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模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9935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模板.docx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模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模板.docx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模板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016年江苏考试说明】

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基础知识梳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广大干群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左倾错误,而当时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

(3)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4)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为全会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

2.标志: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经济方针:

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转折;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二、经济体制改革

1.概念:

(1)内容: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2)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根本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4)根本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②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①试点:

1978年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②推广:

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土地的经营方式,由集体经营变为个体经营,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改为按劳分配。

③深化:

政治上,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性质:

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

(4)作用:

①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分配中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②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

③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以1992年十四大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1)原因:

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经济缺乏活力;

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

(2)时间:

1984年以后。

(3)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4)措施:

①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④产权制度,十四大以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核心内容就是把企业推向市场。

(5)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地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期。

①国际: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②国内:

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过程:

(1)提出: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姓“资”姓“社”的标准、判断是非的的三个“有利于”等问题,并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目标确立:

1992年10月十四大,明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奠定框架: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4)进一步完善:

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5)基本建立:

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商品资源实现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制基本建立。

3.意义: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江苏省考试说明】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基础知识梳理】

1.概述:

(1)目的:

扩大外贸、吸引外资、学习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2)实质: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3)基础: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社会主义国家。

(4)原则: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平等互利原则。

2.经济特区的创办:

(1)创办:

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②1988年,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点:

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特殊的经济优惠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①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③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3)影响:

①经济特区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②特区的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窗口”。

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3.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设立:

1985~1992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从而形成了沿海经济开发地带。

②意义:

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产生深远影响。

(3)经济技术开发区

①设立:

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②特点:

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4.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条件:

上海雄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独特地理优势和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等。

(2)时间: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

(3)目的:

①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②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4)意义:

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①80年代:

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地;

②90年代:

以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为重点;

③21世纪: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2)内容: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3)特点:

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成就;对外开放使中国改变了长期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促进了大量外国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促使中国的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大大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课堂训练】

1.根据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

三者共同之处是(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2.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

“田福堂太痛苦了:

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田福堂感到痛苦的“散伙”实质上是(  )

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B.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建

C.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                    D.中国农民面对现实的创举

3.下面是两幅新中国宣传农村的海报,从中可以看出(  )

A.都基于土地所有制形式上的根本变革B.农民生活水平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C.都是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有益探索        D.都对未来农村建设规划了美好蓝图

4.下图为中国1953~1999年部分经济周期GDP年平均增长率及振幅(周期内年增长率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变化图。

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A.一五计划期间轻工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稳定增长

C.改革开放促使GDP年平均增长率连续攀升D.市场机制逐步成长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稳定度

5.1980年,北京市工商局为李桂仙创办悦宾饭店颁发了中国第一份个体餐饮营业执照。

美国合众社记者尤步乐在报道中写道:

“在共产党中国的心脏,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重新焕发生机

B.发展私营工商业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格局形成

D.非公有制经济在繁荣社会经济方面的作用得到认可

6.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下图是1983年9月该刊的封面人物:

邓小平。

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  )

A.抛弃“左”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    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7.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  )

A.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8.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国有企业改革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由此可见国有企业改革(  )

A.要改变企业的所有制结构                    B.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C.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                D.目标是建立西方自由企业制度

9.邓小平说:

“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这一讲话(  )

A.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    B.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C.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是为九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扫除阻力

10.198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

”这些形式不同的责任制“不要变动”的原因是(  )

A.引导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        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权高度集中        D.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11.“小平同志晚年提出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思想,特别是他一九九二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着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南方谈话澄清的重大问题是(  )

A.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D.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12.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村土地经营的新办法,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B.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C.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13.下图反映了中国市场化指数的变化情况。

图中1992—1997年我国市场化指数迅速提高,这主要得益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公有制主体地位得到改变

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D.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下列两图所示地区采取的同步开放举措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设置特别行政区

C.成立自由贸易区                                    D.开辟经济开放区

15.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

“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

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

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

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

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16.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加拿大国际友人的谈话中,谈到了“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

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主张(  )

A.有利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B.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D.推动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17.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

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黄石、武汉、岳阳、重庆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

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B.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

C.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    D.标志着我国开放体系初步形成

18.1984年,邓小平指出: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为扩大开放,中国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可以划出一个有明确地域界线的区域,实行类似特区的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项目,开发新产品,兴办新企业。

同时,促进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优化经济结构,带动各自腹地经济的发展……”。

材料中的“区域”是(  )

A.特别行政区                                            B.民族自治区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浦东新区

20.据江苏省统计局权威数据统计:

江苏对外贸易从1974年出口0.77亿美元起步,到1996年出口超100亿美元,用了近23年;从出口超100亿美元,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

江苏外贸出口4年就达到第二个百亿美元的主要原因是(  )

A.南通等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

C.浦东开放带来的辐射效应                    D.中国加入WTO促进经济发展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

——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材料二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十二条》,肯定了农村集市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1962年中共中央发出《农业六十条》等指示,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

……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覆盖的范围中,农村是计划较薄弱的环节,在“大集体”下存在着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

……当我国开始启动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时,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必定成为改革的先导。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自由市场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陈云指出,“必须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大、各地情况不一样这个事实”,要求中央对地方、地方对工商企业的权力“集中不能过分”,“中央不可能包揽全国的事情,所以应当有适当的分权”,“扩大地方的职权是完全必要的”“有些企业的管理权要下放,财务要下放,利润也要下放”。

他的这些主张,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的肯定,委托他主持制定改进经营管理体制的具体实施方案。

他亲自代国务院起草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等三个文件,在全国实施。

这些措施的提出和实行,对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人民网《陈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卓越贡献》

材料四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人为构建起来的一种体制。

政府是这一体制的构建者,也是计划者,因此,政府是整个体制的主体。

……一方面,政府必然又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保护者,政府为了确保自身意志得以实现,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另一方面,政府必然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者,只有政府的自觉革命,才可能推动这一体制的改革。

——赵凌云《1949—2008年间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生、演变与转变的内生逻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促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因素。

(4分)

(2)有人提出以下观点:

“正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决定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可改革性’,也决定了1979年以来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

”运用材料二、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9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20字左右)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只是适用于特别行政区,故A项错误;三者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故B项正确;“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只是适用于民族自治区,故C项错误;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但是在行政上不具有自主权,故D项错误。

2.【答案】D【解析】农业合作化运动是经营方式的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仍然是国家所有,故A项错误;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B项错误;材料显示对以前生产组织形式眷恋,不是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故C项错误;“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说明农民对现实改革无奈之举,故D项正确。

3.【答案】D【解析】左图是人民公社,下图是改革开放后,两者都是土地公有制,与“根本变革”不符,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与“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不符,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与“有益探索”不符,故C项错误;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建立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美好蓝图”与图片中的繁荣场景相符,故D项正确。

4.【答案】D【解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非轻工业,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稳定增长,与材料中1958-1962年“振幅”最高不符,故B项错误;连续攀升,与材料中“1987-1990年”增长率低不符,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逐步成长,与材料中后两三个时段的数据相符,故D项正确。

5.【答案】D【解析】个体餐饮业不属于民族工业,故A项错误;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国营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故B项错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格局形成于21世纪初,故C项错误;从题干“北京市工商局为李桂仙创办悦宾饭店颁发了中国第一份个体餐饮营业执照”,可以看出个体经济的作用得到认可,故D项正确。

6.【答案】A【解析】据图片中“BanishingMao’sGhost”信息,意为打破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打破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伟大的历史转折,因此1983年中国的热点问题是改革开放,故A项正确;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而不是“1983年9月”,故B项错误;1992年,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1983年9月”,故C项错误;1990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7.【答案】D【解析】1990年公有制占56.1%,依然是主体,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图表中集体经济的比例从23.3%上升到33.1%,城乡个体经济从0.47%上升到4.72%,其他经济从0.03%上升到6.08%,说明改革的十年,成效显著,故D项正确。

8.【答案】C【解析】国有企业改革仍然坚持公有制主导地位,没有改变所有制结构,故A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国有企业改革要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故C项正确;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西方自由企业制度有本质区别,故D项错误。

_

9.【答案】B【解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故A项错误;1984年以后,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