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教育教程》课程辅导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9672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情教育教程》课程辅导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贵州省情教育教程》课程辅导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贵州省情教育教程》课程辅导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贵州省情教育教程》课程辅导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贵州省情教育教程》课程辅导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情教育教程》课程辅导四.docx

《《贵州省情教育教程》课程辅导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情教育教程》课程辅导四.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情教育教程》课程辅导四.docx

《贵州省情教育教程》课程辅导四

《贵州省情教育教程》课程辅导四

贵州电大文科部

第十章贵州社会事业

教学要求:

1、掌握贵州的教育

2、掌握贵州的科学技术

3、掌握贵州的文化

4、了解贵州的卫生体育

5、掌握贵州的环境保护

6、掌握贵州的人民生活

第一节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一、概况

1、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基本建立。

(1)基础教育网。

包括学前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小学)、初中教育(初级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基础教育网遍布全省城乡。

(2)高等教育网。

到2003年已有普通高等学校34所,成人高等学校7所,研究生培训机构7个,博士、硕士授予点161个。

改善了办学条件、强化了教学质量管理、推广了现代教育技术。

(3)初步形成职业教育网。

形成了包括高等、中等职业教育,职业初中和农村成人技术培训在内的,职前职后教育沟通、互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特点

1、从本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多种形式办学。

根据贵州是多民族的山区,广大农村群众居住分散等实际,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对民族学校给予特殊经济照顾,从而加快了普通教育事业的发展。

2、坚持全社会办学的方向。

以国家办学、企事业办学、群众集资办学相结合的形式,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

3、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

贵阳、遵义等城市集中了全省大多数高等学校和各类教育,在他们的带动下,贵州教育走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4、发展潜力大。

贵州经济实力不强,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与沿海地区相比还相差很大,也说明贵州教育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第二节科学技术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技术是由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程序、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设备。

一、发展现状

1、初步建立了贵州科学技术发展体系。

到2003年建立了数个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人文科学研究机构;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许多项目已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进一步开展了国际技术合作,并加强了科技人才的培养,基本形成贵州科技信息网络。

从1956年至2003年取得了一系列国家级、省级科学技术成果。

2、科学技术推广应用。

工业方面,组织实施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业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

农业方面,科技部门主动与涉农部门共同组织、协调、指导全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抓好以种子工程为主的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势

1、基本建立了一支初具规模的科技队伍,装备了部分较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实验设施。

2、有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及其设备和科技人员。

3、贵州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4、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5、体制改革使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第三节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贵州文化构成形态复杂,文化的多元并存,共同发展,成了贵州文化的特殊现象。

一、发展现状

1、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在出版方面,2003年出书量近千种,形成了书、报、刊、音像等出版门类齐全、语种众多、各具特色的全方位、集团化的出版格局。

在广播电视方面,已建成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有线国标电视覆盖网和卫星国标电视覆盖网三位一体、全方位的国标电视覆盖网络。

在文化基础设施方面,建立了包括文献检阅、信息咨询、计算机检索、多媒体阅览、因特网国际互联、数据开发、视听与微缩服务在内的比较完善的现代综合服务体系。

2、特色文化体系。

在民族民间文化方面,有地戏、花灯舞、傩舞等娱乐,有蜡染、泥哨、漆器、银饰、脸谱、雕刻等民间工艺,以及服饰、饮食、建筑等地域特色文化。

在戏曲文化方面,侗族的琵琶、牛腿琴和多声部合唱,苗族的“嘎百福”,布依族的“八音坐唱”,水族的“旭早”,以及侗戏、贵州梆子、贵州洋琴等戏曲、曲艺,特色鲜明。

此外,贵州还在各地规划建成了特色文化带,有许多独创、合作的影视作品获全国大奖,创作了一批有社会影响的文学作品,逐步形成和完善了贵州文化产业。

二、发展特点

1、贵州是多民族山区,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建筑、服饰、饮食等都独具文化特色。

2、贵州尊重各种文化的特色,并重点扶持,树立品牌,使之推向全国和世界,已成为贵州人民的共识和行动。

3、贵州省党政领导和财政部门大力支持贵州的特色文化事业,开展文艺研究,加强艺术教育,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卫生体育

卫生是指社会和个人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创造合乎生理要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措施。

广义的体育是指体育运动,包括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

解放以来,贵州的卫生体育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就,设施也明显改善。

但与全国相比还需要更加努力。

发展特点:

在卫生事业方面,全省已基本建立从省到乡的卫生防疫网,形成卫生防疫体系;2003年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目标是:

争取3年时间,建立健全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通过一系列法规的贯彻执行基本建立了妇幼卫生保健体系和乡(镇)卫生院管理体系。

在体育事业方面,已呈现全面发展的格局。

2003年群众体育队伍进一步壮大,社团组织达1100个;全民健身活动规模不断扩展,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省总人口的31%以上;体育健身条件不断完善,完成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45项;竞技体育突出了贵州特色,重点项目有体操、射击、射箭、游泳、赛艇、皮划艇、拳击、跆拳道、田径、举重、摔交、羽毛球等。

第五节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指为使自然环境和人类居住环境不受破坏和污染,能更适合人类生活和自然界生物生存而采取的措施。

内容有:

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在产生环境污染后,做好综合治理。

环境保护现状和特点:

1、环境立法与执法力度加强。

先后颁布了《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贵州省红枫湖百花湖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贵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一系列环境保护立法,同时环境执法部门加强了环境违法案件的查处。

县级以上环保部门查处的各类环境案件就有1700多件。

2、环境管理体制与环境保护机构进一步健全。

到2003年各级政府均已设立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构,独立县级环境保护机构占全省县总数的96%,省、市(州、地)、县(市、区、特区)三级环境监察系统日臻完善。

并且环境监测网络也在人员素质、装备、执法水平、监控能力方面大大提高。

3、工业污染防治加强。

全面推行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工业污染排污上报登记制度,强化了区域流域综合治理,实施了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贵阳市环境功能区达标工作。

2002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的执行率达98.8%。

4、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强。

2002年对60多个与资源开发有关的重大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生态保护措施,较好地处理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有效控制了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以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方式进行,同时开展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5、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进度加快。

城镇环综合整治由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制定并不断完善了一整套考核管理办法。

对污染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生活污染治理力度也不断加强,投资几十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场和垃圾填埋场和防洪排污设施。

6、环保产业,开展国际合作和宣传教育不断发展。

环保科技围绕解决酸雨污染、湖泊富营养化、矿山生态恢复和石质荒漠化治理等重大环境问题开展,并加大成果的推广,环保产业逐步发展。

同时全省持续开展了以世界环境日为标志的经常性的环境宣传活动,社会覆盖面日益广泛,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有了较大提高。

第六节人民生活

一、人民生活的发展现状

1、为改善人民生活状况的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表现在人民政府和社会向特定的生活成员提供了包括物质补偿和特殊服务等的社会保障;建立和完善了包括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等内容的服务体系;促进了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同时促进城镇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2、扶贫攻坚取得明显进展。

表现在一批贫困人口陆续越过了温饱线,2003年贫困人口发生率下降到8.7%;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贫困人口基本解决吃饭问题;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后劲有所增加,建成了一批优势产业;贫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梯田、公路、电话等逐步完善;文化教育落后状况有一定改善,儿童入学率提高到98.5%,电视等覆盖率提高。

二、人民生活的现状和特点

1、农民生活显著改善。

2000年粮食产量达1161.28万吨,初步实现了农村粮食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而且科技水平提高,劳动收入增加,使农民的消费结构个生活质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细粮和高营养食品增加,着装向较高档和成衣化转变。

2、城镇居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

贵州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吃、住、行基本生活需要向高品质发展,在一些家庭耐用型消费品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有相当多的家庭还走向高档化,人均住房面积也不断扩大,2003年达到20.57平方米,这些均说明城镇居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

3、医疗卫生基本有了保障。

到2003年形成了包括医学科研机构、医学高等学校和城市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

使贵州人民有了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

4、文化艺术生活日趋丰富。

除了拥有城市和县城图书馆和多种娱乐场所外,还有一系列话剧、歌舞、杂技等艺术表演专业团体和业余团体,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芦笙、唢呐、地戏、花灯、书法等文化艺术深受喜爱。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

教学要求:

1、掌握中国共产党贵州地方组织建设

2、了解贵州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3、掌握贵州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4、掌握贵州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含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①它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③实现安定团结、政府廉洁、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①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②实现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显著提高;③实现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④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只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⑤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贵州地方组织建设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

20日中共贵州省委机关进驻贵阳。

12月13日确定省委组成人员,1950~1956年6月,先后召开了5次党的代表会议,1956年6月21~30日中共贵州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贵阳召开。

之后共召开了九次代表大会。

一、在思想建设方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冲破了“左”倾思想的束缚。

十四大以来,认真开展了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活动。

1999至2002年,重点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

十六大特别是四中全会以后,充分认识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性,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二、在组织建设方面:

至2003年4月,全省有党的地方委员会96个,党组织2469个,2002年底共有党员1231843人。

组织建设的工作主要有: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组织人事战线上拨乱反正,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肃清“左”的思想影响,全面落实政策。

2、通过整党,对党员重新登记,实行民主评议党员,开展党员和党的基本理论学习,加强党组织的建设,提高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素质。

3、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全面贯彻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任人唯贤、公道正派,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4、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进行了干部公开选拔任用、干部交流、竞争上岗,整体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5、把干部培训工作纳入党建工作整体规划,并放在重要突出位置。

6、加强了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工作。

重点对地(厅)级领导干部和各级党组、人事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

7、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使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稳步推进,机关、高校党的建设不断增强。

三、在作风建设方面: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内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共贵州省委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和规定,各级党组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坚决防止和纠正虚报浮夸、弄虚作假、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切实精简会议和文件,减少事务性应酬,到基层和困难的地方去,深入调查研究,

认真解决实际问题,关心群众生活,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作风有了明显转变,树立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保证了党的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

四、在廉政建设方面:

中共贵州省委在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同时,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

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抓制度建设,制订和颁发了一批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和规定。

2、抓反腐倡廉教育。

(演讲、培训班、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

3、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重点是贪污受贿、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玩忽职守侵害群众利益以及严重违反政治纪律、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违反组织人事纪律和计划生育政策等案件。

4、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重点是收受礼金,违规购买股票,兼职取酬,超标准购买轿车,违规使用军警车号牌,多占住房等问题,落实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带头执行廉政规定。

5、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重点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和减轻企业负担问题,公布收费标准,取消不合理收费;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治理公路“三乱”和中小学乱收费等。

6、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各地各部门细化分解责任,明确党委、政府、工作部门和领导成员的职责,使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意识普遍增强。

第二节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中共贵州省委高度重视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党外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一、贵州民主党派和工商联

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贵州省委员会(民革)。

2002年全省有党员1456人,在贵阳、遵义、安顺、都匀、铜仁建立省委和56个基层支部。

2、中国民主同盟贵州省委员会(民盟)。

2002年全省盟员2805人,有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黔西南5个地方委员会和124个基层组织。

3、中国民主建国会贵州省委员会(民建)。

2002年有会员1745人,有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黔东南5个地级市(州)委员会和1个县级市委员会、75个基层支部和2个小组。

4、中国民主促进会贵州省委员会(民进)。

2002年有会员1298人,有贵阳、六盘水、黔西南、黔东南4个市、州级委员会和都匀市1个县级委员会以及76个基层组织。

5、中国农工民主党贵州省委员会(农工党)。

2002年有党员1433人,有贵阳、遵义、安顺、铜仁4个地方委员会,有总支委员会2个,基层支部53个。

6、中国致公党贵州省委员会(致公党)。

2002年有省直及高校支部9个、小组1个,党员222人。

7、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

2002年有社员2308人,有5个市委会,1个省直基层委员会,27个省直属支社。

8、贵州省工商业联合会(工商联)。

2002年有会员65475个,其中企业会员5348个,团体会员480个,个人会员59647个,乡镇基层组织847个。

这是贵州省委、省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是省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

二、政协贵州省地方组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省政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贵州的地方组织,是1955年2月在贵州省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基础上建立的。

第一、二、三届委员会每届任期4年,四、五、六、七、八届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2003年1月召开了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省政协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一步明确了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和政协章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广泛团结和组织政协委员及各方人士,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和实现祖国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节民主与法制建设

一、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全国人民管理国家的基本组织形式。

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是贵州省的地方权力机关,代表全省各族人民行使地方国家权力的机构。

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省人大及其常委会、贵阳市和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任免权;其余市、县(市、区、特区)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任免权。

二、建立健全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在基层的具体表现就是扩大基层民主。

贵州省委、省政府积极建立健全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在乡镇基本都推行了政务公开制度;80%以上的村都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行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社区体系基本形成,以民主选举和公开招聘的方式产生社区居委会,居民代表大会决定社区重大事务。

三、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群众团体的积极作用

贵州的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主要有贵州省总工会、团省委、省青年联合会、省学生联合会、省妇联、省科协、省文联、省社科联、省侨联、省台联、省红十字会和省个协。

这些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起到了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四、法制建设

1、通过普法教育,公民法律意识不断提高,社会治安逐步稳定。

2、在立法工作方面,对地方性法规、条例、规章等进行了全面清理,对过时的进行了废止和修改。

3、各级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制度、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行政赔偿追究制度。

完善了执法程序,规范了执法行为。

4、各级人民法院积极进行司法改革,推进审判公开制强化庭审功能和合议庭职责,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推行案件立审分离、审执分离和审监分离制度;建立案件督办、督查和错案责任追究制。

各级检察机关严格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促进司法公正和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各级人大对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开展执法检查,对“一府两院”工作进行监督。

5、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按照“深化认识、理清思路、制定规划、狠抓落实、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总体要求,逐步深入开展,提出“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进行“严打”整治,强化基层工作,落实综合治理责任制。

第四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贵州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在省委的统一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自觉服从于全党全国全省工作大局,认真抓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五个一工程”。

一、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武装人。

二、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贵州省委省政府先后命名了31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遵义会议会址、息烽集中营旧址、王若飞故居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各行各业开展了“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活动,并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目标管理以及文明单位的评比内容;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心灵美,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为内容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并明确每年3月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

为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贵州拨专款用于兴建思想道德教育、科技培训、文化娱乐、广播电视于一体的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工程。

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机关为龙头,从街道、村寨、社区及班组、科室等基层抓起,围绕贵州知名度、南下大通道、西部大开发、城市体制变化和农村脱贫致富开展卫生与秩序、文明大道、文明风景旅游区、文明社区、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成效明显。

四、实施“五个一工程”,即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一部好电影、一出好戏剧,一部好电视剧,后又增加一首好歌、一部好广播剧。

这是中央实施的弘扬时代主旋律,创造社会主义精神产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示范作用的重点工程。

贵州涌现出了一大批“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

第十二章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

2、掌握抢抓机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3、掌握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

第一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

根据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东部地区富裕起来后,就要加快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步伐,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

一是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是当东部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促进全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首先是有利于扩大内需。

因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民收入较低,西部大开发必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开发的投资,加快市场发育,提高就业率和人民生活水平,从而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

其次有利于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源保障。

因为西部是中国水能、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的主要蕴藏地,是农畜产品主产地。

西部大开发,可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国民经济提供保障。

再次有利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为东部地区经济要持续增长,仍有赖于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和资源,没有西部开发就缺乏后劲。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快西部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由于历史、自然和经济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东部地区,是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在全国592个贫困县中西部占56.8%,全国的扶贫工作主要在西部,所以实施西部大开发对西部的扶贫开发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边疆安全。

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