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8843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代汉语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代汉语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代汉语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代汉语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古代汉语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漢語練習題及參考答案

練習一

一查閱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辭源》修訂本)中所屬的部首:

丹(丶部)之(丿部)亞(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嚴(口部)鄰(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麼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書(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貳(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幹部)術(行部)按:

繁體字“鄰”與“鄰”為異體字,都簡化作“鄰”。

《康熙字典》“鄰”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辭源》修訂本不收“鄰”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辭源》中各有幾種讀音?

兩者是否一致?

“行窳”的“行”讀什麼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種讀音,在《辭源》中有4種讀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還引了《集韻》的一條注音“乎監切”(讀音為xián)。

                                                                                                                                                                                                                                                                                                                                     “行窳”的“行”讀xíng。

三從《詞詮》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虛詞在句中的意義:

1.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列子湯問》)曾,副詞,乃、竟。

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范仲淹《岳陽樓記》)則……則……,承接連詞,表文中對舉關係,就、那麼。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既,時間副詞,表過去,已經。

4.或圓如簞,或方似笥。

(《水經注巫山、巫峽》)或,無定代詞,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水經注巫山、巫峽》)自,假設連詞,苟、如果。

常“自非”連用。

6.廣袤豐殺,一稱心力。

(白居易《廬山草堂記》)一,副詞,皆、都。

四什麼是六書?

每類主要特點是什麼?

分別列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字各五例。

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是古人對漢字的形體構造與使用規律所作的理論總結。

象形的主要特點是字形像它所表達的事物之形,是以簡單的線條把事物的輪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畫出來。

如:

目、舟、鳥、手、網。

指事的主要特點是用記號指出事物的特點。

如:

亦、寸、本、刃、上。

會意的主要特點是組合兩個以上的形體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

如:

從、北、莫、休、明。

形聲的主要特點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意符表示意義範疇,聲符表示讀音。

如:

吐、忙、胡、破、故。

關於轉注,學術界看法還不一致。

一般認為,它的主要特點是字形同部,字義同源。

如:

考與老,呻與吟,諷與誦,空與竅,諛與諂,憂與愁等。

它不是一種造字方法,而是一種釋義條例。

假借的主要特點是有詞無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

如:

“然”是“燃”的古字,本義是燃燒,後假借為代詞“然”;“新”是“薪”的古字,本義是砍柴,後假借為新舊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後假借為無定代詞;“其”是“箕”的古字,本義是簸箕,後假借為代詞;“而”本義是鬍鬚,後假借為連詞。

五什麼是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瞭解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有什麼意義?

怎樣辨別詞的本義?

所謂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意義。

由於漢語歷史久遠,我們所說的本義只能是有語言文字材料所證明的本義。

所謂引申義,就是從本義發展、演化出來的意義,它是造成一詞多義的根本原因。

瞭解詞的本義和引申義的重要意義是:

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詞義的異同,精確地掌握詞義。

其二,可瞭解詞義演變的不同情況及其規律,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

其三,可詳知一個詞意義的古今演變情況,明白它為什麼有這樣的意義。

其四,可以瞭解字形與意義、古義與今義的聯繫,理性地掌握詞的意義。

辨析詞的本義,首先要從分析字形入手。

因為漢字的形體結構與意義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字形所反映出來的意義往往是其本義。

這就需要瞭解字形演變的歷史,特別要當心字體傳訛的情形。

其次,確定詞的本義,還必須要有實際的語言資料加以證實。

一般說來,一個字的字形,所表現出來的意義與實際語言中作為詞的意義相符合時,就是它的本義。

必須把以上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才能較為準確地辨別詞的本義。

六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屬於六書的哪一類?

根據字形判斷它們在句子中是本義還是引申義?

1.北山愚公長息曰。

(《列子湯問》)息,會意字,從自從心。

“自”即“鼻”,古人認為心氣必從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義是呼吸。

此處是“歎息”義,為引申義。

2.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列子湯問》)尾,象形字,本義是尾巴。

《說文解字》分析為從屍從毛(篆文毛字倒寫),認為是會意字。

此處是“岸、邊”的意思,為引申義。

3.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陶淵明《桃花源記》)英,形聲字,從艸,央聲。

本義是花。

這裡的“落英”即落花,用的是“英”的本義。

4.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范仲淹《岳陽樓記》)景,形聲字,從日,京聲。

本義是日光。

這裡的“景明”即陽光明亮,用的是本義。

驚,形聲字,繁體字“驚”從馬,敬聲。

本義是馬受驚。

這裡用於形容波浪,為引申義。

5.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范仲淹《岳陽樓記》)集,會意字,從木從隹。

本義是鳥聚集,這裡說沙鷗飛落在一起,用的是本義。

錦,形聲字,從帛金聲。

本義是絲織物上的花紋,引申出色彩豔麗義。

這裡用來形容魚的色彩豔麗,用的是引申義。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水經注巫山、巫峽》)旦,會意字,日在地平線上,本義是早晨。

這裡的“霜旦”即有霜的早晨,用的是本義。

7.而河間王琛最為豪首。

(《洛陽伽藍記王子坊》)豪,形聲字,從豕,高省聲,本義是豪豬。

豪豬的毛長而硬,有強橫、不好惹等特點,故引申出“有權勢的”、“豪奢”的含義。

這裡的“豪”是豪華奢侈的意思,為引申義。

首,象形字,本義是頭。

後引申出“開端”、“第一”等含義。

這裡是首位、第一的意思,為引申義。

8.蓋本不足以記斯樓。

(汪琬《傳是樓記》)本,指事字,本義是樹根部,引申出“本來”、“原來”等含義。

這裡是本來的意思,為引申義。

七解釋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並說明哪個是本義,哪些是引申義。

(A)組: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左傳莊公十年》)間,參與。

引申義。

2.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

……(《史記陳涉起義》)間,暗地裡,秘密地。

引申義。

3.晏子為齊相,出,其禦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

(《史記管晏列傳》)間,縫隙,空隙。

本義。

4.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

(《史記韓信破趙之戰》)間,小的,偏僻的。

引申義。

5.間命工斫木為櫥,貯書若干萬卷。

(汪琬《傳是樓記》)間,隔些時候。

引申義。

6.對曰:

“願少間。

”(《史記淮陰侯列傳》)間,避開別人。

引申義。

7.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間,乘間,暗中。

引申義。

8.郤至曰:

“楚有六間,不可失也。

”(《左傳成公十六年》)間,破綻、漏洞,可以乘虛而入的空子。

引申義。

9.韓信使人間視。

(《史記韓信破趙之戰》)間,秘密地,暗地裡。

引申義。

10.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間。

(蘇軾《赤壁賦》)間,中間。

引申義。

(B)組1、發使使燕。

(《史記韓信破趙之戰》)發,派遣。

引申義。

2.途有餓莩而不知發。

(《孟子梁惠王上》)發,發放倉糧賑濟災民。

引申義。

3.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孟子盡心上》發,射箭。

本義。

4、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

(《戰國策齊策四》)發,啟封。

引申義。

5、夫鵷鶵發於南海。

(《莊子秋水》)發,出發。

引申義。

6、春心莫共花爭發。

(李商隱《無題》)發,開放。

引申義。

7、舜發於畎畝之中。

(《孟子告子下》)發,興起。

引申義。

8、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論語為政》)發,發揮。

引申義。

9.文物以記之,聲明以發之。

(《左傳桓公二年》)發,發揚。

引申義。

10、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

(《老子第三十九章》)發,震動,爆發。

引申義。

八解釋下列各句中加△詞或片語,並說明它們古今意義的變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詞義的擴大、縮小,哪些是詞義感情色彩和輕重的變化(教材引文下加△處,本書改為下加點):

1.飲於河渭。

(《山海經夸父追日》)河,古代專指黃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詞義範圍擴大。

2.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

(《論語子路從而後》)丈人,古代是對老年人的尊稱,今專指岳父,詞義範圍縮小。

3.空穀傳響,哀轉久絕。

(《水經注巫山、巫峽》)響,古代指回聲,今泛指聲音,詞義範圍擴大。

4.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

(《洛陽伽藍記王子坊》)恨,古義遺憾,今義仇恨,詞義程度古今不同,古義輕,今義重。

5.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

(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貨,古有錢財、貨幣、出賣、貨物等意義,今義為貨物,詞義範圍縮小。

售,古義賣出去,今義賣,詞義範圍擴大。

6.書于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

(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所以,古代是片語,表示憑藉、手段、方式、方法、原因、結論等,今義是連詞,用於因果關係的複句中,引出結果或結論,詞義範圍縮小。

遭,古義為遇上時機,今義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

詞義感情色彩古今不同,古褒義,今貶義。

7.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范仲淹《岳陽樓記》)排,古義衝擊,今義排列。

詞義轉移。

8.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范仲淹《岳陽樓記》)去,古義離開,今義前往,詞義轉移。

國,古義國都,今義國家,詞義範圍擴大。

9.由漢氏以來,人主往往重官賞以購之。

(汪琬《傳是樓記》)購,古義懸賞徵求,今義購買,詞義範圍擴大。

10.則又跧伏窮山僻壤之中。

(汪琬《傳是樓記》)窮,古義指不通達,今義貧窮,詞義範圍轉移。

九把下麵的短文加上標點並譯成現代漢語:

標點:

謝公與人圍棋。

俄而,謝玄淮上信至。

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

客問淮上利害,答曰:

“小兒輩大破賊。

”意色舉止,不異于常。

(《世說新語雅量第六》)按:

教材引文誤“默然”為“默默”,今正。

譯文:

謝安和客人下棋。

過了一會兒,謝玄從淮上派來的使者到了。

謝安看完了書信,沉默無語,慢慢地把臉轉向棋局。

客人問淮上戰局的情況,謝安回答說:

“孩子們已經大破敵人。

”意色舉止與平時沒有什麼不同。

標點:

謝公與人圍棋。

俄而,謝玄淮上信至。

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

客問淮上利害,答曰:

“小兒輩大破賊。

”意色舉止,不異于常。

(《列子說符第八》)譯文:

從前有一個想要得到金子的齊國人,一大早,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到了集市上。

走到賣金子的地方,抓了人家的金子就跑。

官吏捉到了他,問他說:

“人們都在那裡,你為什麼拿人家的金子?

”他回答說:

“我拿金子的時候,沒有看見人,只看見了金子。

”標點:

予謁告南歸,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過大槍嶺。

抵大柳樹驛,時日過午矣。

不欲但已,問驛吏,吏紿言,須晚,尚可及滁州也。

上馬行三十裡,稍稍聞從者言,前有清流關,頗險惡,多虎。

心識之。

抵關,已昏黑,退無所止。

即遣人驅山下郵卒,挾銅鉦束燎以行。

山口兩峰夾峙,高數百尋,仰視不極。

石棧嶇崟,悉下馬,累肩而上。

仍相約,有警即前後呼噪為應。

適有大星,光煜煜,自東西流。

寒風暴起,束燎皆滅,四山草木蕭颯有聲。

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

銅鉦閧發,山谷響動。

行六七裡,及山頂。

忽見月出如爛銀盤,照耀無際,始舉手相慶。

然下山猶心悸不能定者久之。

予計此關乃趙點檢破南唐擒其二將處。

茲遊雖險,而奇當為平生絕冠。

夜二鼓,抵滁陽。

(程敏政《夜渡兩關記》)譯文:

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間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過大槍嶺。

到達大柳樹驛,當時天已經過了正午。

不想只走到這裡就停下,問驛站裡的官吏,官吏欺騙我說,到傍晚的時候,還可以到達滁州。

上馬走了三十裡,漸漸聽跟從的人說前面有一個清流關,地勢很險,有很多老虎。

我心裡記住了這件事。

到了清流關,天已經黑了,退回去也沒有可以住的地方。

就派人叫山下的郵卒帶著銅鑼火把繼續趕路。

山口兩個山峰對峙,高幾百尋,向上看不到山頭。

石頭棧道崎嶇險要,我們都下了馬,踩著肩膀向上攀登。

頻頻相約定,如果有危險情況,就前後喊叫呼應。

恰在這時有一個大星,光芒明亮,從東向西劃過天空。

寒風突然刮起來,火把都滅了,四面山上的草木發出颯颯的聲響。

於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聲喊叫不停。

銅鑼一起敲起來,響聲震動山谷。

走了六七裡,到了山頂。

忽然看見月亮出來了,像一個燦爛的銀盤,照耀著無邊無際的大地,我們才開始舉手互相慶賀。

然而下山的時候,還長時間心中害怕不能平靜。

我估計這個山關就是趙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兩個大將的地方。

這次遊歷雖然很驚險,但卻是一生中最奇特突出的。

夜裡二更的時候,到達了滁陽。

練習二

一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的詞哪一個是本義,哪一個不是?

請說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處,本書改為下加點)。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左傳曹劌論戰》)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是從其“鄙”在第二句中義為“邊邑”,本義。

字形看,意符為“邑”,舊注訓為“邊”,字義與字形相合。

在第一句中義為“淺陋”、“見識短”,為引申義。

2.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傳齊桓公伐楚》)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

(《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義為“供給”,是本義。

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詞“共同”義,是引申義。

3.故不能推車而及。

(《左傳鞌之戰》)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

(《左傳鞌之戰》)從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隻手抓住了一個人。

《說文解字》:

“及,逮也。

”“及”在第一句中義為“趕上”,字形與字義相合,與《說文》釋義相合,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義為“到”、“至”,是引申義。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樑。

(《史記孫臏》)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

(《三國志華佗傳》)《說文解字》:

“疾,病也。

”“疾”字在第二句中義為“病”,與字形以及《說文解字》釋義相合,是本義;而在第一句中義為“快”、“急速”,是引申義。

5.其鄉人曰: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左傳莊公十年》)騫因與其屬亡鄉月氏。

(《漢書張騫傳》)“鄉”字甲骨文像兩人對食之狀,上古時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義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謂“家鄉、鄉里”。

“鄉”在第一句中義為“鄉里”、“同鄉”,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義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義。

二什麼叫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有什麼區別?

舉例說明。

在古代漢語中,某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類詞的功能。

這就叫做詞類活用。

例如:

《公羊傳莊公十三年》:

“曹子手劍而從之。

”“手”本是名詞,句中是動詞“拿”的意思,還帶了賓語“劍”,臨時具有了動詞的意義和語法特點,就是詞類活用。

《水經注巫山、巫峽》:

“江水又東,徑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

”句中的“東”字本來是個方位名詞,這裡臨時具有了動詞義“向東流”,作謂語,是詞類活用。

又如《蝜蝂傳》: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

”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詞,這裡是使動用法,臨時具有了動詞義,用作謂語,也都是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區別是:

1.兩者表達的含義不同。

使動用法所表達的含義是“(主語)使賓語怎麼樣”,而意動用法所表達的含義是“(主語)認為賓語怎麼樣”。

如《史記鴻門宴》:

“項伯殺人,臣活之。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前例的“活”是使動用法,其含義是主語“臣(指張良)”使賓語“之(指項伯)”活了下來;後例的“美”是意動用法,其含義是主語“吾妻”認為賓語“我(指鄒忌)”長得漂亮。

2.兩者的使用範圍不同。

能夠有使動含義的詞有動詞與活用為動詞的名詞、形容詞等,而意動用法只限於形容詞、名詞的活用。

三舉例說明古代漢語的幾種被動句式。

1.“於”字被動句式將介詞“於”放在動詞的後面引進行為動作的主動者。

如《孫子兵法行軍篇》: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擒於人”即被他人擒獲。

2.“為”字被動句式將介詞“為”放在動詞的前面引進行為動作的主動者,有時“為”後的主動者可以不出現。

如《韓非子五蠹》:

“而身為宋國笑。

”“為宋國笑”即被宋國人恥笑,出現主動者“宋國”;又《戰國策燕策三》: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為戮沒”即被殺戮,“為”後沒有出現主動者。

3.“為……所”被動句式“為”字被動句式的動詞前加“所”字構成。

主動者置於“為”與“所”之間,有時主動者可以不出現。

如《漢書霍光傳》:

“衛太子為江充所敗。

”“為江充所敗”即被江充敗壞,“為”與“所”之間出現了主動者“江充”;又《張中丞傳後敘》:

“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

”“為所殺”即被殺害,“為”與“所”之間沒有出現主動者。

4.“見”字被動句式將“見”放在動詞的前面構成被動句式,不能引進主動者。

如《韓非子說難》:

“厚者為戮,薄者見疑。

”“見疑”即被懷疑。

5.“見……於”被動句式是“見”字被動句與“於”字被動句的結合,“見”放在動詞前表被動含義,“於”放在動詞後引入主動者。

如《史記楚世家》:

“必見欺于張儀。

”“見欺”即被欺騙,又用“於”引入主動者“張儀”,“見欺于張儀”即被張儀欺騙。

6.“被”字被動句式將“被”放在動詞的前面構成被動句,也可由“被”直接引進主動者。

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被謗”即被譭謗,“被”不引入主動者;又蔡邕《被收時表》:

“臣被尚書召問。

”“被尚書召問”即被尚書召去問話,“被”引入主動者“尚書”。

四古代漢語判斷句中的“乃”、“即”、“維”、“惟”、“非”是不是判斷詞,為什麼?

古代漢語判斷句中的“乃”、“即”、“維”、“惟”、“非”都不是判斷詞。

因為它們都不具備判斷詞的性質。

“乃”、“即”是副詞,在判斷句中起加強肯定語氣的作用,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就”、“便”等,所以當漢語中出現判斷詞“是”以後,它們還可以用在“是”前,構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為“就是”、“便是”。

“維”也可寫作“惟”,它是句中語氣詞,起引出謂語作用,不僅可以用於判斷句中,也可以用於其他類型的句子中。

如《尚書呂刑》:

“蚩尤惟始作亂。

”“惟始作亂”即開始作亂,不能理解為“是開始作亂”,故“維”不是判斷詞。

“非”也經常用於判斷句的謂語前,它是否定副詞,不是判斷詞。

五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動句,哪些不是被動句,被動句有什麼不同形式:

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前句是,無標誌。

2、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