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9238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湖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湖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湖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湖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

《湖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

湖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

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前言

2009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09年6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并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

湖北旅游业被推进到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编制好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勾画未来五年湖北旅游业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全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指导作用。

根据省“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的要求和国家旅游局关于“十二五”旅游规划编制安排,省旅游局及时启动湖北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

在一年的时间里,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规划编制工作专班具体实施,在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深入实地开展调研的基础上,采取座谈会、书面送阅和网上发布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注重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全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衔接,注重借鉴各省市规划编制经验,经过多次修改,形成了《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总结“十一五”旅游发展基本经验。

在总结“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注重概括提炼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继续坚持和发扬这些经验,对于“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业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是实施“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

在审视全省“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几年来具体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贯彻实施“两圈一带”战略,进一步丰富我省旅游发展内涵,为我省旅游业在“十二五”时期继续围绕全省重大战略部署、并结合旅游业实际正确前进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是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旅游业发展的决定。

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十二五”,都是围绕旅游支柱产业培育和旅游经济强省建设,对未来旅游业发展进行谋划,但决定是基础。

规划基于决定所确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重点、保障措施展开,但侧重于规划的指导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

四是把握“十二五”旅游业发展大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旅游业进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国内旅游成为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中国旅游业进入最好发展时期,这三个形势分别侧重于人民旅游消费增长、国内旅游成为重点、中国旅游业在世界地位增强。

规划适应了这种新形势,体现了加快发展的思想。

五是坚持“跳起来摘桃子”的原则。

“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业不仅要高于全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还要高于全国旅游业平均增长速度,努力使旅游业成为我省重大支柱产业,使我省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经济强省。

六是推进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

在完善旅游各要素、不断壮大旅游业自身体系、加快发展旅游生产力的同时,全面推进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并使旅游新业态成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最直接体现。

与此同时,强调发挥旅游业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刻地体现了旅游业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观念。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推进我省旅游业的战略提升期、机遇叠加期、黄金发展期,也是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

《湖北省“十二五”旅游业发规划》指引了未来五年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全省旅游行业要适应新形势,站在新起点,认真贯彻实施规划纲要,把旅游业推向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为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我省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省而努力奋斗!

 

第一章旅游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我省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特别是积累的基本经验,是我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的现实基础,未来五年国内外旅游业发展形势和我省旅游业面临的战略任务,是我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的基本背景,共同构成我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的环境。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总体情况

“十一五”时期,我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旅游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年均增长%和%,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亿元,年均增长%和%。

2010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旅游者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和%,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二)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已形成“食、住、行、游、购、娱”全面发展、广泛融合相关行业的旅游产业体系。

至2010年底,全省有质量等级旅游区家,其中5A级5家,4A级26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家,其中国家级家;星级饭店家,其中五星级家,四星级家;星级游船艘,其中五星级艘,四星级艘;旅行社家,其中出境旅游组团家,长江海外、省海外、省中旅、大三峡国旅、武汉大学旅行社先后进入全国“百强”行列;设有旅游院系的大专院校所,旅游中专所,旅游职高所;旅游从业人员万人,其中导游万人;完善了旅游娱乐设施,打造了一批精品旅游文化节目;开发了系列旅游商品,各景区建立了旅游购物厅或购物一条街。

与此同时,旅游业加快与各行各业融合,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座,湖北旅游强县个,湖北旅游名镇个,湖北旅游名村个,星级农家乐家。

(三)旅游开发建设加快推进。

以武汉、“一江两山”为依托,大力推进武汉城市旅游圈和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逐步形成了几大特色鲜明的旅游板块和一批吸引力强的旅游核心品牌。

建立了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旅游景区)的新型旅游支撑体系和向纵深推进的旅游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了全方位、递进型、开放型的旅游整体发展布局。

全省旅游景区景点形态趋于完备,产品组合和消费方式呈现多样化,逐步形成了以观光游为基础,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蓬勃兴起,会展旅游、商务旅游、节庆旅游迅猛发展,工农业旅游、科教旅游、红色旅游等专项产品异军突起的旅游产品新结构。

目前,全省旅游业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和横向融合、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四)旅游市场结构更加合理。

海外市场更加多元,国内市场层次清晰,出境旅游市场不断壮大,呈现出全面兴旺的良好势头。

在入境旅游市场方面,西欧、北美、日本等传统市场进一步扩大,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进一步巩固,韩国、俄罗斯等新兴客源市场成长迅速,北欧、东欧等潜在市场得到逐步开发。

在国内旅游市场方面,华南、华北、华东等远程市场增长迅速,出现了以包机、包船、专列、自驾车形式来鄂旅游的新特点;包括周边市场在内的外省入鄂游大幅增长;省内居民循环游持续兴旺,城郊周末休闲和市内一日游空前活跃。

全省出境旅游市场活跃,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不断增加,我省居民出境旅人数不断增长,从2005年的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万人次,5年间增长了一倍多。

(五)旅游开放程度极大提高。

首先,旅游业积极承接沿海产业和国际资本转移,实现了以政府投资为主向以对外招商为主的重大转变,推动了多元化投资格局的形成。

各类资本在继续投入旅游景区和星级饭店的同时,开始向其它领域广泛渗透。

其次,省内旅游企业加快改革步伐,民营化程度不断提高,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探索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现有1567家旅行社、饭店、游船公司中,民营企业1249家,占79.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14家,占20.04%,外商独资及中外合资企业4家,占0.26%。

再次,旅游行业积极创先体制机制,旅游景区尝试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大型旅游企业推行集团化、规模化和外向型发展战略,拓展了新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随着旅游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全省旅游产业更加充满朝气和活力。

(六)旅游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旅游业发挥引擎和带动功能,促进了文化、商贸、交通、体育、通讯、信息、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为工业、农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调整和优化了我省产业结构。

旅游业发挥劳动和智力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达到万人,涌现出一大批通过旅游开发脱贫致富的典型。

了农民脱贫致富。

旅游业发挥“两型产业”的优势,促进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

旅游业释放社会功能,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旅游目的地人群观念的开放和文明素质的提高。

另外,旅游业发展,还促进了我省对外整体形象和招商引资环境的改善。

二、“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旅游业的形象进一步树立,地位进一步增强,影响进一步扩大,同时也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科学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我们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经济功能,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发展”这个第一要义,认识到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认识到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功能,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认识到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兼容功能,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通过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来忠实实践科学发展观。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突出人文关怀,旅游业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二)政府主导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我省旅游业还处于打基础向大发展的过渡时期,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需要进一步实施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的战略。

从近年情况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建设、旅游名镇名村创建等,都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的,产业定位、规划衔接、部门协调、旅游投入、交通畅通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关心解决的。

实践证明,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和支持,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了全省旅游业的加快发展。

(三)市场主体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市场在加快旅游开放开发、完善旅游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旅游企业作为旅游市场的主体,是旅游经济的细胞,没有旅游企业的成长壮大,就没有旅游经济的规模扩张和快速发展。

近年来,旅游行业积极承接“两个转移”,吸引国内外资本大办旅游业,进一步壮大了旅游企业主体;积极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培育了一批初具竞争力的骨干旅游企业,同时引导了中小旅游企业的快速发展。

实践证明,只有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壮大旅游企业主体,才能真正推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区域统筹是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大力发展“一江两山”旅游业的同时,每年抓住一个重点召开现场办公会,扎实推进,为全省旅游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同时,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区域合作,走出了一条联合发展的新路子。

湖北、重庆两省市联手打造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区,武汉城市旅游圈加快合作发展的步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签订一体化合作协议,很好地统筹了区域旅游发展。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重点突破、打造精品,才能发挥品牌优势和示范作用,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只有以开放的眼光和全局的观念,坚持开放合作,才能开发大市场,发展大旅游。

(五)服务大局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旅游业产业链条长,涉及到服务业、农业、工业三次产业的几十个行业,只有把自身发展与各行各业紧密联系在一起,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才会越来越有形象和地位。

近年来,我们始终站在服务大局的高度思考旅游产业的发展,使旅游产业植根于各行各业,借助于社会产业群,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目标,同时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和引擎作用,不断放大了旅游业的综合效应。

实践证明,只有将旅游业紧密融合于大局之中,才能广泛凝聚共识,为自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从而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六)改革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不竭源泉。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改革为主线,不断推进旅游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方式创新。

举办旅游发展高层论坛,厘清全省旅游发展思路,适应金融危机新形势,调整旅游发展方针,同时积极探索大旅游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大力推动景区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不断深化旅游企业改革和加快其民营化进程,着力推进旅游业的外向型发展,为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旅游业才能顺应历史潮流,经受住各种危机和考验,不断成长壮大。

三、“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但总体来说,机遇多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

顺势抢抓机遇,从容应对挑战,我省旅游业就能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向前迈进。

(一)旅游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决定》提出把旅游业建设成为重要支柱产业,都将旅游业推上了发展的前台。

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为旅游业带来了率先发展的先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科学发展为旅游业带来了超常发展的转机,“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政策调整为旅游业带来了加快发展的契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为旅游业带来了迅猛发展的商机,以武汉为中心的高铁网的形成为旅游业带来了跨越发展的良机。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旅游最好的发展时期。

(二)旅游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我省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人民群众对旅游业发展的新期待还不相适应。

另一方面,全国特别是周边省份旅游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给我省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与此同时,我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旅游企业不大不强、旅游关联带动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也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有效加以解决。

第二章旅游发展思路

旅游业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是一项关乎民生的社会事业,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标准,也是一个地区形象地位的重要标志。

我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思路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旅游业放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贯穿于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过程,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服务业中的引擎和龙头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努力实现我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强化管理相结合。

安全第一,规范有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三是坚持区域合作与扩大开放相结合。

加强两大旅游圈之间及与周边省份的合作,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

四是坚持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相结合。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五是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既立足长远,整体谋划,又着眼当前,抓住重点区域、重点景区和关键要素、关键环节优先予以突破。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旅游品牌进一步彰显,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使我省成为特色鲜明、品质卓越、便捷舒适、管理上乘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业素质不断提升,旅游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城市建设、农村面貌和精神文明的新变化。

到2015年,全省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5亿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全省同期GDP的12%以上;提供直接就业100万人,带动城乡间接就业600万人。

培育3—5家国内知名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5家以上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行列;4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100家以上,其中5A级旅游景区8家以上;四星级以上饭店达到15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30家以上;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强县达到40家以上;湖北旅游名镇达到40个以上,旅游名村达到200个以上,星级“农家乐”达到2万家。

 

第三章旅游空间布局

全省深入实施“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建设武汉城市旅游圈,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努力形成以“二四六八十”为骨架的空间布局。

一、两大旅游圈

与“两圈一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适应,加快建设武汉城市旅游圈,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圈并进,双轮驱动,加快推动湖北新一轮旅游大发展。

(一)武汉城市旅游圈。

大力整合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推进旅游联合体建设,提升旅游综合素质,加快形成以温泉、湖泊、湿地、山岳、森林和乡村风貌为载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品牌,以历史文化、都市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为载体的文化旅游品牌,以革命遗迹遗址为载体的红色旅游品牌,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

考虑到武汉城市圈旅游业起步较早,但各地发展水平不一,要在既扩大规模、又提高整体素质上下功夫。

一方面,要着力打造一流的旅游企业集团、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和一流的商贸会展品牌、文化体育旅游项目;另一方面,要广泛调动各个城市的积极性,以发展国内旅游为重点,扩大规模,整体推进。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旅游精品,加快形成以“一江两山”为核心的全国一流、国际知名旅游品牌,以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炎帝文化为支撑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以土苗风情和清江山水为依托的生态文化旅游品牌,使之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文化考察、健身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圈和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典型示范区。

考虑到鄂西地区旅游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又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难题,要在整体起步、重点发展上下工夫。

“一江两山”地区瞄准入境旅游建设一流景区,宜昌市努力创建一流的旅游企业集团、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和一流的旅游节庆品牌;其它地区在景区建设上争创一流,在接待设施上量力而行,并注重特色化、本土化和乡村化。

二、四大旅游集散中心

为支撑全省旅游业发展,把武汉建设成为全省和武汉城市圈的旅游集散中心,把宜昌、十堰、恩施分别建设成为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一)武汉市。

充分发挥武汉市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九省通衢”的对外交通优势、业已形成的经济综合优势和整体领先的旅游产业优势,进一步强化其旅游集聚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使之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商务会展型、都市休闲型旅游中心城市和长江流域最具成长性的旅游集散地。

(二)宜昌市。

充分发挥宜昌市作为“三峡门户”的独特地理优势和连接鄂中、鄂西南、鄂西北和渝东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完善城市文化休憩、商务会展和度假购物功能,增强旅游产业组织、服务和集散能力,尽快建成具有峡江风情和水电特色的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

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集散功能,建设游客集散服务系统,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询、集散、休憩、展览、线路供应、产品和交通、住宿预定等服务,形成辐射大三峡地区,连接鄂西、渝东、湘西北,并带动鄂西旅游发展的区域旅游中心城市。

(三)十堰市。

加快陆路交通设施建设步伐。

动工兴建武当山机场,进一步完善城市游览观光、文化娱乐、商务会议和休闲购物功能,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如游客服务中心、散客集散中心、旅游预订网),提升旅游接待、集聚和辐射功能,增强旅游枢纽中心地位,建设成为以大山大水大人文为特色的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带动鄂西北、辐射渝陕豫周边地区的区域旅游中心城市。

(四)恩施市。

以不可多得的高品味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日渐改善的对外交通优势和连接鄂湘贵渝周边区域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利川市的合作联动,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特别是旅游接待和公共服务功能,建设成为集生态、文化、民俗等特色为一体的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带动鄂西南、辐射大武陵地区的区域旅游中心城市。

三、六大旅游板块

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区域协作互动,形成覆盖全省的溜达旅游板块,即武汉都市旅游板块、温泉休闲度假旅游板块、大别山红色旅游板块、“一江两山”板块、清江民俗生态旅游板块、荆楚文化旅游板块。

(一)武汉都市旅游板块。

包括武汉市全境,以及黄石、鄂州、孝感、仙桃、天门的部分区域。

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圆点,着力打造标志性城市景观、滨江滨湖景观和乡村旅游景观,推动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形成全省最重要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域和武汉都市休闲——环城游憩带——生态休闲集群递次推进的放射型旅游目的地圈层网络。

(二)温泉休闲度假旅游板块。

包括咸宁市全境,以及荆州、黄石、鄂州相关县市区的部分区域。

以咸宁国际温泉城为核心,全面整合板块内温泉、山林、湖泊、湿地、乡村等旅游资源,着力完善休闲度假和会议商务功能,形成以温泉度假为主打、山水和乡村休闲为补充的华中地区最重要、最具特色、最有成长性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大别山红色生态旅游板块。

包括黄冈市全境,以及鄂州、黄石相关县市区的部分区域。

以大别山红色旅游景区为核心,大力整合绿色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不断完善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提高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形成中部地区最大的红色旅游基地和红色、生态、人文、宗教相结合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四)“一江两山”旅游板块。

包括宜昌市、十堰市、神农架全境,以及而是自治州的巴东县。

以长江三峡和武当山为依托,整合神农架和版块内其他山水、人文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休闲度假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形成以长江三峡为主体、连接神农架和武当山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板块内以各自旅游资源特色为基础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集群。

(五)清江民俗生态旅游板块。

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市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

充分发挥清江沿线土苗民族风情和清江山水画廊的资源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加快开发和提升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和特色文化旅游项目,以点带面,滚动发展,打造全省唯一的民族风情旅游品牌。

(六)荆楚历史文化旅游板块。

包括荆州市、荆门市、襄樊市、随州市和潜江市。

充分发挥楚文化、三国文化、炎帝文化等三大文化品牌优势,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以遗址公园和物化展示为重点,加快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使其成为最能体现湖北旅游之文化魅力、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特色旅游板块。

四、八大核心旅游区

按照区域对立成块、内部连接畅通、景观价值独特、引领全省发展的原则,重点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并能带动周边旅游区发展的八大精品旅游区,即武汉大东湖旅游区、咸宁国际温泉城、黄冈大别山旅游区、宜昌长江三峡旅游区、十堰武当山旅游区、荆州楚国故都旅游区、神农架旅游区、清江画廊旅游区。

(一)大东湖旅游区。

武汉市需要打造的精品旅游区很多,但必须先行突破带动全局。

随着深圳华侨集团落户东湖建设大型主题公园,应首选大东湖旅游区进行重点建设,以示范引领全市大型人造景观建设和滨江滨湖景观建设。

立足省内,面向国内外,以华侨城项目为重点,整合周边山水、人文和科教旅游资源,建成集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商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二)咸宁国际温泉城。

打造这一旅游区的意义不仅在于培育一流的温泉旅游品牌,更在于提升全省休闲度假旅游品质,推动形成多元化旅游产品格局。

依托丰富的温泉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借鉴国内外著名旅游胜地开发经验,按照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