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与呼吸道传染病及其预防宣传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8945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肠道与呼吸道传染病及其预防宣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肠道与呼吸道传染病及其预防宣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肠道与呼吸道传染病及其预防宣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肠道与呼吸道传染病及其预防宣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肠道与呼吸道传染病及其预防宣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肠道与呼吸道传染病及其预防宣传材料.docx

《肠道与呼吸道传染病及其预防宣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肠道与呼吸道传染病及其预防宣传材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肠道与呼吸道传染病及其预防宣传材料.docx

肠道与呼吸道传染病及其预防宣传材料

肠道与呼吸道传染病及其预防宣传材料

一、肠道传染病及其传播特点

1、肠道传染是指各种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其病原体大多随病人或携带者的粪便排出,如果不经处理,可以污染周围环境,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感染。

病种包括:

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脊髓灰质炎、甲肝、戊肝、感染性腹泻病以及其他通过肠道传播的传染病。

2、传播特征:

(1)传染源为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2)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媒介进行传播。

(3)人群都容易感染。

3、预防策略:

因为肠道传染病的传播方式是类似的,因此,预防的措施基本一致。

(1)喝开水:

注意饮水卫生,不喝生水,在流行季节保证饮用卫生安全水,一定要喝开水,防止因失水过多而发生脱水;自然灾害时,可饮用安全的瓶装或桶装矿泉水等。

(2)吃熟食:

不吃腐败变质食物,尤其注意不要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水产品。

食物(包括肉、鱼、蔬菜等)要彻底煮熟、煮透后再吃。

吃剩余的食品、隔餐食品要彻底再加热后食用。

外出旅游、出差、工作要挑选卫生条件好的旅店就餐,并尽量少食凉拌菜,最好不在“三无”(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无健康体检证明)的路边露天饮食小摊点就餐。

家里的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

保持环境清洁,消灭苍蝇。

(3)勤洗手:

自觉讲究个人卫生,外出回家、饭前便后及处理生的食物(鱼、虾、蟹、贝类等水产品)后都要洗手,要用肥皂流水反复洗手。

合理调整饮食,注意劳逸结合和保证充足的睡眠,以提高机体抗病的免疫力。

(一)霍乱:

又称二号病(在传染病防治法中列第2位)。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

它可以引起流行、暴发和大流行。

霍乱一般是通过被污染的水、食物及日常生活接触及苍蝇而传播的。

●主要症状:

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衰竭,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也有些轻型患者仅又轻度腹泻。

●霍乱预防要点:

1、搞好家庭、个人和饮食(水)卫生。

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剩菜剩饭要热透再吃;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碗筷应煮沸消或消毒碗柜消毒,刀、砧板、抹布也应严格消毒;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消灭苍蝇;饭前便后洗手;

2、煮透海鲜食物(河海鱼类、虾蟹、贝壳类等);

3、搞好环境卫生,加强垃圾和粪便的管理;

4、发现确诊或疑似病人,应立即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

5、腹泻患者要到肠道门诊及时就诊。

(二)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菌痢病人和带菌者为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通过水、食物、生活接触、苍蝇蟑螂而传染,潜伏期为1-3天。

●主要症状:

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样大便、中毒型急性发作时,可出现高热和感染性休克症状,以严重毒血症、休克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

该病呈常年散发,夏秋季多见,是我国的多发传染病之一。

●预防要点:

1、管理传染源,对腹泻病人要进行早期诊断,及时隔离治疗;

2、加强饮食、饮水、环境卫生管理;食具要消毒,粪便及排泄物应深埋或加漂白粉消毒,防止粪便流失污染水源、食品等;消灭苍蝇;

3、注意个人为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不喝生水等良好卫生习惯;

4、坚持体育锻炼,增加抗病能力。

(三)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传染源为发病的患者和病原携带者,包括无症状者以及病愈后症状消失,但未经彻底治疗,体内仍有病菌存在的人,这些人由于没有临床症状而被忽视治疗,还可以继续排菌,从而污染食物和水,造成传播。

大多数病人愈后排菌逐渐减少至消除,但有少部分病人可持续3个月以上,个别甚至终生排菌。

因此对伤寒、副伤寒病人的治疗应强调彻底。

●主要症状:

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为主要病变。

典型病例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情淡漠、脾大、玫瑰疹和血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和肠穿孔。

●预防要点

1.管理传染源:

及时发现、早期诊断、隔离并治疗患者和带菌者,隔离期应自发病日起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5日为止,或停药后连续大便培养2次(每周1次)阴性方可出院。

对带菌者应彻底治疗。

连续大便培养4次阴性可恢复与食品、儿童有关的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三管一灭”(管水、管饮食、管粪便,消灭苍蝇),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进食生水和不洁食物。

3.保护易感人群:

流行区内的易感人群可接种伤寒菌苗。

目前使用的有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用伤寒杆菌Ty21a.变异株制成的口服活菌苗等,可根据条件选用。

(四)脊髓灰质炎

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

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

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隐性感染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本病主要传染源。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主要症状本病潜伏期为5~14天,临床上可表现多种类型:

①隐性感染;②顿挫型;③无瘫痪型;④瘫痪型。

(1)前驱期主要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亦可见恶心。

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腹泻等,持续1~4天。

若病情不发展,即为顿挫型。

(2)瘫痪前期前驱期症状消失后l~6天,体温再次上升,头痛、恶心、呕吐严重,皮肤发红、有短暂膀胱括约肌障碍,颈后肌群、躯干及肢体强直灼痛,常有便秘。

体检可见:

①三角架征:

即患者坐起时需用两手后撑在床上如三角架,以支持体位;②吻膝试验阳性,即患者坐起、弯颈时唇不能接触膝部;③出现头下垂征,即将手置患者肩下,抬起其躯干时,正常者头与躯干平行。

如病情到此为止,3~5天后热退,即为无瘫痪型,如病情继续发展,则常在瘫痪前12~24小时出现键反射改变,最初是浅反射、以后是深腱反射抑制、因此早期发现反射改变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3)瘫痪期自瘫痪前期的第3、4天开始,大多在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当体温退至正常后,瘫痪停止发展,无感觉障碍。

可分以下几型:

1、脊髓型此型最为常见。

表现为弛缓性瘫痪,不对称,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下肢及大肌群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但也可仅出现单一肌群受累或四肢均有瘫痪,如累及颈背肌、隔肌、肋间肌时,则出现竖头及坐起困难、呼吸运动障碍、矛盾呼吸等表现。

2、延髓型又称球型,系颅神经的运动神经核和延髓的呼吸、循环中枢被侵犯所致。

此型占瘫痪型的5%~10%,呼吸中枢受损时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血管运动中枢受损时可有血压和脉率的变化,两者均为致命性病变。

颅神经受损时则出现相应的神经麻痹症状和体征,以面神经及第X对颅神经损伤多见。

3、脑型此型少见;表现为高热、烦躁不安、惊厥或嗜睡昏迷,有上运动神经元痉挛性瘫痪表现。

4、混合型以上几型同时存在的表现。

(4)恢复期瘫痪从肢体远端开始恢复,持续数周至数月,一般病例8个月内可完全恢复,严重者需6~18月或更长时间。

(5)后遗症期严重者受累肌肉出现萎缩,神经功能不能恢复,造成受累肢体畸形。

部分瘫痪型病例在感染后数十年,发生进行性神经肌肉软弱、疼痛,受累肢体瘫痪加重,称为“脊髓灰质炎后肌肉萎缩综合征”。

●预防要点

1、必须普遍接种疫苗,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灭活疫苗(IPV)优点是安全,一般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及其家庭成员,也可用于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缺点是价格较昂贵,免疫维持时间较短,且需重复注射,肠道不能产生局部免疫能力。

减毒活疫苗(OPV)优点是使用方便,95%以上的接种者产生长期免疫,并可在肠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sIgA,使接触者亦可获得免疫效果;但由于是活病毒,故如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可引起瘫痪。

我国从1960年开始自制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一种是三型单价糖丸;另一种是混合多价糖丸,为Ⅰ、Ⅱ、Ⅲ型混合物。

目前普遍采用此型疫苗,在-20℃可保存2年,4~8℃保存5个月。

一般首次免疫从2月龄开始,连服3次,间隔4~6周,4岁时再加强免疫一次。

服糖丸后2小时内不能喝过热开水或饮料,也不给喂奶,以免影响效果。

极少数小儿用后可发生疫苗相关性麻痹性脊髓灰质炎。

2、一旦发现病人,应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O天患者衣物用具应煮沸或日光下曝晒2小时消毒。

密切接触者,应连续观察20天,未服过疫苗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0.3~0.5ml/kg。

3、急性期病人粪便使用20%含氯石灰乳剂,将粪便浸泡消毒1-2小时或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再排放,沾有粪便的尿布、衣裤应煮沸消毒,被服应日光曝晒。

(五)甲肝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甲肝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30日。

食入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水源和食物是暴发性流行的最主要传播方式。

●主要症状:

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

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

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

本病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者极为少见,随着灭活灭活疫苗在全世界的使用,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预防要点

1、提高个人卫生水平,广泛开展病从口入的卫生宣教。

流动水洗手及洗餐具,在单位就餐自备餐具,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2、饮食行业应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

尤其要做好食具消毒,食堂、餐厅应实行分餐制或公筷制。

中小学要供应开水,学生自带杯.取缔不符卫生条件的、无证的饮食摊贩

3、加强水源保护,严防饮用水被粪便污染。

要加强生食水产品的卫生监督。

加强对产地水域的卫生防护,防止粪便和生活污水的污染。

应尽可能避免吃可能已被污染的水、新鲜水果、蔬菜以及贝类食品,做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处理。

4、幼托机构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对食具及便器的消毒制度。

儿童实行一人一巾一杯制。

对全托单位还应注意尿布消毒。

使用的玩具各班组应严格分开并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

5、对甲肝病人的食品、便器、衣服、床单、注射针头及其排泄物亦均应作消毒处理。

消毒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采用煮沸、福尔马林、强力戊二醛、有效氯以及紫外线等灭活病毒。

(六)戊肝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炎性坏死为主的肠道传播性疾病。

患者主要为成年人,病死率较高,尤其孕期最后3个月的妊娠妇女患病后,病死率可达10%~39%。

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具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

以水型流行最常见,少数为食物型暴发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主要症状:

当成人感染HEV后,多表现为临床型。

一般起病急,黄疸多见,表现为尿黄、眼睛黄、皮肤黄。

半数患者有发热,伴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肝区痛。

热退后症状加重。

约1/3有关节痛。

部分病人可表现为皮肤发痒、大便灰白,严重者则表现为淤胆型肝炎。

查体可以发现黄疸,肝脏轻微增大,质软并有轻压痛,大约1/4的患者脾脏增大且柔软。

儿童感染后多表现为无黄疸型或亚临床型。

该病是自限性的,大多数病人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4~6周症状消失,病程6~8周,肝功能恢复正常。

一般不发展为慢性

●预防要点

主要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主为的综合性措施。

1、加强水源管理、保护水源,严防水源及食品被粪便污染,改善供水条件,保证安全用水。

通过提供洁净的饮用水可以预防感染。

2、改善卫生设施,提高环境卫生水平,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注意食品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呼吸道传染病及其传播特点

1、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常见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脑、水痘、风疹、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

2、传播特征:

(1)传染源主要为病人或隐性感染者。

(2)传播途径:

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密切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普遍易感。

有的病后有一定免疫力或持久免疫力,或者通过接种疫苗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3、预防措施: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2)少去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

(3)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4)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宿舍、电脑室、教室等;

(5)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6)不食、不加工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及吃带皮水果,不喝生水;

(7)注意个人卫生,不随便吐痰,打喷嚏;

(8)发热或有其它不适及时就医;到医院就诊最好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9)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

(10)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

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二)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

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

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

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

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

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

未患过麻疹及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主要症状:

(一)典型麻疹分三期:

1、前驱期:

从发病至出疹前一般3~5天。

发热、咳嗽等上呼吸炎、粘膜炎、病毒血症、口腔粘膜斑的出现早期诊断有价值。

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在口腔粘膜告第一齿处,可见0.5~1mm大小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

该粘膜斑亦可见于唇内,出现2—3日即可消失。

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

病程2~3d,口腔双侧第一臼齿的颊粘膜上麻疹粘膜斑(科普利克斑),初起时仅数个,1~2d内迅速增多、融合,扩散至整个颊粘膜,2~3d内很快消失。

2、出疹期:

发病3—4日耳后、发际渐及耳前、面颊、前额、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足心,2~5日布及全身。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5mm,稀疏分明,疹间皮肤正常。

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高、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肺部可有罗音。

嗜睡或烦躁不安。

咳嗽加重,结膜红肿、畏光。

查体:

浅表淋巴结肿大、肝及脾大。

肺部常闻干、湿性罗音。

3、恢复期:

3~5d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褐色色素斑,1~2周消失、留有碎屑样脱皮。

●预防要点:

1、接种疫苗控制和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麻疹疫苗,其预防效果可达90%。

虽然5%~15%接种儿可发生轻微反应如发热、不适、无力等,少数在发热后还会出疹,但不会继发细菌感染,亦无神经系统合并症。

国内规定初种年龄为8个月,如应用过早则存留在婴儿体内的母亲抗体将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

由于免疫后血清阳转率不是l00%,且随时间延长免疫效应可变弱,故应适时进行加强接种。

2、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早期隔离。

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

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

3、切断传播途径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病人曾住房间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流行季节中做好宣传工作,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三)流脑

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

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

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

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

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

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人为流脑唯一的传染源,病原菌存在于带菌者或病人的鼻咽部。

●主要症状:

一般病人早期无症状,部分病人有咽喉疼痛,鼻咽部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随后,患者突然高热、畏寒、寒战,伴头痛、食欲减退及神志淡漠等毒性症状。

幼儿则有啼哭吵闹,烦躁不安,皮肤感觉过敏及惊厥等。

70%的病人皮肤粘膜有瘀点(或瘀斑),见于全身皮肤及粘膜,大小约1~2mm至1cm。

病情严重者的瘀点、瘀斑可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发生皮肤大片坏死。

多数病人于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

因颅内压增高而病人头痛欲裂、呕吐频繁,血压可增高而脉搏减慢,常有皮肤过敏、怕光、狂躁及惊厥。

1~2日后病人进入谵妄昏迷状态,可出现呼吸或循环衰竭。

●预防要点

为做好流脑的预防工作,提高广大民众自我防病意识,有效控制或减少流脑的发病,提出如下建议:

1、增强广大群众预防流脑的意识。

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居室开窗通风,个人应勤晒衣服,儿童玩具消毒,多晒太阳,尤其在春节期间减少大型集会和大的集体活动,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2、要认真做好流脑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各级医疗机构对疑似流脑病例认真做好临床诊断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以便使疫情得到及时控制和处理。

3、对与流脑患者密切接触的人群,可采用预防性投药,若有流脑疫情发生,对周围人群可采取应急接种措施。

4、免疫预防。

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用于6月龄~15周岁儿童,初免从6月龄开始,基础免疫二针,两针间隔3个月,3岁以上接种1针。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用于2周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在流行区的2岁以下儿童也可进行应急接种。

(五)风疹

又称“风痧”,痧子等。

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

由于风疹的疹子来得快,去得也快,如一阵风似的,“风疹”也因此得名。

风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很弱,传染性与麻疹一样强。

一般通过咳嗽、谈话或喷嚏等传播。

多见于1~5岁儿童,6个月以内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获得抵抗力,很少发病。

一次得病,可终身免疫,很少再患。

中医《备急千金要方》指出风疹又名风痧。

多由外感风热时邪,郁于肌表,发于皮肤所致。

治宜清热解毒,用银翘散或加味消毒饮风疹应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主要症状:

风疹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出现,潜伏期为14~21天,前驱期有低热及其他症状,常因症状轻微或时间短暂而被忽略。

出疹期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伴有触痛,持续1周左右。

皮疹在淋巴结肿后24小时出现,呈多形性,大部分是散在斑丘疹,也可呈大片皮肤发红或针尖状猩红热样皮疹,开始在面部,24小时内遍及颈、躯干、手臂,最后至足部。

常是面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方现。

一般历时3天,出疹后脱皮极少。

在前驱期末和出疹早期软腭处可见红色点状粘膜疹,与其他病毒感染所致粘膜疹相似,无特异性。

出疹时可伴低热,持续1~3天,轻度脾肿大常见。

年轻妇女在出疹时或以后几天内有多发性关节炎,常为对称性,最常累及的是近端指(趾)关节,顺序是掌指关节、腕、肘、膝、踝、足、肩及脊柱关节,特点是局部有红肿、疼痛、触痛及渗出,持续几天至2周,很少有后遗症。

●预防要点

1、接种疫苗:

控制和预防风疹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风疹疫苗,其预防效果可达90%。

2、控制传染源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隔离至出疹后1周。

病人应卧床休息,给予维生素及富有营养易消化食物,如菜末、肉末、米粥等。

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抓破皮肤,继发细菌感染。

3、学校及幼托机构应加强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出现皮疹与发热时应及时就医。

疫情发生期间应加强晨检,停收新生。

4、风疹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患儿接触。

保护孕妇,尤其妊娠初期2~3个月内,避免接触风疹患者。

(六)流行性腮腺炎

俗称“乍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

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

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主要症状:

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初期可有发热、乏力、肌肉痰痛、食欲不振、头痛、呕吐、咽痛等症状,但多数患儿症状不重或不明显。

起病1-2天腮腺肿胀,一般先见于一侧,1-2天后对侧肿胀。

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边缘不清楚,局部皮肤不红,表面灼热,有弹性感及触痛。

腮腺管口可见红肿。

患儿感到局部疼痛和感觉过敏,张口、咀嚼时更明显。

部分患儿有颌下腺、舌下腺肿胀。

同时伴中等度发热,少数高热。

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整个病程约10~14天。

●预防要点

1、流行性腮腺炎是疫苗可预防性疾病,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方法,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1.5岁接种一针,6岁接种一针。

15岁以下儿童均可接种。

目前有麻腮疫苗、麻风腮疫苗。

2、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出门时,应戴口罩,尤其在公交车上;

3、一旦发现孩子患疑似流腮,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利于早期诊治;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一多”:

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

三、其他重点多发传染病

(一)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其中以EV71与CoxA16型肠道病毒较为常见,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

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主要症状: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

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预防要点:

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2、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6、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二)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