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中山市高三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届广东省中山市高三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中山市高三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广东省中山市高三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6届广东省中山市高三5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
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即表现为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亦即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法治成功的内在标志,是法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而不是畏惧、忌惮法的强制力,即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引导并赢得“人心”。
法律与道德并非浑然一体。
一般而言,国人擅长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因而常常容易将道德与法律做一体性认识和处理,然后如太极八卦一般,讲究两者的相互转化,循环无穷。
这也是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根本原因之一。
然而,现代社会,道德与法律的相对分离,有其独特的内在价值和重要意义。
法律获得相对独立性和自足性,有助于形成适应现代工商业社会生活的法律体系、树立法律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
当然,也应当看到,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加快,经济转轨加速,社会矛盾加剧,道德失范、人心浮躁、物欲盛行,社会治理任务艰巨。
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命题,既解释了在社会稳定时期,法律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看待;又肯认了道德与法律的作用其实难以决然剥离。
但是,当命题转向治国方略,亦即究竟是“依法治国”为主,抑或是“以德治国”为要,答案当然毫无疑问地指向前者。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主次有序,依法治国是主体,以德治国为辅助,这是由法律与道德自身属性所决定的。
现代法律是高度建制化的制度性事实,具有确定性、可预测性和程序性特征,体现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形式理性化和科层化的实践要求。
相较而言,道德治理则可能陷入混沌的非技术化、非建制化和非程序化状态。
总体来说,在当代复杂社会形态下,道德治理难以独自构成一种“治式”,无法提升至治国方略的层次。
此外,法律的“自创生”和“自我复制”特性,使得法律移植比道德移植难度小,因而也更有利于不同国家间互相借鉴。
需要强调的是,“法主德辅”绝非否定道德的作用,而仅仅是指在治国方略的层面上,法治更适合作为主体,也更应该成为主体,而以德治国是建构法治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战略。
换句话说,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是互为支撑的结合,也是主次有序的结合。
法治是良法之治,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法治与德治主次有序,但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并不止步于此,而是为了最终获得更高层次的复归,形成良法善治的辩证统一体。
可见,道德与法律从历史上的浑然一体,到近现代的相对分立,再到与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相辅相成,是一个“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在不断扬弃中获得“统一”的升华。
(摘编自戴小明朱政《道德与法律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律与道德其实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两者之间完全可以发展为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
B.法律不应当被民众畏惧,而应当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来获得民众的认可,这是法治成功的内在标志。
C.将道德与法律视为一体,这是国人很容易出现的认识弊端,其原因在于我们民族长期形成的固有思维方式。
D.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工商业社会生活的刺激,法律和道德实现了相对分离,各自凸显出其独特的内在价值和重要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法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与道德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在治国时应当以“依法治国”为主,但也应该积极发挥道德的辅助作用。
B.道德治理的人文色彩浓郁,自由度大,缺乏清晰的程序过程,这一点与高度建制化的现代法律恰好相反。
C.法治与德治主次有序,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当然这只是仅限于治国方略上的需要,更多时候,两者是互相支撑的。
D.道德与法律遵循着历史发展的过程,有合有分,而社会主义法治则在不断扬弃中获得了一种“统一”的升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治的基础是道德,我们不应该一味凸显法律的威慑力,而是要力求让法治深入人心,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
B.中国古代喜欢将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这种模糊两者界限的做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C.治国重在法律而不是道德,因为在当代复杂社会形态下,要避免陷入混沌的德治之中,需要向国际社会看齐。
D.法律和道德各有价值和意义,“法主德辅”是建立两者相对分立的基础上的,强调法治,离不开道德的辅助和支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阳休之,字子烈,俊爽有风概,好学,爱文藻,时人为之语曰:
“能赋能诗阳休之。
”孝昌中,杜洛周陷蓟城,休之与宗室南奔章武,转至青州。
葛荣寇乱,河北流人,多凑青州。
休之知将有变,请其族叔伯彦等潜归京师避之。
多不能从,休之垂涕别去。
俄而邢杲作乱,伯彦等咸为土人所杀,诸阳死者数十人,唯休之兄弟免。
齐受禅,除散骑常侍,监修起居注。
顷之,坐诏书脱误,左迁骁骑将军。
文宣郊天,百僚咸从,休之衣两裆甲,手持白棒。
时魏收为中书令,嘲之曰:
“义真服未?
”休之曰:
“我昔为常伯,首戴蝉冕;今处骁游,身被衫甲。
允文允武,何必减卿?
”谈笑晏然,议者服其夷旷。
文宣崩,征休之至晋阳,经纪丧礼,与魏收俱至。
尚书令杨遵彦与休之等款狎,相遇中书省,言及丧事,收掩泪失声,休之颦眉而已。
他日遵彦谓曰:
“昨闻讳,魏少傅悲不自胜,卿何容都不流涕?
”休之曰:
“天保之世,魏侯时遇甚深,鄙夫以众人见待,佞哀诈泣,实非本怀。
”皇建初,兼度支尚书。
昭帝留心政道,访以政术,休之答以明赏罚,慎官方,禁淫侈,恤人患,为政教之先。
帝深纳之。
休之多识故事,谙悉氏族,凡所选用,莫不才地俱允。
简率不乐烦职典选稍久非其所好每谓人曰此官实自清华但烦剧妨吾赏适真是樊笼矣休之早得才名,为人物所倾服,外如疏放,内实谨厚。
少年颇以峻急为累,晚节以通美见称。
魏收在日,深为收所轻,魏殂后,以先达见推。
位望虽高,虚怀接物,为缙绅所爱重。
隋开皇二年,终于洛阳。
(节选自《北史•阳休之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简率不乐烦职/典选/稍久非其所好/每谓人曰/此官实自/清华但烦剧/妨吾赏适/真是樊笼矣/
B.简率不乐烦职/典选稍久/非其所好/每谓人曰/此官实自清华/但烦剧/妨吾赏适/真是樊笼矣/
C.简率不乐烦职/典选稍久/非其所好/每谓人曰/此官实自/清华但烦剧/妨吾赏适/真是樊笼矣/
D.简率不乐烦职/典选/稍久非其所好/每谓人曰/此官实自清华/但烦剧/妨吾赏适/真是樊笼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本指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B.郊天,在郊外祭拜天地,历代王朝把郊天作为吉礼首位,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郊天活动。
C.崩,古代把重要人物之死看得很重,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与诸侯之死称作“崩”。
D.缙绅,也作“搢绅”,意思是把上朝时所执的笏插在带间,后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阳休之富有才华,明辨时势。
他喜爱文藻,文学才华被人传颂;看到流离百姓聚集青州,他预料会发生变乱,劝族叔返京避难。
B.阳休之坦荡旷达,不在意同僚嘲笑。
文宣帝郊祭天帝,阳休之穿两裆甲衣,手拿一白棍子,被魏收嘲笑,但他不以为意。
C.阳休之表里如一,真诚表达内心感受。
文宣帝死后,魏收悲痛不已,阳休之只是皱眉忧愁,他以此表达了对魏收的不屑。
D.阳休之熟悉政术,善于举荐人才。
皇上非常赞同阳休之对政治策略的建议;阳休之了解先朝掌故和氏族情况,能选用合适的人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我昔为常伯,首戴蝉冕;今处骁游,身被衫甲。
允文允武,何必减卿?
(2)魏侯时遇甚深,鄙夫以众人见待,佞哀诈泣,实非本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凤栖梧贺铸
为问宛溪桥畔柳。
拂水倡条,几赠行人手。
一样叶眉偏解皱,白绵飞尽因谁瘦。
今日离亭还对酒。
唱断青青②,好去休回首。
美荫向人疏似旧,何须更待秋风后。
[注]倡条:
柳枝。
青青:
借指“杨柳曲”。
8.与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相比,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柳方面,有什么不同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诗经·卫风·氓》中,“ , ”两句,描写女子出嫁后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毫无闲暇的情形。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抒发身在高处,不怕浮云遮目的豪迈气概的两句是“ , ”。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前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25分)
你跑什么跑安谅
一
那天上午我们低年级没课,有同学就提议到学校附近去玩。
学校的围墙外,还是一片农田。
种植的是什么,已记不真切了。
也许当时压根儿就不识五谷,也就无所谓记忆了。
但似乎齐膝高,阡陌小道则隐没其间,笔直延伸。
高年级学生正在操场做操。
高音喇叭的声音可以传到数里之外,在空旷的田地回响。
一位体育老师正在高喊着口令,这也是常常带我们领操的那位老师。
我们中的一个同学突然就喊叫了起来,隔着围墙,叫的是体育老师的名字,叫得几乎撕破了喉咙,一声接着一声,尖锐而高亢,在口令的间歇间,非常清晰和响亮。
我在一边傻乎乎地站着,没喊,但心里也被这喊叫声激越着,快乐着。
校园内的广播消停了。
高年级学生做完操,陆续返回教室了。
忽然,围墙的一扇小门被打开了,体育老师飞奔而来。
我们如惊弓之鸟,迅速四处跳窜。
那个喊叫的同学腿快,很快跑成田地里的一个点儿了。
我也没命地往前跑,终究落在了后面。
高大健壮的体育老师一把逮住了我。
我被带进教育楼时,高年级同学还正逗留在走廊里,我当时一定很狼狈,他们的目光尽是幸灾乐祸。
我的姐姐正同校,比我高几级。
体育老师把我交给我的班主任,班主任把她找来了。
我说我真的没喊呀。
不过是谁喊的,我也闭口不说。
出卖朋友,就是叛徒,做叛徒是最可耻的。
我们从小深受这样的教育。
《红岩》里的甫志高、《红灯记》里的王连举就是这样的人,为我们所唾弃。
那你跑什么跑呢!
不知谁说了一句。
我哑口无言。
二
在我家二三里路的地方,有个工厂。
是生产什么的,也早就忘记了。
工厂的后边,是农田。
墙脚则杂草丛生,沟渠蜿蜒。
还有一个厕所,是厂子里用的,对外,开了几扇通风的窗子。
我们常去那儿捉蟋蟀,抓蝈蝈。
玩得忘了时间。
那天下午,邻居一个顽皮的大男生又带我去了那儿。
瞎玩一阵后,那大男生说他要上厕所,就从窗口攀爬了进去。
我不敢爬,就在墙外等他。
但左等右等不见他出来,我还叫唤了几声,也不见回音。
我很纳闷,不知什么原因,也有点焦急和担心。
天色渐渐暗了,我还拿不定主意:
是继续等他,还是自行返回。
有一个大人快步向我走来,仿佛是冲着我来的。
我转身就跑,但没几步就被他抓住了衣袖,甩也甩不掉。
我被带到了工厂的门卫室。
那个大男生也在,一脸委屈地杵在那儿。
我遭到了严厉的讯问。
两个大人让我们自报家门,还让我们交待有什么企图。
我矢口否认。
大人说:
你没什么事,为什么看到我就跑?
是呀,你跑什么跑!
我自己问自己,也听不见自己的回答。
三
有一年冬天,江南下了一场大雪。
这是好多年不见的景象了。
雪花还在飘扬,很多人就玩起了雪球。
我们几个邻居小伙子,把一个墙脚下的废物箱作为靶子,一次次地扔去雪球。
但这废物箱摇摇晃晃地,像个不倒翁。
我们又一阵阵地将雪球砸了过去,好久,都未能击倒目标。
雪花飘舞,已让我们装扮为一个个雪人儿了。
这时,一个身上也是裹满了雪花的路人走来,他从地上抓起一块石头,就砸了过去。
也许,他是想把那个废物箱击倒。
但他甩出去的不是雪球,他击中的目标,竟也不是废物箱。
他击中了废物箱上方的一户玻璃窗。
玻璃顷刻尖叫碎裂。
那人见闯祸了,脚上像踩着雪橇,带出一阵雪雾,就跑没影了。
一如树倒猴狲散,刚才还玩得忘我的伙伴们,也四下逃离了。
我一步也未挪动。
看着他们逃逸,心里充满鄙夷。
那户人家有人出来了,看见了我,径直朝我走来。
我没有跑。
我神情淡定。
从未有过的从容。
走近的人气汹汹,兴师问罪:
“是你砸的吗?
”
我坚决地摇了摇头:
“不是。
是刚才一个路人砸的。
他是要砸废物箱的,砸偏了。
”
对方将信将疑。
我又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
“我没说假话,那人已经走了。
”
说完,我也转身走了。
我这次没跑。
我此时年轻的背影,一定很坚挺。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的同学隔着围墙喊叫体育老师的名字,让老师感到受了侮辱,“我”虽没有喊,但内心充满了激越与快乐,这也是“我”跟着别人逃跑的原因。
B.“我”不敢爬进窗口,只是在等爬进窗口的邻居的顽皮的大男生,结果被抓,这一切都是大男孩告密并且将责任推卸到“我”身上的结果。
C.当被砸破玻璃窗的主人向“我”走来时,“我”没有跑,而是神情淡定和从容,说明“我”内心已经不再惶恐,决意要勇敢面对,勇于担当。
D.小说构思巧妙,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来凸显意蕴。
前两个故事是时空不同,但故事意蕴相同;而最后一个故事,叙述形式相同,但故事意蕴突变。
E.小说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我”增强了小说的亲切感。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全知叙述视角,其目的在于体现故事的现实主义特征。
(2)小说在刻画“我”这个形象时,突出了“我”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为什么要以“你跑什么跑”为题?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前两部分写“我”跑,最后一部分写“我”没有跑。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谭其骧自传
我的经历很简单,可以说就是读书和教书。
我在大学第一年读的是社会系,第二年读的是中文系,第三年头两个星期读的是外文系,到第三个星期才转入历史系,转了三次系才定下来。
转了外文系又转历史系,当时不少人都不以我这样做为然。
但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做对了。
我这个人形象思维能力很差,而逻辑思维能力却比较强,所以搞文学是肯定成不了器的,学历史并且侧重于搞考证就相当合适。
这一点我是通过数十年来的实践,深有自知之明的。
但是一旦认定了一个方向之后,就该锲而不舍,终身以之,切不可见异思迁,看到哪一门走运了,行时了,又去改行搞那一行。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地名繁多,沿革复杂。
杨守敬根据历史文献,详加考证,分朝代绘成地图,对历史地理学的确是一大贡献。
我于一九五七年初回到上海,作较长期的规划,进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工作。
在有关单位的配合协助下,原定计划在一九六七年可以完成编稿。
但由于受时代的影响,编图工作也就全部陷于停顿。
三年之后才恢复了绘图工作,又搞了四五年,至一九七四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内部本八册始告编成。
这部八巨册的地图集,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吸取了迄今已发表的考古研究成果,收录了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边区不设政区地带的部族分布和其他各种地区名、居民点,还包括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关隘和海岸线、岛屿等。
除中原王朝外,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大小政权。
所有的图幅都以最近的地图为底图,分色套印,古今对照,每册都编有地名索引。
很明显,这已经不是杨图的改编修订,而是一部新编的前所未有的大型历史地图集。
我有幸主持这项工作。
看到自己耗费了近二十年心力的成果终于问世,不能不感到安慰和喜悦。
但我也深知这绝不是我个人的成就,没有兄弟单位的协作和我们研究所全体同志的努力,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浩繁的任务是不可能的。
一切为之作出贡献的同志都应该分享这份光荣。
如果说我几十年来多少取得了一点成就的话,在自已方面来说,重要的一条是不迷信。
前人说的,权威定的,当然应该充分重视,但并非都是对的,更不是不能更动的。
只有不迷信,才能发现问题,才能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
清代史学家中,我很佩服钱大昕。
尽管如此,我并不迷信钱氏,因为至少在历史地理方面,我也发现了他的一些错误。
同样我服膺王国维,但也不为王氏的说法所左右。
四十年代我在浙大时写的《秦郡新考》就是既不同意钱氏的说法,也有异于王氏的结论的。
有人以为搞历史地理的人记忆力一定很好,其实我的记忆力是很坏的。
但讲到一千五百多个汉县,大部分我都能记得它们属于哪个郡国,大致在什么地理位置。
怎么会记得的呢?
这是因为《汉书·地理志》是所有《地理志》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此研究历史地理各方面的问题,差不多都要用到它。
几十年来我把一部《汉书·地理志》几乎翻烂了,当然记忆力再坏也会记得不少。
由此可见,记忆力不好的人,也是可以学历史地理的,只要你肯下功夫。
近年内,我将整理出多年来讲授中国历史地理的讲义,在此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约需四五十万字。
我计划组织力量,重写《水经注疏》,重绘《水经注图》,总结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超越杨守敬的《疏》和《图》的水平,为探索历史时期我国的地貌变迁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还准备整理几部古代著名的地理著作。
这样的计划对一个年过七十的老人来说也许过于庞大,但我有决心,也完全有信心予以实现。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半个多世纪以来,先生在历史地理这块处女地中经过辛勤的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先生虽已年逾古稀,还是孜孜不倦,夜以继日,为祖国,为学术,为下一代无私地贡献出余年,正像那长年的流水,始终在滋润大地,催人奋进!
”(葛剑雄《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读谭其骧<长水集>》)
②过去治黄河史的学者,惯于把各个时期黄河灾害轻重的原因,归之于时世的治乱和防治工程的成败。
我觉得归之于时世治乱则与史实不符:
实际上乱世黄河不见得多灾,治世往往反而多决多徙;归之于工程成败则于事理不可通。
(谭其骧《长水集(上)》)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谭其骧读大学时由社会系转到外文系并最后转到历史系,就是因为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很薄弱,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B.“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地名繁多,沿革复杂。
”这句话不仅揭示了我国历史地理的特点,更强调了杨守敬绘图的必要性。
C.《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图幅全部以最近的地图为底图,凸显其时代价值;而它每册都编有地名索引,体现他们编图工作之细致。
D.谭其骧对钱大昕顶礼膜拜,但又质疑钱氏的思想,且发现了他的错误之处,这反映
出谭其骧矛盾的心情和茫然的心理。
E.传主回忆了自己一生的学术追求及基本的求学态度,晚年仍表示有决心和信心做好学术工作,正如学者评价“为下一代无私地贡献出余年”。
(2)本文的传主谭其骧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请简要概括。
(6分)
(3)传记主要特点是真实,文中叙述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谭其骧谈到自己学术成就取得的原因之一在于“不迷信”,但是开展学术研究,常常建立在相信别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学术研究如何处理“迷信”与“相信”的关系?
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个国家,需要的是有远大理想、有创造激情、有头脑且精神高扬的国民,而不是拾人牙慧、思想浅薄、斤斤于物质生活和低级趣味的民众。
B.故宫的戏曲文献文物数量之大、用料之优、工艺之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博物馆的收藏中首屈一指,且囊括了宫廷戏曲的方方面面。
C.在很多学校,虽没有公开的“重点班”与“普通班”、“快班”与“慢班”,但实际上家长和学生心里都十分清楚,只是心照不宣而已。
D.改革的红利大家都期待,但改革不会一挥而就,保持耐心也是对改革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参与改革,为改革献计出力。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了我国首台具有体验交互功能的美女机器人“佳佳”,不仅有和常人一般逼真的面庞,还能像真人一般和普通人交流。
B.中国男足奇迹般地获得了2018年世界杯亚洲区12强赛资格,这是他们时隔14年,继2002年之后再度进入世预赛亚洲区最后阶段的比赛。
C.“互联网+创业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D.漫游费被人形象地称为“化石费用”,就在于其是20年前2G时代的产物,可如今早已是4G时代,收取漫游费,道理上是很难说得通的。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以言达意,好像用连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②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③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④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⑤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
⑥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
A.①⑥⑤③④②B.②⑥⑤③④①C.①②⑥⑤③④D.②⑥⑤③①④
16.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
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
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或短语填在横线上。
(5分)
创新的行为要在脚踏实地中稳中求进。
创新的想象可以海阔天空,一旦付诸实践,就要脚踏实地、严肃认真,稍有不慎,就可能带来较大损失,在战场上严重失利。
创新要坚持稳中求进,要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全面考虑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
“稳”是前提,“进”是目的。
保持稳妥是为了更好地进取。
只求稳不求进,就成了“空想家”。
①甚至②因为③因此
④而⑤若
17.某孔子学院对国外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其中“对儒家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度”这一项的统计结果如下图。
请仔细阅读,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说明]孝:
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俭:
过日子能省则省;礼:
对别人要以礼相待;勤:
辛勤的劳动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谦:
遇到别人的夸奖要表现得谦虚;面子观:
孩子的成功就是给父母挣面子。
(1)请根据图表的所有统计信息,概括出结论,不超过60字(含标点符号)。
(2)针对孔子学院老师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内容,请依据相关信息,给出两条合理建议。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某企业举办创意设计大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