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9786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2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docx

《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docx

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

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

摘要

近代以来,关内向东北移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可谓“全部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它对东北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因而,东北移民问题,历来是人口史、社会史领域一个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

关于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初即已发端,历经一个世纪,其间虽不乏高质量的成果问世,但与其他地区的移民史相比,近代东北移民史的研究仍十分薄弱,研究成果不多,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专门论述东北移民政策演变的作品。

因此,本文就选择了晚晴与奉系军阀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这一课题展开了研究。

论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晚清时期东北地区移民概况。

包括晚清时期东北移民问题的起源,晚清时期对东北移民政策的形成及原因分析等,对晚清东北移民问题的宏观层面做一总体把握。

第二部分,晚清时期对东北移民政策产生的影响。

主要涉及东三省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等诸多方面。

第三部分,奉系军阀时期对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调整。

包括内地移民状况、外来移民状况及移民政策调整的原因分析。

第四部分、奉系军阀时期东北移民政策产生的影响。

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入手,对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移民问题进行总体整理和研究。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概括。

关键词:

晚晴;奉系军阀;东北移民;移民政策

 

TheevolutionofnortheastimmigrationpolicyintheperiodoflateQingDynastyandManchurianwarlord(1840-1929)

Abstract

Inmoderntimes,theturninwardnortheastimmigrationisoneofthelargestpopulationmovementsinthehistoryofChina,describedas"allthemodernhistoryoftheunprecedentedlarge-scale,hugeandfar-reachingimpactonthehistoricalprocessofitsnortheasternregion.Thus,thenortheastimmigrationissuehasalwaysbeenthehistoryofthepopulation,asnoteworthymajorissuesinthefieldofsocialhistory.Onthenortheastoftheimmigrationissueasearlyasthebeginningofthe20thcenturybeingtheoriginator,afteracentury,theadventofthemeantimealthoughthereisnolackofhigh-qualityresults,butresearchintothehistoryoftheModernNortheastimmigrationisstillveryweakcomparedtootherpartsoftheimmigrationhistoryofresearchresultssmall,yetdevotedtotheevolutionofnortheastimmigrationpolicyworks.Therefore,wechosereachingwarlordsperiod(1840-1929)theevolutionoftheimmigrationpolicyofthenortheasternregionofthissubjectcarriedoutresearch.

Thepaperisdividedintofourparts:

thefirstpartofthelateQingDynastyinNortheastChinaImmigrationOverview.IncludingtheoriginofthenortheastofimmigrantsofthelateQingDynasty,lateQingDynastytotheformationofthenortheastimmigrationpolicyandthereasonsforanalysis,doanoverallgraspofthemacrolevelofthenortheastoftheimmigrationissueinthelateQingDynasty.ThesecondpartshowsthattheimpactofthelateQingDynastyintheNortheastimmigrationpolicy.MainlyrelatedtotheNortheastwiththeMainlandstrengthenpolitical,economicandculturalties,theNortheastregion'seconomic,social,andculturaldevelopmentandmanyotheraspects.ThethirdpartshowsthatduringthewarlordsImmigrationPolicyinNortheastChina,includingmainlandimmigrationstatus,immigrantsandimmigrationpolicyadjustment.Thefourthpartclaimstheimpactofthewarlordsduringthenortheastofimmigrationpolicy.Startfromthe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andsociallife,overallcollationandresearchnortheastquestionofimmigrationinthisperiod.Theconclusionsummarizesthefulltext.

Keywords:

ThelateQingDynasty;Manchurianwarlord;Northeastimmigration;Immigrationpolicy

目录

引言1

一、晚清时期东北地区移民概况2

(一)晚清时期东北移民问题的起源2

1.明清之际东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互动2

2.内陆部分地区灾民的流动趋向2

(二)清政府有关东北移民政策的形成及分析3

1.严厉的禁关政策4

2.禁关政策的松动6

3.移民政策的形成8

二、晚清时期对东北移民政策产生的影响11

(一)东北地区与内地联系的加强11

(二)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12

1.移民与东北农业的进步12

2.移民与东北近代工业的发展13

3.移民与东北城市的发展14

(三)对东北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14

三、奉系军阀时期对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调整17

(一)奉系军阀时期东北移民问题的新状况17

1.内地移民数量的不断增长17

2.外国移民的状况及影响20

(二)奉系军阀时期对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调整及原因分析23

1.关于内地移民23

2.关于外国移民25

四、奉系军阀时期对东北移民政策产生的影响29

(一)对东北地区政治的影响29

(二)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影响29

1.加速了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和农业的迅速发展29

2.促进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31

3.促进了东北工商业的发展32

(三)对东北地区文化的影响33

五、结语36

参考文献38

引言

在历史学中,移民史地位非常重要,因为人是历史的主体,特别是一个族群是足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

所以,对移民史进行研究,是研究历史变迁的重要途径,它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近代中国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其中,近代移民成为这个时代东北地区显著特征之一。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国,特别是东北这一独特区域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对近代东北移民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学者们大都从史的角度来研究近代东北移民问题,对于移民问题的过程以及移民问题所涉及的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注重,而对于东北移民政策(涉及政治、法律、外交)等的问题由于种种限制性因素而关注不够。

但政策性问题非常重要,确有深入系统研究的必要。

本文即试图在这一方面做一小小的尝试并力图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

本文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尊重历史史实的基本原则下,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一是文献整理及分析法。

传统的文献分析、考订与归纳,仍应在史学研究中承担重任,是研究历史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

对这些史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从中可以理清移民史的原貌和移民的成因。

二是政治学分析法。

移民问题与一个时代的政治状况及当时统治者的政策紧密相关,政治学方法的使用必不可少。

三是其它交叉性学科研究方法。

由于移民是一种社会现象,涉及到人口理论,还涉及地理区域空间的拓展变化,同时又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因而本文在主要运用历史学方法的前提下,还采用了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以上研究方法,本文对近代东北移民与明清时期东北移民问题进行比较,力图在东北移民阶段性研究上作一些新尝试和新探索,并对晚清、奉系军阀时期移民政策的形成与演变做一系统完整的梳理并试图对其演变规律进行尝试性的新总结,试图对近代东北移民区域的经济生活等方面做某些探索性的新尝试。

一、晚清时期东北地区移民概况

(一)晚清时期东北移民问题的起源

1.明清之际东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互动

明清战争之际,辽东人口大量外流,或迁入关内,或避乱于朝鲜。

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1644年,清廷入关,造成了辽沈地区人口的急剧减少。

顺治元年(1644年),六年(1649年),朝廷屡次训诫地方官吏,“招待流民,不记籍别,使开垦荒田,永准为业”。

顺治十年(1653年),正式颁布辽东招垦令,“以官职之授与及口粮种籽耕牛之资助,为之奖励。

”其具体办法是:

领招人先将招移之人的姓名、数目呈报户部,然后领新招之民出山海关,至户部指定的辽东州县定居,州县给领招人收文,然后领招人即按照规定,愿作文官的赴吏部,愿作武官者赴兵部,即可授官。

清廷为了鼓励领招人招揽汉族民人,又陆续颁布优惠政策,叠加优典,以补充原令之效力。

1662年(康熙元年),永历政权覆亡,标志着大陆抗清斗争基本结束。

清政府更加全力经营东北,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3次颁布招民出关开垦令:

“康熙二年谕,辽东招民百名者,不必考试,俱以知县录用”;“康熙四年题准,招民百家者不分年分次序,以知县先选”;“康熙六年覆准,辽东招民百家者,嗣后咨部停止先选,仍论年分次序选授”。

为了招来更多汉人,清廷还采取了降低赋税的办法。

顺治康熙初年的鼓励民人开垦政策无疑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复苏,荒芜的土地得到垦殖,人口增加,民户增多,对医治战争创伤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就在辽东招垦初见成效,大量移民涌入“龙兴之地”时,1668年(康熙七年),清廷突然废止了行之有年的辽东招垦令,开始消极的限制关内汉人移入。

至1740年(乾隆五年),清政府正式发布了对东北的封禁令,自此,东北进入了长达200年的封禁时期。

2.内陆部分地区灾民的流动趋向

自然灾害把广大人民逼到了死亡边缘。

中国地缘复杂,自古以来就是灾荒频发的国家,其中华北最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极容易发生自然灾害。

自近代以来,华北地区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有直接关系。

清末至民初,又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政府更加无力救助灾民,面对突如其来的重灾,束手无策。

每逢灾歉年头,饥民百姓只能逃荒,就会有流民潮的出现,流民的潮起潮落,与灾害的消长成正比。

百年间,灾害的频繁出现,无以计量,造成的灾害无法估量。

每当灾荒的发生,人们迫于生存,不得不远走他乡。

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城市较少,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

农村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很少,土地贫瘠,农作物又不丰收,而这几个省的工业又不发达,缺少辅助的家庭手工业,一遇有天灾人祸,生存极为困难,因此只有到人口稀少的东北求食谋生。

据南开大学1926年对“山东1149户移入东北的农民”的调查因土地缺乏移入东北的占有相当的比例。

土地对农村人口来说,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人生存基础的基础。

人口过剩、土地饥饿,人们生存的基础条件不具备,生存没有保障,为了求生只能迁移到土地广阔,人口稀少的地方。

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华北地区的生活非常艰辛,人口过剩、土地贫瘠,连年天灾,生存极端艰难,只能被迫寻求新的生活出路。

新的生活的出路在哪里?

东北便成为华北人民移居的首选之地。

因此,清末民初华北人民像潮水一般涌入东北。

清末以后华北人口为何大量迁移东北,其原因有:

一,东北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东北除了森林茂密,有珍贵木材,还有紫貂、碧狐、金沙、东珠,因此有许多人为此类名贵产品所吸引而来到东北;二,土质肥沃,盛产农作物,东北地域广阔,耕地面积很大,大片土地可以被开垦,可耕地达3亿亩之多,东北北部有松花江、嫩江两大河流,南部有辽河,在地理上形成了松辽平原,连亘于黑、吉、辽三省之间,土质肥沃;三,交通便捷,运输便利,东北与邻省交通便利,河北与东北两地相连,北宁路修成以后,乘车只需一夜的时间就可到达东北。

山东与东北隔海相望,由烟台到大连只有90海里的距离,乘船也是一夜就可达到;四,政府鼓励,政策宽松,19世纪50年代末,外国列强逼近中国,英、俄都已入侵中国,英国强迫清政府牛庄开港,沙俄侵略东北北部边疆,等于北国大门敞开,边疆处于危机之中。

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为达到移民实边,开荒济用,就地筹饷的目的,允许关内移民自由进入东北。

东北政府也推出了了系列鼓励移民政策。

这也是关内移民东北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清政府有关东北移民政策的形成及分析

清政府为了稳固“满洲根本之地”,从乾隆五年开始,对东北地区实行严禁,禁止关内汉族人民出关。

但关内汉族人民为了谋取生存,不顾政府禁令,冒险浮海越关,使东北移民人口逐年增加。

同时,资本主义列强不断侵入东北,危及清政府在东北的统治。

为此,清政府在咸丰年间被迫对东北部分开放,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东北全面开放,并形成移民大潮。

从此,东北进入全面开放、建设时期。

1.严厉的禁关政策

清初奖励向东北移民的政策仅实行了15年,1668年(康熙七年),亦即康熙亲政的次年,清廷发布《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令》,对关内到东北的移民,实行“事先起票,过关记档,只身放行”的消极限制措施。

据杨宾《柳边纪略》记载,“凡出关者,旗人须本旗固山额真1送牌子至兵部,起满文票;汉人则呈请兵部,或随便印官衙门,起汉文票。

至关,旗人赴和敦大北衙记档验放,汉人赴南衙记档验放”。

与此同时,清政府在山海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处皆设有关卡,并在清初修筑的柳条边基础之上,在1670-1681年(康熙九年到二十年),以开原的威远堡向东北方向续修到法特哈(今吉林省吉林市北法特),长690华里,俗称“新边”。

在整个柳条边上,设有21处边门,每门常驻官兵数十人,严防汉族移民进入禁地。

而对己经进入东北的汉民,强令其取保入籍。

不愿入籍者,限期十年,勒令回籍。

清政府以柳条边为界,将边外列为蒙古族游牧区和满族渔猎区,禁止汉人进入垦荒。

同时,清政府还在东北特定区域划定皇室独占的禁地,其一中包括山林、河川、围场、牧场、官荒以及为保护大清皇室风水龙脉而封禁的山脉和陵寝地区。

1677年(康熙十六年),清政府把长白山地区定为“发祥圣地’夕,规定:

盛京以东,“伊通以南,图们江以北,悉为封禁。

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

1680年(康熙十九年)又在柳条边内划定旗界和民界,把民人全部迁出旗界,禁止旗民混居。

总体说来,康熙时期对东北的封禁,并不严格,只是限制移民出关,并为全部禁止。

到乾隆时,清廷对东北采取了严厉的封禁政策,它是以清政府针对东北地区陆续颁布的一系列封禁令为标志的。

这些封禁令既有针对奉天、吉林、黑龙江地区的,也有针对整个东北地区的;既有针对陆地交通线的,也有针对海上交通线的。

1740年(乾隆五年),清政府率先颁布了对奉天地区的封禁令:

(1)严山海关出入之禁。

“山海关出入之人必宜严禁”,今后凡携眷移居关外之人,无论远近,不准放出。

(2)严商船私载之禁。

凡浙江、福建、山东、天津等关内沿海省区赴奉天贸易船只,一律不得载运与贸易无关之人。

(3)严格保甲稽查。

无论旗民一体详查,愿入籍者编人当地保甲,不愿者逐回原籍。

(4)严格清丈民旗土地。

奉天空闲田地专令旗人耕种,汉族民人禁止开垦。

(5)严禁在奉天地区开矿取利及重治私挖人参者。

这是清朝自1668年(康熙七年)废除辽东招民开垦令以来对东北移民迁入最为严厉、最为具体的限制性措施。

在以后近60年时间里,这个措施一直执行,并不断地具体化。

柳条边外的吉林地区更是清政府封禁的重点。

流民最初大多流入长白山区,采参捕珠,淘金伐木。

据《柳边纪略》载,当时“采山者,山东、山西人居多,大率皆偷采者也。

每岁三、四月间趋之若鹜,至九、十月间乃尽归……岁不下万余人”。

鉴于此,1741年(乾隆六年),清政府颁布了对吉林地区的封禁令:

“吉林等处系满洲根本,若聚集流民,于地方实无裨益。

伯都钠(今松原市扶余区)地方,除现在民人勿许招募外,将该处荒地与官兵开垦,或作牧场。

再者出产人参、东珠之吉林江及与长白山、乌苏里等处相通之水旱道路,向来不准行走,应令该将军、府尹等严行查禁”。

1742年(乾隆七年),一清政府又颁布了针对黑龙江地区的封禁令:

“黑龙江地区贸易民人应分隶八旗查辖,初至询明居址,令五人互结注册,贸易毕促回。

病故回籍,除名,该管官月报。

如犯法,将该管官查议。

其久住有室及非贸易者,分别注册,回者给票,不能则量给限期。

嗣后凡贸易人娶旗女、家人女,典买旗屋,私垦,租种旗地及散处村庄者,并禁。

凡由奉天、船厂(今吉林省吉林市)等处及出喜峰口、古北口前往黑龙江贸易者,俱呈地方官给票,至边口、关口查验,方准前往”。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再次禁止流民入境开垦田土,上谕云:

“盛京、吉林为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与满洲风俗效关。

但承平己久,盛京地方与山东直隶接壤,流民渐集,若一旦验余,必致各失生计,是以设立州县管理。

至吉林原不与汉地相连,不使令流民居住,今闻流寓渐多,著传傅森,查明办理,并永行禁止流民,毋许入境”。

至此,东北地区已实行全面封禁,吉林、黑龙江则成为封禁的重点。

乾隆朝开始实行的东北封禁政策,为后来的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所遵奉。

嘉庆时期继续奉行乾隆时期厉行严禁的政策,1803年(嘉庆八年)上谕:

“东三省地方为满洲根本重地,原不准流寓民人杂处之间私垦地亩,致有碍旗人生计,例禁有年”。

因此,命令地方官员“伤禁民人携眷出口,该民人等当各在本籍安业谋生,不得轻去其乡”。

至道光年间,特别是1822-1823年(道光二一三年)由于河北、山东一带灾情严重,以致大批流民不顾禁令携带家小出关谋生,于是1828年(道光八年),清廷再次严令禁止流民出关,并“严伤守关各员谨遵定例查验”,持有执照者,始准放行,“并著奉天等处海口营县,凡遇船只收口,逐加查验,如有无照民,即行严拿治罪”。

咸丰皇帝本为无能之君,就在沙俄侵吞东北边疆步伐越来越快之时,还于1852年(咸丰二年)发布上谕,“吉林为根本重地,向不准无业流民私往潜住”,命令“山海关副都统、盛京将军等严伤所属,按照旧例于要隘地方,往来行旅认真稽查,概不准无票流民私往潜住。

毋任困循积久,致滋弊端”。

2.禁关政策的松动

咸丰以来,清朝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内忧外患,加之纲纪松弛,政治腐败,经济困难,给清朝执行传统的东北封禁政策带来了巨大困难。

到1860年(咸丰十年)清廷在东北移民问题上,开始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逐渐地在东北部分地区开禁放垦,允许移民进入。

咸丰及其以后清廷在移民政策上的转变,绝非偶然。

首先,咸丰之前大量汉族移民出关的事实,是迫使统治者改变封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清初以来,关内各省在“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刺激下,人口激增,加上日益剧烈的土地兼并,使关内北方诸省人满为患。

关内各地贫苦农民为了生存,出关谋生者日益增多,势难禁遏。

自道光三年至咸丰初年,直、鲁、豫三省连年灾荒,农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大量灾民逃荒到东北,移民的入垦己无法限制。

其次,财政的困窘促使清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对东北的移民政策。

咸、同之时,爆发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为了镇压这次大起义,清朝几乎调动了全国各省所有军队,军费支出规模相应扩大,财政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

当时国库财政紧张,急需放荒济铜,增加税收,这是促使清廷转变封禁政策的重要原因。

最后,东北边疆的危机加速了清末移民实边政策的出台。

19世纪中叶以后,我国边疆地区普遍出现危机,东北更是首当其冲。

1853年(咸丰三年),沙俄利用清廷忙于应付太平天国起义和英法列强的时机,越过中俄边界武装占领了黑龙江右岸,并逐渐深入到乌苏里江地区。

1858年(咸丰八年),沙俄威逼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媛挥条约》,割占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划为中俄共管之地,同时取得了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地区的自由贸易权。

东北边疆危机日益加深。

造成以上一系列边疆危机的原因是固然是多方面的,诸如政权腐败、经济衰退、军备废弛、外交软弱、统治者昏馈无能等,“但没有及时向边疆移民,改变这些地方人口过于稀少的状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大片领土的丧失和日益加剧的边疆危机给清朝统治者以极大的震动,标志着清中期以来实行的虚边和封禁政策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东北边疆政策和东北移民问题。

清政府开始认识到,有边无防的“虚边”政策后患无穷,腹地“人满”亦为动乱之源。

要摆脱边疆危机,抵御外敌入侵,“移民实边”急不可缓。

为此,清政府决定开禁放垦,以达到移民实边,抵御列强和依靠民垦收入度过财政难关并缓解内地人口压力的目的。

这样,移民实边终于作为虚边、封禁政策的对立面而出现了。

清末对东北的开禁放垦,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从大部开放、局部封禁到走向全面的开放。

黑龙江的呼兰是清政府在东北最早开禁的地区。

1860年(咸丰十年),清政府应黑龙江将军特普钦的奏请,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

1861年’(咸丰十一年),又向移民开放了吉林西北草原,大规模的东北移民由此展开。

此后,陆续放荒,1864年(同治三年),开放伊儿门河流域。

1866年(同治五年),开放桦皮甸子(今吉林桦甸县北)。

1868年(同治七年),又开放了“禁中之禁”—皇帝狩猎围场,即盛京围场和吉林围场。

咸、同两朝虽稍开禁门,准关内人口移入东北开垦,但移民的数量不大。

1878年(光绪四年),清政府解除了汉族妇女移居关外的禁令。

两年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