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new试题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0520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new试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new试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new试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new试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new试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new试题答案.docx

《《教育心理学》new试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new试题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new试题答案.docx

《教育心理学》new试题答案

考试题

(一)

考试科目名称:

《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2分)

1、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其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控制和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通过观测与所控制的条件相伴随的教育要素或教育现象变化的结果,来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2、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3、表征

表征(representation)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当有机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输入、编码、转换、存储和提取等)时,这些信息是以表征的形式在头脑中出现的。

表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客体。

同一事物,其表征的方式不同,对它的加工也不相同。

4、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5、教学信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

1、客观性原则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和其他科学一样,应该采取客观的研究方法。

因为人的心理现象是受外界条件制约的,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所以,我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根据人们的所作所为,才能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作出正确的判断。

 2、自变量

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3、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4、表征 5、自我效能感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科学心理学独立于1879年,而教育心理学诞生于1902-1903。

2、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桑代克,他于1902、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

3、认知心理学者安德森将知识的学习分为陈述型和程序型。

4、依据学习主体所得经验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5、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3个水平,即前习俗水平、_习俗水平____和_后习俗水平____。

   

6、对人类学习的解释有两大理论,即_科学主义_____和___人文主义__。

   

7、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由认知内驱力、___自我提高内驱力___和___附属内驱力___组成。

         

8、动机由需要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9、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人本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10、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三、简答题(20分,每小题5分)

1、联系实际说明如何激励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的,班杜拉是世界公认的社会学习理论专家,他

的社会学习理论包括两大部分:

一个是学习理论;一个是动机理论。

学习理论阐述了人类行为的形成,动机理论阐述了人类行为的控制与调节,自我效能感理论则是动机理论的核心。

他认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还受通过人的认知形成的对结果的期望的影响。

这里班杜拉的“期望”概念不同于传统的“期望”概念,传统的“期望”概念指的只是结果的期望,而班杜拉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期望是效能期望,即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不仅指出结果期望对人的行为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更强调了效能期望在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人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也知道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之后,并不一定去从事某种活动或某种行为,因为这还要受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所以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要想使学生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首先要了解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身行为成败的经验。

学生的亲身体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成功经验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历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不断地成功会使学生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境中去。

2、别人的替代性经验。

人类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自观察他人所获得的替代性经验,一个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做成了某件事或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就会想象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看到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同学遭到失败,觉得自己也不会有取得成功的希望,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3、他人的言语劝说。

这是凭借说服性建议、劝告、解释、引导等来改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

例如: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信心不足时,班主任可用“只要坚持下去,认真对待,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等话语来激励学生,使之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坚持完成相应的任务。

言语劝说因使用简便而成为一种常见的提高效能感的办法。

然而,这种方法缺乏经验基础因而不十分牢固,在形成效能期望方面的效果也是脆弱的。

4、学生的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对自我效能感形成与变化有着较大的影响。

例如:

焦虑过高的学生往往回低估自己的能力;疲劳和烦恼回是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成功时的积极情绪和失败时的消极情绪也会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发生变化;心情紧张过分激动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以上四种因素常常是综合起来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发生影响的,因而班主任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时也应综合加以考虑。

2、班级建设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班级建设工作中一项不容忽视的方面,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作,现在也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的关注。

班级建设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关键。

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学习者亲身经历的成败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成功的经验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固自我效能感。

那么如何在班级活动中经常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呢?

首先,制定班级活动目标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适当的目标,目标定的过高师生经过艰苦努力还达不到,就不会产生成功的体验,反之,目标过低,即使达到了目标,也不会使学生产生有能力感。

其次,要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让他们有亲历成功的机会。

例如:

学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知识竞赛、征文、板报等活动,班主任要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并在班级中推选出若干名有特长的学生对其他学生进行指导,总之有充分参与的机会才有亲历成功的可能。

再次,要多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才能的机会,人都有表达自己才能的欲望,充分满足这种愿望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

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不要包办代替,而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在班级内进行自由竞争,并且要给每个学生留下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例如:

班干部的竞选;利用班会、团会让学生上讲台来发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对班级开展的一些活动的设想,小结班级各项常规表现等等,通过让学生参与并体会成功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树立学习榜样,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提高。

观察学习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例如:

一个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能完成某项任务时,则认为自己通过努力也可完成同样的任务,并能受到班级同学的首肯。

从而可增强自我效能感。

在班级建设中,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目的是创造一种进行观察学习的环境,而活动内容上也是非常广泛的,如:

在学习的各阶段,可发动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期中、期末考试后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和方法;在制定班级公约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如何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等等。

在讨论与交流中学生即可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我效能感,也能从中学到别人的长处,还可以从他人的身上看到自己还没有发觉或发掘的潜能,这些都有助于培养自我效能感。

另外,在班级活动中,有意识地树立好的榜样是促进观察学习的又一手段,好的榜样不一定是指一个人也可是一件事,这里关键是班主任

要善于发现,敏感地抓住,及时地指出,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榜样的身上,从榜样中看到自己的潜能增强自我效能感

3、创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促进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提高。

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提高,专制而压抑的班级氛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久之则会破坏或降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提高,在班级氛围建设中,班主任应该相信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当粗暴训斥,也不要包办代替,而是要耐心做其思想工作,循循善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能讥讽更不能惩罚,而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启发学生一起来找发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对学生身上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要善于发现,及时肯定,给予鼓励和表扬。

总之,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提高。

4、班主任要不断使学生自觉进行自我强化以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使学生自觉地在班级活动中自我强化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又一关键,进行自我强化首先必须建立自我行为标准,然后根据设立的标准来评价、检查自己的行为及效果,当达到自己的标准或目标时,就自然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或增强自我效能感。

而如何建立适当的标准这对自我强化是非常关键的,标准过高经过努力后还达不到,反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标准过低,既不利于能力的发展,也无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因此要学会建立恰当的标准,关键在于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的自我观察,在这一方面,班主任要给学生以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建立适当的标准(目标)可以通过一步一步设立较近的具体的目标来达到,因为较近的具体的目标能使人较快地意识到自己的成功,从而产生自我效能感,如果目标太远大或太抽象,虽然取得一些进步,但是与之相比会显得微不足道或觉察不出来,结果是感到目标可望而不可及,从而使自己失望或失去耐心,降低自我效能感。

5、利用班主任自身独特的权威效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社会学和心理学都研究表明,对于权威,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将他们的指示、要求等付诸于实践。

而作为中学生来说模仿心理倾向突出,易受暗示心理更强,而且,他们尽管性格千差万别,但都对老师存在一种良好期待,期待自己的班主任有深厚的智慧、高尚的人格,可以引导他们不断向前。

在这种情形之下,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班主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班主任要不断汲取知识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知识渊博的人。

班主任的刻苦钻研往往有利于整个班级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并且,班主任如果有较高的权威,其博学的形象和不断追求自身完善的精神往往对学生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2)班主任要对后进生施以更多的爱心和耐心。

对后进生来说,他们往往既自卑又特别敏感,所以需要班主任给予更多的关心。

(3)班主任要利用好期望效应和鼓励性评价。

对学生而言,班主任的热切期望和热情鼓励所给予的动力作用是巨大的。

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学生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该学生就会认为自己能够变好从而产生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念;反之则会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观念,因为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权威,来自权威的看法,易为学生认同。

所以教师无意中反映出对学生的失望,甚至一个不经意的叹息,都会是他们失去进取心。

”显然,班主任作为班级权威所给予的期望和评价对学生班杜拉培养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实事求是,尽量多鼓励少批评以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2、根据皮亚杰的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应如何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⑴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⑵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⑶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⑷应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3、如何理解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改的积极影响与局限性?

积极影响:

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改中课程目标的变化、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的变革和评价体系的改革等发挥了重大作用。

局限性:

教师角色没有转变过来,还是高高在上的地位;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课内课外学习状态缺乏连贯性;教学过程中合作观念不足。

4、简述品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不同点:

(1)两者所附庸的对象不同。

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结构,思想品德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附庸。

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完全属于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完善,这里的人,是指不受时代、国家和种族限制的纯粹意义上的主体存在。

(2)两者的理论依据不同。

思想品德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医学和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理论作为其主要理论依据(3)两者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不同。

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对学生的学习、人际关系、自我和社会生活适应等各方面的教育为其主要内容和任务

(4)两者的工作原则不同。

思想品德教育坚持价值导向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则持“价值中立”的原则。

一致性:

(1)两者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

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品德教育和其他教育创造了条件。

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发挥着积极影响。

(2)两者所遵循的教育规律具有一致性。

无论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以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为其出发点,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螺旋上升教育规律,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3)两者的服务主体具有一致性。

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主体都是“学生”。

(4)两者在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一致性。

四、论述题(20分)

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争论由来已久。

请阐述当前教育心理学关于这一领域的新进展及现实意义。

五、论文题(30分)

考试题

(二)

  

一、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2分)

1、教育性原则 

教育的目的即培养“性格的道德力量”是核心,侧重兴趣,教师必须力图使其宣讲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2、因变量 

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

也称为反应变量,是研究者探讨的行为变量,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测量。

3、成就动机

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是在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个体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是人们渴望成功、避免失败的欲望倾向。

 4、中介

中介指在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两极之间起居间联系作用的环节

 5、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调整自己的动机与行动,以达到所预定的模式或目标的自我实现过程。

1、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3、学习的迁移

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迁移。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已经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

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或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

4、教学专长

教学专长是专家教师在教学领域具有的优于普通教师的杰出能力。

教学专长是教师在教育性教学中经过验证的能够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个人特征的总和。

 5、自我监控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在促成20世纪初期教育心理学诞生的众多心理学家中,三位美国心理学家的贡献最为卓著,他们是__杜威__、桑代克和__贾德___。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变量可分为_自变量____、因变量和__无关变量___。

3、动作技能形成的主要阶段有:

认知定向阶段、__联系形成阶段___和_自动化阶段____。

4、态度的结构要素是__认知成分___、情感成分和_行为成分____。

5、陈述性知识主要以_命题__或者图式表征,而程序性知识表征的最小单位是_产生式____。

6、联结主义者认为学习的实质是“_联结__”,格式塔学派则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顿悟__”。

7、问题解决的策略类型主要有___算法策略__和__启发式策略___这样两种。

8、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来的,他把人们的认知期待分为__结果期望__和_效能期望__。

9、奥苏贝尔将概念学习划分为上位学习、__下位___和__组合___。

10、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教学效能感、___专业精神__和__责任感___。

三、简述题(20分,每小题5分)

1、联系实际说明如何激励中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如果人们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受到选择。

例如,儿童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绩,他就有可能认真听课。

效能期望指的则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

(1)直接经验

(2)替代经验

(3)言语说服

(4)情绪的唤起

2.试述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在知识学习问题上的异同。

3.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有哪些重要主张?

⑴学习是运用认知策略加工信息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

学习是用一定方法对输入和输出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⑵学习是获得知识,并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过程假设为信息加工过程,运用策略加工的结果便会获得三类知识: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⑶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突破了行为主义仅从外部环境考察人的学习的思维模式,它从人的内部过程即中间变量入手,从人的体性的角度对感觉、知觉、表象和思维等认知环节进行研究,去提示人的学习心理发展的某些内在机制和具体过程。

⑷分析把握人的认知行为,提示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理解和说明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成为现代认知主义的主要思路。

4.你认为怎样才能比较有效地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准确把握对自身的评价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并从事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身的优势作出分析,看是否适合这个职业,倘感觉自己并不适合教师职业,那就应该选择放弃,而转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反之,则要面对现实,安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树立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这种信念的支持是解决职业倦怠心理的前提.

-二在工作中寻找快乐教师职业相对是一个较为自由的职业,每一节课从教学设

计到讲授,从作业批改到辅导都可以倾注自己的心血.倾注自己的创新,当自己讲授的一节课得到学生好评,当自己设计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感动时,当找学生谈话后学生进步了时,当看着一届一届的学生考入理想的学校时,我们难道不感到快乐吗?

难道没感觉到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的吗?

我们要学会感受快乐,感受教育成功后的喜悦.

三把带每一届学生的经历都看成一次新的开始教师的工作不是一种简单重复的劳动,而是富有创新的工作。

因为,我们每一届的学生基础不同,班级的环境不同,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就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大家要从教师职业的特点,认真对待每一届学生,重新修改教案,重新选择教法,只有这样你才不会感到单调和倦怠。

关于如何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的思考是本人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平和,耐心,宽容,坚持。

为了自己的事业。

为了自己的身体。

好好工作,好好做事。

把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作为自己追求的最朴素的目标,相信自己一定会获得成功。

四、论述题(20分).

新课改背景下为什么主张“认知学习的灵活性问题?

”试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角度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问题。

五、论文题(30分

 

参考答案:

考试题

(一)

一、名词解释

1、客观性原则:

 是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客观事实出发,如实地反映心理现象的本来面目,既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测。

2、自变量:

即客观刺激变量,是指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操纵、改变,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常见的自变量因素有外部刺激、被试的特点和环境因素等。

 

3、成就动机:

是在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个体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是人们渴望成功、避免失败的欲望倾向。

4、品德:

又称道德品质或品行。

它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5、心理健康:

是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生理健康是健康的前提,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基础。

6、自我效能感:

新行为主义者班杜拉提高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处理特定任务的主观评价。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努力程度。

7、意义学习:

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其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8、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是指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现有发展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9、认知方式:

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特征,又称认知风格。

认知方式不仅影响人的认知活动,而且影响人的社会行为。

10、专家型教师:

即有教学专长的教师,就是指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声调知识,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各种问题的教师。

二、填空 

1、1879;1902-03;2、桑代克;教育心理学;3、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4、接受学习,发现学习;5、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6、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7、自我提高内驱力,情感内驱力;8、需要,诱因;9、人本主义,认知主义;

10、参与性学习,替代性学习

三、简答题(答案略)

四、论述题(答案略)

考试题

(二)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

是心理学的一个基础学科分支。

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因变量:

也称为反应变量,是研究者探讨的行为变量,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测量。

3、学习动机:

是推动个体进行学习以达成一定目的的动力因素,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支持性条件。

4、先行组织者:

奥苏贝尔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并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5、学习的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都是学习迁移的典型反映。

6、强化:

在一种刺激情境中动物或人的某种反应后果能够使该反应出现的机率提高或降低的作用。

人的学习成绩和所获得的鼓励,包括物质的和语言的鼓励等称为强化物,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7、教学专长:

是一种具有反思性实践倾向的教学行为活动。

也就是指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敏锐洞察力。

8、自我监控:

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利用他人自我表现的暗示控制自己的自我表现。

有高度自我监控敏感的人,能够利用成熟的自我表现技巧达到在社会交往中操纵印象的目的。

 9、心理理论论:

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是继皮亚杰认知发展研究和元认知研究之后又一个探讨心理发展问题的崭新视角。

10、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