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2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7254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2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2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2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2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2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2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学设计.docx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2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2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2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学设计.docx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2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学设计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问题1:

近代中国为什么会出现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屈辱现实的存在(子目一)

问题2:

近代中国为了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一系列的反抗(子目二、三)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案

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时

2

授课班级

高一·1-4、6班

授课教师

文雯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分析:

本子目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是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一子目。

1840年以后,中国进入近代史,围绕国家主权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

一条是列强通过系列侵华战争,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即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第二条主线则是中国军民为了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的一系列军事斗争,即中国近代史亦是一部抗争史。

而本子目则是围绕着第一条主线,讲述了中国国门洞开之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2、本课的内容分析:

人民版

人教版

岳麓版

课程名称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0、12两课

12、14课

小标题

国门洞开—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详略处理

并列

单列

单列

从课程分布来看足以说明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重要性;应将课堂重点放在这三场战役以及所签订的条约和影响上。

3、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和高考大纲,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侵略战争与条约的签订。

将鸦片战争的影响和列强侵华程度是如何不断加剧确立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1、教师情况分析:

作为一名新手教师,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政治史的讲授。

而政治史的枯燥和相关概念的专业性使得教学难度增加,因此需要花费更多的功夫。

但所幸冲劲还在,也就会不断努力克服系列困难,也愿意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2、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开校一月有余,基本能够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

并且在上一专题的第四子目里已经尝试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课堂,并且有着良好表现。

因此在这一子目里学生能够继续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

另外,教师也会在一定时候进行合理的引导与讲解。

另外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仍旧注重视觉和听觉感官的运用,而对抽象的东西仍然觉得难以理解。

因此在学习政治史这一册的时候应该加以引导,尽量避免枯燥无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识记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即一系列侵华战争;

2 识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

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方法与过程:

1 比较分析法:

通过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

内容,理解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以及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2 问题探究法: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自主讨论,在合作探究中找出系列条约

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以及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认识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理解所谓“落后就要挨打”其背后的根本原因;

2 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通过材料分析法、图表对比法进行重难点突破。

2、学法:

主要运用探究学习法,结合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顺清逻辑思路,从而加深对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的理解,进而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专题标题导入)

新课导入

师:

我们在上一个月里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的沿革变化进行了详细地学习,而我们说明清时代中国古代政治已经逐渐僵化走向衰落。

但此时的世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一向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并没有抓住机会。

因此,晚清名臣李鸿章说,“我们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那么所谓“变局”到底是什么呢?

中国又是如何应对这个“变局”的呢?

这就是我们第二专题所要学习的内容。

我们先来看一下专题的题目: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对于这一个题目,首先要知道的是中国近代的时间划分:

起始时间1840年,这是比较稳定的,但关于结束时间,学界一般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而第二种呢就是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那么我们现在一般采用的是第二种说法,即1840年—1949年为近代史部分。

其次,关于这个标题,还有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近代中国会出现维护主权的斗争?

第二,近代中国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维护主权的斗争?

而这正是本专题的三个子目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问题1,为什么会出现斗争?

老师相信,第一子目会给你答案。

那么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到第一子目《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学习。

很明显,这个标题其实是一个因果关系,因为列强入侵所以导致了民族危机。

那么,同样,我们这节课也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同学们解决:

1.列强为什么入侵中国?

2.列强怎样入侵中国?

3.列强入侵除了导致中国民族危机,还带来怎样的影响?

4.对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史,你有何感受?

 

1840年后外商企

业里就出现了无

产阶级

专题标题导入,

两个问题构建

专题框架;

 

子目标题导入,四个问题构建本子目框架;

2.正课讲授:

师:

第一个问题,列强为什么会入侵中国?

也就是列强入侵的背景或者原因,我们先通过一个表格来看一下鸦片战争前夕中西方的对比:

中国

西方(英国)

政治

君主专制;封建社会

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

自然经济;重农抑商(行商制度)

商品经济;重商主义(近代公司制度)

思想

儒学(宋明理学);等级

文艺复兴,启蒙思想

外交

朝贡体系;华夷之辨

平等外交(武力后盾)

军事

军备落后,营务松弛

坚船利炮,海上霸主

我们再具体通过几则材料来看一下。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新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共产党宣言》

(1)19C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在世界范围内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市场。

(根本原因)

材料二:

(小农经济图片、天朝上国文字展示)

中国古代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能够满足自给自足;而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也已经达到顶峰,开始走向衰落;统治者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自称天朝上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国家日益封闭、落后。

而这样的中国成了最好的目标。

(2)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中国符合被侵略的条件)【“夜不闭户”:

晚清廖寿丰担任浙江巡抚时,询问严州民情吏治,当地一位绅士说“夜不闭户”。

但其真相是此地官吏喜好鸦片,通宵不睡,“公事词讼皆于午夜为之”,郡人多寝息于日间,如此盗贼多白天作案,自然夜不闭户。

——反映的是晚清吏治的腐败】

解决了列强为什么会入侵中国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入侵的方式和过程,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列强是怎样入侵中国的?

很明显,书上给出了五次战争。

但是我们知道战争伤人伤己,那为什么列强不采取和平方式而要采取这样的强硬手段呢?

(补充讲解马嘎尔尼访华事件)

马嘎尔尼访华事件其实质就是两种文明的碰撞,并各自坚持自我的高等与先进。

清朝虽然在表面上驳回了英国的请求,算是胜利的一方;但英国使团却在中国的见闻中发现了清朝的腐朽与落后,表示清朝只是一块爬满了虱子的“盛世”绸缎。

当正当的外交手段没有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时,英国开始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也就是鸦片贸易。

材料三:

(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展示)

为了改变中英贸易逆差(顺差、逆差概念解释),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而民众体质也受到摧残。

林则徐虎门销烟表示了清政府当时禁烟的决心,但也给英国以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而和平的手段没有达到心理预期的目标,于是英国选择了粗暴但有效的战争手段。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对于中国的几次军事入侵。

请同学们看书P24-26,完成表格的填写。

仔细讲解,形成时代大背景

行商制度(洋行

制度):

清政府

利用行商垄断对

外贸易的制度。

理政府与外商的

一切交涉事宜。

材料分析,论从史出。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60年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

20世纪40、50年代;

 

朝贡体系、华夷之辨与平等贸易(实力相当讲平等,实力悬殊则武力征服)的比较。

 

战争

时间

发动国家

条约

影响

名称

内容

鸦片战争(超链接)

1840-1842

英国

《南京条约》

割地、赔款、开口岸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英、法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割地、赔款、增开口岸(东南沿岸到沿海)、(内河航运权)自由通行、自由传教士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中法战争

1883-1885

法国

《中法新约》

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西南开口通商;铁路修建需报法国

打开了西南门户

中日甲午战争(超链接)

1894-1895

日本

《马关条约》

割地、赔款、开商阜;设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超链接)

1900-1901

德、奥、美、法、英、意、日、俄。

《辛丑条约》

赔款、使馆界、禁反帝、派兵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超链接)

师:

我们看一下鸦片战争的具体情况。

关于鸦片战争发起的原因我们已经有所了解,而过程也仅作了解,但是看到这幅地图,我们要清晰地知道这是鸦片战争。

而鸦片战争的结果我们也非常清楚:

清朝战败,中英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内容在书上P25,主要有割地(香港岛)【破坏了我国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开启了列强勒索赔款的开端,加重了人民负担】、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便利列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看世界的窗口】以及协定关税【破坏了我国关税自主权,也最能反映鸦片战争的本质】等内容。

而我们主要任务是从中分析鸦片战争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1.政治上:

1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社会矛盾发生变化: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中华民族和外国列强的矛盾(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

【也导致了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帝反封的双重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革命时期】

3 阶级关系的变化: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还产生了买办阶级,即大资产阶级的前身;

2.经济上:

1 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

2 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开始发展;

3.思想文化上:

闭关自守》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林则徐、魏源)

总的来说,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教材P25《南京条约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系列特权讲解。

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很简单(修约+鸦片贸易合法化要求),就是列强觉得上一次得到的不够,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得到更多的侵略权益。

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列强要求“修约”,但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这也成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当时中国国内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这为列强发动战争提供了一个时机,而英国也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西林教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又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而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失利,也妄想在中国分一杯羹以弥补损失,于是与清王朝签订了《瑷珲条约》,侵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中法战争我们也仅作了解。

主要是要知道中法战争使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更有利于西方列强对于中国内陆地区的侵略。

(中国军事胜利但外交失败——清政府不懂近代外交)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中日甲午战争。

(世界大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交战双方的一个大致情况: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虽然在走向瓦解,但此时仍然占主导地位;另外,19世纪60年代以来,清政府开始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向西方学习器物、技术,但仍然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渴望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效果。

而日本,自从1853年“黑船事件”与美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以后,国内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最终以倒幕运动的成功,使得国家大权还政于天皇。

明治天皇即位,颁布了《五条誓文》,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思想,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日本迅速崛起,这就是所谓的“明治维新”。

(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但明治维新并不彻底,国内一系列的封建残余势力和社会转型时期各类尖锐矛盾都促使日本开始对外转移矛盾。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便有了所谓的“大陆政策”,期望把朝鲜作为跳板进而侵略中国,再实现称霸亚洲到最后称霸全球的梦想。

于是,在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时,日本诱使清政府发兵支援,进而以保护侨民为由也派兵朝鲜。

在起义平息之后,日本拒不撤兵,并不断挑衅,于1894.07.25突袭清军运兵船(丰岛海战),甲午战争爆发。

战争结果也显而易见,清政府失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那么,为什么日本一个所谓的“弹丸之国”却能打败“天朝上国”清朝的“远东第一舰队”呢?

/为什么同样都经历了改革的中国(洋务运动)却在与同样经历了改革的日本(明治维新)的战役中被打败呢?

从中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讨论】(战前准备不足+战后避战保船的错误政策+统治阶级内部帝后矛盾——统治阶级素质的重要性(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发挥不同的东西);改革的方式和深度都不一样,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已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清朝依旧是封建国家;其余列强的默许和纵容;

落后导致挨打,这个落后最重要的是指制度落后,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体制问题)【避免学生形成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极端的爱国情怀】

好,我们具体来看一下《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以及它的影响。

影响:

(从交战双方来说)

对中国:

1 大国形象扫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 促使民族意识的觉醒,社会各阶层开始救亡图存斗争;政府鼓励创办实业,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日本:

国际地位大幅度上升;战争赔款成为国内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加强对朝鲜的控制(清政府势力被排挤出朝鲜)

对世界(远东格局):

改变原来的英、俄对峙的局面,形成了英、日、俄三方争夺中国的新格局;

我们来对于《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进行一个比较,会发现两者都有割地、赔款、开口等要求,但不同的是前者要求协定关税,而后者却要求允许设厂。

那么这个又体现了什么呢?

协定关税只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进入中国市场并取得原料场地;而设厂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列强侵华方式由商业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设厂即产品在内地生产,不用交海关税,产品销往内地,不用交内地税,使得中国税收有一定的影响;另外也不利于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

也正是因为日本战胜中国,并在中国取得了惊人的回报,列强对于中国的野心深受刺激,再加上当时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向帝国主义国家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海外市场,于是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开端,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瓜分狂潮的方式:

攫取在华特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其影响是使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中。

当时的列强在中国有着自己的“势力范围”(时局图),但美国因为忙于美西战争而无暇顾及中国。

因此,当它想要染指时,就只能提出一个相对和平的方式来让列强接受。

也就是“门户开放”政策。

对于“门户开放”政策,我们要了解的是以下几点问题:

(1)提出的原因(背景):

美国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美国军事实力不足以与其他列强抗衡;

(2)具体内容:

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但又要求列强开放利益范围,使得各方利益均沾;

(3)实质:

(列强)“国际共管体系”——共同宰割中国;(美国)独立侵华政策

(4)影响:

①对列强:

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②对美国:

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新阶段,即开始独立制定侵华政策。

(影响没有说中国是因为门户开放之前和之后,中国都是处于几方势力的争夺之下。

)【门户开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好,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第五次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当时的中国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最终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而义和团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盲目排外,因此八国联军作为远征军对其开始讨伐;而慈禧太后也因为废帝问题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问题,对于列强心生不满;而各帝国主义国家也为了获得进一步的在华特权而联合起来,组成所谓联军进军中国。

而整场战争呢,也以清政府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束。

我们具体来看一下辛丑条约的内容以及危害。

因此,我们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那我们到目前为止就把这五次侵华战争给学了,通过表格来比较一下这五次侵华战争,总结列强的侵华方式及其特点: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其中三个最为重要的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依旧是表格形式。

【表格——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局部到整体】

那么请问列强入侵对于中国社会,除了带来了民族危机还有没有其他的影响?

(1)中国逐步并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1 政治:

严重侵犯我国主权(领土、领海、司法、通商以及行政);

2 经济: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

3 思想:

中华文明遗产遭受破坏;

4 社会:

人民基本生存权遭到威胁;

(2)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 政治: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入促使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

2 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

3 思想:

西学东渐

4 社会:

习俗的变化

而对于这样的一段屈辱史,同学们有何感受呢?

(开放性讨论)

所谓“落后就要挨打”,那这里的落后指的是什么落后呢?

什么方面的落后才是导致挨打真正的原因呢?

(开放性问题)【落后,不仅仅指的是军备的落后,更是制度的落后导致的经济落后,也是人心的落后,即意识的落后。

而其中意识的落后才是最可怕的。

】(联系学生实际,与个人奋斗相结合)

关税由清朝最开始的3%变成了英国定下的5%——3%只是关税,而中国还有各种苛捐杂税(行商受贿);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国在接受近代国际外交手段。

导学案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解释

《南京条约》——地方条约,很多人都不清楚。

政府以为条约签订就可以永世和平,继续沉迷;百姓也漠不关心。

因此,这时候民族意识还未形成。

亚罗号事件:

亚罗号作为一艘中国船,曾为了方便走私而在香港英国当局注册,但已经过期。

1856年10月广东水师在船上抓捕海盗,但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捏造中国水兵侮辱船上的英国国旗,要求中方道歉,但遭到叶名琛拒绝。

马神甫事件:

1856年2月广西西林知县处死了在内地非法传教的马神甫和两名中国教徒,被拿破仑三世以此为借口联合英国发动战争。

 

还有国内市场狭小、资源匮乏的原因。

“东学党起义”:

以东学(儒佛道——诚、敬、信)为基础的反对贵族与外来文化的平民起义。

起义爆发后,朝鲜政府向宗主国清政府请求支援。

 

资本输出:

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开银行、政治贷款

资本输出需要保障资本安全,因此殖民扩张

《马关条约》设厂和中国现代引进外资也是有所区别的:

前者是被迫的,是列强的经济侵略,后者则是主动引进,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既创造就业,发展经济,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民族企业的发展。

 

三国干涉还辽:

实质是争夺在中国的霸权,而非大发善心,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

“门户开放”并非是美国的善良,而是出于一个商业帝国的考量,需要的是互赢,因此才提出“门户开放”,想要以商业实力与其他列强竞争。

(可以顺便说一下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侵华方式是一种殖民扩张需要,而俄国则是封建势力浓厚,因此侵华方式主要是割地)

 

中国贷款,以路权、矿权和税收为抵押,被列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1.侵华方式:

军事侵略、政治侵略、经济侵略、文化侵略

2.特点:

A.规模:

一国到多国;

B.方式:

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武装侵略到以华制华;

C.影响:

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逐渐加深

 

《辛丑条约》没有割地,也没有要求开埠的原因——亲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傀儡,全国都是自己的势力范围。

 

6.教学反思

1.亮点:

(1)课本知识重构,以四个问题进行串联,逻辑顺畅;

(2)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其阅读材料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素养;

(3)注重知识讲解与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避免学生形成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极端的爱国主义。

2.不足:

(1)教学内容太多,课堂时间不足;

(2)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有赖于学生个人素质,因此,自主性部分容易随着班级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的状况。

PS:

1.史学范式(史观):

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2.题型:

A.评价型选择题

B.漫画选择题:

标题(主旨)、文字(补充说明、提示作用)

 

设计者:

文雯

2018年10月07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