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1059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实主义的生命力

  在现代文艺发展史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在20世纪形成的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当然不乏积极意义。

同时也必须看到,虽然现代、后现代主义以反叛现实主义“起家”,但在根本上,并未完全挣脱现实主义这一重要创作原则。

  现实主义与现代、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分歧之一,以及基于这种分歧所产生的创作实践上的分野,首先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

内容与形式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两个核心要素。

19世纪以前,尤其是在现实主义那里,内容居于主导地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

在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以后,形式获取了至高无上的权威。

几乎所有的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都有一种“形式主义”偏嗜症。

他们对“怎样写”的关注和探索冲动,远超过对“写什么”的热情。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理路,仍然是一定程度地围绕现实、观照现实、介入现实,只不过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相比,调整了观照点和切入点。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02月21日24版,有删改)

1.下列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对20世纪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B.现代、后现代主义尽管反叛现实主义,但其创作实践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C.现代、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歧,就是如何看待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D.在几乎所有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看来,形式大于内容,他们只是关注“怎样写”,忽略“写什么”。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19世纪以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后,“形式论”居于主导地位。

B.作品的形式创新能否得到认可,关键还在于这种形式是否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即这种形式是否蕴含有内容寓意。

C.没有一部作品是因为形式的原因而被奉为经典的,所以现代、后现代主义对形式的追求是误入歧途。

D.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种种创作手法,其真正效果,不是背离现实,而是以一种类似于哈哈镜或凹凸镜的方式来来折射现实。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虽然有着古怪的艺术形式,但作品主题的精神内核反映的是现实,

B.现代、后现代主义“反叛现实”,想尽办法创新形式,是为了达到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C.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人丰富的心理情绪、主观感受时,传统的现实主义要弱于现代、后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作家往往关注客观的现实生活,现代主义作家更钟爱直觉、梦幻、潜意识、想象等人的主观世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

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

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

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

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

又有甚不可者:

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

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

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

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

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

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

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

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

“《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

与此戾矣。

”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

“然则焚稿者非欤?

曰:

焚稿者谁欤?

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

何则?

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或曰:

“‘造辟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

”曰:

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

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

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曾巩《书魏郑公传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以谏诤为当掩掩:

掩饰

B.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恨:

遗憾

C.而其事至迫迫:

逼迫

D.然则焚稿者非欤非:

不对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作者曾巩对“谏诤”所持态度一组是(3分)()

①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②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

③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④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⑤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⑥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立论明确,见解独到。

作者盛赞魏郑公,并明确提出了应该公开谏诤内容以“告万世”的主张,肯定了谏书存在的重要意义。

B.文章叙议结合,以史实为例证,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将谏诤之事载入史册所产生的积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阐述论题。

唐太宗因为善于纳谏而成为一代明君,晚年却因拒绝纳谏导致“辽东之败”,而生追思郑公之忆。

D.文章结构圆和,章法严谨。

全文以述唐太宗从谏、郑公善谏始,以颂郑公之贤结;中间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层层推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

(5分)

(2)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首清诗,然后回答8—9题。

晚望

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8.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

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

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5分)

9.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

你同意哪一种意见?

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水中藻、荇交横,。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金樽清酒斗十千,。

,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

(3)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俄罗斯妈妈

弗拉季斯拉夫·费多托夫

“妈妈……好……好………谢谢……好……谢谢。

”汉斯结结巴巴地说着,那块面包在他的嘴里嚼了很长时间,怎么也咽不下去。

第二天,她躲着看守的士兵,又把自己带来的一小包吃的转交给汉斯。

此后的一天,上车的时候,一个守卫朝汉斯又喊又叫,想从他手里夺下那个小凳子。

“你要带着凳子去哪儿?

汉斯怎么也不肯松手,抓得紧紧的。

“长官,请您允许……可以吗?

”汉斯用德语夹杂着俄语请求着。

“你快松手吧。

他愿意把凳子顶在脑袋上你也别管。

”另一个守卫的士兵过来解围。

战俘们七手八脚地把汉斯推上了卡车,把那个小凳子藏了起来,免得让守卫的士兵看着不顺眼。

巴甫洛夫娜的茶还没喝完,门铃响了。

铃声很短,很突然。

肯定不是邻居,她的那个女邻居不这样按门铃。

门外站着的是汉斯。

这不是做梦,也不是幻觉。

他一只手拿着那个蓝色小凳子,一只手攥着从头上摘下来的船形军帽。

“这是给您的礼物,俄罗斯妈妈……”汉斯用自己的母语激动地快速说道。

因为他们的脑门上也没写着谁是木匠,谁是法西斯。

(选自《读者》,李冬梅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守卫士兵对巴甫洛夫娜给汉斯送吃的的态度由拒绝变成默许,主要是因为其被巴甫洛夫娜与战俘汉斯之间跨越仇恨的亲情感动了。

B.汉斯能够把礼物成功地送到俄罗斯妈妈的手里,不仅是因为他巧妙地躲开了看守士兵,更是因为两个地方离得近和同伴的帮助。

C.德国战俘为了赎罪而不停地劳作,在拆除被炸毁的大楼并清理完废墟后,为那里的人们修了一个小广场,这是他们恢复良知的开始。

D.小说安排的巴甫洛夫娜给德国战俘汉斯送吃的有关情节,其意图是通过这位俄罗斯妈妈有违常理的举动,从正面凸显她的善良本性。

E.巴甫洛夫娜与汉斯无亲无故,在战争中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汉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西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敌对与朋友、亲人的关系。

(2)小说的结尾写巴甫洛夫娜与丈夫费多尔的对话,从中折射出二人怎样的心理活动?

有怎样的作用?

请概括说明。

(6分)

 

(3)小说的主人公是巴甫洛夫娜,但为什么还用较大篇幅写汉斯?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由巴甫洛夫娜给汉斯送吃的和汉斯给巴甫洛夫娜送小凳子这两条线索贯穿情节,你认为哪条线索起的作用大?

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文]ShaiOster[编译]华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

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

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

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

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

”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

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

“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

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

”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

因此渔人都将它称做“长江女神”。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

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

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

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

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

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

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深深感染。

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时光流逝。

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

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

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

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

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

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

“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

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

1.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新闻标题采用疑问句形式,深深地透露着对“长江女神”生存现状的担忧,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将白鳍豚喻为“长江女神”,表明了人类对白鳍豚的喜爱,但是又是人类将白鳍豚逼上了绝境这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C.文章中关于白鳍豚的传说,属于新闻中的插叙部分,它提供一种背景材料,让读者在品味神奇动物的美的故事时,感叹当前白鳍豚的严酷的生存现状。

D.造成白鳍豚处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原因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E.本文虽以白鳍豚为新闻报道对象,但却从中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破坏问题,可谓小中见大。

2.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

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请简析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6分)

 

3.文章引用了东西方多国科学家对“拯救白鳍豚”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4.西方媒体一直有重视负面报道的传统。

作为负有盛誉的普利策奖,更形成了鼓励“曝光”“揭丑”等题材的调查性报道的传统。

新闻报道中“曝光”“揭丑”是否应该鼓励?

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黄山游览,满目青山,进退维谷,苍松凌空,飞泉漱石,让人深知黄山既险且秀的特色。

 

B. 戴升还问人家要门包,也有两吊的,也有一吊的,真正是细大不捐,积少成多,合算起来也着实不少。

C. 葛非、顾俊两人配合默契,多次获得女子双打世界冠军,真是一对天作之合的双打组合。

 

D.一位普通市民——一位年逾六旬的老者,没有强健的体魄,却凭匹夫之勇,在一年间抓获了几十个小偷。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并且从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率真而又自然。

B.不知是从何时起,报纸书刊杂志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缅怀往事的文章,慨叹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C.各地各部门都把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D.课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细腻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展现。

  

1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马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的发展趋势是体型从小到大,腿和脚由短变长。

                     ,侧趾退化,不再使用,只靠中趾支撑身体,行走和奔跑。

  ①所以在演化中四肢逐渐变得长而有力

  ②这个发展趋势也反映了马从适应于森林生活到适应草原生活的过程

  ③在草原中生活极易受到肉食动物的袭击

  ④由于马是被捕食的动物

  ⑤而最好的防御方式就是要比捕食它的动物跑得更快

 A.③⑤①②④   B.②③④⑤①   C.②④③⑤①    D.②③④①⑤

16.请根据上文提供的信息,补写标语的下句。

要求字数相同,结构基本一致。

(5分)

330国道某处由于道路平坦宽阔,许多司机都不自觉地超速驾驶;又有不少行人贪图方便,不走人行横道线,而另辟“捷径”,横穿隔离带,给行车、行路带来了不少安全隐患。

交警部门在路边醒目处立了警示标语:

“虽为坦途,超速者戒;,。

17.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①②题。

(6分)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

也,而用

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计数

;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注:

①为吾善:

自我完善。

②用:

使。

③不计数:

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①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每空不超过5个字)

孔子:

韩非子:

②请简要分析两种为政观的提出原因。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深圳卫视金钟奖全国决赛第一轮女子组的比赛中,选手苏晴迟到。

大赛一位监审表示,金钟奖应该更以人为本,她去探望病危家人,事前已向组委会请假,我们可以宽容她的迟到。

正当苏晴准备上场之际,身为评委之一的某音乐名宿当场表示,在如此正规的国家级比赛中,迟到是绝对不允许的,如果让苏睛上台就建对其他选手的不公平。

相持不下之际,这位音乐名宿激动地说:

“把决定权交给观众。

”台下的观众用掌声和欢呼声力挺苏晴,苏睛破例获得上场演唱的机会登上舞台。

而这位音乐名宿依然认为此举“破坏了规则”,愤然退席;再没露面。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