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7386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docx

《古代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docx

古代诗歌鉴赏

二、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

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

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

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

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 ①罟(ɡǔ)师:

渔夫。

诗中借指船夫。

②临圻(qí):

地名。

(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__为题材,诗人都借________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

(2)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竹枝词

(明)袁宏道

    其四

侬家生长在河干,

夫婿如鱼不去滩。

冬夜趁霜春趁水,

芦花被底一生寒。

     

其二

雪里山茶取次红,

白头孀妇哭春风。

自从貂虎横行后,

十室金钱九室空。

(1)请比较这两首诗思想内容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袁宏道的诗“俚俗浅薄”,也有人说他的诗歌“申说性灵而不失风雅”,你同意哪种看法?

并联系这两首诗简要陈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

(南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

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

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

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

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

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

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

【注】 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乘舟沿江东归途中。

②累:

无罪被迫而死。

③杜若:

一种芳草。

(1)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

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少年游·早行

林 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

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

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从上阕看,“啼鸟两三声”一句运用____________的手法,营造了一种__________的氛围,很好地表现了词题中的“早行”。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又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注】 唐代诗人贺知章年老还乡,玄宗曾下诏将与镜湖相连通的一个小湖赐给他以示矜恤。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说一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股前欢

卢 挚

酒杯浓,一葫芦春色醉山翁,一葫芦酒压花梢重。

随我奚童,葫芦干,兴不穷。

谁人共?

一带青山送。

乘风列子,列子乘风。

【注】 宋代安定郡王用黄柑酿酒,名为“洞庭春色”。

(1)“乘风列子,列子乘风”运用________的艺术手法,写出了山翁________的状态,表现了山翁__________的境界。

(2)对于山翁之“醉”,有人认为醉于酒,有人认为醉于春色。

请结合全曲,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 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

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1)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甚情绪灯前”中的“甚”字在曲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

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

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 ①寻尺:

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

②箝纸尾:

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

③摸床棱:

遇事模棱两端。

(1)诗人在首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在尾联“笑”字里可见放翁的眼泪。

请结合全诗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归至武阳渡作①

刘克庄

夹岸盲风扫楝②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注】 ①此诗写的是诗人抵家时的一个情景。

②楝:

落叶乔木。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析诗的前两句“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旅 宿

杜 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这首诗是如何层层表达思归之情的?

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断雁”在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

“应有”二字蕴涵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

“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应有”传达出诗人在寂寞中寻而未见的复杂心情,既有希望和自信,也有失意,更有不甘,而“犹有”则表明此处荒凉旅客之少,进一步传达出诗人的怅惘寂寞。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题是“析同”。

这两首诗都属于羁旅诗,诗歌内容包括遣词造句都十分相似。

投宿地点都是荒僻的江边,小店都是“无灯欲闭门”,所见都是“半死”之“枫”,所感也都是“去年痕”,所有这些都给人萧瑟冷清的感觉。

而“月黄昏”则是这幅羁旅图的大背景,也就是说上述的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色之下,更增添了景物的迷蒙和冷寂,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也就在其中了。

(2)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文中的重点字词语言。

第二题是“求异”,要求分析两个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两首诗虽然题材相同,但不同的人物即使面对同一景象产生的情感也会有不同,因此在用词上自然也有所不同。

“应有”是想象猜测,是一种探索寻找,透露无限惆怅;“犹有”是实景,旧痕犹在,人事已非,蕴涵不尽感慨。

两者在表现孤独寂寞之情上有细微的差别。

所以,从表达作者情感方面来看,两者各有其妙;从读者感受方面来看,会得到不同的体味。

这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题目。

 2.

(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以及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

 

(2)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

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中思想情感的把握的能力和对历史背景的掌握。

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讼方面的官吏,常往返于湖南、江西等地。

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鹧鸪声声,其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也勾起其志业未就之悲愤。

同样的,陆游宏图未展,壮志难酬,听了杜鹃的悲鸣,禁不住哀痛,自己斗生漂泊,羁旅异地,夜闻杜鹃,怎能不一洒清泪,梦断山野呢?

(2)做题时应不拘于一种答案,说明理由即可。

辛诗“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说:

傍晚,我在江边徘徊,正在为了不能实现恢复大计愁苦着呢!

可是恰巧,又从山的深处,传来鹧鸪鸟的哀鸣。

愁在先,从鹧鸪的悲鸣声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陆诗先绘景,渲染气氛,再用对比烘托出杜鹃夜啼,接着写啼声引发的感受,有凄切悲凉的格调。

令人品赏难尽,感慨不已。

 3.

(1)送别;杨柳 

(2)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到江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表现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仿佛画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表现出离愁的深重。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理解的能力。

前诗: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

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

这里写杨柳,是烘托送别气氛。

后诗:

“亭亭”句是说一只漂亮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没有正面写柳,但“系”字和诗题相照应,已暗示了所系之处。

因为“柳”谐“留”音,寓有惜别之意。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的能力。

王诗:

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起伴随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将心灵中的感情融入到自然界的春色中,寓情于景,情与景妙合无间。

郑诗:

用“载”是一个创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人自离别,却怨画舸”,似乎是这无情的画舸,在经过一段沉默难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迟疑地把人载向江南。

诗人无奈,迁怨于物,如此言情,深婉蕴藉。

 4.

(1)同:

这两首诗都揭示了劳苦人民的悲惨命运。

其四主要写“丈夫”像鱼一样不离河滩,终日劳作,冬夜冒着严霜,春夜趁着寒水奔波干活,但家里用的却是芦花铺底的薄被。

如此艰辛地劳作,生活却依然是如此的贫困,不着一字,却揭示了劳苦人民的悲惨命运。

其二,前两句以山茶一株株一朵朵竞相开放的妩媚、艳丽,反衬白发孀妇在春风中哭泣的辛酸与苦难,末句则直接描绘了一幅民不聊生的画面。

异:

其四只揭示了人民生活的悲惨,而其二不仅这样,还点明了原因——是“貂虎横行”才造成百姓的“十室九空”,反映了官府的苛税对百姓的压榨。

(此题只要求学生能答出要点即可,不一定分析这么详细)

 

(2)同意后一种看法。

这两诗歌的语言确实是俚俗,用了不少的俚语俗词,“侬家”“河干”“夫婿”“被底”“雪里”“白头”“貂虎”等,都来自民间的口语。

但是这两词并不浅薄,因为它内容充实健康,情感质朴真切,选词也精当形象,艺术感染力强。

 【解析】 

(1)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

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歌所写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还要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两首诗中,其四纯用白描的手法,揭示了劳动人民的贫穷、悲惨。

其二前两句描写了“白头孀妇哭春风”的凄凉场景,后两句揭示了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在思想上更深一步。

(2)“俚俗”是从语言上而言,“浅薄”“不失风雅”均指内容及思想。

语言上,袁诗喜以俚语入诗,善用白描。

思想内容上,袁诗通过社会现实,揭示其根源,其内容健康,思想深刻。

故谓“申说性灵而不失风雅”。

 5.

(1)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湖中君山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夜幕初上,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天际。

 

(2)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解析】 

(1)本题考查了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要求筛选文章中的信息。

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可以直接得出。

词的上阕描写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上,波光粼粼;湖中群山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夜幕初上,一弯残月如帘钩挂天际。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情感态度。

词的下阕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开头“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转笔锋,描绘岳阳楼的雄伟气势,跌宕飞动。

“人间”二句概括登岳阳楼而触发起古往今来人间悲喜的无穷感叹,又有它独具的地方色彩。

“欲吊沉累无所”三句,进一层抒发凭吊屈原的深切情意。

“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

作者对屈原身处浊世而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有着心心相印的关系。

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处所,但登山临水,有渔儿樵子,与他们同哀屈原而诉其“离忧”之情。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隐退犹如贬官外放,也将渔樵于江中沙洲之上,内心充塞着无限辛酸悲苦。

写离忧,正是抒写这种郁结心中的不平情绪,结笔“回首叫虞舜”抒发满腹的忧愤和凄凉之怨。

以景结情,韵致有余。

 6.

(1)以闹衬静(如答“以动衬静”、“反衬”也可) 清幽静谧(或答“清静”也可)。

(2)词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的,有直接表现:

尽管霜重天冷,但词人的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

间接表现:

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解析】 第

(1)题重在考查表现手法的使用,以及这种手法所达到的效果。

“两三声”说明鸟鸣之少,衬托出环境之静。

分析时,要结合全词。

(2)题是赏析词句,分析是如何表现词人心境的。

因此,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把握。

“霜华”、“冷”与下面的“轻”形成对比,表现词人心情轻松。

“十里青山”、“一溪流水”、“许多情”则从侧面表现了词人心情的愉悦。

赏析时,言之成理即可。

 7.

(1)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寂寞凄凉。

后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收复失地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

 

(2)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之态和愤慨不平之情。

 【解析】 

(1)上阕讲昔日的戎马生涯,今日无人记起;终日酣饮的酒徒受封,有志之士却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