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墙新闻的采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9057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大墙新闻的采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试论大墙新闻的采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试论大墙新闻的采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试论大墙新闻的采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试论大墙新闻的采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大墙新闻的采写.docx

《试论大墙新闻的采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大墙新闻的采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大墙新闻的采写.docx

试论大墙新闻的采写

试论“大墙新闻”的采写

  自古以来,牢狱确实是一块令人见而生畏、望而却步的禁地。

提到牢狱,给人的直观印象确实是高高的围墙、戒备森严的电网……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专门是近几年来,随着牢狱对外开放程度的慢慢提高,蒙在“大墙”上的那层神秘面纱开始被渐渐撩开,很多作家、记者都把笔触伸向了这块领域,正因为“大墙”长期以来带给人的神秘感,这些作品也拥有了比其他题材、素材更多的“卖点”、“视点”。

不可否定的是,新闻理论界和新闻工作者对这方面也缺乏全面、持久的关注和重视。

基于这些熟悉,笔者结合自身在牢狱工作期间的一些观看和试探,在此对“大墙新闻”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探讨所谓“大墙新闻”,就不能不对“大墙新闻”的范围加以界定。

笔者以为,其范围简而言之,确实是法制新闻中的一个分支,是对牢狱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导。

它的文体是广义的、开放的,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各类新闻报导载体中的消息、通信、特写、调查报告等。

它所描述的人物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既包括罪犯、劳教人员,也包括牢狱、劳教单位的干警,同时,还包括一他们为血缘纽带所涉及到的家眷和亲友老友,总之,“大墙新闻”所指的确实是对“大墙”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导。

  一、“大墙新闻”的现状

  目前所显现的“大墙新闻”具有如下共性,归纳说确实是“四多四缺乏”:

一是多借助印刷媒介,缺乏对电子媒介的借助。

目前大墙新闻多见于报纸、杂志和其它的印刷媒介,它的“优势”是便于各级领导对文稿的把关,避免报导超越禁地,但缺点呢,却是不言而喻的,时效性和视听成效比较差。

如借助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那么有助于改善传播成效。

二是多以消息为主,缺乏其它新闻文体的补充。

消息新闻尽管短、平、快,却无法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报导,流于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如借助报告文学等文体,能够在此方面得以增强。

三是多报导工作简况,缺乏对个案事例、人物的把握。

在报导上停留于对牢狱一样性的工作情形、牢狱机组成立、领导慰问牢狱、牢狱实现多青年无脱逃……等等,对一些个体性的事例,却少有涉足。

大墙新闻要想增强艺术张力,博得受众的欢迎,仅仅靠官样文章,板着面孔进行说教是不够的,必需要有感动人心、吸引人眼的活生生的个案事例,浓化人情味。

四是报导主体多为业余记者、通信员,缺乏专业记者的加入。

当前出此刻新闻媒体上的“大墙新闻”,其创作主体多为基层牢狱干警中的一些业余通信员、业余记者,他们的报导从内容上来看,是最能够把握一线最真实情形的,但与专业记者相较较来言,不足的地方就在于无法驾驭一些大题材,在采访工具和后期编辑制作上都有很多的局限性。

这就无法提高“大墙新闻”作品的写作、制作水平。

因此,咱们期盼业余通信员与专业记者进行踊跃的合作,以提升大墙新闻的品位,

  要想增进“大墙新闻”的繁荣,当务之急确实是要做到思想的大解放。

近些年来,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的步伐是愈来愈快,专门是在加入WTO以后。

实践证明,只有思想的解放才能感动工作局面,任何的缠足不前都会使工作停滞呆板。

  如何提升“大墙新闻”的采编水平,一方面牢狱工作要进一步开放所谓的禁地,固然,有个前提确实是要保守国家机密和国家利益。

事实证明,越是保守、遮掩,就越会使外界产生一些不确信的猜想和议论,反而无益于咱们牢狱机关塑造现代化文明牢狱的执法形象,更无益于咱们在国际人权斗争的工作。

只有主动出击,主动宣传,一些传言和攻讦才会不攻自破。

因此,牢狱应强化主动意识,主动开门迎接外界的采访,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宣传工作,做到“墙里开花墙外香”。

  另一方面,咱们外界的新闻工作者专门是政法栏目的记者应该看到,这块领域能够大有作为。

完全能够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采编工具(摄影、拍照专题片等),灵活变换采访形式,深切牢狱、劳教单位的基层中队去,体验生活,感受深层次的内容,就某些具体的、尚未被外界周知的事物、人物写出调查报告、人物专访,在笔下展现一个鲜活的社会主义新型牢狱形象。

目前牢狱工作者已在这些领域进行探讨实践,咱们的新闻工作者完全能够跟随这些探讨和实践,对一些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报导,写出一系列为外界所关注和欢迎的新闻作品。

  二、“大墙新闻”的采编重点

  正如前文所言,目前,“大墙”的禁地正慢慢被打开,可是,这是一个渐进的进程。

从当前牢狱单位的宣传政策动身,“大墙新闻”的报导重点主若是围绕牢狱的工作成绩、干警在一线工作状态、服刑人员在狱内改造时痛楚的试探与检讨、囚禁中人性的曲张、变异以至最终的回归、党和国家对罪犯人权的重视和保障,罪犯及其亲属之间发生的故事和罪犯走向社会时的事例,等等。

具体说来,要紧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展现牢狱干警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面貌。

长期以来,牢狱干警的生活不为外界所知,专门是一些农场单位,大多地处“三边地带”——山边、湖边、海边,偏僻荒凉,交通困难,经济掉队,据司法部的统计,全国约有60%的牢狱单位地处“三边”地带,经济尚处于亏损的单位约占37%,经济持平约占38%.「1」牢狱干警的职业被描述为:

“守地头,看光头(男囚犯都要剃去头发),抱枕头(干警必要坚守职位,住在宿舍,不能正常回家)”,“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戒”……,牢狱干警作为常年与罪犯打交道的人,就象看管“火山口”、“弹药库”的人一样,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2」有很多曾经到过农场牢狱采访的记者都不约而同地说,真没想到牢狱干警是如此干工作的!

曾经有位记者到省内一个农场采访过以后,听到有个干警说已经有十连年没有到四十里外的县城去过,那时就感动得流下了泪:

“牢狱警察太苦了!

”要想使社会了解牢狱,第一就应该让社会先了解牢狱干警的工作,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二)凸现牢狱对罪犯的教育、感化、拯救。

牢狱工作是一项“化腐朽为神奇”的工作,很多在社会上是无恶不作、杀人纵火、偷窃扒拿的人物,到了牢狱同意改造,事实上,这种改造最初都是被迫的、强制性的。

很多罪犯从随欲纵恶的生活里来到囚禁之地,老是带着对政府和法律的仇恨来的,因此,就给牢狱的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弃恶修善如坂上走丸,上行难,下滑易。

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改造与反改造、教育与反教育,向来都是彼此斗争、彼此对抗的,两种思想的斗争、碰撞,必然产生耀眼的火花。

牢狱干警的职业能够说是在做太阳底下最难做的人的工作,也是一项神圣的工作。

描述发生在那个地址面的故事,对人灵魂的净化有极强的提升作用。

对这方面的宣传,也能够使世人了解中国的牢狱工作状况,排除一些熟悉上的误区,澄清事实,还击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污蔑。

  (三)表现罪犯犯法心理、改造心理和人性的回归。

这是目前“大墙新闻”的一个薄弱点,也是“大墙新闻”的一个很有必要培育的亮点。

大墙内的囚犯们是一个象军营、学校一样的高度聚合的特殊群体,在那个地址,人性高度曲张、人格鲜明对立,大墙之内成为一个罪恶与阴谋的集中地。

罪犯从喧闹喧嚣的尘凡当中被投送到大墙之内,强烈的生活反差使他们的灵魂受到触动。

平复、孤独令人思索,追思旧日,反思今日,在思索中人性取得升华。

有人性的自我反思、修复,更有干警与罪犯在人性上的对照、互动,人性更其显出其魅力。

在展现那个方面的题材时,新闻不如小说、戏剧,有更强烈更令人震撼的视觉听觉成效,但值得注意的是,新闻在这方面并非是无所作为,咱们的“大墙新闻”并非仅仅只是指的是新闻文体中的消息一类,新闻文体中还有更多的成员,如电视新闻、电视新闻专访、电视专题片、新闻摄影等等,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张力,也能将这些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就看你如何运用了。

  2001年夏日,中央电视台拍照的《东方时空》中,一个记者采访了一个即将被执行死刑的罪犯,在行刑前的早晨,通过特批,白发苍苍的父母亲为儿子送行,儿子所作的忏悔,令人不由泪如泉涌,体会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

  (四)再现发生在干警、囚犯及其亲属之间的故事。

当前法制新闻、社会新闻中一些报导主题,在“大墙新闻”中一样也不乏这些素材。

多数罪犯既是文盲,也是法盲,在大墙里,管束干警一方面要组织他们进行劳动,另一方面,还要对他们进行文化教育、法律知识教育,促使他们学法、知法、懂法、用法。

  如徐州日报的记者胡存英曾经采写过如此一篇文章《囚犯的权利》,说的是一名服刑罪犯在社会上曾经借给朋友一笔巨款,自己入狱后,朋友想乘隙赖帐。

他本以为这笔钱再也找不到着落了。

但后来,在狱内通过学习法律,熟悉到法律对囚犯的合法权利也是爱惜的,抱着碰运气的心理,这名罪犯写了一封信给徐州市泉山区的法院,结果法院对这位罪犯的来信十分重视,三次派法官到牢狱进行调查取证,最终帮这名罪犯讨回了公道,追回了这笔巨款。

「3」这篇通信见报后,在牢狱内和社会上都引发了极大的反应,对罪犯在狱内的合法权利受保障这一情形,大伙儿也有了一个新的熟悉。

  关于罪犯与干警、与亲属之间的故事中,其中有很多闪光的“金子”值得挖掘,它们切近生活、切近读者、切近生活,在一般处见深刻,雅俗共赏,寓教于乐,专门是又因为它们是来自“大墙”之内,是上好的社会新闻的素材。

如《莫愁》等几家杂志曾接踵登出的发生在省内一个农场牢狱里的一个爱情故事。

一个罪犯爱好写作,在狱内仍然坚持业余练笔,通过一家杂志上的笔友联谊活动,熟悉了河北某县的一名工商局的女干部,姑娘通太长时刻的鸿雁传书,慢慢对他产生了爱情,向他发出了爱神之箭。

他尽管也爱上了她,但考虑到自己作为罪犯的身份,通过一番痛楚的考虑,最终仍是坦白地告知她自己的身份。

姑娘收到信后,震惊之余,认真凝视了自己的情感,仍是毅然告知了他:

“不管你今天是什么身份,只要你能改好,我仍然爱你!

”这件情形被一名记者在闲谈中明白。

于是,他以《抛向大墙的红绣球》为名,写了一篇通信,文字见报后,很多读者都对那个今世爱情故事产生了浓厚的爱好,有十几家报刊杂志争相转载。

「4」

  三、采访“大墙新闻”的注意事项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要想采写一篇成功的“大墙新闻”稿件,关键环节确实是在采访时期。

没有采访,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米之炊、无本之木。

在那个地址,笔者结合牢狱的实际情形、被采访者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谈一谈如何对症下药,进行采访预备,设计采访用意,选择采访对象,制造最正确采访环境,获取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

  

(一)成立自己的“情报网”,全面捕捉新闻线索,把握准确、翔实的第一手信息资料。

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简明信息和信号的新闻线索,它是即将要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萌芽、眉目,是记者采访活动的起点。

「5」一个好的记者是十分重视新闻线索的获取和积存的。

“大墙新闻”的新闻线索从那里来?

不可能完全依托记者本人去切身去找。

除来自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发言、工作简报信息等一些传播媒介,更重要的,“大墙新闻”记者应该广交朋友,要做“腰缠万贯”的富记者,不要做“现炒现卖”的小贩「6」,要在大墙内成立一个普遍的信息网络。

每一个省份的牢狱治理局办公室都有负责对外宣传报导的机构,记者能够与其成立正常的业务联系。

同时,基层牢狱的狱政治理科、教育改造科等一些业务科室,负责牢狱信息简报编发的办公室,牢狱干警中的一些业余写作爱好者,乃至是在罪犯、劳教人员中,都能够培育一些业余通信员,他们都是“大墙新闻”的第一“知情人”。

在牢狱单位,也有自己编写的内部信息和工作简报,也是值得利用的“信息源”。

一个好的素材很有可能会来自于一句闲聊、一篇短讯,关键是要做一个“有心人”,不时开启着搜集信息线索的“雷达”,同时对搜集的线索进行考证、辨别、分类、排队,及时更新、补充、排除和增减,机会一到,就能够够“顺藤摸瓜”了。

  

(二)熟悉罪犯和牢狱生活的一些特殊规律,把握大体的专业知识。

当记者取得新闻线索以后,就应该对牢狱单位和被采访的人物进行系统、透彻的研究,以达到报导内容切近采访对象,符合新闻真实。

目前在新闻媒体上显现的“大墙新闻”由于缺乏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所暴露出来的要紧问题有:

对牢狱、劳教单位混为一谈,如把看管所、劳教单位通通称为牢狱;对牢狱内部机构设置分不清,常显现报导错误;对罪犯的大体治理常识缺乏,如把罪犯因为保外就医说成是释放回家,把假释说成是释放和其它的类似错误,容易使受众受到迷惑,也容易造成社会对牢狱工作的误解;等等。

要实现对狱内罪犯改造心理和牢狱特殊生活规律等知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远非一日之功。

  目前中国牢狱学研究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庞杂、系统的学科体系,仅就其要紧组成来讲,就有狱政治理、罪犯学基础理论、牢狱企业治理、犯法学、改造教育学等等。

固然,记者采写一个行业的新闻并非要求必然他必需是那个行业的“专才”,可是,由于“大墙新闻”是块新领域,是块复杂、特殊的墙内“小社会”,因此,要使自己笔下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不说“外行话”,熟悉这块领域的大体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如牢狱的工作方针政策、牢狱机构的设置、刑罚的执行、改造罪犯的大体手腕、牢狱完成收押、教育罪犯的工作流程、改造质量评估、牢狱的历史进展、中外牢狱学的比较研究,等等。

  (三)把握罪犯大体的改造心理、行为特点。

那个地址,笔者重点论述一下“大墙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群体——罪犯。

  众所周知,采访对象由于自身有着不同的身世、年龄、性别、职业经历和性格气质,在同意采访时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与其他群体相较较,服刑中的罪犯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存在自身的矛盾性和特殊性。

罪犯的心理行为要紧有服刑性心理行为和改造性心理行为两个方面。

受这两种心理行为的驱动,罪犯一样表现为同意刑罚制约的拘禁心理、对狱内改造环境的被动适应心理、发觉良心与摒弃旧我相交替的边缘心理、个性偏向性多取向心理和随刑期的缩短而伴随的时期性进展心理。

「7」

  上述心理行为制约因素造成罪犯在同意记者采访时,普遍表现出:

  一是同意采访时的被动性。

作为被囚禁的犯法人,罪犯在同意记者采访时多是被动的,不是基于自己个人主观上的主动选择。

固然,这并非意味着罪犯就没有拒绝采访的权利。

  二是语言交流时的消极性。

绝大多数罪犯由于经历过审讯时期,加上囚禁环境使然,缺乏与前来采访记者进行语言交流的踊跃性,一样都会在自我心理上第一进入讯问式的语言环境,问一句答一句,难以营造和谐的语言交流环境,这就成为记者眼前的一道障碍。

  三是流露内心真实思想时的戒备性。

罪犯在同意采访时,对生疏人都会持有戒备心理,担忧自己所说的话会给改造成绩带来阻碍,一样他们在不了解记者真实用意或即便了解了,也可不能轻易开口,有的干脆会“灶老爷上天——净拣好的说”,含含糊糊、摸棱两可。

  四是谈话内容的假装性。

由于有的罪犯缺乏道德观念、是非观念、美丑观念,有的受到刑罚惩罚时产生对政府、法律和社会的敌视心理,有的熟悉能力低下,文过饰非、游戏人一辈子,因此,记者采访时要专门注意甄别罪犯同意采访时谈话内容的真假。

有时,一些恶习较深的罪犯就适应以如此的恶作剧来捉弄外面实习、采访的同志。

如此的事不足为奇,如奸幼犯会把自己的罪说成别的罪,强奸犯会说成通奸等等。

  五是前进与彷徨中的反复性。

在罪犯改造进程中,既有向善的一方面,也有向恶的一面,两种力量老是在斗争、对抗,因此,罪犯在改造中常常有忽冷忽热、乍起乍伏、时好时坏、反复无常的表现。

当其情绪好的时候,他能够真实客观地提供情形,交流内心真实感受;当其情绪消沉、持破罐子破摔思想时,往往又会从本能上反感、敌视外界的接触。

记者必需要把握住他们的这种跳跃转变的脉搏,才能打开他们的“话匣子”。

  六是随刑期、处遇转变而进展的趋善性。

牢狱为刺激罪犯趋善避恶,采取随刑期、累进计分的转变而改善其处遇的鼓励政策。

罪犯投改初期,由于新来乍到、举目无亲,在心理上充满惶惑、苦闷和沮丧,行为上表现出忧郁、彷徨、谨慎和举止无措,语言不是寡言少语,确实是言辞猛烈;改造中期,通过一段适应期,罪犯内心的自我改造动机显现,但思想的斗争易显现反复,语言表达上反复无常,真真假假;改造末期直至出监前,行为比较稳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较强,与外界接触呈踊跃心理,易于坦露胸怀。

在确信采访对象后,了解其处于哪个时期,很有必要。

把握罪犯心理行为要作多方面的尽力,除前文所说的之外,还能够进一步细分,如物欲型罪犯心理、性欲型罪犯心理、情感型罪犯心理、迷信型罪犯心理、过失型罪犯心理、未成年型罪犯心理、女性罪犯心理和惯犯、累犯心理等。

  (四)制造良好的采访环境。

要想把握了解罪犯真实的思想,制造良好的采访环境也很重要。

包括适合的时刻、地址、机会、语言环境等。

  第一确实是适合的时刻。

在随机采访中,一样罪犯在劳动时刻、就餐时刻段多流露出不肯深谈、细谈的表现,要紧因为在劳动时刻罪犯需要完成劳动任务制造工分以争取奖励,在就餐时刻,罪犯多采取半军事化治理,集中就餐,占用这些时刻,无益于罪犯集中注意力进行谈话。

  第二是适合的地址。

一样牢狱为保证绝对平安,都把记者安排在相对警戒条件好的地址,如禁闭室、讯问室等地址,同时,有干警作陪,这种情形下,一样罪犯在心理上会产生对立情绪,或是担忧自己随意发言被干警听到会阻碍改造,也可不能深谈。

固然,制造适合的地址有必然的风险性,这也需要争取牢狱方面的配合。

  第三是适合的机会。

在罪犯受到奖励或减刑、逢节假日、改造表现稳固时或是临近出监刑满时,一样都情愿接近采访记者、直抒胸怀。

  第四是制造最正确的语言环境。

制造最正确的语言环境,关键的是要把握接近与访问的技术。

在接近时要尽可能寻求与囚犯的“接近点”——心理上、地理上、生活经历上、乐趣爱好上、观点上的接近点,以沟通情感,取得其认同。

在访问时,要做到

(1)明白罪犯的大体情形——明白罪犯的案情、明白罪犯的籍贯、明白罪犯的犯法情形、明白罪犯的生活经历。

(2)要平等对待,注意礼貌,态度友好,不要居高临下,更不要对罪犯的身份和犯法情形持嘲弄、鄙屑或讶异的神态。

(3)要开门见山、交清自己的身份和采访用意。

不要让罪犯不明来意,抱有戒备心理。

(4)要擅长倾听。

美国的卡耐基曾经说过,诚恳倾听他人的谈话,确实是给对方最好的赞美辞,不为任何赞美所迷惑的人,也会被专心听他谈话的人所迷惑,擅长倾听是打开被采访对象的“话匣子”的有效武器。

(5)要注意引导罪犯的情绪。

不可否定,有的罪犯有可能会因为对自己的判刑有观点,致使对法律和政府有敌视心理,因此在谈话中过激言辞,应因势利导,不要顺着其话题继续进展。

  (五)把握一些特殊规定。

在采写“大墙新闻”时,应把握一些牢狱方面对新闻采访的一些特殊规定:

采访前,要征得省牢狱治理局办公室的批准,没有省牢狱治理局开具的介绍信,基层牢狱单位一样可不能接待采访。

若是采访一些“三涉”罪犯、重大经济案犯、政治犯等重要操纵对象,还必需要取得省牢狱治理局狱政处的同意方可进行。

在大墙内摄影、摄像方面,由于摄影和摄像有可能会暴露牢狱内部警戒设施的秘密,无益于监管改造,因此,在监内摄影和摄像也有格的限制。

在尊重罪犯权利、爱惜罪犯隐私权等方面,在报导中尽可能地不公布罪犯真实姓名和肖像摄影、摄像,即便公布发表,也必需征求罪犯本人的同意,以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

报导文字中一样不重点描述报导牢狱的警戒设施装备情形、罪犯脱逃进程细节等。

为避免罪犯在同意采访中提供虚假情形,应增强核实工作,专门是在发稿前,要和被采访单位的有关机构联系,请他们进行一一核实签字。

等等。

  “大墙新闻”的采写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固然,笔者所作的以上探讨仅仅是粗浅的、表象的,只希望抛砖引玉,引发新闻界更多的关注,有更多的新闻记者身临其境,进一步地实践、总结,从而使得“大墙新闻”这一枝鲜花加倍灿烂地盛开在新闻园地。

  注释

  [1]金鉴主编《今世中国法学文库?

牢狱学总论》804页,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1日第1版。

  [2]张苏军张绍彦狄小华主编《中国牢狱进展战略》第154页,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1日第1版。

  [3]胡存英:

《投稿学》101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ISBN7-/I?

543。

  [4]见《莫愁》第6期1996年。

  [5]鄢光让苏宏元主编《新闻采访学》第93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6]兰洁主编《教育改造学》第111-119页,法律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7]鄢光让苏宏元主编《新闻采访学》第102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参考书目:

  [1]胡存英:

《投稿学》101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王明泉:

《警察治理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

  [3]夏宗素:

《牢狱学基础理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

  [4]徐国源江涌编著《新闻采访与写作》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

  [5]鄢光让苏宏元主编《新闻采访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6]兰洁主编《教育改造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12月。

  [7]张苏军张绍彦狄小华主编《中国牢狱进展战略》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1日第1版。

  [8]金鉴主编《今世中国法学文库?

牢狱学总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1日第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