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自编复习提纲文化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9023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高考自编复习提纲文化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高考自编复习提纲文化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高考自编复习提纲文化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高考自编复习提纲文化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高考自编复习提纲文化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高考自编复习提纲文化史.docx

《高中历史高考自编复习提纲文化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高考自编复习提纲文化史.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高考自编复习提纲文化史.docx

高中历史高考自编复习提纲文化史

历史必修三(文化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百家争鸣

背景

社会上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变革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分封制逐渐瓦解;经济上铁犁牛耕,井田制逐步瓦解。

学派

时期

代表

主张

 

儒家

春秋

孔子

地位: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六艺”是技能、六经是儒家经典。

主张:

提出“仁”“礼”学说、提倡“德治”、主张有教无类、修订文化典籍。

战国

孟子

地位: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主张:

提出四种道德规范、实行“仁政”、提出“君轻民贵”的思想,是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荀子

地位: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丰富了儒家思想。

主张:

在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在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学习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

春秋

老子

地位: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

“道”是世界的根本、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出“弱者道之用”。

战国

庄子

主张:

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和自然无为,提出“齐物”的思想(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取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古代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墨家

战国

墨子

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法家

战国

韩非

地位:

法家思想之大成者,将“法”、“术”、“势”糅合为一,吸取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主张: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评价:

①法家理论对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重大作用;

②汉代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步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儒家吸收,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影响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思想和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②百家争鸣中各学派相互争辩、取长补短、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成为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③儒家思想在吸取、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二课汉代儒学

1、了解秦朝“焚书坑儒”的史实及影响

背景:

在秦朝建立过程中,一些儒生引用儒家经典,借古讽今;儒者依古制主张实行分封制,遭到李斯的排斥。

史实:

“焚书”注意范围:

除秦国官定史书《秦记》外,其他各国史书予以销毁;除博士官负责管理文献外,天下私人收藏《诗》、《书》、百家语者,都上缴政府予以烧毁;医药、占卜、种树等有用价值的书籍不在销毁之列。

“坑儒”等

影响:

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2、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观点:

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大一统”思想;

目的:

文化“一统”服务于政治“一统”,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宣扬“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影响:

①儒学思想逐步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②独尊儒术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汉武帝“罢黜百家”的措施:

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儒学地位开始提升。

4、太学

出现:

汉武帝时代创建太学,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重要标志。

性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同时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体系。

意义:

①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文化的传播;②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等垄断官位的局面得到改变;

③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第三课宋明理学

背景

①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被逐渐削弱;②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由于佛老思想的广泛传播,冲击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其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③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④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在这场运动中孕育而生。

含义

北宋五子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将儒家思想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体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的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时期

代表

地位

主张

北宋

二程

理学的开创者

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南宋

 

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

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孔孟

①理气论:

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变化。

1②修养论:

强调“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不仅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③社会政治论:

“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道掌握在儒家手中,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设法“正君心”、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④影响: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朱熹将《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集为四书。

南宋

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

①“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②名言: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③批评朱熹理学过于“支离”,不能使人树立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④反对埋首史册,日常处直接体悟理;⑤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将其剥落、扫除。

明代

王阳明

心学集大成者

①“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②名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③学以致用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④为了遏制伪善流行,强调“知行合一”。

影响

①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

重视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的作用。

②明理学提倡“三纲五常”,扼杀“人欲”,成为维护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

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与影响【被称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

时期

代表

主张

影响(或著作)

明中

后期

李贽

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虚伪和官场的欺诈;在诗文方面提出“真心”说;

李贽是独具个性的思想家,对明朝社会现实大胆批判,引起不满。

 

明末

清初

黄宗羲

政治: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提出限制君权主张;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学校成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经济:

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是明末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

代表作:

《明夷待访录》

地位:

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影响:

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

①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②提出“众治”的主张

③他的思想由梁启超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但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愿望十分强烈。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地位:

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之一;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王夫之

1①主旨“循天下之公”;②批判“孤秦”“陋宋”;③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地位:

王夫之是清初一位思想巨人,他的哲学思辨代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

其代表作《船山遗书》;黄、顾、王都是经世致用的推动者、都参加抗清斗争;黄和王隐居著书、顾游历;

★问题: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①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批判封建伦理纲常,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

②顾炎武继承儒家关注民生思想,批判理学脱离实际,推动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注重实学和实践。

开考据学之先河。

③王夫之批判理学的“先命论”,建立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一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造纸术

发明:

可能西汉早期发明了书写用纸;改进: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传播: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往欧洲。

意义:

造纸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最为久远、也最为显著。

指南针

发明: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制作指南针的技术;----战国时期的指南仪器司南

应用:

应用于经济、军事和航海。

如北宋的《萍洲可谈》和南宋的《梦梁录》都记载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传播:

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再传入欧洲。

--【地图情景、从海路传播的是指南针】

意义:

国内:

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非洲提供条件;世界:

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技术保障。

火药

运用:

东晋葛洪《抱朴子·仙药》提及火药;唐末宋初,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明代出现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等火药武器。

传播:

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入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世界意义:

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战胜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印刷术

发明:

早期印刷术主要是雕版印刷术,唐代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改进:

宋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发展:

元朝王祯发明转轮排字盘【《旌德县志》使用这种方法】和元代发明木活字;明朝中期铜活字在江南较多应用。

铜活字印制的最大一部书,是清代编订的《古今图书集成》。

传播:

中国印刷术由波斯传入欧洲;14世纪末,欧洲出现雕版印刷品;15世纪中期,德国出现金属活字。

世界意义:

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泥活字(宋)---木活字(元)---铜活字(明)】

第二课中国的古代艺术

1、汉字的起源和书法

起源:

刻画符号是文字的起源,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演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

最后形成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

字体

时间

特点

名家

小篆

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园匀,富有图案美

李斯

隶书

秦朝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安定整齐

草书

汉初

把写意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书法家的情感

唐代张旭、怀素擅长狂草;

楷书

汉末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又称真书、正书)

唐代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元代赵孟頫(赵体)。

行书

晋代

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东晋王羲之(书圣)、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米芾)

2、中国传统绘画①魏晋到隋唐时期,“中国画”在艺术上逐渐成熟。

②中国画又称“国画”,题材分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技法分工笔和写意。

③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内容,讲究布局构图,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不拘泥于客观景物的逼真摹写。

④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重要地位。

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集文学、书法、绘画和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

唐代王维被称为文人画的鼻祖。

3、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①京剧是在徽戏(安徽)和汉戏(湖北)的基础上,吸取昆曲、秦腔等一些戏剧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②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戏进京,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③京剧正式形成大约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

京剧角色演变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补充:

1905年北京人任景丰拍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是默片。

---1895—1927年是默片时代;1927—1935年是有声黑白电影时代;1935年电影进入有声彩色电影时代。

第三课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特色

代表及其作品

诗经

◆《诗经》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三百多首诗歌,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风》反应西周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雅》反应贵族的生活和思想情感、《颂》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

§特点:

句式以四言为主,手法属于现实主义风格。

楚辞

《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代表作品。

楚辞句式比较灵活,创作手法属于浪漫主义风格。

汉赋

◆汉赋是从骚体诗中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

§西汉早期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

§汉武帝时代,汉赋创作走向全盛时期,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西汉后期杨雄,东汉班固、张衡等。

唐诗

李白:

盛唐时期、诗仙、浪漫主义风格;杜甫:

由盛转衰、诗圣、现实主义风格;杜甫的诗称为“诗史”。

 

宋词

◆唐代民间出现“曲子词”、晚唐五代时期“花间派”词人韦庄以及南唐后主李煜在词创作成就斐然、词到宋代走向辉煌。

北宋:

§柳永的词以市井风光入词,以清浅婉约的语言至口语入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播最广。

§苏轼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以词怀古、感旧、说理为主。

词风清新俊逸,刚健豪迈。

南宋:

§李清照的词,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

是南宋一位杰出的女词人。

§辛弃疾的词,以其高超的艺术功力、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是豪放派集大成者。

婉约派:

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豪放派:

苏轼(北宋)、辛弃疾(南宋)

元曲

◆时代背景:

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明清

小说

◆明朝中期中国古典小说进入“黄金时代”的时代背景:

①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②市民阶层扩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历史演义小说)。

施耐庵的《水浒传》(英雄传奇小说)。

§明代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神魔小说)。

体现了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明代短篇白话小说对社会风俗和人情世界的描述更加精彩,如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等;

§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人生世情小说),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

§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描绘知识分子、官僚及乡绅的生活和心理,具有高超的讽刺艺术。

§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花妖狐魅的故事,艺术地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社会生活。

专题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1)19世纪40年代新思潮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器物】

①林则徐:

编辑《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编辑《华事夷言》,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这些书籍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参考。

地位:

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魏源:

编成《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思想: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意义:

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器物】

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开展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19世纪末维新思想(维新派)---------------------------------------------------【制度】

背景:

政治:

洋务运动失败教训,民族危机加深;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外来思想传入。

理论:

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理论武器;◆主张: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

目的:

从资产阶级利益出发,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人物:

★康有为:

①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具体改革措施;②1898年,出版《孔子改制考》一书,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

★谭嗣同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谴责君主专制是“大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贡献巨大。

1898年翻译《天演论》出版,提倡进化论思想,成为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影响:

维新思想是爱国的,是进步的;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

(4)民主共和思想的兴起(革命派)----------------------【制度】

背景:

①维新变法失败,走改良道路受挫;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民族危机空前加剧;③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兴起;

人物:

孙中山:

①1894年,在兴中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②1905年,在同盟会中,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位政治纲领;③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方案得到初步实现。

章太炎:

1903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判康有为保皇立宪的主张,革命是中国的出路。

邹容:

1903年,发表《革命军》等著作,以饱满的激情宣传反清革命。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1915年---1917年----)【思想文化】

背景

政治上:

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复古尊孔的逆流;

经济上: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日益壮大;

思想上:

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形成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次新觉醒。

《青年杂志》第二卷改名《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1916年底由上海迁到北京。

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人物

◆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的特殊贡献:

①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拉开新文化运动序幕;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张文学革命等。

②李大钊猛烈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反对复辟帝制;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③胡适于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议》一文,主张文学创新,提倡白话文。

④鲁迅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礼教的罪恶,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⑤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内容

前期:

①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Science(科学)--赛先生;democracy(民主)---德先生

后期:

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影响

积极: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们对政治事务的关心;③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④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消极:

对传统文化进行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进行全盘肯定,有一定的片面性。

对待东西方文化应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问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

①1902年,梁启超发表文章,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鼻祖。

②1906年,朱执信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和学说。

③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歌颂俄国的十月革命。

④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

⑤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补充:

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问题有何变化:

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变化。

器物层次:

①19世纪40年代,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

②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制度层次:

①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并逐渐成熟,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②20世纪初期,孙中山等革命派倡导民主共和思想,动员和指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文化层次:

1915年,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事项理论成果

第一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比较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背景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加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②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

③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①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制度,先后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宣告失败;

②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孙中山认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③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改组国民党,实行三大政策。

标志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其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阐述为“三民主义”。

---时间:

20世纪初期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对三民主义做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即新三民主义。

---时期:

20世纪20年代

 

内容

①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争取民族独立即民族革命。

②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问题。

③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即所主张的社会革命。

核定全国地价,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

①民族主义

明确提出了反帝的口号,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即“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③民生主义

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工农生活。

【含有富民思想】

作用

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斗争的理论旗帜,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起到了巨大作用。

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大革命的理论旗帜,这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第二课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时期

历程

主要思想、著作、意义

国民大革命时期

萌芽

1925年,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

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忠实的同盟军;

1927年,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强调农村革命的意义。

井冈山时期

形成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著作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意义:

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延安时期

成熟

主要理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著作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

§意义:

1945年春中共七大召开,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

发展

主要理论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理论、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等。

著作有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1956年《论十大关系》、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意义: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第三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①1978年底,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邓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