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模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8551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模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模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模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模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模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模块.docx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模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模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模块.docx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模块

(四)心理学模块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感觉:

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主要的感觉有:

视觉,听见,嗅觉,味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2)感觉的适应规律:

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感觉的相互作用:

联觉,对比

◆二、知觉:

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规律:

理解性,恒常性,对象性(选择性),整体性

◆三、感知觉在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直观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2)运用知觉选择性(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的三个规律提高知觉效率。

3)提高教师的社会知觉能力:

正确对待第一印象;公正对待学生,防止晕轮效应;消除刻板印象;重视运用近因效应

◆四、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1.教师给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

2.教师培养学生主动地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的能力

(二)要使儿童具有知识准备

(三)指导小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1.观察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2.运用多种感官,勤于思考

3.让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全面细致地观察

4.观察时要运用言语

(四)要重视对观察结果的处理

(五)观察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含义:

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现。

◆品质:

敏捷性:

体现记忆速度的快慢,指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记住的事物的数量

持久性、是指记住的事物所保持的时间的长短

正确性:

指对原来记忆内容的性质的保持

备用性:

指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记忆中迅速而准确地提取所需要的信息。

◆基本过程包括:

识记、保持、再认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

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合理组织复习(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概念:

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的加工改造而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分类

A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

B随意想象: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理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幻想)和空想: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a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动机

b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或图表所标志的意义

c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d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动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定义:

思维是指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重要特征。

◆类型:

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思维过程:

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思维的品质:

a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b敏捷性与灵活性

c批判性与独立性

◆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加强言语训练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影响

–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如何培养: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产生诧异并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

求知欲是好奇心的升华,是人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人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

2.改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评定观,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3.对学生进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指导。

4.建立良好的创造环境,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

5.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个性。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A、过程: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B、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表征即问题中材料的组织形式;心理定势;功能固着;情绪与动机;人格特征迁移影响

◆C、创造性——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产生出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特性。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智力因素知识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

(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含义:

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征:

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规律的运用:

第一,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尽量防止和排除使学生离开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出现

其次,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增强学习自觉性,激发间接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和意志力。

最后,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是单向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是多维思维、具有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可进行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定义:

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情感分类:

道德感。

美感,理智感

◆情感品质:

倾向性,稳固性,深刻性,效果性

◆功能:

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发展:

1、小学生情感表现形态不断变化

2、小学生情感内容不断丰富、深刻

3、小学生情感稳定性不断增强

4、小学生情感自控力增强

5、小学生高级情感有了一定的发展

(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意志:

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的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自制力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指导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3.个性发展与教育

(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

A:

1、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2、需要的种类:

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

◆定义: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

◆类型:

按能力是否已经获得:

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

按能力是否只与所要完成任务分: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根据能力所关涉的活动性质分: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按能力所参与的活动结果的新颖性:

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类型的差异

–能力发展年龄的差异“才华早露”、“大器晚成

◆能力的测量:

–能力测验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1、按能力种类分有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2、按测验方式分有个人测验、团体测验;3;按测验内容的表述形式分有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

–现在常用的智力测验:

•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比率智商(IQ)=MA\CA100)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为:

IQ=100+15Z其中Z=(X-X)/S)

•瑞文推理测验

◆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的因素(素质或叫天赋);环境和教育的因素;个体的主观努力和实践活动

◆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构思能力;

绘图能力及图形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

A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B气质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

C根据气质规律搞好教育工作

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特点

(4)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含义:

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

◆性格的结构:

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同伴群体;社会实践,社会文化因素;

性格培养有哪些常用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说理教育法行为训练法环境熏陶法

(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危机没有得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岁~l.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随着信任感的确立,儿童开始与父母分离,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

(3)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家庭之外。

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

(4)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是: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P20)

答: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4.学习心理与教育

(1)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含义: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分类:

1、根据学习结果分类(加涅):

言语信息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

2、根据学习的方式和性质分类(奥斯贝尔的二维分类):

✧维度一是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维度二是根据学习内容及其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3、根据学习的意识性分类: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4、按照教育目标分类(布鲁姆):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5、国内的学习分类:

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P32)

答: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连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加涅后来在八类学习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作五种学习类型: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答: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其学习内容含三个方面:

(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简述学习动机的种类。

答: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单纯只受学习动机的影响,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如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的制约。

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察,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3)学习动机理论

◆简述学习动机的有关理论。

答:

(1)强化理论。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4)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5)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4)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简述如何培养学习动机。

答: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但是,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因此,指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关键,也是获得真正成功的先决条件。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利用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简述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答: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迁移及其种类、迁移与教学

◆简述迁移的种类。

答:

(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分为:

正迁移与负迁移;

(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分为: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分为: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分为:

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学习任务的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心向与定势、学习指导

◆迁移与教学

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这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真正有效教学又必须依序迁移规律。

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

✧精选材料。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必须精选。

在教材的选择上,首先是要重视学习基础知识;其次要突出重点内容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体现迁移规律

✧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6)知识直观的类型、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类型:

(1)实物直观:

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2)模象直观:

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3)言语直观:

即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

◆简述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答: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强度律。

差异律。

活动律。

组合律)(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答: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简述如何进行合理的复习。

答: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7)技能及其种类、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A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种类:

技能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

◆B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C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答: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8)学习策略及其种类、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A含义:

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三个方面。

◆简述学习策略的四个特征。

答: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划和技能构成。

◆种类:

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等

◆B:

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9)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简述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答:

(1)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

他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

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5.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1)心理健康的内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A简述心理健康的概念(内涵)。

答: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B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与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C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P178) 

答: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D简述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P183)

答: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2)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A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B简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P183)

答: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包括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包括全身松弛训练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如艾里斯的理性情绪辅导方法

6.教师心理

(1)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

◆A简述教师成长的历程。

答: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B、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P237)

答: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2)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威信的形成取决于一系列主客观因素。

教师的主观因素则是威信形成的根本性的决定因素。

(1)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集中地表现在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较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2)在与学生长期交往中能否适当满足学生的需要,对教师威信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教师的威信是在与学生长期交往中形成的。

教师经常不断地满足学生各种合理需要,是教师能在学生中建立威信的心理基础。

(3)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对获得威信有重要影响。

 

(4)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形成有一定影响。

在头几次见面的关键时期,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特别敏感。

由此而产生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以及有关的态度,往往成为影响教师威信的重要心理条件。

(3)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一、课时计划的差异:

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

(3)教材的呈现:

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则不能。

(4)课堂练习:

专家型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作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

专家型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而新教师往往缺乏相应的规范。

(6)教学策略的运用。

专家型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

新教师或缺乏或不会运用教学策略。

◆三、课后评价的差异:

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

而专家教师则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