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现代史 必考考点精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5724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现代史 必考考点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现代史 必考考点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现代史 必考考点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现代史 必考考点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现代史 必考考点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现代史 必考考点精编.docx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现代史 必考考点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现代史 必考考点精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现代史 必考考点精编.docx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现代史必考考点精编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世界现代史必考考点精编

考点1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背景: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

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形成:

(1)三国同盟:

1882年,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2)三国协约:

20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

影响:

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

2.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成为第一

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3.第一次世界大战

原因:

(1)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

(2)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

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

(1)交战双方:

法国和德国;

(2)概况:

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

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

(3)影响:

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特点:

①时间长:

历时4年多;②规模大:

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约

15亿人卷入战争,超过当时世界总人口数的一半;③危害大:

交战国在战

争中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装备,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据统计,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3000多万。

考点2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

经过:

①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

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②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迅速占领彼得格勒火车站、中央发电站、电话总局和国家

银行等战略要点,攻克临时政府盘踞的最大据点———冬宫。

彼得格勒武

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被称为“十月革命”。

结果:

俄国由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

组建,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苏维埃政权采取了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废除土地

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等一系列措施。

意义: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

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②它把社会主义的理

论变为现实,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

放斗争。

考点3 《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

概况: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

召开会议,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这就是巴黎和会。

结果:

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

约》。

2.《凡尔赛条约》主要内容:

①领土:

重划德国疆界;②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③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④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等等。

3.凡尔赛体系:

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

《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4.华盛顿会议

概况:

1921年11月,在美国主导下,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1922年,九国代表针对中国问题签署了《九国公约》。

影响: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

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5.《九国公约》

内容:

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

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但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

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

影响:

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的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

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

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考点4 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新经济政策

开始: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内容:

①农业: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商业: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

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③

工业: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④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影响: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社会主义工业化

成就: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影响: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这种排斥市场和

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渐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2)农业集体化(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

内容:

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影响:

农民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

长期停滞。

考点5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领导者:

甘地

第一次(1920年开始):

①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②拒绝在英国

学校读书;③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④拒绝纳税等。

第二次(1930年开始):

①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②后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影响:

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

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考点6 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1.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

开始:

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特点及表现:

(1)涉及范围广:

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持续时间长:

1929~1933年;

(3)破坏程度大:

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0%以上,贸易

额减少了2/3;②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③失业人数激增,美国有1500万~1700万人失业,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人数更是超过3000万。

2.罗斯福新政

实施:

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为了应付日益严峻

的经济大危机,他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主要措施:

①整顿金融体系;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③调整农业政策;

④推行“以工代赈”;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

①对经济:

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②对民生:

人民

生活得到改善;③对政府:

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

美国人民的信心;④对资本主义世界:

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点7 意大利、德国、日本法西斯政权的侵略扩张 

1.意大利法西斯政权:

经济大危机爆发后,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在对外扩张中

寻找出路。

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年宣布正

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2.德国法西斯政权

背景:

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

1932年,在德国的国会选举中,纳粹

党成为第一大党。

政权建立: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

不久,他解散国会,禁止其他政党活动,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

战争策源地形成。

对外扩张:

①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起庞大的军队;②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③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④1939年3月,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3.日本法西斯政权

背景:

经济大危机中,日本经济受到重创。

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

心。

为了寻找出路,军部法西斯势力积极推动对外扩张。

侵略扩张:

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

战争,日本迅速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扶植建立伪满洲国,并进一步蚕食中国的华北地区。

建立:

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考点8 第二次世界大战、《联合国家宣言》、雅尔塔会议 

1.第二次世界大战

主要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及太平洋战场等主要

战场。

进程:

(1)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2)全面爆发: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突袭波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逐步扩大:

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

仅几个月时间,德军便占领了大片苏联领土。

10月,苏联军民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最大规模:

①在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

美、英对日宣战,德、意对美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

到最大规模;②在亚洲,中国牵制着大部分日本陆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5)走向联合: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6)走向胜利:

①德国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②日本投降:

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也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参加对日作战;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

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2.《联合国家宣言》

概况: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内容:

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

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意义: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逐

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3.雅尔塔会议

背景:

1945

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概况:

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同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

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内容:

①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

行分区占领;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

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考点9 美苏“冷战”:

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 

1.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2.德国分裂

概况:

①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②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影响:

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3.“北约”与“华约”

“北约”:

(1)概况:

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2)内容:

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

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华约”:

(1)概况:

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2)内容:

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

进行援助。

影响:

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

形成。

考点10 欧洲联合、日本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战

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1.欧洲联合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

切,逐渐走上了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路。

欧共体:

①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

体;②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

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欧盟:

①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

②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日本经济的发展

原因:

(1)国际:

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

冷战开始后,美国开始积

极扶持日本;

(2)国内:

日本政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

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表现:

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影响:

(1)积极: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

(2)消极: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

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3.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背景:

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

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

①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②20世纪50年代,美国几次修订《社会保障法》

扩大受益群体,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

发展:

①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

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②20世

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

考点11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苏联的改革与变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1.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

背景: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概况:

(1)经济: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

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2)政治:

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

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苏联的改革与变化

(1)赫鲁晓夫改革(20世纪50年代开始)

背景: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内容:

①发动垦荒运动;②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

交售制,改行收购制;④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影响: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开始)

内容: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

加强经济刺激。

影响: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开始)

内容:

前期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不佳;后期转向政治体

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影响: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局势失控。

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

之加剧。

3.苏联解体: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

4.东欧剧变

原因:

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

治多元化。

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表现:

①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②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

础上的市场经济。

考点12 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1.万隆会议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概况: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来自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也就是万隆会议。

“万隆精神”:

会议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

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

为“万隆精神”。

影响:

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

国际舞台。

2.“非洲年”:

①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②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

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3.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不断爆发群众性的

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②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并参与运河的管理和营运;③1999年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考点13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 

1.联合国

成立:

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

性质:

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

首要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

作用:

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

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

2.世界贸易组织

成立: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宗旨:

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

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

主要职能:

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作用:

①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②世

界贸易组织已经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它与联合国成为支撑、

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考点14 冷战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一超: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美国认为自己“最有能力

领导这个世界”,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

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2.多强:

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

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

发展。

考点15 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问题 

1.计算机网络

概况: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

算机网络建立起来;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

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

标志:

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影响:

互联网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领域,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社会也因互联网的存在而更加丰富多彩。

2.生态与人口问题

生态环境恶化

(1)原因:

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恶化成为严重的问题。

(2)表现:

①矿物燃料使用:

人类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了大量

的二氧化碳,引发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

升;②化学污染:

化学污染破坏了臭氧层,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③淡水

资源:

污染和浪费也使有限的淡水资源面临短缺危机;④土地荒漠化:

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3)认识:

这些环境危机不仅是生态问题,也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经济

问题和社会问题。

人口问题

(1)表现:

人口过快增长,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

1950年,世界人口只有约25亿。

2011年,世界人口达到70亿。

(2)影响:

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凸显。

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人口过快增长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认识:

生态和人口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认真应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