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组德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0986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组德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四组德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四组德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四组德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四组德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组德育.docx

《第四组德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组德育.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组德育.docx

第四组德育

德育概述

专题报告

 

报告人江冬梅(第四组)

小组成员吴可可李晓倩朱琳李晓黄金霞

罗实军温小龙

指导老师王建成教授

 

2013年12月21日

第1节德育概述

道德教育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

说其古老,道德乃是一种与人类社会相生相伴的特殊社会现象,道德的生成、塑造和改造均离不开教育,因而道德教育历来是社会关注、学者探讨的重耍课题。

说其年轻,是因为道德进步永无止境,道德问题层出不穷,道德教育易受冲击而兴衰无常,理论学说林立而莫哀一是,不断有新矛盾、新问题需要解决。

一、德育的概念

道德教育有三个基本问题:

为什么教(目的),教什么(内容),以及怎么教(方法)。

要回答这些问题,必然涉及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对道德起源、道德本质、道德原则等问题的看法,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对道德教育的看法。

“比如,对于道德的缘起,有多种不问的看法:

(1)神启论,认为道德是从上帝的意志和神的启示中引申出来;

(2)性恶论,认为人生来自私自利,社会道德正是为了抑制这种恶端而派生出来的;(3)理性论,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道德源于人的自律,理性的人能根据自己的理性或自由意志对自己颁布道德原则;(4)社会关系论,认为道德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来自干调整个人和整体之间关系的需要。

”第一种观点是宗教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第二种观点是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理沦基础,而现代道德教育大部持第三和第四种观点。

德育的概念,是近世社会意识形态和教育内容渐次分化的产物。

从词源学上考查,我国古代还没有直接使用德育的概念,往往是用“教”、“教学”、“学”、“道德”等含义。

西方古代亦大体如此。

我国的德育概念,20世纪由西方传入,起初用作道德教育的简称。

后来,尤其80年代以来,由于德育内容的扩展,德育不仅指道德教育,而且还涵盖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

于是,德育概念有了狭义和广义之分,从而引发德育概念之争。

争论的焦点在于德育之“德”的不同界限。

因此,德育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关于广义和狭义德育的具体表述,又有许多不同的表达。

一种是社会和学校两方面来划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德育,即学校思想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话动,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品质等方面。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一种是从教育学范畴和伦理学范畴来划分的,“教育学范畴的德育与伦理学范畴的道德教育有联系,前者要反映后者的要求。

但两者也有区别,伦理学范畴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相对于政治观念、法律观念、宗教观念和艺术观念来划分的,故伦理学上的德育侧重人的行为规范和风尚,培养人们一定的道德品质。

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广,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因此,道德教育的概念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道德教育,是指伦理学上的,即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道德教育,则是指教育学上的德育,道德品质教育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

”认清广义与狭义的道德教育概念,是为了全面理解学校德育的范围和组成。

我们小组主要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的角度来讨论本章的内容。

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道德品质教育,即学校德育是中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都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在上述三者中,道德品质是基础。

尤其是中小学德育,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基本道德品质,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纠正学校德育一直忽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偏向。

但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有所偏废。

我们应使三者相互促进,以发挥它们在培养学生品德中的最佳整体功能。

德育与智育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

智育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致力于分清真假,解决科学真理观问题。

德育也要以认识为基础,但它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展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

如果一个学生只有某种道德规范的认识,而无这种道德上的需要,没有感到这种道德的价值,缺乏积极的态度和情感,那么就不可能用这种规范来调节他个人的行为。

因此,德育不能停止在一般的道德认识上,它应当着重去解决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即引导学生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需要,通过自觉地运用道德规范去识别善恶、是非、公私、荣辱,正确进行道德评价,坚定履行道德义务,转化为自身的品德。

只有注重解决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品德。

德育的性质,是被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因为德育以一定社会意识相道德规范为内容,植根于社会经济关系中,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而变革,所以具有历史性。

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学校德育的性质不同。

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不同的阶级的经济利益的不同或对立,因而学校德育也具有阶级性,被经济阶级用来培养他们所需的人才相劳动者,为维护其政治经济服务。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学校的德育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要反对抵制封建主义的和资本主义的思想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了解德育的性质,是为了明确德育的方向。

这并不意味着德育的内容,只有阶级的道德规范,而无公共的道德准则。

我们学校的社会主义德育,也包括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共的道德准则,即“遵守数百年来人民就知道的、数千年来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如文明行为、人道主义等。

但掌握这些公共的道德准则,也是为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服务的。

二、德育的功能

德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对教育的实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功能。

(一)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面向全,促进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计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宪法》规定我同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99年碉开的全因教育工作会议也强调,在素质教育中,学校德育应占有重要地位,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重要作用。

显然,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

实际上,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中,任何一部分都不可以从重要性、意义或作用的角度被称为“首位”、“第一”。

在教育发展史上和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都把德育与其他教育组成部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坚持“各育并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是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的。

通过德育就是要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发展,并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方向的保证和动力。

(二)德育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这也是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往往事半功倍,他们思想纯真,充满幻想,追求上进,富于理想,相对于成人而言可塑性更强。

同时,他们又表现出知识、经验的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干扰和影响等特点。

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当他们自我意识已经形成,再进行道德教育就将变得困难。

因此,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肋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就成为十分重要的工作。

否则,就有可能误人迷途,不仅毁了他们个人的前途与健康发展,对国家也会带来重大损失。

(三)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

就广泛的意义而言,作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多的是要通过学校德育这一重要的社会道德教育活动来完成。

学校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重要基础和保证,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

以为,现在的青少年学生是来来社会的主人,我国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这不仅是一个经济指标,而且是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指标。

所以,对于学校德育来说,要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第2节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德育目标是德育的首要问题。

确定德育目标对于整个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是一种方向的引领和保证,是确定德育内容、制定德育原则、选择德育方法和途径等工作的前提。

德育内容是一定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只有通过确定与德育目标相适应的德育内容,德育目标的达成才有了可靠的保证,否则,德育目标就成为空文。

可以说德育内容易直接地体现着德育目标,是为德育目标的实现服务的。

一、我国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德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要回答的是“德育为的是什么”的问题,因此,也是德育实践中的一个根本问题。

“德育目标集中地反映和体现德育的社会性质和方向,制约着整个德育活动及其进程。

”一般说来,德育目标是通过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

它是德育活动的蓝图和方案,是一种设想的或预期的道德结果。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是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的要求。

因此.对德育标的正确认识与把握,是开展德育丁作的一个首要问题.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德育目标是实施德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检验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

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的基本过程,是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德育目标是实施德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检验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

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的基本过程。

(一)确立我国德育目标的依据

德育目标的确立必须反映时代性,在当今全球化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确立我国德育目标的依据主要有:

1.我国社会发展对政治、思想与道德提出的新要求。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了社会的诚信危机等一些道德问题。

因此,学校德育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此确定新的德育目标。

2.教育目的中对学校德育所要达成的结果作出总的规定。

我国教育目的从总的方面来说就是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全面发展中的道德品质发展处于核心的地位。

3: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持点与规律。

当今青少年的身心一些新的变化,也为德育目标的确立提出了新的依据和要求

因此我们小组认为影响我国德育目标确定的因素主要是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主体的思想观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二)我国德育目标的具体内容

“自1978年以来,经过30年的研究探索,我国制定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德育目标体系,这主要表现在《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三个文件中。

与此同时,我国还颁布了其他学校类型的德育目标,例如,《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政府结合理论研究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又一次调整学校德育目标,这集中体现在《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2005年)中,该文件对大中小学的德育目标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表述。

这次德育目标的调整,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目标的层次化,考虑到少年儿童的思想实际,不再把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纳入中小学德育目标。

“《小学德育纲要》中规定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的德育目标分为初中阶段德育目标和高中阶段德育目标。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二、我国德育的内容

‘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我们要注重德育的现实性。

这就是说,现阶段的学校德育,要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等需要,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要求,应当教育学生普通遵循、切实做到,并养成相应的品德。

二是部分也要讲德育的理想性。

这就是说,我们的德育也要注重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的历史运动,认真宣传、提倡共产主的理想和精神,鼓励先进青年去自勉、力行和为之奋斗。

前者是现实的、基础的、要求普遍遵循的,后者则是理想的、提高的,鼓励先进分子去力行的。

例如,我们应要求广大学生都能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具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至于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我们当然要认真提倡,鼓励青少年自觉去发扬,而不应当将此作为现在必须普通遵循的道德规范。

这样能从实际出发,将现实性与理想性结合,将广泛性和先进性结合,切实保证德育的质量和水平。

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是根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德育任务确定的它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中学德育的内容主要有:

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劳动教育、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等,其中高中还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

不难看出我国的德育中先强调国家、集体的观念,再强调学生个人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内容架构,这或许就是造成德育实效不高的根本原因。

正如鲁洁教授所说“:

学校道德教育自身,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看,向学生所灌输的道德规范、概念被抽去了它的人性的本质内涵,成为一种空洞、抽象的行为规定。

它所要和所能达及也只是人的行为表现,无法穿透人的心灵。

为此我们小组搜集了德育实施较好的日本和中国香港两个地区的德育目标及内容,通过相应文献的阅读比较认同罗越媚老师在这方面的一些看法。

‘我国中小学德育在以下几个方面应当有所坚守并加以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1)继续坚守做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的教育。

这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尊重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树立“生命神圣”的观念,从而使学生体会做人的尊严,重视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并能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合理合法地维护人权,维护做人的尊严。

其次,在德育目标和内容中要体现对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的认可,也就是对人类的基本道德生活及其普遍规范的认可近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热烈地讨论有关“全球伦理”的问题。

全球伦理的定义是在《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中基于宗教背景下考虑当前的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而做出的。

书中说:

“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并不是指一种全球的意识形态,也不是指超越一切现存宗教的一种单一的统一的宗教,更不是指用一种宗教来支配所有别的宗教。

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

没有这样一种在伦理上的基本共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到混乱或独裁的威胁,而个人或迟或早也会感到绝望。

”“普世伦理同样没有任何全球意识形态的诉求,也不是一种凌驾于各特殊道德文化传统之上、并具有强制支配各特殊道德文化传统之理论野心的宰制性道德理论,而毋宁说,它只是一种基于人类公共理性和共享性价值观念之基础、并以人类最基本的道德生活为主题的道德共识和相融互通的伦理理念。

”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许多道德问题越来越具有全球性,比如生态伦理问题、人口问题、发展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以及爱滋病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靠一个国家,只能靠全人类共同努力奋斗才能得以解决。

因此,学校德育教会学生如何看待生命,如何保护环境以及如何使学生掌握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普遍和基本的价值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香港在这些方面已先行一步,香港教育署早在1996年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已将人类的普遍价值(普效性价值)作为核心价值来设计公民教育课程。

普效性核心概念和价值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取向包括生命神圣、人性尊严、自由、真理、理性、情感、审美意识、创造力、个人独特性、真诚、勇气;社会价值包括平等、自由、公义、友爱、共同福祉、关心人类整体福祉、容忍、守望相助。

因此,我国中小学德育应能借鉴香港的经验,强调人类的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面向世界,具有人类终极关怀的下一代。

(2)对德育目标和内容的逻辑结构作出适当的调整,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以个人为起点来构建“同心圆”的德育。

因为现代社会中,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问题。

人类的道德生活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综合系统,从德育目标来看,我们要坚守最低要求(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做人的基本原理和规范的教育,如诚实、守信、知礼、守法等。

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最高要求,就是体现国家民族的意志乃至追求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从内容体系看,回顾前面的分析,德育内容应按以下顺序:

个人与自己、与家庭、与国家及社会的关系,并依据这一关系网络自下而上、自低到高来构建现代德育内容。

总之,关注德育是时代的发展趋势,不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将德育列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应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培养下一代。

第3节德育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含义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它引导、培育和促进着学生品德的发展,因而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但是,两者是有区别的。

教师组织与领导的德育过程,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外在的重要条件,而不是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本身。

品德的发展过程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它有自己的规律。

这些品德发展的规律不是德育过程的规律,只是进行德育的依据。

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不同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前者是有目的的促进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而后者则是个体的思想品德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过程,二者属于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二者的主要区别如表1—1所示。

德育过程(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1.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实施属于教育活动的范畴

1.思想品德是人的素质的组成部其形成属于人的发展的范畴

2.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在外部影响作用下道德主体内部运动的过程

3.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外界教育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3.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德育主体与外界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图1-1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

一、德育过程的结构、基本矛盾及本质

(一)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诸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及其活动、受教育者及其活动、德育的内容及其方法。

德育过程并不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简单相加或机械凑合,而是通过教育者施教与受教育者受教的双边活动,使各要素按有机的关系结合在一起形成德育过程的结构,发挥教育功能。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与本质

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部个方面之间是对立统一的,从而构成了德育过程的多种矛盾。

主要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就是在这样的矛盾运动推动下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德育过程的本质为其基本矛盾所决定。

正是这一矛盾的特殊性质把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体育过程、美育过程等其他教育过程区别开来。

‘德育过程本质所要回答的是“德育过程究竟是什么”,它所揭示的是德育过程不同于其他过程的特有属性。

德育过程本质研究的主要观点如下:

1.造就道德主体或再生产道德主体说。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旨在促进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社会过程,其本质就是造就道德主体或再生产道德主体的过程。

2.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统一说。

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和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中形成思想道德主体的过程。

没有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就不成其为德育过程,而是单纯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没有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也难以发挥作用。

3.特殊精神生产说。

德育的对象是人及人的心灵,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质,触及的是人的灵魂和人的精神世界。

因此,德育过程是培养人的德性的精神生产过程。

4.社会传递与个体生成统一说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任务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有目的的思想品德的社会传递与个体思想道德生成相统一的过程。

从以上我国学者对德育过程本质的研究和论述

来看,虽然研究的视角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表述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大家共认的,那就是把德育过程看成是育德的过程,看做是社会道德的个体化或个体道德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在内外互化的过程中培育和生成受教育者良好德性品质和德性能力的过程。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和个体品德社会化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一个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这一直是德育过程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1.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角度进行研究。

认为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四个,即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心理内部矛盾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这种观点在我国颇为流行,为大多数学者所赞成。

2.从哲学层面进行研究。

认为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两个:

一是德育的内涵性规律;二是德育的外延性规律,实质是德育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维系社会生存发展而运行,促进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

3.从德育过程诸要素的矛盾性进行研究。

认为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四个,即德育过程的统一性、多端性规律;德育过程的实践性和社会性规律;德育过程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规律;德育过程的反复性和渐进性规律。

4.从对德育过程诸因素系统分析进行研究。

认为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至少有以下两个:

德育活动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相互制约规律;德育过程及其构成要素与社会历史条件相互制约规律。

综上所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