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5197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练习一

四什么是六书?

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

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如:

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

如:

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如:

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

如:

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

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

如:

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

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如:

“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

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

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

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

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

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

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

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

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

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

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

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

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北山愚公长息曰。

(《列子·汤问》)

息,会意字,从自从心。

“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

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

2.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列子·汤问》)

尾,象形字,本义是尾巴。

《说文解字》分析为从尸从毛(篆文毛字倒写),认为是会意字。

此处是“岸、边”的意思,为引申义。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

英,形声字,从艸,央声。

本义是花。

这里的“落英”即落花,用的是“英”的本义。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范仲淹《岳阳楼记》)

景,形声字,从日,京声。

本义是日光。

这里的“景明”即阳光明亮,用的是本义。

惊,形声字,繁体字“驚”从马,敬声。

本义是马受惊。

这里用于形容波浪,为引申义。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

集,会意字,从木从隹。

本义是鸟聚集,这里说沙鸥飞落在一起,用的是本义。

锦,形声字,从帛金声。

本义是丝织物上的花纹,引申出色彩艳丽义。

这里用来形容鱼的色彩艳丽,用的是引申义。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水经注·巫山、巫峡》)

旦,会意字,日在地平线上,本义是早晨。

这里的“霜旦”即有霜的早晨,用的是本义。

7.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

(《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豪,形声字,从豕,高省声,本义是豪猪。

豪猪的毛长而硬,有强横、不好惹等特点,故引申出“有权势的”、“豪奢”的含义。

这里的“豪”是豪华奢侈的意思,为引申义。

首,象形字,本义是头。

后引申出“开端”、“第一”等含义。

这里是首位、第一的意思,为引申义。

8.盖本不足以记斯楼。

(汪琬《传是楼记》)

本,指事字,本义是树根部,引申出“本来”、“原来”等含义。

这里是本来的意思,为引申义。

七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A)组: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庄公十年》)

间,参与。

引申义。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史记·陈涉起义》)

间,暗地里,秘密地。

引申义。

3.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史记·管晏列传》)

间,缝隙,空隙。

本义。

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间,小的,偏僻的。

引申义。

5.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

(汪琬《传是楼记》)

间,隔些时候。

引申义。

6.对曰:

“愿少间。

”(《史记·淮阴侯列传》)

间,避开别人。

引申义。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间,乘间,暗中。

引申义。

8.郤至曰:

“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左传·成公十六年》)

间,破绽、漏洞,可以乘虚而入的空子。

引申义。

9.韩信使人间视。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间,秘密地,暗地里。

引申义。

10.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赤壁赋》)

间,中间。

引申义。

(B)组

1.发使使燕。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发,派遣。

引申义。

2.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孟子·梁惠王上》)

发,发放仓粮赈济灾民。

引申义。

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

发,射箭。

本义。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战国策·齐策四》)

发,启封。

引申义。

5.夫鵷鶵发于南海。

(《庄子·秋水》)

发,出发。

引申义。

6.春心莫共花争发。

(李商隐《无题》)

发,开放。

引申义。

7.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告子下》)

发,兴起。

引申义。

8.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

发,发挥。

引申义。

9.文物以记之,声明以发之。

(《左传·桓公二年》)

发,发扬。

引申义。

10.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老子·第三十九章》)

发,震动,爆发。

引申义。

八解释下列各句中加△词或词组,并说明它们古今意义的变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哪些是词义感情色彩和轻重的变化(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

1.饮于河渭。

(《山海经·夸父逐日》)

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论语·子路从而后》)

丈人,古代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今专指岳父,词义范围缩小。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水经注·巫山、巫峡》)

响,古代指回声,今泛指声音,词义范围扩大。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词义程度古今不同,古义轻,今义重。

5.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货,古有钱财、货币、出卖、货物等意义,今义为货物,词义范围缩小。

售,古义卖出去,今义卖,词义范围扩大。

6.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所以,古代是词组,表示凭借、手段、方式、方法、原因、结论等,今义是连词,用于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引出结果或结论,词义范围缩小。

遭,古义为遇上时机,今义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

词义感情色彩古今不同,古褒义,今贬义。

7.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范仲淹《岳阳楼记》)

排,古义冲击,今义排列。

词义转移。

8.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范仲淹《岳阳楼记》)

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词义转移。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词义范围扩大。

9.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

(汪琬《传是楼记》)

购,古义悬赏征求,今义购买,词义范围扩大。

10.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

(汪琬《传是楼记》)

穷,古义指不通达,今义贫穷,词义范围转移。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

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

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

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

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

《说文解字》:

“及,逮也。

”“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

“疾,病也。

”“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

“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

这就叫做词类活用。

例如: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曹子手剑而从之。

”“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

《水经注·巫山、巫峡》: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

”句中的“东”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

又如《蝜蝂传》: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

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

如《史记·鸿门宴》:

“项伯杀人,臣活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漂亮。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

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三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如《孙子兵法·行军篇》: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

2.“为”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如《韩非子·五蠹》:

“而身为宋国笑。

”“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3.“为……所”被动句式

“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

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如《汉书·霍光传》: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

4.“见”字被动句式

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

如《韩非子·说难》: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见疑”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

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

如《史记·楚世家》:

“必见欺于张仪。

”“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

6.“被”字被动句式

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

“臣被尚书召问。

”“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

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

“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

“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

如《尚书·吕刑》:

“蚩尤惟始作乱。

”“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

“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

五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前句是,无标志。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见……于”式。

3.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

(《汉书·张骞传》)

前句是,“于”字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鸿门宴》)

后句是,“为……所”式。

5.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前句是,无标志。

6.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汉书·张骞传》)

后句是,“为……所”式。

7.才高见屈,遭时而然。

(《论衡·自纪》)

前句是,“见”字式。

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许行》)

后句是,“于”字式。

六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

哪些不是?

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2.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是。

“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

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

不是。

之,连词。

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

4.岂不谷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

“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置宾语。

之,连词,宾语后置。

八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陋:

形容词意动用法。

“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

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见:

动词使动用法。

“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朝:

动词使动用法。

“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来:

动词使动用法。

“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

5.城陷,贼以刃胁降巡。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降:

动词使动用法。

“降巡”即“使张巡投降”。

6.诸将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

弱:

形容词使动用法。

“弱秦”即“使秦国变弱”。

7.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

“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

8.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膑》)

善:

形容词意动用法。

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孙膑)好”。

客:

名词作状语。

“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

水:

名词活用为动词。

游泳的意思。

10.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

云、响、景:

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

“云集”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像影子一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

九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

1.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

(《汉书·匈奴传》)

少:

古义为稍,程度副词;今义为少,形容词。

2.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

(《左传·昭公十年》)

稍:

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程度副词。

3.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

(《史记·淮南王传》)

曾:

古义为竟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副词。

4.不可,直不百步耳。

(《孟子·梁惠王上》)

直:

古义为只、仅,范围副词;今义为不弯曲,形容词。

5.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史记·孙膑》)

因:

古义为就,副词;今义为因为,连词。

6.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汉书·张骞传》)

竟:

古义为最终,时间副词;今义为竟然,情态副词。

7.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史记·刘敬传》)

但:

古义为只,范围副词;今义为但是,转折连词。

8.献公说,曰:

“璧则犹是也。

虽然,马齿亦益长矣。

”(《韩非子·十过》)

虽然:

古义为虽然如此,词组;今为让步连词。

按:

教材引文误“璧”为“壁”,今正。

九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引申义(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

(A)组

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树:

建立、树立,引申义。

2.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史记·孙膑》)

树:

树木,引申义。

3.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孟子·许行》)

树:

种植,本义。

(B)组

1.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

涉:

进入,引申义。

2.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

(《吕氏春秋·察今》)

涉:

趟水过河,本义。

3.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苏轼《教战守策》)

涉:

经历,引申义。

(C)组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

诚实,本义。

2.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信:

相信,引申义。

3.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世说新语·雅量》)

信:

使者,引申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