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宁阳四中岳麓版高二历史期末复习必修三 第2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1083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宁阳四中岳麓版高二历史期末复习必修三 第2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东宁阳四中岳麓版高二历史期末复习必修三 第2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东宁阳四中岳麓版高二历史期末复习必修三 第2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东宁阳四中岳麓版高二历史期末复习必修三 第2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东宁阳四中岳麓版高二历史期末复习必修三 第2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宁阳四中岳麓版高二历史期末复习必修三 第2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导学案.docx

《山东宁阳四中岳麓版高二历史期末复习必修三 第2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宁阳四中岳麓版高二历史期末复习必修三 第2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导学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宁阳四中岳麓版高二历史期末复习必修三 第2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导学案.docx

山东宁阳四中岳麓版高二历史期末复习必修三第2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导学案

第2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复习学案

【课程标准】 1.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3.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重点难点】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学法指导】

1.通过了解汉字书画的发展历程特点,初步学习欣赏书画艺术。

通过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学会欣赏京剧。

2.通过观察碑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欣赏戏剧等方法,了解中国书画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3.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

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

4.归纳比较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特点。

探究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

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一、汉字与书法

1.汉字发展

(1)起源: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一些刻画符号。

(2)成熟:

距今3000多年前的,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商周时期可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

(3)统一:

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将统一的______作为官方规范字体,后来又以书写简便的______作为新的字体。

2.书艺历程

(一)书法成为艺术的条件

①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②士人群体的形成,是将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1.魏晋以前的自发阶段;秦小篆、汉隶书还是实用性文字

2.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

(1)条件:

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2)代表:

“书圣”王羲之的行书,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隋唐达到新高峰:

(1)背景:

隋唐一统,盛世气象。

(2)成就:

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

4.宋代书法艺术市民化:

(1)背景:

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2)特点:

他们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5.明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加强:

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二、笔墨丹青

1.新石器时代:

绘画艺术的源头。

2.战国:

已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

3.魏晋

(1)绘画特点:

以凸显个性的文人画成就最高。

(2)代表人物:

顾恺之,其绘画理论是“以形写神”。

4.唐代:

代表人物:

________,其作品被誉为“吴带当风”。

5.宋代

(1)山水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画家追求从注重写实到更加注重______。

(2)风俗画即描绘市井生活的作品,最著名的是张择端的《__________》。

6.明清:

绘画风格奇特,个性化、多样化、实用性、生活化,如小说中的木刻版画。

百姓画的生活化、实用化,如年画、剪纸画。

三、文学成就

(一)诗词

1.先秦:

(1)《诗经》——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和自由灵活的句式,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

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2、汉赋

(1)背景:

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

(2)特点:

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是一种带韵散文

3、唐诗

(1)原因:

①国家统一、强盛、文化的多元性。

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

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制的确立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①盛唐——诗歌豪迈奔放、刚健清新,成就最大,代表人物有“诗仙”李白

②中唐——诗歌沉郁凝重,代表人物有杜甫(诗圣)、白居易

4、宋词(长短句)

(1)原因:

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

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2)代表:

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5、元曲

(1)社会背景:

①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

②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2)代表人物:

关汉卿《窦娥冤》

(二)世俗文学

1、背景:

工商业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适合市民阶层口味的娱乐活动活跃。

2、表现:

(1)宋代话本:

话本是说书人所用的底本,塑造小市民角色,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明清小说:

①社会背景:

A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B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C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D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

E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②成就:

A明朝的“三言”、“二拍”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对象写入文学作品;

B揭露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力作有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C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知识升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

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了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变化。

四、梨园春秋

1.戏曲的起源

(1)萌芽:

中国古代戏曲起源于原始宗教。

先民通过娱神来祈求神灵保佑的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后人称为“傩”。

(2)发展:

宋代南戏。

民间创作、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

(3)成熟:

元杂剧。

表演形式多样,故事情节完整。

(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马志远)

(4)鼎盛:

昆曲:

①明中叶到清中期鼎盛于江南昆山;②主要特点载歌载舞;③明中后期发展成全国性的剧种,被誉为“百戏之祖”

(5)繁荣:

清代京剧。

博采众长,融入秦腔、昆曲。

(乾隆末年,徽班进京演出)

A.产生背景:

①明清时期,北京市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②为满足皇室、官员、商人及市民的文化娱乐需要

B.形成:

______年间,在徽戏、湖北汉调基础上,兼收其它剧种的优点,在北京形成了京剧,并发展出一套近乎完美的艺术程式。

C.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称为“____________”。

【重点问题一】五种主要字体及演变的总趋势

字体

特点

发展时期

总趋势

小篆

字体略长,笔画圆润,富于图案美

创始于秦代

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隶书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

楷书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形成于汉末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始于汉初,

东晋成熟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

始于东汉,西晋盛行

【重点问题二】中国画的类型及时代变迁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1)中国画的类型及特征

①文人画:

强调个性,注重写意;讲究借物抒情,集诗、书、画、印为一体。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②山水画:

讲究布局,气势雄壮、意境深远。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中国画的精粹。

③风俗画:

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与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

(2)魏晋、唐代、两宋、明清时期的社会环境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①魏晋时期:

社会的动荡,佛教、道教传播,引发了人们对儒学的反省。

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屡屡碰壁,却不愿随波逐流,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

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

②唐朝:

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

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

③两宋:

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也使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

④明清时期:

专制的强化、社会的动荡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如“扬州八怪”等。

【重点问题三】文人画所具有的特点

(1)追求抒情写意风格,注重诗意,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2)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

(3)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对民族性格起到潜移默化作用。

(4)时代变迁对文人画影响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秦始皇统一全国推行“书同文字”,其统一的字体是(  )

A.金文B.籀文C.小篆D.隶书

1.解析:

秦统一后,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的文字,故答案选C

2.《诗经》保存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篇。

后来,儒生把《诗经》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主要是因为《诗经》(  )

A.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编订的B.能够提高儒生的文学修养

C.蕴含了儒家的核心理念D.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2.解析:

《诗经》全面展示出周人的社会生活和道德风貌,其中流露出的精神符合儒家道德规范,因此答案为C。

答案:

C

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

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腐朽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髙,思想禁锢加深

3.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形成原因的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发展体现了文学形式多种多样,文学作品逐渐通俗化的趋势。

A、C、D三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B

4.宋代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们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与上述书法风格有关的时代背景是(  )

A.经济发展,社会走向正轨B.国家统一,盛世气象

C.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D.社会危机,世人反省

4.解析:

宋代时期,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宋代的书法呈现出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的情态,故答案选:

C

5.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

“(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B.体现当时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C.表现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D.标志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5.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书法艺术的理解能力。

文学艺术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

宋代书法各具特点,反映了宋代的社会生活。

故答案选B。

答案:

B

6.有学者认为:

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庶民成为推动城市大众文化的主流。

出现一种新型文化——“庶民文化”。

下列不属于“庶民文化”范畴的是(  )

A.风俗画B.心学C.宋词D.明清小说

6.解析:

选B。

抓住“庶民文化”的特点即大众化、世俗化,心学是陆九渊、王阳明等儒家思想家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大众化的文化。

7.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

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

A.《红楼梦》: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西游记》:

“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C.《三国演义》:

“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D.《聊斋志异》:

“(女)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

如有变动,但仍一死!

7.解析:

选C。

由标题“对宋明理学的超越”说明小说体现反封建伦理的思想。

C项“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反映的是封建“君为臣纲”的愚忠思想,与论文内容不符合。

8.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指出:

“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敷衍记事了。

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

”这里鲁迅告诉我们(  )

A.汉字是史官胡乱创造的B.汉字是口口相传的文字

C.汉字是仓颉创造的D.汉字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

8.解析:

选D。

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

材料指出“仓颉也不止一个”,创造文字的人很多,创造文字的方式很多,故D项正确。

9.

右图为宋代《货郎图》,下列作品与其题材类似的是(  )

A.展子虔《游春图》B.阎立本《步辇图》

C.张择端《清明上河图》D.王冕《墨梅图》

9.解析:

选C。

由图中的人物活动、沿街叫卖的货郎、周围店铺设置及建筑等信息判断这是社会风俗画。

与此类似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A是山水画;B是人物画;D是文人画。

10.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求“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

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明朝的五彩瓷,图案内容丰富,“画必有意,意必吉祥”

B.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面貌,力求传神,以形写神

D.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10.解析:

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成就。

宋代的风俗画以社会生活风俗为题材,描绘风俗人情,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题目“意境”的内涵不符。

故B项错误,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1.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

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

A.山水画B.人物画

C.文人画D.风俗画

11.解析:

“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体现了对艺术形式“意境”的追求,“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故答案选C。

答案:

C

12.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促成元杂剧昌盛的直接原因是(  )

A.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B.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D.市民阶层的壮大

1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直接原因”,要求时间最近,事件最具体的,知识分子地位变化是元朝才出现的,元朝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常说“九儒十丐”,许多知识分子进取无望,直接投入社会生活化的元曲创作。

A、D两项的内容在宋朝就已出现,是元曲兴盛的基础条件之一,而非直接原因。

答案:

C

13.《中国京剧百科全书》的意义即在于它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关于京剧的历史记忆的仓库,或者说它是一座纸质的京剧博物馆。

在该书中我们会看到(  )

A.关汉卿的《窦娥冤》剧情B.乾隆年间“徽汉合流”的详实情景

C.《同光十三绝》的剧装画像D.各种剧种的融合统一

13.解析:

《中国京剧百科全书》是“关于京剧的历史记忆”的京剧博物馆,记录的是京剧的产生与发展,故选C。

A项是元杂剧;B项应该是道光年间;D项错在“统一”;皆排除。

答案:

C

请回答:

(1)请你从汉字“车”字的变化中总结文字演变的基本规律。

并简要分析文字演变的原因。

(6分)

 

(2)图一和图二各属于哪种绘画艺术形式?

它们形成的各自原因是什么?

(6分)

 

(3)图二绘画艺术形式的出现说明了古代绘画艺术怎样的发展趋势?

(8分)

 

14.

(1)规律:

由复杂到简单,由具体到抽象,由不规则到规则。

原因:

社会发展的需要,便于人们之间的交流。

(2)图一属于文人画,图二属于年画。

图一艺术形式形成的原因:

进入宋朝之后,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画兴起。

图二艺术形式形成的原因: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文化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百姓把自己喜闻乐见的东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更具生活上的实用性。

(3)绘画艺术逐渐由贵族文人独有的享受转向大众化、通俗化和实用化。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2: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3:

古有儒、释、道三教。

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驾斋养新录》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3,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

对此你有何认识?

 

15.解析:

(1)问从材料信息可知统治阶级喜欢“赋”,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联系汉代大一统的社会现实回答“特征”。

(2)问回忆宋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等知识回答。

第(3)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明清小说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欢迎,“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说明其影响力之大,据此回答“特点”;联系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特征回答“因素”。

第(4)问比较三则材料可知文学已经下移。

从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角度回答“认识”。

答案:

(1)现象:

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

特征:

大一统。

(2)原因:

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3)特点:

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因素:

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4)趋势:

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

认识:

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