获取更精准更精细的天气预报之余,还将有助于预报员开展高影响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同时基于精细的智能网格预报开展的地质灾害、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影响预报准确率也会大大提高。
⑥未来,气象部门还将发展结合物理机理与数值预报大数据挖掘应用的智能预报技术。
一方面,基于数值预报机理的数理统计形成复杂预报模型、预报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基于气象大数据的挖掘萃取、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将与天气预报更深入地结合。
⑦人工智能对预报提出了挑战,但也给人类带来机遇。
击败世界围棋排名第一人柯洁的“阿尔法狗”发展到现在,已经脱离了靠大量棋谱来“喂养”的阶段,凭深度学习就能不断进步。
气象与围棋都有所不同,围棋虽然内部机理比较复杂但规则相对简单,而气象是个更为复杂的系统,受影响的因素太多。
比如降雨,即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大气没有抬升水汽无法凝结,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滴也不会长大掉落地面。
因此,“智能”并不意味着预报员在这一过程中毫无“用武之地”。
预报员的优势在于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在智能预报发展过程中,预报员多年的预报经验可以用来“喂养”机器和模型。
在灾害天气过程的预报服务中,预报员仍将发挥关键作用。
(作者:
宗志平薛峰,有改动)
16.(3分)通读全文,概括“网格预报”的优越性。
17.(3分)第④段画线部分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8.(2分)第⑦段加点词“喂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19.(3分)简述本文的说明思路。
【参考答案】
16.(3分)“网格预报”的时间精度和空同精度高,可以提供更为细致和丰富的预报内容内;预报准确率大大提高。
17.(3分)列数字、作比较.将当前的预报产品和原先的预报产品的气象要素数目进行比较,突出当前预报产品中气象要素的丰富多样。
18.(2分)预报员对智能工具无法做出准确判断的天气进行具体分析和把握,以此对智能预报的不足加以补充和完善。
19.(3分)首先介绍天气预报的发展过程;然后重点说明网格预报的优越性;最后指出未来天气预报将机一部完善智能预报技术。
(2018内蒙古包头)
石墨烯,有惊喜
①和金刚石一样,石墨是碳元素的一种存在形式。
不同的是,由于原子结构不同,金刚石是地球上最坚硬的东西,石墨则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常做成石墨棒和铅笔芯。
石墨烯就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的,只由一层碳原子在平面上构成。
②可以说,石墨烯的特点之一就是薄,堪称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只有一个原子那么厚,约0.3纳米,是一张A4纸厚度的十万分之一,头发丝的五十万分之一。
同时,它又能导电,电子在石墨烯中的运动速度达1000千米/秒,是光速的1/300。
目前世界上最薄最轻最强的全新材料石墨烯,硬度比最强的钢铁还要强100倍。
③石墨烯的出现,有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惊喜。
手机充电可以“秒充”,手机屏幕可以轻易弯曲甚至折叠,汽车可以使用石墨烯导静电轮胎,避免摩擦起电发生爆燃……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到节能环保,利用石墨烯的特性,很多领域很可能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④用石墨烯替代硅,可以提高电子芯片的性能。
由石墨烯制作的器件,理论上频率可以达到硅的十倍甚至上百倍,可以在雷达上应用,大幅提高雷达的分辨率。
石墨烯另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应用领域是电能的储存。
在天津电源研究所,这里的科研人员正在开展最先进电容器的研究。
电容器与电池一样,都能用来储存电能。
它的优势在于充电速度快,几分钟就能充满,而且可以重复使用几万次。
但它存储的电量不如电池多,还无法通过存储足够多的电能在生活里派上大用场。
通过对石墨烯材料进一步改性研究,科研人员正在让电容器的储电能力一步一步向电池靠拢,而同时它拥有的超快充电速度,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未来,当充电设施越来越完善时,电动汽车使用石墨烯电池,可能花两三分钟就可以把电充满。
⑤当然,石墨烯的神器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同时,技术层面还存在着不少挑战,真正大面积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
余建斌 李晓辉 吴杰 本文有改动)
16.(2分)简述本文的说明思路
答:
17.(2分)第①段划线句子中加点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
18.(3分)第②段划线部分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答:
19.(4分)第④段从哪些方面对石墨烯的应用作了展望?
答:
【参考答案】
16.(2分)首先对石墨烯的特性进行说明,之后又对石墨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介绍。
17.(2分)不能“之一”意思是说世界上最软的矿物不止石墨一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18.(3分)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确切形象地说明了石墨烯的超级之薄。
19.(4分)
(1)用石墨烯替代硅,可以提高电子芯片的性能,在雷达上应用,可大幅提高雷达的分辨率。
(2)石墨烯另一个应用领域是电能储存,当充电设施完善时,可用于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
(2017内蒙古包头)
筷子春秋
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
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 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代表。
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
《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
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
‘彼为象箸,必为玉桮’。
”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
又因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虽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仅收录了“箸”而并未收录“筷”。
《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
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 匙。
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
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 方便的材料是树枝。
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筷子虽是餐具,却又像微型健身器。
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 。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谈到筷子时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
(作者李阳波选自2016年5月6日《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16.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筷子”的知识?
答:
17.第④段划线部分采用了哪种什么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
18.第⑤段加点的“理论上”能否删去?
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答:
19.文中写筷子作为餐具有哪些优势?
答:
【参考答案】
【答案】16.
(1)“筷子”一词的由来和演变。
(2)对“筷子”这一食器诞生的推测。
(3)使用筷子有利于身体健康。
(4)使用筷子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17.
(1)作比较。
(1分)
(2)通过“等”和“匕”(或“匙n)作比较,来说明。
“筷子”的使用更方便夹菜。
(2分)18.不能删去,因为文中对“著”诞生的说明仅是合理推测,并非实证19.
(1)使用方便灵活。
(2)可以使进食方式更文明。
【解析】16.试题分析:
本题是梳理信息题,抓住题中“哪几个方面”这一要求,仔细阅读全文,注意各段段首中心句的提示作用,一一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试题分析:
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阅读所示文段。
文段中从原始社会人们吃饭的方式说到今天人们食用的工具,这是做比较说明。
最后,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试题分析:
说明文阅读中有关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问题,一般都是指修饰限定性词语在说明表达上的作用。
分析所示文段内容,即可找到“理论上”这一限定性的词语,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从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来分祈其表达作用,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考点定位】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试题分析:
抓住题中提示的答点“哪些优势”,仔细阅读最后两段文字,从使用的效果和观感两方面来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16内蒙古包头)
科学家揭开变色龙变色之谜
①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变色龙通过变色吸引同伴,吓退情敌、迷惑捕猎者的原理着迷。
②今天,科研人员宣布他们揭开了变色龙变色的秘密,而这一发现让他们大为震惊。
③科研人员发现,变色龙不是通过色素来改变颜色的,而是靠调节皮肤表面的纳米晶体,通过改变光的折射而变色的。
④日内瓦大学的生物学家米歇尔·米林科维奇说:
“我们十分惊讶,人们曾认为它们是通过色素来变色的,但真正的原理完全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