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北段工程监理大纲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3045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33 大小:81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山北段工程监理大纲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鲁山北段工程监理大纲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鲁山北段工程监理大纲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鲁山北段工程监理大纲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鲁山北段工程监理大纲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山北段工程监理大纲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docx

《鲁山北段工程监理大纲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山北段工程监理大纲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docx(1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山北段工程监理大纲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docx

鲁山北段工程监理大纲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

1监理工程概况231

1.1工程概况231

1.2标段划分及主要工程量232

1.3对外交通条件232

1.4气象水文232

1.5地形、地质条件233

1.6工程建设物特性表237

2监理范围、目标和服务内容,监理依据239

2.1监理服务范围239

2.2监理服务期239

2.3监理控制目标239

2.4监理服务方式239

2.5监理服务内容239

2.6监理依据249

3监理机构设置(框图)、组成人员名单,监理人员岗位职责250

3.1现场监理机构设置(框图)250

3.2监理部人员组成名单252

3.3监理人员岗位职责254

4监理工作程序、方法和制度268

4.1监理工作程序268

4.2监理工作方法286

4.3监理工作制度286

5监理人员进场工作计划及月驻场时间(含保修期)293

6质量、资金、进度、安全控制目标和措施,文明施工监理措施295

6.1质量控制295

6.2资金控制306

6.3进度控制314

6.4安全监督321

6.5文明施工监督323

7水土保持监理措施325

7.1水保监理325

7.2环保监督措施327

8合同、信息管理工作内容、程序、措施328

8.1合同管理方案328

8.2信息管理方案337

9组织协调内容及措施345

9.1组织协调的工作内容345

9.2组织协调的依据345

9.3组织协调的原则345

9.4组织协调的措施346

9.5组织协调的主要方式346

9.6建设四方间的协调347

9.7现场与外界协调349

9.8技术分析协调349

9.9材料设备协调349

10监理工作重点与难点分析及对策350

10.1监理工作重点与难点分析350

10.2拟采取的对策351

11拟投入的监理设施、设备及配置计划355

12对本合同项目关键点和难点的理解和采取的措施357

12.1本合同项目关键点和难点的理解357

12.2拟采取质量控制措施357

12.2拟采取进度控制措施368

12.3拟采取投资控制措施368

12.4拟采取安全控制措施369

12.5黄河工程咨询监理有限责任公司竞标优势369

1监理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鲁山北段工程位于河南省鲁山县境内,总干渠桩号SH(3)11+963.1~SSH(3)19+707.0,全长7.74km。

鲁山北段起点设计桩号SH(3)11+963.1,大地坐标X=3737155.512,Y=499303.474,设计水位130.489m,终点桩号SH(3)19+707.0,大地坐标X=3743343.027,Y=502472.725(一度带坐标)。

设计水位130.191m,总设计水头差0.298m。

本渠段全长7.744km,全部为明渠段。

渠道设计水深7.0m,加大水深7.643~7.656m,设计底宽为22.5、25.0m共2种不同渠道设计底宽,渠道一级马道开口宽度58~61m,最大挖深15m,最大填高7.5m。

本渠段共有各类建筑物23座,其中:

渠渠交叉3座,左岸排水10座,公路桥5座,生产桥5座。

(1)渠道

渠道全挖方段长2.32km,半挖半填段长5.424km,分别占渠段总长的30%、70%。

渠道最大挖深约15.0m,最大填高7.5m左右。

沿线岩性以卵石、砾岩、粘土岩、砂岩、泥灰岩等为主,为土岩混合渠段。

本段总干渠设计流量320m3/s;加大流量380m3/s。

本段内渠底纵比降为1/26000。

本设计段一级马道以下采用单一边坡,坡比为2.0、2.5。

一级马道以上各级边坡一般按025或0.50递减,一级马道高程挖方段为渠道加大水位加1.5m(含路缘石高度)安全超高,左右岸相同。

一级马道以上每增高6m设二级、三级及三级以上马道,一级马道宽5m,兼作运行维护道路,以上各级马道宽2m。

填方或半挖半填渠段堤顶高程为渠道加大水位加1.0m(含路缘石0.15m)安全超高,受外水控制的渠段安全超高由计算确定。

堤顶宽5m,兼作运行维护道路,外坡坡比一级坡1.5~2.0,二级坡2.0~2.5。

(2)左排

总干渠与集水面积小于20km2河流交叉的左岸排水建筑物有10座,均为下排水(排水倒虹)。

排水倒虹吸管身均为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由进口斜管段、水平管段和出口斜管段三部分组成。

渠段管身规模最小为1孔1.5m×1.8m(宽×高),最大为2孔4.0m×4.0m(宽×高)。

管身长度主要取决于总干渠渠道横断面的底宽。

进、出口斜管的坡度除受地形条件制约、管身稳定要求外,出口斜管还考虑了携砂能力的需要,管子过陡,不利于泥沙随水流从管中携带出来。

因此进出口斜管坡度一般不陡于1:

5。

(3)渠渠交叉

渠渠交叉建筑物3座,分别是昭北干五支渠倒虹吸、昭北干斗八倒虹吸和昭北干斗六渡槽,设计流量为1.10、0.55、0.75m3/s。

2座灌渠倒虹吸均为单孔,孔径为1.5×1.8m(宽×高)。

昭北干斗六灌渠渡槽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矩形槽身,断面为1.5×1.4m(宽×高)跨径20×4+24m,共5跨,槽身下部支承结构采用独墩及单桩基础,桩柱直径均为1.2m。

(4)公路交叉

除以上交叉建筑物外,渠段与5条公路交叉,采用跨渠桥梁型式,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Ⅰ级2座,公路-Ⅱ级3座。

渠段与5座生产桥,采用跨渠桥梁型式,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Ⅱ级。

1.2标段划分及主要工程量

该项目主要工程线路不长,为一独立设计单元,无河渠交叉建筑物,仅有小型的左岸排水倒虹吸、渠渠交叉倒虹吸、公路桥工程等,较大的是渠渠交叉的渡槽工程,整个工程的施工需统一安排、统一布置,包括施工的总体布置、主体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导流方案的选择,特别是回填土方的平衡调配等,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不可分割,为一个施工标段。

工程安全监测、供电系统各为一个标段。

主要工程量:

土方开挖162.62万m3,石方开挖250.77万m3,土石方回填166.8万m3,砌石5.63万m3,砂石垫层12.52万m3,混凝土11.73万m3,钢筋及钢铰线0.68万t。

1.3对外交通条件

本工程交通条件较好,工程区与省道231相互交叉,还有县乡级公路与工程区或交叉或并行。

工程施工时可充分利用这一交通网络体系,沟通场内外交通联系。

1.4气象水文

本渠段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夏秋两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多东南风,炎热多雨;冬春两季受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干燥少雨。

根据段内鲁山站气温资料统计,渠段内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1月份平均气温1.1℃。

段内多年平均气温14.8℃,全年1月份温度最低,平均气温1.1℃;月平均最低气温-3.7℃,极端最低气温-16.7℃;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27.0℃;月平均最高气温31.6℃,极端最高气温43.3℃。

根据鲁山站资料统计,霜冻最早初日为10月21日,最晚终日为4月15日;地面稳定冻结初日为12月26日,稳定冻结终日为1月4日,历年月最大冻土深度为16cm;多年平均风速2m/s,最大风速21m/s。

本渠段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27.7mm,多年平均降水日数92.8d,降水年际变幅大;降水年内分配不均,65%~70%集中在6~9月汛期,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1.5地形、地质条件

鲁山北段工程区位于山前低丘、丘陵岗地和岗间冲积洼地。

山脉大体呈西北东南向。

地势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

具有多种地貌形态。

1)渠道

(1)鲁山北段设计总长度7.744km,具有多种地貌形态,其中一级地貌单元有两类,分别为丘陵和岗地,二级地貌单元有4个亚类,分别为硬质岩丘陵亚类、丘前坡洪积裙亚类、软岩岗地亚类和岗间冲积洼地亚类。

场区地势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

(2)本渠段在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图上位于华北准地台(Ⅰ)之黄淮海拗陷(Ⅰ2)的南部,新构造分区属豫皖隆起-拗陷区(Ⅲ)。

渠线近场区主要构造线方向以近东西向为主,断裂活动相对较弱,多为前第四纪断裂。

本渠段位于豫皖地震构造区,华北平原地震带内,构造线走向以北西为主,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强度小,频度低。

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

(3)沿线地表至渠底下5m范围内地层结构分为岩体、土岩体二个大类,四个亚类,根据地层结构等因素又分5个工程地质段。

本渠段以土、岩结体双层结构为主,占4个工程地质段,总长度5.037km,其余为岩体层状结构,占1个工程地质段。

(4)本渠段地下主要为潜水,局部具承压性。

地下含水层组分两个:

一是基岩孔隙裂隙岩溶含水层组,岩性主要为太古界片麻岩、上元古界震旦系石英砂岩及上第三系的砂岩、砾岩、泥灰岩等;二是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卵石、砂砾石、砂壤土和壤土中。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侧向迳流、灌溉及地表水(河、沟等)入渗补给,局部接受深层水越流补给,靠近河流地段汛期有河流入渗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侧向迳流、蒸发、人工开采及泉。

本段地下水位除受自然条件、降水和地表水控制外,人工开采影响也极大。

(5)本渠段地下水化学类型均为HCO3-Ca型;矿化度均小于1g/L,属淡水;pH值为7.0~7.47,均属中性水;总硬度一般为16.59~25.11H°,属微硬~硬水。

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6)本渠段内分布的膨胀岩土主要为上第三系洛阳组(N1L)粘土岩和第四系中更新统粉质粘土(dlplQ2)。

上第三系膨胀岩的分布长度为6.467km,占本渠段长度的83.5%,第四系膨胀土的分布长度约2.36km,占本渠段长度的30.5%。

上第三系软岩有4段,均具弱膨胀性,分布长度6.467km。

膨胀土有1段,长2.36km,具弱膨胀性。

粘土岩多具膨胀性,且以弱膨胀为主,次为中等,局部为强;粉质粘土一般具弱膨胀潜势。

膨胀岩土的膨胀潜势在空间分布上的随机性较大,表明其膨胀性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不均匀性。

上第三系膨胀岩网状裂隙较发育,部分渠段尚存在层间结构面和软弱夹层等软弱结构面,使其抗剪强度低或较低,耐崩解性很低,渠道通过处,严重影响渠坡的稳定,建议采用换填土、土性改良或隔水保湿等处理措施。

(7)第四系碎石具强透水性,上第三系砂岩、砾岩、泥灰岩多具中等透水性,局部具强透水性。

渠道在经过上述岩性区时存在渗漏问题。

根据各类不同透水性岩土层的分布,认为可能形成中等以上渗漏的渠段长度5.694km,且以侧渗为主。

建议对渠道进行防渗衬砌处理。

桩号SH(3)12+350~SH(3)16+400、SH(3)17+700~SH(3)18+780的砂砾岩、砂岩、碎石层,地下水较丰富,施工排水量相对较大,建议采用适当的降排水措施。

另外,局部段存在浸没及次生盐碱化问题。

(8)渠道主要物理地质现象为冲沟和崩塌。

冲沟不甚发育,主要分布在鲁山坡上。

在鲁山坡、辛集丘陵处,岩性软硬不均,距渠线不远处发现有小型滑坡或坍滑体。

2)建筑物

本渠段建筑物均为中小型工程,建筑物类别有左岸排水建筑物、渠渠交叉建筑物、公路桥三类。

(1)左岸排水建筑物

本渠段左岸排水建筑物共10座,建筑物型式皆为排水倒虹吸。

各场区地质结构均为土岩双层结构,上部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下部为上第三系中新统洛阳组(N1L)泥灰岩、粘土岩、砂岩、砾岩、砂砾岩,其中张家沟、三叉沟、七号沟、八号沟、张村沟建筑物下部揭露片麻岩(Arth)。

建筑物基础一般置于上第三系泥灰岩、粘土岩、砂岩、砂砾岩和太古界太华群片麻岩(Arth)中,其承载力标准值为fk=300~400kPa、作为基础持力层其强度可满足要求。

但粘土岩、泥灰岩一般具弱~中等膨胀潜势,施工时应考虑岩体膨胀性对建筑物的影响,建基面应预留保护层。

施工开挖临时边坡高度较大的建议采用多级边坡,坡率:

土层1: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