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分析与讨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0474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分析与讨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实验分析与讨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实验分析与讨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实验分析与讨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实验分析与讨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分析与讨论.docx

《实验分析与讨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分析与讨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分析与讨论.docx

实验分析与讨论

实验五雷诺实验

实验原理

        

 

实验分析与讨论

⒈流态判据为何采用无量纲参数,而不采用临界流速?

   雷诺在1883年以前的实验中,发现园管流动存在两种流态——层流和紊流,并且存在着层流转化为紊流的临界流速V’,V’与流体的粘性ν及园管的直径d有关,即

                                                         

(1)

因此从广义上看,V’不能作为流态转变的判据。

为了判别流态,雷诺对不同管径、不同粘性液体作了大量的实验,得出了用无量纲参数(vd/ν)作为管流流态的判据。

他不但深刻揭示了流态转变的规律,而且还为后人用无量纲化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树立了典范。

用无量纲分析的雷列法可得出与雷诺数结果相同的无量纲数。

可以认为式

(1)的函数关系能用指数的乘积来表示。

                                                      

(2)

其中K为某一无量纲系数。

(2)的量纲关系为

                                 (3)

从量纲和谐原理,得

L:

2α1+α2=1

T:

-α1=-1                           

联立求解得α1=1,α2=-1

将上述结果,代入式

(2),得

           或 

雷诺实验完成了K值的测定,以及是否为常数的验证。

结果得到K=2320。

于是,无量纲数vd/ν便成了适应于任何管径,任何牛顿流体的流态转变的判据。

由于雷诺的奉献,vd/ν定命为雷诺数。

随着量纲分析理论的完善,利用量纲分析得出无量纲参数,研究多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成了现今实验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⒉为何认为上临界雷诺数无实际意义,而采用下临界雷诺数作为层流与紊流的判据?

实测下临界雷诺数为多少?

根据实验测定,上临界雷诺数实测值在3000~5000范围内,与操作快慢,水箱的紊动度,外界干扰等密切相关。

有关学者做了大量实验,有的得12000,有的得20000,有的甚至得40000。

实际水流中,干扰总是存在的,故上临界雷诺数为不定值,无实际意义。

只有下临界雷诺数才可以作为判别流态的标准。

凡水流的雷诺数小于下临界雷诺数者必为层流。

一般实测下临界雷诺数为2100左右。

⒊雷诺实验得出的圆管流动下临界雷诺数2320,而目前一般教科书中介绍采用的下临界雷诺数是2000,原因何在?

   下临界雷诺数也并非与干扰绝对无关。

雷诺实验是在环境的干扰极小,实验前水箱中的水体经长时间的稳定情况下,经反复多次细心量测才得出的。

而后人的大量实验很难重复得出雷诺实验的准确数值,通常在2000~2300之间。

因此,从工程实用出发,教科书中介绍的园管下临界雷诺数一般是2000。

⒋试结合紊动机理实验的观察,分析由层流过渡到紊流的机理何在?

从紊动机理实验的观察可知,异重流(分层流)在剪切流动情况下,分界面由于扰动引发细微波动,并随剪切流速的增大,分界面上的波动增大,波峰变尖,以至于间断面破裂而形成一个个小旋涡。

使流体质点产生横向紊动。

正如在大风时,海面上波浪滔天,水气混掺的情况一样,这是高速的空气和静止的海水这两种流体的界面上,因剪切流动而引起的界面失稳的波动现象。

由于园管层流的流速按抛物线分布,过流断面上的流速梯度较大,而且因壁面上的流速恒为零。

相同管径下,如果平均流速越大则梯度越大,即层间的剪切流速越大,于是就容易产生紊动。

紊动机理实验所见的波动→破裂→旋涡→质点紊动等一系列现象,便是流态从层流转变为紊流的过程显示。

⒌分析层流和紊流在运动学特性和动力学特性方面各有何差异?

层流和紊流在运动学特性和动力学特性方面的差异如下表:

            运动学特性:

                   动力学特性:

层流:

 1.质点有律地作分层流动             1.流层间无质量传输

2.断面流速按抛物线分布             2.流层间无动量交换

3.运动要素无脉动现象                 3.单位质量的能量损失与流速的一次方成正比

紊流:

 1.质点互相混掺作无规则运动         1.流层间有质量传输

2.断面流速按指数规律分布           2.流层间存在动量交换

3.运动要素发生不规则的脉动现象     3.单位质量的能量损失与流速的(1.75~2)次方成正比

实验六文丘里流量计实验

实验原理

根据能量方程式和连续性方程式,可得不计阻力作用时的文氏管过水能力关系式

       

式中:

Δh为两断面测压管水头差。

由于阻力的存在,实际通过的流量Q恒小于Q’。

今引入一无量纲系数µ=Q/Q’(μ称为流量系数),对计算所得的流量值进行修正。

即                        

另,由水静力学基本方程可得气—水多管压差计的Δh为

实验分析与讨论

⒈本实验中,影响文丘里管流量系数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哪个因素最敏感?

对d2=0.7cm的管道而言,若因加工精度影响,误将(d2-0.01)cm值取代上述d2值时,本实验在最大流量下的μ值将变为多少?

由式

              

                            

可见本实验(水为流体)的μ值大小与Q、d1、d2、Δh有关。

其中d1、d2影响最敏感。

本实验中若文氏管d1 =1.4cm,d2=0.71cm,通常在切削加工中d1比d2测量方便,容易掌握好精度,d2不易测量准确,从而不可避免的要引起实验误差。

例如当最大流量时μ值为0.976,若d2的误差为-0.01cm,那么μ值将变为1.006,显然不合理。

⒉为什么计算流量Q’与实际流量Q不相等?

因为计算流量Q’是在不考虑水头损失情况下,即按理想液体推导的,而实际流体存在粘性必引起阻力损失,从而减小过流能力,Q

⒊试证气—水多管压差计(图6.4)有下列关系:

 

如图6.4所述,,

 

 

 

 

⒋试应用量纲分析法,阐明文丘里流量计的水力特性。

运用量纲分析法得到文丘里流量计的流量表达式,然后结合实验成果,便可进一步搞清流量计的量测特性。

对于平置文丘里管,影响ν1的因素有:

文氏管进口直径d1,喉径d2、流体的密度ρ、动力粘滞系数μ及两个断面间的压强差ΔP。

根据π定理有

 

从中选取三个基本量,分别为:

 

共有6个物理量,有3个基本物理量,可得3个无量纲π数,分别为:

 

根据量纲和谐原理,π1的量纲式为

 

分别有   L:

1=a1+b1-3c1

T:

0=-b1

M:

0=c1

联解得:

a1=1,b1=0,c1=0,则

 

同理

 

将各π值代入式

(1)得无量纲方程为

 

或写成

 

进而可得流量表达式为

                                            

(2)

(2)与不计损失时理论推导得到的

                                           (3) 

相似。

为计及损失对过流量的影响,实际流量在式(3)中引入流量系数µQ计算,变为

                                      (4)

比较

(2)、(4)两式可知,流量系数µQ与Re一定有关,又因为式(4)中d2/d1的函数关系并不一定代表了式

(2)中函数所应有的关系,故应通过实验搞清µQ与Re、d2/d1的相关性。

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对文丘里流量计流量系数的研究途径,只要搞清它与Re及d2/d1的关系就行了。

由实验所得在紊流过渡区的µQ~Re关系曲线(d2/d1为常数),可知µQ随Re 的增大而增大,因恒有μ<1,故若使实验的Re增大,µQ将渐趋向于某一小于1的常数。

另外,根据已有的很多实验资料分析,µQ与d1/d2也有关,不同的d1/d2值,可以得到不同的µQ~Re关系曲线,文丘里管通常使d1/d2=2。

所以实用上,对特定的文丘里管均需实验率定µQ~Re的关系,或者查用相同管径比时的经验曲线。

还有实用上较适宜于被测管道中的雷诺数Re>2×105,使µQ值接近于常数0.98。

流量系数µQ的上述关系,也正反映了文丘里流量计的水力特性。

⒌文氏管喉颈处容易产生真空,允许最大真空度为6~7mH2O。

工程中应用文氏管时,应检验其最大真空度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据你的实验成果,分析本实验流量计喉颈最大真空值为多少?

本实验若d1=1.4cm,d2=0.71cm,以管轴线高程为基准面,以水箱液面和喉道断面分别为1—1和2—2计算断面,立能量方程得

 

则                             

                             

                                 >0

                                 <-52.22cmH2O

即实验中最大流量时,文丘里管喉颈处真空度,而由本实验实测为60.5cmH2O。

进一步分析可知,若水箱水位高于管轴线4m左右时,实验中文丘里喉颈处的真空度可达7mH2O(参考能量方程实验解答六—4)。

 

七沿程水头损失实验

 一:

为什么压差计的水柱差就是沿程水头损失?

实验管道安装成向下倾斜,是否影响实验成果?

现以倾斜等径管道上装设的水银多管压差计为例(图7.3)说明(图中A—A为水平线):

如图示0—0为基准面,以1—1和2—2为计算断面,计算点在轴心处,设定,由能量方程可得

 

表明水银压差计的压差值即为沿程水头损失,且和倾角无关。

 二:

据实测m值判别本实验的流区。

(~)曲线的斜率m=1.0~1.8,即与成正比,表明流动为层流m=1.0、紊流光滑区和紊流过渡区(未达阻力平方区)。

 三:

实际工程中钢管中的流动,大多为光滑紊流或紊流过渡区,而水电站泄洪洞的流动,大多为紊流阻力平方区,其原因何在?

钢管的当量粗糙度一般为0.2mm,常温()下,经济流速300cm/s,若实用管径D=(20~100)cm,其,相应的=0.0002~0.001,由莫迪图知,流动均处在过渡区。

若需达到阻力平方区,那么相应的,流速应达到(5~9)m/s。

这样高速的有压管流在实际工程中非常少见。

而泄洪洞的当量粗糙度可达(1~9)mm,洞径一般为(2~3)m,过流速往往在(5~10)m/s以上,其大于,故一般均处于阻力平方区。

 四:

管道的当量粗糙度如何测得?

当量粗糙度的测量可用实验的同样方法测定及的值,然后用下式求解:

(1)考尔布鲁克公式 

      

(1)

迪图即是本式的图解。

(2)S·J公式 

      

(2)

(3)Barr公式 

      (3)

(3)式精度最高。

在反求时,

(2)式开方应取负号。

也可直接由关系在莫迪图上查得,进而得出当量粗糙度值。

 五:

本次实验结果与莫迪图吻合与否?

试分析其原因。

通常试验点所绘得的曲线处于光滑管区,本报告所列的试验值,也是如此。

但是,有的实验结果相应点落到了莫迪图中光滑管区的右下方。

对此必须认真分析。

如果由于误差所致,那么据下式分析 

    

d和Q的影响最大,Q有2%误差时,就有4%的误差,而d有2%误差时,可产生10%的误差。

Q的误差可经多次测量消除,而d值是以实验常数提供的,由仪器制作时测量给定,一般<1%。

如果排除这两方面的误差,实验结果仍出现异常,那么只能从细管的水力特性及其光洁度等方面作深入的分析研究。

还可以从减阻剂对水流减阻作用上作探讨,因为自动水泵供水时,会渗入少量油脂类高分子物质。

总之,这是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八)局部阻力实验

1、结合实验成果,分析比较突扩与突缩在相应条件下的局部损失大小关系。

由式                

 及    

表明影响局部阻力损失的因素是和,由于有

          突扩:

          突缩:

则有      

当        

或        

时,突然扩大的水头损失比相应突然收缩的要大。

在本实验最大流量Q下,突扩损失较突缩损失约大一倍,即。

接近于1时,突扩的水流形态接近于逐渐扩大管的流动,因而阻力损失显著减小。

   

2.结合流动演示仪的水力现象,分析局部阻力损失机理何在?

产生突扩与突缩局部阻力损失的主要部位在哪里?

怎样减小局部阻力损失?

流动演示仪I-VII型可显示突扩、突缩、渐扩、渐缩、分流、合流、阀道、绕流等三十余种内、外流的流动图谱。

据此对局部阻力损失的机理分析如下:

从显示的图谱可见,凡流道边界突变处,形成大小不一的旋涡区。

旋涡是产生损失的主要根源。

由于水质点的无规则运动和激烈的紊动,相互摩擦,便消耗了部分水体的自储能量。

另外,当这部分低能流体被主流的高能流体带走时,还须克服剪切流的速度梯度,经质点间的动能交换,达到流速的重新组合,这也损耗了部分能量。

这样就造成了局部阻力损失。

从流动仪可见,突扩段的旋涡主要发生在突扩断面以后,而且与扩大系数有关,扩大系数越大,旋涡区也越大,损失也越大,所以产生突扩局部阻力损失的主要部位在突扩断面的后部。

而突缩段的旋涡在收缩断面前后均有。

突缩前仅在死角区有小旋涡,且强度较小,而突缩的后部产生了紊动度较大的旋涡环区。

可见产生突缩水头损失的主要部位是在突缩断面后。

从以上分析知。

为了减小局部阻力损失,在设计变断面管道几何边界形状时应流线型化或尽量接近流线型,以避免旋涡的形成,或使旋涡区尽可能小。

如欲减小本实验管道的局部阻力,就应减小管径比以降低突扩段的旋涡区域;或把突缩进口的直角改为园角,以消除突缩断面后的旋涡环带,可使突缩局部阻力系数减小到原来的1/2~1/10。

突然收缩实验管道,使用年份长后,实测阻力系数减小,主要原因也在这里。

3.现备有一段长度及联接方式与调节阀(图5.1)相同,内径与实验管道相同的直管段,如何用两点法测量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两点法是测量局部阻力系数的简便有效办法。

它只需在被测流段(如阀门)前后的直管段长度大于(20~40)d的断面处,各布置一个测压点便可。

先测出整个被测流段上的总水头损失,有

 

式中:

—分别为两测点间互不干扰的各个局部阻力段的阻力损失;

—被测段的局部阻力损失;

—两测点间的沿程水头损失。

然后,把被测段(如阀门)换上一段长度及联接方法与被测段相同,内径与管道相同的直管段,再测出相同流量下的总水头损失,同样有

 

所以         

※4、实验测得突缩管在不同管径比时的局部阻力系数 如下:

序号

1

2

3

4

5

 

d2/d1

0.2

0.4

0.6

0.8

1.0

 

 

0.48

0.42

0.32

0.18

0

 

试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局部阻力系数的经验公式

(1)确定经验公式类型

现用差分判别法确定。

由实验数据求得等差相应的差分,其一、二级差分如下表

i

1

2

3

4

5

 

0.2

0.2

0.2

0.2

 

-0.06

-0.1

-0.04

-0.18

 

-0.04

-0.04

-0.04

 

 

 

 

 

 

 

 

 

 

二级差分为常数,故此经验公式类型为

                               

(1)

(2)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系数

令 

是实验值与经验公式计算值的偏差。

如用表示偏差的平方和,即

                              

(2)

为使为最小值,则必须满足

                  

于是式

(2)分别对、、求偏导可得

                              (3)

列表计算如下:

 

 

 

 

 

1

0.2

0.48

0.04

0.008

2

0.4

0.42

0.16

0.064

3

0.6

0.32

0.36

0.216

4

0.8

0.18

0.64

0.512

5

1.0

0

1.00

1.00

总和

 

 

 

 

 

 

 

 

 

1

0.0016

0.096

0.0192

2

0.0256

0.168

0.0672

3

0.130

0.192

0.115

4

0.410

0.144

0.115

5

1.00

0

0

总和

 

 

 

将上表中最后一行数据代入方程组(3),得到

                              (4)

解得

    ,,,代入式

(1)

于是得到突然收缩局部阻力系数的经验公式为

               

               或                                (5)

※5.试说明用理论分析法和经验法建立相关物理量间函数关系式的途径。

突扩局部阻力系数公式是由理论分析法得到的。

一般在具备理论分析条件时,函数式可直接由理论推演得,但有时条件不够,就要引入某些假定。

如在推导突扩局部阻力系数时,假定了“在突扩的环状面积上的动水压强按静水压强规律分布”。

引入这个假定的前提是有充分的实验依据,证明这个假定是合理的。

理论推导得出的公式,还需通过实验验证其正确性。

这是先理论分析后实验验证的一个过程。

经验公式有多种建立方法,突缩的局部阻力系数经验公式是在实验取得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数学分析得出的。

这是先实验后分析归纳的一个过程。

但通常的过程应是先理论分析(包括量纲分析等)后实验研究,最后进行分析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