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中级基础知识点汇总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8967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师中级基础知识点汇总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经济师中级基础知识点汇总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经济师中级基础知识点汇总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经济师中级基础知识点汇总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经济师中级基础知识点汇总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师中级基础知识点汇总一.docx

《经济师中级基础知识点汇总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师中级基础知识点汇总一.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师中级基础知识点汇总一.docx

经济师中级基础知识点汇总一

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考试内容:

掌握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最优决策原则;熟悉各种收益概念的含义及其公式

(一)完全竞争市场行业的供求曲线和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和某个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不同的。

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由整个行业的供求决定其均衡价格,如34页1-19中(a)所示。

(二)完全竞争企业的收益曲线

收益是指企业出售产品的收入。

企业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品获得的全部收入叫做总收益。

(用R表示)

R=P•Q

平均收益是按销售量平均计算的收益。

(用AR表示)

AR=R/Q=P

边际收益是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销售时总收益的增加量。

(用MR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MR=AR

MR=△R/△Q

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AR、MR是相等的。

单个企业的AR、MR、需求曲线是同一条线。

(三)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产量决策的基本原则

在任何一个市场上,无论长期决策还是短期决策,企业进行产量决策的依据是:

MR=MC的原则,因为此时企业的利润最大。

利润最大的含义:

有利润时利润最大,有亏损时亏损最小。

(四)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供给曲线

单个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其供给曲线。

(企业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来选择其最优生产规模)

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考试内容:

掌握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最优决策原则;熟悉价格歧视的含义及其条件

(一)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

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

这与完全竞争市场不同的。

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二)完全垄断企业的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即平均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是重合的;但边际收益曲线位于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而且比平均收益曲线陡峭。

(AR=DD)

(三)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

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也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完全垄断企业和完全竞争企业的成本曲线是相同的。

完全垄断企业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了均衡产量,根据这个产量就可以确定均衡价格。

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较,在完全垄断条件下,企业向市场供应的产品数量较少,而产品价格较高,完全垄断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但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完全垄断企业并不是为所欲为的。

(四)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也叫差别定价,价格歧视一般可分为三级:

一级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价格因人因量而异。

二级价格歧视(批量作价)——价格因量而异。

三级价格歧视——价格因人而异。

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是:

第一,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

第二,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的隔离开的,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

如果这两个条件能够满足,那么,企业就可以通过对缺乏弹性的市场规定较高的价格,而对富有弹性的市场规定较低的价格,以增加总收益。

企业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并且等于边际成本。

经典例题:

【例题•2009单选题】实施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不包括()

A.卖方具有垄断地位

B.企业生产有商品或服务具有耐用品性质

C.消费者之间存在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

D.不同消费者所在的市场能被隔离开

参考答案:

B

市场失灵的含义

(一)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和标准

考试内容:

掌握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和标准。

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

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

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标准是:

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坏。

帕累托改进:

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

,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又被称作经济效率。

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

否则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二)市场失灵的含义

考试内容:

熟悉实现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掌握市场失灵的含义。

实现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

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信息是完全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这些条件

很难具备,因此,帕累托最优很难实现。

所谓市场失灵,就是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经典例题:

【例题1•单选题】(2007年考题)如果既定的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资源重新配置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

水平有所提高,这种资源重新配置被称为()。

A.一般均衡状态

B.帕累托改进

C.瓦尔拉斯均衡

D.帕累托最优

答案:

B

【例题2•单选题】(2009年考题)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标准是()

A.还存在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

B.收入在不同居民之间分配公平

C.可能由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福利减少

D.不可能由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福利减少

参考答案:

D

【例题3•多选题】经济社会中,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

A.信息是完全的

B.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C.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

D.政府提供公共物品

E.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答案:

ABCE

市场失灵的原因

(一)垄断与市场失灵

考试内容:

掌握垄断含义及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

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大部分产品都是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或完全垄断市场,或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资源已不可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导致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的产量,

市场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长期来看成本也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生产成本要高,消费者将不再可能获取最大满足。

市场机制很难充

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资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

(二)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考试内容:

掌握外部性含义及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

所谓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

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由于外部影响的存在,市场机制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导致资源配置失当。

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会造成产品供给过多,超过了帕

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产量水平;存在外部经济时,通常会使市场主体的活动水平低于社会所需要的水平,这就是资源的无效率配置。

(三)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考试内容:

掌握公共产品含义及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

1.公共物品的含义

所谓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私人物品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竞争性和排他性。

2.公共物品的特点

(1)非竞争性。

即消费者对某一种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

(2)非排他性。

即公共物品可以由任何消费者进行消费,其中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会被排斥在外。

3.公共物品的分类

可以将公共物品分为两大类:

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纯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治安等,这类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

准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如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等。

4.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

由于纯公共物品存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消费者更愿意采取“搭便车”行为,低报或者隐瞒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最终导致市场产

量远远低于最优产量。

对于准公共物品来说,如教育、医疗服务等,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准市场机制来引导资源的配置。

(四)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考试内容:

掌握信息不对称含义及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的一种情况。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经典例题:

【例题1•单选题】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只有在()上,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来看才是最低的,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A.完全垄断市场

B.完全竞争市场

C.垄断竞争市场

D.不完全竞争市场

答案:

B

【例题2•多选题】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将会出现()。

A.生产者只能接受价格

B.资源不能在部门间自由流动

C.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产量

D.市场价格达到最低

E.市场机制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作用

答案:

BCE

【例题1•多选题】公共物品的特点包括()。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E.效用的可分割性

答案:

CD

【例题2•多选题】(2007年考题)下列关于私人物品的表述正确的有哪些()。

A.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必然减少另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B.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C.该物品在财产所有权上具有独占性

D.一个人不进行购买就不能消费该物品

E.一个人不进行购买也可以消费该物品

答案:

ACD

【例题1•单选题】某造纸厂在生产的过程中向附近的河流排放大量的污水因此导致附近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但是该厂却又不对附近种

粮食的居民进行相应的赔偿,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之为()。

A.外部经济

B.外部不经济

C.生产外部性

D.消费外部性

答案:

B

【例题2•多选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正确的选项是()

A.正的外部性的存在,通常会使市场主体的活动水平低于社会所需要的水平

B.正的外部性的存在,通常会使市场主体的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需要的水平

C.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会造成产品供给过多

D.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存在,都意味着资源配置未能达到最优

E.外部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产权不清晰引起的

答案:

ACDE

【例题1•单选题】交完汽车保险后不认真开车,从而造成保险公司的损失,这属于()。

A.违法行为

B.道德风险

C.逆向选择

D.顺向选择

答案:

B

【例题2•多选题】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

A.垄断

B.外部性

C.公共物品

D.信息不对称

E.价格波动

答案:

ABCD

【例题3•2009单选题】在买卖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质量差的商品往往将质量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这种现象称为()

A.道德风险

B.正向选择

C.逆向选择

D.外部不经济

参考答案:

C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考试内容:

掌握政府针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的方式和措施;科斯定理的含义。

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或不足,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应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其方式和措施包括:

第一,为了限制和消除垄断,保护和促进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还可以对垄断行业进行公共管制,主要是对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或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

第二,消除外部性的传统方法,包括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将相关企业合并从而使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以及明晰产权。

第三,为了提供适当水平的公共物品,政府承担了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例如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

第四,为了解决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政府还通过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政府通过制定正确的微观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消除市场失灵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但是政府也可能失灵,这将导致更大的资源浪费。

经典例题:

【例题1•多选题】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的目的主要是()。

A.为了克服市场失灵

B.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

C.优化资源配置

D.控制生产产品的总量

E.控制市场价格

答案:

ABC

【例题2•多选题】为了消除外部性对市场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

A.税收和补贴

B.规定限价

C.合并相关企业

D.公共管制

E.明晰产权

答案:

ACE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考试内容:

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等基本指标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商品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总和。

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驻单位和非常驻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

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商品和服务减去进口商品和服务。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考试内容:

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其中,支出法和收入法是核算GDP的两种主要方法。

1.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所谓支出法,即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单位(居民、企业、政府、进出口部门),对最终产品的支出总量相加,得出总支出来计量GDP的方法。

包括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从支出方面看,上述四个项目构成了国内生产总值。

如果用字母C表示消费,用I表示投资,用G表示政府购买,用(X-M)表示净出口,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GDP=C+I+G+(X-M)

2.用收入法——也称为要素成本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收入主要是指提供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包括工资、非公司企业业主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公司税前利润),也包括一部分非生产要素的收入(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类是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另一类是资本折旧)。

用收入法核算GDP,包括以下一些项目:

按收入法核算所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经典例题:

【例题1多选题】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态可以分为()。

A.价值形态

B.收入形态

C.产品形态

D.支出形态

E.实物形态

答案:

ABC

【例题2多选题】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即()。

A.支出法

B.生产法

C.市场价格法

D.不变价格法

E.收入法

答案:

ABE

【例题3单选题】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来计量的。

A.半成品

B.最终产品

C.中间产品

D.在产品

答案:

B

【例题4单选题】(2007年考题)如果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则按照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公式是()。

A.GDP=C+I+G+X

B.GDP=C+I+G-M

C.GDP=C+I+G+(X+M)

D.GDP=C+I+G+(X-M)

答案:

D

【例题5多选题】(2007年考题)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A.消费支出

B.固定投资支出

C.净出口

D.营业盈余

E.政府购买

答案:

ABCE

【例题6单选题】(2007年考题)按照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其公式是()。

A.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B.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折旧+统计误差

C.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统计误差

D.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考试内容:

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条件下的投资-储蓄恒等式。

(一)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在两部门经济中,假设一个社会只有消费者(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没有政府部门和进出口部门,所以就没有企业间接税等税收项目,也没有政府购买和进出口贸易。

为了分析简便起见,先不考虑折旧。

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国民收入。

GDP=C+I=Y=C+S,即C+I=C+S

两边同时消去C,就得到I=S,即得到储蓄—投资恒等式。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定义得出的。

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活动,就构成了三部门经济。

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用G表示政府购买,用T表示政府税收。

GDP=C+I+G=C+S+T=Y,即C+I+G=C+S+T

得到,I=S+(T-G)

这里的(T-G)可以看作是政府部门的储蓄,S为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之和,可以通称为私人储蓄。

这样,S+(T-C)可以表示整个社会的储蓄。

因此,公式I=S+(T-G),也就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四部门经济就是在三部门经济中引入一个国外部门。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的总和,即GDP=C+I+G+(X-M)

假定总收入不变,Y=C+S+T

I=S+(T-G)+(M-X)

其中,(M-X)可以代表外国在本国的储蓄。

I=S+(T-G)+(M-X)的等式就代表了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经典例题:

【例题1多选题】三部门条件下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涉及的部门是()。

A.企业B.国外部门

C.消费者(居民)

D.地方部门

E.政府部门

答案:

ACE

【例题2多选题】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是()。

A.I=S+(T-G)+(M-X)

B.I=S+(T-G)

C.C+I+G+(X-M)=C+S+T

D.I=S

E.C+I+G=C+S+T

答案:

AC

【例题32009单选题】如果用I表示投资、S表示储蓄、T表示税收、G表示政府购买,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则四部门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是()

A.I=S+(T-G)+(M-X)

B.I=S+T-G+M

C.I=S+(T-G)

D.I=S+(M-X)

参考答案:

A

消费、储蓄和投资

(一)消费理论

考试内容:

掌握消费理论。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凯恩斯消费理论主要由三个假设构成:

第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所谓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如果以MPC代表边际消费倾向,以AC代表增加的消费,以AY代表增加的收入,则边际消费倾向可表示为:

2.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一生至少可以划分为两大时期,赚取收入或收入大于消费支出时期与不赚取收入或收入小于消费支出时期。

一个具体时期的消费取决于对一生收入的预期,而不取决于当前时期的收入。

消费函数:

C=a(财富边际消费倾向)×WR+c(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YL

WR为财产性收入;YL为劳动收入

从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

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如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

如果中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降低。

3.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持久收入理论与凯恩斯理论的区别在于,它不是把人们的消费支出仅仅同现期收入联系起来,而是从长期收入(持久收入)联系起来。

持久收入理论与相对收入理论的区别在于,它不是强调人们的消费支出同周围人的消费支出之间的联系,也不是把人们的消费支出同过去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联系起来,而是用人们未来的长期收入(持久收入)来分析现期消费支出的变化。

消费函数

Ct(现期消费支出)=c(边际消费倾向)×YPt(现期持久收入)

(二)储蓄函数

考试内容:

掌握储蓄的含义和储蓄函数,投资的含义和投资函数,投资乘数的含义和公式。

储蓄是收入中减去消费的余额。

从公式Y=C+S可得:

S=Y-C

影响储蓄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是根据凯恩斯的假定,收入是决定储蓄最主要的因素。

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增加的会越来越少,而储蓄增加的则会越来越多。

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

根据上面得出的消费函数的公式,以及消费与储蓄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导出储蓄函数的公式:

(三)投资函数

投资函数是指用以反映投资决定机制的函数。

投资可分为自发投资和引致投资。

自发投资是指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进步而产生的投资。

如为适应人口增加而增添文化教育、卫生设施的公共投资,为适应科学技术进步而进行的设备投资等等。

与此不同,有的投资则与市场需求的增加、利率的降低等密切相关,这类变动所引起的投资被称为引致投资。

凯恩斯在对企业引致投资进行短期分析时,把投资I视为利率i的减少函数。

利率越高,投资越小;利率越低,投资越大,即:

(四)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就是收入增量和投资增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的系数。

经典例题:

【例题1单选题】平均消费倾向的取值是()。

A.等于1

B.可能小于、等于1

C.可能大于、等于1

D.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

答案:

D

【例题2单选题】有关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表述错误的是()。

A.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B.储蓄与消费之间的依存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

C.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

D.消费函数公式为

答案:

B

【例题3.2009单选题】假定边际消费货币β是0.75,则投资乘数k应为()

A.1

B.2

C.3

D.4

参考答案:

D

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考试内容:

掌握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和区别;熟悉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

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

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含义更广的概念。

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二)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考试内容:

掌握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具体来看,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主要有:

1.劳动的投入数量

2.资本的投入数量

3.劳动生产率

4.资本的效率

(三)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考试内容:

熟悉经济增长因素分解的模型的含义和内容。

1.两因素分解法

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GQ=GH+GP

2.三因素分解法

就是运用生产函数,把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这三项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四)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考试内容:

熟悉经济波动的含义和类型;掌握经济周期的含义和阶段的划分。

1.经济周期波动的类型

(1)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经济周期指的是总体经济活动,而不是个别部门或个别经济总量指标。

(2)经济周期的类型

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

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经济周期又可分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