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复习.docx
《12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复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复习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复习
《世说新语》两则
一、生字读音
陈寔(shí) 在不(fǒu) 谢道韫(yùn)
无奕女(yì) 王凝之(níng)
二、句读停顿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白雪纷纷/何所似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⑤陈太丘与友/期行
⑥君与家君/期日中
⑦元方/入门不顾
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一)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
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今义:
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约定,动词。
今义:
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
古义:
离去、离开
今义:
前往。
4.下车引之:
古义:
拉。
今义:
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回头。
今义:
照顾或顾客。
(三)一词多义
1.而
俄而雪骤
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相委而去
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2.之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人名
下车引之
代词,他,代元方
(四)解释下列词语
君:
对对方的尊称,您
尊君 :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
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陈太丘与友期》
①相委而去
委 :
丢下
去:
离开
②下车引之
引:
拉
之 :
代词,他
③ 乃至
乃:
才
④ 则是无信
则 :
就
《咏雪》
①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
家庭聚会
② 俄而雪骤:
俄而:
不久
③ 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
欣然 :
高兴地
似:
像
④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
差:
差不多
拟 :
相比
⑤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
未若:
不如
因:
凭借
⑥即公大兄无奕女
即 :
就
五、句子翻译【特殊句式及难译易错句】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省略句)
太丘不在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省略句)
跟别人约定一起出行,丢下别人自己就走了。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
4.与儿女讲论文义
跟子侄辈一起谈论诗文。
5.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倒装句)
哥哥的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6.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
哥哥的女儿说:
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而起。
六、内容理解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答:
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答:
(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不仅讲究形似更是神似,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3.文章最后写道: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
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
七、人物形象
1.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
答:
聪明有才学。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
言而无信,不守信用;粗野蛮横,十分无礼,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知错就改的人。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懂礼识义、性格直率、正直不阿。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答:
(1)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
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2)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5.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元方:
明事理、懂礼识仪;
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启示:
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6.
(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
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
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诗句:
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
词语:
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名言:
言必行,行必果 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故事:
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王冕四岁画画 曹植七岁做诗
《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 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 不亦说(yuâ)乎
愠(yùn) 三省(xǐng)
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
罔(wăng ) 殆(dài) 哉(zāi)
箪(dān) 陋巷(xiàng) 堪(kān)
肱(gōng) 笃(dǔ)志 陬邑(zōu 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原文】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1.字词解释:
时:
按时
说:
通“悦”,愉快
朋:
志同道合的人
愠:
生气,发怒
君子 :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 译文:
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3. 课文探究:
第1句:
讲学习方法
第2句:
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
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原文】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1.字词解释:
日:
每天
三省:
多次反省 。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
泛指多
忠:
尽心竭力
信:
真诚,诚实
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
3.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原文】
子曰:
“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1.字词解释:
有:
通:
“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
立:
独立做事情
惑:
迷惑、疑惑
逾:
越过、超过
矩:
规范、规范
2.译文:
孔子说:
“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
3.课文探究: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原文】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
”
1.字词解释:
故:
旧的知识
知新:
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以:
可以凭借。
以:
凭借
为:
做,成为
2.译文: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
3.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
(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原文】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字词解释:
而:
表转折,却。
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
疑惑
2.译文: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原文】
子曰:
“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
贤哉,回也!
”
1.字词解释:
贤:
贤德、高尚
箪:
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
能忍受
乐:
乐趣
2.译文: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3.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
(学习态度)
【第七章原文】
子曰:
“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1.字词解释:
之:
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好:
喜欢、爱好
乐:
以……为乐趣
2.译文:
孔子说:
“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3.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原文】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1.字词解释:
饭:
吃饭 名词作动词
水:
冷水
肱:
胳膊
于:
对于
2.译文:
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3.课文探究: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第九章原文】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字词解释:
焉 :
于此,在其中
择:
选择
善者:
好的方面,优点
从:
跟从、学习
2.译文:
孔子说: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
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原文】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1.字词解释:
川:
河、河流
逝:
流逝
斯:
这
舍:
舍弃
2.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
“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3.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原文】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1.字词解释:
三军:
军队的通称
匹夫:
普通人,男子汉。
夺;改变
2.译文:
孔子说: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
3. 课文探究: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第十二章原文】
子夏曰:
“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1.字词解释:
博:
广泛
笃:
忠实、坚守
切 :
恳切
仁:
仁德
2.译文:
子夏说:
“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
(多学、多思、多问)
四、字词积累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语
1. 三省吾身
古义:
泛指多
今义:
表示确数
2.饮水
古义:
冷水
今义:
指所有的水
3.可以为师矣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表示可能或能够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
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
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
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
新:
新的理解与体会
4.传不习乎
传:
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
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志
志于学(立志)
博学笃志/不可夺志(志向)
3.而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三十而立(表修饰)
4.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不亦乐乎(快乐 )
乐亦在其中矣(乐趣)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博学笃志
6.三十而立
五、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宜说悦乎。
”
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六、孔子名言锦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5.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6.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行,以安静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
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
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
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一、文学常识
《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 ,作者 诸葛亮 ,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你以前听过他的小故事 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七擒孟获 ,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句子停顿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关键字词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俭以养德(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3)非学无以广才(使……广博,增长)
(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
(5)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6)意与日去(岁月)
四、课文理解
1.请说说题目的意思。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告诫儿子的信。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它们之间关系怎样?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5.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
另一方面,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怎样论述的?
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就是一个“静”字:
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
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7.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以免老了后悔。
8.出自本文的成语: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9.学习的最佳境界:
淡泊宁静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 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1.本文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 紧跟)
(2)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3)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
(4)一狼洞其中( 打洞 )
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 D )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
③屠自后断其股
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
“缀行甚远”“并驱如故”。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译: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
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
议论
8.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D )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敌人)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向前)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前面)
C.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
D.止增笑耳(只) 止有剩骨(只)
9.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D)
①久之,目似瞑
②又数刀毙之
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④盖以诱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10.我能用“∕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1) 其一/犬坐于前 。
(2)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1.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B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B.乃悟前狼假寐
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C.弛担持刀
放下担子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