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6842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案.docx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案.docx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案

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案

东明县小井一中申世涛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3、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教学难点]:

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重难点的突破策略]

结合初一学生的思维特征,从现实生活入手,贴近生活进行教学,指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学好这节课的关键。

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动画演示地球运动等)来突破难点、建立空间观念。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至三课时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赤道和两极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

(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设问:

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目标要求:

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导致了各地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纬度位置不同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则气候条件不同,如果地球为一平面则不然。

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从早晨到中午再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的变化是怎样?

(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2.设问:

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呢?

(早晨、晚上和中午太阳的照射角度不同)

3.用手电筒从不同的角度照射墙壁:

先直射,后斜射,引导学生观察墙壁上光线明亮程度的不同。

问:

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墙面上光照明暗程度不同:

直射时光束明亮而集中,斜射时光束分散而暗淡)

4.有谁观察到或能解释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差异?

(手电筒照射的角度不同)

5.让学生读图比较阳光照射角度的不同对地面所获得的热量的影响。

6.教师在此引出并简单介绍什么是“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7.活动:

做相关活动。

8.总结:

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弱。

由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承转:

不仅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候有差异,而且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候也有差异。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目标要求:

让学生明白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造成了各地一天当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导致气温的变化;地球的公转似的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气候发生变化,四季更替.

1.出示表格如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讨论“地球自转运动”和“地球公转运动”的不同。

自转

公转

概念

方向

周期

产生的现象

2.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①做活动题“演示昼夜更替现象”,强调地球自转形成昼夜更替是关键。

②完成该题。

③设问:

地球自转对气候造成什么影响?

④提问:

大家每天都要经历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清晨的连续变化,其中能感受怎样的天气变化?

3.分析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根据教材“地球公转示意图”,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①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近似圆的椭圆)

②地球在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转?

(斜着身子转)

③设问:

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多少?

读图得出结论。

(66.5°)

④设问:

太阳直射点是在什么范围之间移动?

(南北回归线之间)

板图: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简图

⑤出示讨论提纲: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简图”,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春分日:

_____月________日,太阳直射在:

____________,北半球昼_______夜______

夏至日:

_____月________日,太阳直射在:

____________,北半球昼_______夜______

秋分日:

_____月________日,太阳直射在:

____________,北半球昼_______夜______

冬至日:

_____月________日,太阳直射在:

____________,北半球昼_______夜______

⑥讲解:

地球公转对气候造成的影响:

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但必须强调:

除赤道地区外),使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使中纬度地区产生了明显的四季更替。

⑦再引导学生观察:

夏至日时北极圈以北地区,全为昼,南极圈以南地区,全为夜;到冬至日恰好相反。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极昼、极夜现象,这也是地球公转造成的。

⑧学生讨论完成活动题。

A.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上指出:

太阳光线直射赤道的节气是春分日和秋分日,直射在北回归线的节气是夏至日,直射在南回归线的节气是冬至日。

B.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的这一天是6月22日。

C.联系家乡所在地5月1日、10月1日的昼夜长短的情况怎样?

(在我国范围内,5月1日昼长夜短,10月1日昼短夜长)

4.“地球上的五带”,完全可以由学生根据图示与课文中的文字提供的文字性练习题自主讨论完成。

①确定五带的范围。

②在地球上的五带中,有太阳直射的是热带,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南北寒带。

③连线。

热        带       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北温带和南温带      气候终年炎热

北寒带和南寒带      气候终年寒冷

④在地球的五带中,非洲大部分位于热带,欧洲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七大洲中主要位

于南寒带的是南极洲。

⑤联系家乡所在地的纬度位置,判断位于五带中的哪个带?

具有哪种现象?

哪个季节

昼长夜短。

5.小结:

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造成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不同,从而

导致了各地气候的有规律变化。

课后作业:

自绘“地球上的五带示意图”,标注上四条分界线、度数。

列表比较五带的范围,获

得热量的差异,各自具有的特殊现象。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球体—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高度不同。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1.自转

昼夜交替——天气的变化

2.公转:

昼夜长短的变化

斜着身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四季更替

五带的划分

4-5课时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实验演示,标新立异

(1)、器材:

两个烧杯、细沙(代表陆地)、水(代表海洋)、温度计、酒精灯(代表太阳)

(2)、步骤:

在两个烧杯里各放约占烧杯容积的四分之一的细沙和水,并分别在沙中和水中安置两支温度计,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哪支温度计的温度上升的快,接着熄灭酒精灯,观察哪支温度计降得快?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打破常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请学生描述“夏天中午和晚上站在沙子上和水中的感觉”。

(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去感知温度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

得出结论

在实验观察和亲身感受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

纬度相同的地方,哪个季节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高?

哪个季节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低?

海洋的高温月份和低温月份,比陆地出现的早还是迟?

教师注意稍加引导。

学生讨论回答

进一步深入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因涉及到“热容量”这一物理知识,学生较难理解,可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探究。

点到即可,同时告诉学生学科间是有联系的。

设置情境,让学生领会不同地方(海洋与陆地、山麓与山顶)气温的不同。

四、观察对比,找出共性

演示实验二:

器材:

电吹风(吹冷风表示有冷气流经过,吹热风表示有暖气流经过)、挡板一个(代表山脉)、温度计两支、蜡烛两支(代表太阳辐射)。

步骤:

请四位同学上来读数。

挡板放中间,温度计放两边,先把电吹风调到冷风挡,然后请两位观察员读出各自的度数,再把电吹风调到热风挡,两位观察员报出度数。

关掉电吹风,点燃两支蜡烛并放在挡板的一侧,请观察员报出度数。

学生总结现象。

(通过演示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师:

山脉可以阻挡气流的长驱直入,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不同。

山脉也会阻挡太阳的辐射,影响山脉两侧的温度,一般而言,山地的阳坡温度高于阴坡。

投影:

南美洲地形图以及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的植被景观。

(播放投影片,学生可一目了然地看出东西两侧的植被差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思考讨论:

纬度相同而且都靠近海洋,为什么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植被会出现不同的景观?

(山脉的南段处于中纬度地带,一年四季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湿润的水汽,受山脉的阻挡,迎风坡形成大量的地形雨,而东侧却处于背风坡,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水)

讨论,形成结论

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降低。

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学生交流城市与农村的气温情况,教师引导、启发,讨论人类活动与气候的相互关系,

课堂练习,小组抢答:

气候现象主要因素

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充沛,而东侧降水很少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终年冰雪覆盖

(通过抢答的形式,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课后活动(可自选)

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为什么会逐渐降低。

什么叫臭氧空洞,它是怎么形成的?

假如全球气温升2---5摄氏度,世界将会变的怎样?

板书设计:

海陆分布与气候

1、夏季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

2、海洋气温最高月份和最低月份比陆地出现得迟

地形地势与气候

1、山地的阳坡气温高于阴坡

2、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多于背风坡

3、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

人类活动与气候

改变地面状况,可影响局部的气候

市区的气温高于城郊的气温

中考链接

这部分知识的考查方式一般是:

给出降水量柱状图、气温变化曲线,判断气候名称及特点和影响因素,此类题以读图题考查为主。

给出某地气候特点,说出影响因素,以选择题考查为主。

此外,地球的运动涉及到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范围的特点等重要知识点,而与此有关的活动安排、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规划重大工程,既是社会热点,又是命题热点。

太阳光照图与经纬网联系考查题较多。

考点主要有: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自转特点及昼夜更替,地球公转的特点及昼夜长短、四季变化、地球上五带。

【例1】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人类活动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

新疆地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气候干燥,影响因素为海陆位置。

答案:

B

【例2】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呈变暖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地球距离太阳越来越近B局部不断发生战争

C各地频繁发生森林火灾D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解析:

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对大气有保温作用,使全球的气温升高。

答案:

D

【例3】(2006·淄博)某人面北而立,左为东半球,右为西半球,前为热带地区,后为温带地区,其位置是()。

分析:

此题主要考察半球划分、五带划分及经纬网有关知识。

东西半球界线为20°W、160°E,面北而立,左为东半球,右为西半球,则经度为160°E,排除B、C。

前为热带,后为温带可断定经度为23.5°S,排除A,答案为D。

答案:

D

典型例题

【例1】“山前桃花山后雪”主要反映了()。

A.纬度因素的影响

B.地形因素的影响

C.海陆因素的影响

D.人为因素的影响

剖析:

主要考查的是影响气候的因素。

“山前桃花山后雪”反映的是气候的差异:

山前春意盎然,桃花盛开;山后积雪不融,寸草不生。

山前为向阳坡,山后为背阳坡,所以景色差异显著。

答案:

B

【例2】我国某地有一口井,每年只有1天有太阳直射井底的现象,该地的纬度和该日期

正确的是(    )。

A.23.5°S冬至日    B.23.5°N夏至日    C.23.5°N冬至日  D.23.5°S夏至日

剖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

有一次直射现象的纬线的纬度数及其对应的节气和该地点所在的半球。

井底有阳光直射现象,而且只有一次,那么这口井一定在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上,即在23.5°S或23.5°N,而其它在23.5°N~23.5°S之间的范网内,应该有两次直射现象。

答案:

B

金钥匙:

我国地处北半球,太阳直射一次的现象的地理纬度为23.5°N,这一天正值我国的夏至日

【例3】海南岛避黑龙江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因素B地形因素C海路因素D人类活动因素

解析:

海南岛和黑龙江一南一北,是纬度差异造成的。

海南岛纬度低,气温高。

黑龙江省温度高,气温低。

答案:

A

【例4】下列语句不是反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的是()。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莫恋南国春色好,燕地梅花胜桃红

D.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点拨:

此题将文学语言、地理术语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结合在一起,立意新颖。

是一道跨学科综合题,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西岭为何有千年不化的积雪?

人间(平原地区)为何四月时花已开尽,而山上寺庙中的桃花才刚开放?

一座高山为何有四个季节?

这些都是由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我国南方春天来临,春色正浓,而此时北方梅花盛开,正值冬季,这里由于受纬度因素影响,北方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获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较低。

答案:

C

【例5】读“地球上的五带”图(如图1.2-7),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五带的名称:

A.,B.,E.。

(2)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是。

(用字母表示)

(3)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D和。

(用字母来表示)

(4)在气候上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和。

(用字母表示)

(5)夏至日时,有极昼现象的是,有极夜现象的是。

(用字母表示)

(6)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是,D和B的分界线是。

点拨:

观察五带图,掌握五带名称、五带的分界和各温度带的特点。

由五带范围分布图可知: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为热带;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地区为温带;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为寒带。

阳光直射情况:

热带地区有太阳直射(两次),寒带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地区在一年中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既无太阳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答案:

(1)热带北温带南极带

(2)A(3)E(4)BC(5)DE(6)回归线或南北纬23.5°纬线;北极圈(或66.5°N纬线)

【例6】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如图1.2-8),回答:

(1)当地球公转至A点时,北半球得到的太阳光热量最。

当地球公转至C点时,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最。

当地球公转到B、D点时,全球昼夜。

(2)若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为60°时,则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变为。

如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为90°,同一地区还有没有四季变化?

有没有昼夜交替?

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在不同位置得到太阳热量多少和昼夜长短变化。

当太阳公转至A点时,是冬至日,北半球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少;当公转到C点时为夏至日,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当太阳公转至B、D时,全球昼夜平分。

若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60°时,则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变为30°N;若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为90°,同一地区没有四季变化。

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生产,跟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没有关系。

答案:

(1)少高平分或等长

(2)30°N无有

典型练习。

1.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旱,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D.人类活动因素

2.影响气候的因素中最基本的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因素D.洋流因素

3.吐鲁番盆地是天山地区的一个陷落盆地,位于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为-155米,是我国陆地上最低的地方。

吐鲁番极端最高气温曾达49.6℃,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关于吐鲁番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纬度低,获得的太阳热量多

B.当地云量小,日照强,加上盆地地形闭塞,不利于散热

C.该地云量大,对地面有很好的保温作用

D.深居大陆内部,热容量大,夏季增温快

4.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气温的差异  B.降水的差异  C.风向的差异 D.天气的差异

5.我国江西庐山夏季成为避暑胜地,其影响因素是:

()

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D.洋流因素

6.城市热岛效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因素影响B.地形因素影响C.人类活动影响D.海陆因素影响

7.因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

A.昼夜长短变化B.昼夜交替C.四季的划分D.各地热量的差异

8.每年冬至日阳光直射()。

A.北回归线B.赤道C.南回归线D.40°N

9.我国科学家去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时,我国正处在四季中是()

A.冬季B.秋季C.夏季D.春季

10.“五一”这一天()。

A.北京昼夜等长B.中国南极长城站(62°S,57°W)没有黑夜

C.伦敦(0°,51°N)昼长夜短D.悉尼(151°E,33°S)昼长夜短

11.当太阳直射23.5°N时,我们学校正处于()。

A.夏季B.秋季C.冬季D.春季

12.根据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下面四个地区有阳光直射的地区是()

A.热带B.北寒带C.南寒带D.北温带

13.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依据是()。

A.纬度高低B.降水多少

C.地形地势状况D.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状况

14.10月1日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接近的地方是()。

A.赤道B.北回归线C.南回归线D.北极圈

15.有关春分日时,我国各地学校昼夜情况是()。

A.我国各地所有学校昼夜等长B.南方比北方学校所在地昼长

C.东部学校比西部学校所在地昼长D.只有位于同纬度的学校昼夜等长

16.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的地方位于()。

A.回归线上B.赤道上C.极圈上D.本初子午线上

17.产生四季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时()。

A.沿着近似圆形的轨道运动B.保持自东向西的方向

C.地轴始终倾斜于轨道平面D.地轴始终垂直于轨道平面

18.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

A.南回归线B.北回归线C.南极圈D.北极圈

19.下列四个点中,位于热带的是()。

A.上海(约31°N)B.北京(约40°N)

C.海口(约20°N)D.厦门(约24°N)

20.中国南极长城站(62°13′S,58°55′W)位于()。

A.西半球B.南寒带C.东半球D.中纬度

15.我们学校,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是()。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

20.下列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有()。

A.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反B.自转和公转的周期一致

C.都围绕太阳转D.四季的形成是公转的结果,昼夜的交替是自转的结果

二、读图题

1.读图1.2-10回答:

(1)五带分界线:

①,②,③,④。

(2)五带名称:

A,B,C,D,E。

(3)这一天为月日前后,判断根据是。

(4)在图上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读图1.2-12,回答:

(1)图上各点中,正值白天的是,正值黑夜的是。

(2)朝向太阳的半球上,点将首先进入黑夜;背向太阳的半球上,点白昼即将来临。

(3)该图表示的月日的太阳照射情况,这一天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白昼时间。

这时,北半球是季,南半球是季。

3图1.2-13是12月22日太阳照射地球的情况,读图并回答:

(1)这一天太阳直射纬线;北半球正值节气。

(2)此时,A、B、C、D四地的白昼时间由长到短的正确排列是。

(3)上海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4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如图1.2-14所示,回答:

(1)写出地球公转至A、B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

A,B。

(2)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北极圈内有现象。

(3)一年中,山东省白昼最短的一天是在月日或月日。

(4)在公转轨道外的短线上,用箭头画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

(5)由图可看出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而且它的空间指向。

(6)由于地球的公转在温带形成了明显的变化。

5读亚欧大陆图,完成下列要求:

(1)夏季多雨的是___地,冬季多雨的是___地,全年湿润的是___地,全年少雨的是___地

(2)影响C地降水的主要因素是()。

①纬度因素②海陆因素③人类活动因素④地形因素

(3)这四个点都位于()。

①热带②北温带③南温带④寒带

知识梳理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弱。

由于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1.地球自转时太阳东升西落,一天当中气温也随着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变化。

2.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

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3.地球的五带

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情况,把地球的表面划分为五个带: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五带的范围及特征

热带

北温带、南温带

北寒带、南寒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级圈之间

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地区

有直射阳光

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

获得热量多气候终年炎热

得到热量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季节变化明显

获得热量少,气候终年寒冷

大多数月均温在20℃以上

春暖,夏热,秋凉,冬冷

大多数月均温在0℃以下

三.海陆分布与气候: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四.地形地势与气候:

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以高山、高原地区表现最明显。

 五.人类活动与气候

人类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

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以使当地气温的变化趋于和缓。

但是也有很多不利的影响,如任意砍伐森林,使当地的气候恶化;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破坏臭氧层,导致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危及人类健康;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城市,会形成热岛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