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外诗歌鉴赏 能力快速提升20题精讲精练含答案1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0176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课外诗歌鉴赏 能力快速提升20题精讲精练含答案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课外诗歌鉴赏 能力快速提升20题精讲精练含答案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课外诗歌鉴赏 能力快速提升20题精讲精练含答案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课外诗歌鉴赏 能力快速提升20题精讲精练含答案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课外诗歌鉴赏 能力快速提升20题精讲精练含答案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课外诗歌鉴赏 能力快速提升20题精讲精练含答案12.docx

《中考语文课外诗歌鉴赏 能力快速提升20题精讲精练含答案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课外诗歌鉴赏 能力快速提升20题精讲精练含答案1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课外诗歌鉴赏 能力快速提升20题精讲精练含答案12.docx

中考语文课外诗歌鉴赏能力快速提升20题精讲精练含答案12

中考语文课外诗歌鉴赏能力快速提升20题(精讲精练含答案)

1.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②明驿墙。

因思杜陵③梦,凫④雁满回塘。

【注】①[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档。

②[枳花]枳树开的花,多为白色。

③[杜陵]这里指长安。

④[凫(fú)]野鸭。

下面诗句中,与“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表达的情感不相同的是哪一项?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做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虞美人 梳楼

[宋]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

春在溟濛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

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阑干。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注释】①溟濛(míng méng):

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

②忒(tuī):

太。

(1)这首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思归念远之情,请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早秋①

许浑(唐)

遥夜泛清瑟②,西风生翠萝③. 残萤委④玉露,早雁拂银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⑤.【注】①作者屡遭挫折,仕途无望,为了表达内心感受,写下这首诗。

②遥夜:

长夜。

泛:

漂浮

貌。

 清瑟:

清凉寒冷。

③翠萝:

翠绿的草地。

④委:

又作“椟”,委身,托身之义。

玉露:

晶莹 的露珠。

⑤烟波,雾霭苍茫的水面。

(1)颔联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早秋图景?

请发挥合理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

(2)本诗表达的情感与刘禹锡的《秋词》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即 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这首诗首联上下两句的“暖”“晴”两字,体现了诗人炼字的功夫,请简要分析。

(2)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⑴ 画线诗句中“____”和“____”两字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山居环境的___的特点

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 定林①所居

[宋]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

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杖依山坐,          

溪鸟山花共我闲。

二月四日作②

[宋]陆游

早春风力已轻柔,

瓦雪消残玉满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

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①定林:

地名,为名胜之地。

②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         、         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              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

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体分析。

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茶 

元稹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①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②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注释】①碾:

茶碾。

唐代时茶为茶饼,需用茶碾碾碎。

后句“罗”为筛茶用具。

②铫(diào):

煎茶器具。

(1)本诗俗称“宝塔诗”,说说它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

(2)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香叶,嫩芽”展现茶叶的芬芳与质地,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B.第三行说明茶与诗客、僧人天生有缘,赞美茶的高雅和禅韵。

C.四、五两行描绘煎茶过程,系列色彩词语传递华而不奢之感。

D.第六行“邀”“命”两字视茶如人,表达醉赏四季美景之闲。

8.泛吴淞江

 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惟有鹭鸶①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释】①鹭鸶:

白鹭,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1)诗中“______”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______”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溪上遇雨(其二)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1)试分析诗歌第一句中“衔”字的表达效果。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这首诗歌咏夏雨,令人欣喜,富有生活情趣。

B.全诗描绘了一幅雨势迅猛、雨脚不定的夏雨图。

C.用“忽惊”“却是”进行转折,准确地写出了骤雨过后夕阳晚照的美景。

D.在结构上,诗歌分别从“前山”和“溪上”两处着笔,让景物既有时间上的变化,又有空间上的对比,使得全诗错落有致。

10.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乙卯重五①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②,艾束著危冠③。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①乙卯:

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

重五: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

②棕包分两髻:

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

③艾束著危冠:

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1)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了端午节的什么习俗?

(2)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诗人“笑”的原因。

11.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特别标明“求”、“访”二字,用词精当,富于意味,耐人寻味。

B.“虚”字只轻轻一点,却使人们对文帝的重贤姿态即刻产生了怀疑。

C.末句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点破主旨,直抒胸臆,怒斥文帝。

D.诗作讽汉文帝其实是讽刺唐朝皇帝,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请体会第三句中“可怜”一词的含义和效果。

12.阅读下面古词,完成下列各题。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

呼儿吹笛跨牛归。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首联写出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

B.颔联描写了天气晴朗、云雾完全消散的景象。

C.颈联描写了一幅黄鹂轻语、紫燕翻飞的生机盎然的图景。

D.全诗描写了作者郊游时的所见所闻。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态。

B.诗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寒夜元·揭傒斯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①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注】①虚馆:

寂静的馆舍

(1)有人认为“疏星冻霜空”中的“冻”字用得特别精妙,请品析其妙处。

答:

__________

(2)“时闻一叶落”一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

__________

14.山行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

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

就打算回去。

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角度品味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

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15.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

①社肉:

祭祀时所供之肉。

最后一句“红蜻蛉伴绿螳螂”中“伴”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梅从山下过溪来”的画面。

(2)自选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17.襄邑道中①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②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③

【注释】①这首诗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②榆堤:

即指汴河之堤,当时种满榆树。

③俱东:

指一起向东。

俱,一起。

赏析“飞花两岸照船红”这句诗中“飞”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

(一)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本诗的体裁是____,所押韵是____,韵脚是_____ 。

(2)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

(二)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便要还家()

(2)此中人语云()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前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答:

                 

19.诗歌鉴赏。

【甲】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注释】:

①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这首词正是词人在此时书于造口壁的。

“盏南渡之初,虏人(金人)追隆佑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因此起兴。

(1)【甲】【乙】两词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

(2)请谈谈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理解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答:

______。

20.清平乐①

李煜

别来春半②,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③,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①此词作于乾德四年,李煜弟李从善入宋不得归。

他思弟深苦,遂作此词。

②春半:

即半春,春天的一半。

③凭,依据,依靠。

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1)上阕词人用“     ”一字道出“柔肠断”的缘由,用“     ”一字表现愁绪烦扰的情态。

 

(2)“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春草”比喻“离恨”妙在何处?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

D

【小题2】

“明”有照亮的意思,以白色的枳花照亮驿墙,反衬天色的暗,点明了早行。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诗句分析,“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不舍,ABC项均有此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关心、担忧和牵挂之情。

D项符合题意,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字的分析理解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就本题而言,“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有照亮的意思,以白色的枳花照亮驿墙,反衬天色的暗,点明了早行。

2.【答案】

(1)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掌握。

作答时,在正确翻译诗句的前提下,抓住景物的特点分析即可。

前两句的意思是柳丝丝,雨丝丝,烟云笼罩着春天,呈现出迷蒙缥缈的春日景象。

(2)本题重点考查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丝丝杨柳丝丝雨”一句写春雨的连绵不绝与杨柳的杂品娜柔美。

春雨易伤旅人,而杨柳则更能引发别离之愁。

春雨连绵,杨梆柔展,此情此景让远离乡关的词人触景伤情、悄不自禁。

答案:

(1)词人描绘了弥漫烟雾中的绵绵细雨,如丝杨柳,呈现出一派迷蒙缥缈的春日景象。

(2)

示例1:

“丝丝杨柳丝丝雨”一句写春雨的连绵不绝与杨柳的杂品娜柔美。

春雨易伤旅人,而杨柳则更能引发别离之愁。

(春雨连绵,杨梆柔展,此情此景让远离乡关的词人触景伤情、悄不自禁。

示例2: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写词人心头的乡愁,小楼都装不下了,以至于几次三番飞将出去寻找归乡之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乡愁之浓重、思归之执着与痴迷。

示例3: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写词人远离家乡,乡愁情切。

连天帝都起怜悯之心。

可见相思之苦;而借“花”消愁,结果自然也只能是“愁更愁”。

示例4:

“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写海棠红艳,春意浓重,以乐景衬哀情,突出离乡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苦。

示例5:

“才卷珠帘却又、晚风寒”,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寒森森的晚风,此句以环境的清冷,映衬思乡之忧伤。

译文:

柳丝丝,雨丝丝,烟云笼罩着春天。

楼儿太小,藏不住无穷的愁怨。

多少次我跟浮云一道飞起,去寻找那归乡的行船。

上天怜悯远离故乡的游子,送来姹紫嫣红的春花,好将乡思消遣。

那红艳艳的海棠,正紧靠着绿色的栏杆。

我刚刚卷起珠帘,晚风乍起,却又送来凄寒!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他乡凄迷心境的词。

蒋捷这首词,字字锤炼,用句精巧,但也平淡,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做好本题需要对平时所学的诗歌内容了如指掌,能够对诗歌的重点词进行赏析,对诗歌的思想情感能够把握清楚。

3.【答案】

(1)本题考查再现诗中画面的能力。

作答时,需细读诗句,然后正确翻译,结合合理的想象,紧扣诗中景物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本诗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因为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无奈和感伤之间,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表现了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据此分析可作答。

答案:

(1)示例:

清冷的秋夜,丝丝凉风掠过,倍感寒意。

几只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沾满白露的野草上;清秋的拂晓,抬头仰望天空,一行大雁掠过星光淡淡的银河。

(能扣住诗句意象翻译,并有适当合理的想象即可,酌情考虑)

(2)《早秋》“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隐隐透露出诗人因仕途无望、终老江边的无奈、哀伤之情;《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则表达诗人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豪情壮志。

译文

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青萝轻拂好象有西风飕飕而生。

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

高大的树木拂晓看来尚未凋零,阳光下遥望远山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子有一叶落而知岁暮之句;我悟到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情。

【解析】

这是一首写早秋景色的咏物诗。

诗人以清丽的笔调描绘了遥夜、清瑟、西风、翠萝、残萤、玉露、早雁、远山、落叶等初秋景色。

在描绘过程中,诗人从听觉及视觉的高低远近着笔,落笔细致,层次清楚。

无论写景还是用典,都贴切自然,紧扣“早秋”这一主题。

4.【答案】

(1)本题考查赏析炼字。

本诗前两句的意思是幽曲径道上长满了浓密柔软的青草,朗朗晴空下的山上花儿开得更显繁密。

因为暖,所以才会草如积。

因为睛,所以才会花更繁。

一个暖字,描绘了小路温暖和煦的景象。

一个晴字写出了天气晴好,阳光明媚的景象。

(2)此题考查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解答时要抓住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的意思是:

回来后说给大家听,都猜想是不是武陵源。

“武陵源”是指陶渊明所写“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这里把山村和世外桃源相比,写出了山村的风景优美、人们生活安适,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答案:

(1)“暖”字不仅描绘出小径上春意融融、温煦和暖的景象,也揭示了“草如积”的原因;“晴”字写出了山上天气晴好、阳光明媚的景象,正因为阳光朗照,所以春花才开得格外繁盛。

(2)运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世外桃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山村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译文:

幽曲径道上长满了浓密柔软的青草,朗朗晴空下的山上花儿开得更显繁密。

不管到处都有那一川碧水,站在高高的山上望到下面数个村落。

安静休息之时鸡报鸣时值正午,在广阔的地方听到狗吠也就到了黄昏。

回来后说给大家听,都猜想是不是武陵源。

【解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写景,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5.【答案】

(1)遍 稀 幽静  

(2)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及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关键字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从诗歌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关键字,并结合具体语境,体会关键字体现的诗歌意境。

画线诗句“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中“遍”和“稀”两字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山居环境的幽静的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根据诗中的景、物、意象来揣摩诗人的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来体会;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之后的生活,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及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6.【答案】【小题1】

蜿蜒曲折(弯曲) 高 轻柔之风(飞蝶鸣鸠)

【小题2】

示例:

《定林所居》中“闲”字写出了诗人纵享山水的闲适自得之情,而陆游《二月四日作》中“闲”字很好地写出了诗人因落职闲居而失意苦闷的愁绪。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作答。

结合诗歌内容,《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蜿蜒曲折(弯曲)、高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轻柔之风(飞蝶鸣鸠)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

本题考查重点词句在诗歌中的作用和品味关键字词的能力。

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解答时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词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

《定林所居》中“闲”字写出了诗人纵享山水的闲适自得之情,而陆游《二月四日作》中“闲”字很好地写出了诗人因落职闲居而失意苦闷的愁绪。

7.【答案】D

【解析】

(1)本題考查学生对于诗歌形象分析概括的能力。

本诗“自上而下,字数逐渐递增”是“双宝塔”结构,也就是“单字起,向下分两句,分别逐层递增一字“;另外,既然称为诗歌,那韵脚押了“茶”的“a”韵,朗朗上口、音节和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D项“表达醉赏四季美景之闲”错误,非“四季”。

故选:

D。

答案:

(1)①从第一行到第七行字数逐句递增②从第二行开始前后句对仗(词性、结构、字数)③整体呈宝塔形状④每一行句尾字均押韵。

(2)D  

译文:

茶,分为清香的叶和细嫩的芽;诗人喜欢茶的高雅,僧家看重茶的脱俗;烹茶时用精致的茶碾和细密的红纱茶筛;煎出柔和美丽的黄色,再小心的撇去茶末;深夜泡上一杯可与明月对饮,早上泡上一杯可以笑看朝霞;从很久之前人们就在饮茶,茶不仅能提神醒脑,消除疲倦,还能缓解酒醉,实乃佳品。

一字至七字诗,俗称宝塔诗,在中国古代诗中较为少见。

元稹茶诗《一字至七字诗•茶》,从古诗形式上可看出,是一首典型的宝塔茶诗,后人又称为“宝塔诗茶”。

这首唐代茶诗,具有形式美、韵律美、意蕴美,在诸多的咏茶诗中别具一格,精巧玲珑,堪称一绝。

在形式上,全诗巧用汉字形体,搭造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令人耳目一新。

在韵律上,全部押的是险韵,一气呵成,展现了高超的驾驭文字的功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