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五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9664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五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五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五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五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五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五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五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五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五 人教新课标版doc.docx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五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2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五)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主旨:

表现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天下生活窘困的人都能避免受风雨的困扰的济世、博爱情怀。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

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           

   事件。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的深刻含义是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

5、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6.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

B.第一节五句,诗人寓情于客观描写之中,表现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C.第二节五句,是对第一节的补充,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D.“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

7.选出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

(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8.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意思是忍心能够当面做贼,公开抢抱着自己的屋上茅草钻入竹林。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丧乱以来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的理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饥苦,本察人间冷暖的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D、本文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9.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

(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1.“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

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咱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是反映这个事件的?

 

 

12.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句话的?

 

 

 

 

13.这首古诗运用了描写、叙事、抒情,请各找出一个例句。

 

 

14.发散性思考:

对“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15.此诗所用的比喻形象生动,请举一个例子,说说它的妙处?

 

16、写出诗歌的主旨句,并作简单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主旨:

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远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

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

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

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

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1.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诗人的联想:

诗人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忽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之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这个新奇的联想,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B、“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了边地雪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渗淡万里凝”,“百丈冰”是夸

张的写法,极言奇寒,也暗寓“行路难”之

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

这一幅图景跟开关的那一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

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特有的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着他的乡土之思。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是说一直走到“山回路转”处人马不见为止“雪上空留马行处”是说所见惟有马蹄痕迹而已,其中最传神的是一个“空‘字,诗人的种种情态俱在其中。

2.第一句话写了什么内容?

 

3.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

 

 

 

4.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

 

6.“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

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8.景语皆情语,请你结合上

下文谈谈“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带给你的联想。

 

 

9.既

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

二者有怎样的联系?

 

10.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   _,                 。

11、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

(填2字)

1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1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主旨: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1、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

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

“东指”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

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花”指国家。

此句表明作者造福人类为国效力的高贵品质。

2、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

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

(1)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

(2)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3)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

                 ,            ;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

           ,           。

欧阳修曾叹: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其实,“                 ,

                。

”(《己亥杂诗》),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

阐明世上事物具有两重性的诗句是:

                    ,

                         。

4、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            烘托离愁,以               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5、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

既有             ,

也有                  ,更有                 。

6、表达作者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复心情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两句是:

       

        ,             。

7.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

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8.请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略作赏析。

再写出一句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相同含义的诗句(或名言,成语)。

 

 

 

 

9、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1.选出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语句工整,写得十分壮阔。

在写景中抒情,暗示了与友人从此天各一方,会面很难。

B.颔联写离情别意,直抒了“同是宦游人”的困顿和相互之间的友谊。

C.颈联道出了惜别之意,既宽慰友人,也安慰自己,写出彼此情谊之深。

D.尾联委婉地批评了友人伤心落泪的举动,间接反映了诗人郁闷、惆怅的情怀。

2.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3.你认为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4.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请作赏析。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怎样理解尾联?

2012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五)

参考示例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安史之乱 2、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宵。

3、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4、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

      

 5、A  6.C  7、A(应是古体诗) 8. A

9、

(1)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屋破漏雨

)④遥想广厦图

10.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

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11.安史之乱;从755年开始到763年结束,是当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的反叛朝廷的叛乱,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

(大致情况即可);杜甫的《石壕吏》

12.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

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

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13描写: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叙事: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抒情: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4.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15.比如“布衾”一句,说明被子时间很长,又冻又硬,失去了取暖的功效,诗人只能用它遮挡寒冷,写出了条件、环境极其恶劣。

1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作者由自己联想到他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D  2.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

风猛雪早;大雪飘洒,天地一色。

3.诗人张开了想像的翅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梨花比雪,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

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紧接下来,又

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

 4.“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5.这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

“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6.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

大雪封山,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

峰回路转,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

伫立良久,表现了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

7.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8.大雪依然纷纷扬扬地下着,目送着朋友的马渐行渐远,终于消失在山回路砖之后,甚至久已看不见了,诗人却还没有归去,仍怔怔地盯着雪地里马行留下的痕迹。

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9.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10.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11、送别

12.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

尽管风刮

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

13.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己亥杂诗

1.D 2、A(由于诗人不满现实辞官离京,因此心情是悲愤寂寞的。

3、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

更护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4.白日斜  天涯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5、离别的忧伤,回归的愉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6、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7.C

8.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

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

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春蚕到死丝方尽,焟炬成灰泪始干。

9、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D   2、B

3.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

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

“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4.“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

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

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

诗人设想别后:

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6.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