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历史下册中考考点解读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99424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历史下册中考考点解读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历史下册中考考点解读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历史下册中考考点解读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历史下册中考考点解读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历史下册中考考点解读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历史下册中考考点解读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历史下册中考考点解读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历史下册中考考点解读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历史下册中考考点解读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教训

①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③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不能从农民手中拿走太多东西;

④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

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启示

一个国家发展经济要制定适合国情的政策;

要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

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等。

认识

①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名称

相关会议

及操纵国

《凡

尔赛

和约》

1919年

巴黎和会

、法、美

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如下规定:

(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

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

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九

国公

约》

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

英、美、日等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这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说明“弱国无外交”。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构成

影响

备注

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和约》以及协约国与德国盟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构成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的统治新秩序。

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华盛顿体系

《九国公约》、《五国公约》、《四国条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注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维持长久的原因:

(1)它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受到被奴役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

(2)还加深了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如德国就认为这是“强加的和平”;

(3)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尤其是日、美之间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第4课经济大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时间

1929-1933年

涉及地域

从美国开始,进而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涉及范围特别广;

持续时间比较长;

破坏性特别大。

①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人民群众深陷灾难,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瘫痪;

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解决方法

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罗斯福新政

中心措施

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成效

(作用)

(1)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2)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3)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4)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5)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开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第5课法西斯力量的猖獗

①犹太人被剥夺了德国公民身份;

②不得经商,不许担任公职,不能从事教师职业,限制从

事自由职业;

③不得参军;

④严禁与雅利安人通婚;

⑤商店拒绝向犹太人出售商品;

⑥法西斯分子还对犹太人发动袭击。

欧洲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欧洲战争

策源地的形成

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称为国家元首。

希特勒一上台,就着手建立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亚洲战争

1936年2月,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二二六兵变)失败。

结果,军部内主张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加速对外侵略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面对经济危机,美、德、日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

(1)历史传统的影响:

美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比较完善;

德日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均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缺乏浓厚的民主基础。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凡尔赛体系建立在宰割德国的基础之上,华盛顿体系则压制了日本,两国均对战后的国际格局十分不满;

而美国则是该体系的受益者;

因此,美国要维护它,德日则要破坏它。

(3)经济实力的影响:

一战后美国处于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超强的经济实力,为其通过改革缓解危机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经济严重依赖于外国资本,日本经济基础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二者所受的危机打击相对严重。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

事件

时间

德国进攻波兰

1939年9月1日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德国进攻苏联

1941年6月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苏德战场)

(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日本偷袭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

1941年12月7日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且规模达到最大(太平洋战场)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时间地点

1942年1月1日

,美国的华盛顿。

主要国家

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

标志

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作用

是打败法西斯的最重要的保证(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保证)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苏联的雅尔塔。

参加国首脑

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内容(P39—40)

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

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战役、日本投降

事件

作战双方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7月

—1943年2月

苏联与德国

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

美、

英等反法西斯盟军与德国

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快了德国灭亡的进程。

柏林战役

1945年5月2日

柏林守军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结束,法西斯德国溃亡。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签署投降书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二战的性质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1)性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原因:

是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组成反法西斯联盟团结战斗;

世界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持等。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的历史启迪: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从二战的历史中,我们了解到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也了解到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

二战给我们的启迪主要有:

战争是残酷的,我们要反对战争、珍惜和平,和平友好协商解决国际社会的矛盾与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各国要和平共处、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一定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问题,共创美好未来。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时期

原因

20世纪50

—60年代

持续发展,

全面繁荣。

占据广阔国际市场;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改进传统工业;

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政府改善人民生活。

20世纪70年代

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

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1974—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

经济缓慢回升,但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

20世纪80年代

中后期

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

20世纪90年代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都和以往有很大不同,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进行社会经济改革;

大力发展教育、

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经历了繁荣、危机和调整、新经济时代等阶段,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一超)。

主要原因是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进行经济改革,大力发展教育等。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欧洲联合的趋势

(1)二战后,西欧国家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利用美国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西欧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目的

发展经济,提高国际地位。

推动

因素

欧洲国家有走向联合的历史文化基础;

在美苏争霸的威胁中,西欧国家有寻求联合,以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进而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的共同需要;

欧洲人对和平发展的向往。

 

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组织,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欧盟各国使用单一货币--欧元;

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

同时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

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发展。

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西欧国家,从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努力实现区域性政治经济一体化,成为多强之一。

促进了欧盟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

表现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20世纪70年代)

(1)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20世纪50年代,

美国出于战略的需要,开始扶持日本。

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

(3)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根本原因)(4)引进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科技立国)。

美国、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给中国的借鉴:

(1)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

展政策;

(2)要抓住机遇,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

(3)要引进最先进的科技,重视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苏联的改革

赫鲁

晓夫

改革

背景: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

内容:

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结果:

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戈尔

巴乔夫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

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经济方面。

政治体制急剧变化,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成为1991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苏联解体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1991年底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标志着美苏争霸结束;

冷战结束;

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苏联解体时的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他也是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

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政治上

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

匈牙利的改革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较为突出的

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但最终失败。

经济上

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调整农业政策,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

在工业方面也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

东欧剧变

背景

东欧国家改革的失败,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

东欧各国风云突变:

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党,纷纷丧失政权。

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结果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实现了统一。

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

(1)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2)东欧剧变的性质:

是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次严重挫折。

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地区

相关史实

印度

独立

亚洲

时间:

1947年

领导人:

尼赫鲁

纳米比亚

非洲

1990年3月

标志:

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拉美

收回时间:

1999年底

原控制国:

美国

▲认识:

民族独立运动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独立后的亚非拉各国只有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实现民族振兴。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巴以冲突

导火线

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

冲突双方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的原因

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重要;

石油资源丰富;

水资源珍贵;

历史原因;

种族矛盾;

宗教冲突,尤其是对“耶路撒冷”的控制权的争夺(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都尊其为圣城);

大国的介入,使该地区矛盾更加复杂。

中东问题的关键

巴以冲突

对中东问题的认识

应该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巴以之间应该和平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和平与安全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的基础上,反对霸权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杜鲁门主义——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

提出者

出台时间

含义或内容

影响或标志

美国总统杜鲁门

1947年

3月

“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形成原因

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

意识形态的差异造成的矛盾。

冷战开始标志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美国于1949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苏联于1955年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冷战的具体表现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1991年,苏联解体。

美苏冷战局面

对世界局面的影响

消极——造成世界长期动荡不安,地区冲突不断;

积极——两强相对均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和强权政治。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当前世界政治格局)

苏联解体后(1991年)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

“一超多强”的局面

(一超——美国;

多强——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

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

多极化

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

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实力

认识

我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一超多强”只是暂时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形成中的世界新格局的显著特征,这一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2)当今直接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是: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如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它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世界贸易组织

英文缩写

WTO

1995年1月1日,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

本质

是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贸易组织

总部

设在瑞士的日内瓦

宗旨

通过市场开放和公平贸易,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地位

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积极:

①成员国之间的关税普遍降低,各种阻碍贸易的障碍进一步减少,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②世界贸易组织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对促进出口、引进资金和技术,改善国内经济结构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推动经济全球化)

消极: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使国内企业更多、更直接地面临国际竞争,经济风险增加。

2001年11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对世界而言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减少,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发展。

对发展中国家而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竞争。

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

1、拉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2、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1997年,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引起了亚洲金融危机,亚洲国家经济受到严重困难,政局动荡。

对中国而言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

(1)中国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全球化?

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2)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表现(中国为经济全球化做出的贡献):

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国领导人会议;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

(3)顺应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建议:

①坚持改革开放,参与多边区域经济贸易合作。

②面对经济全球化风险应保持清醒头脑,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发展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兴起时间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开始标志

突破领域

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核心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而生物工程核心是基因工程。

新发明

互联网技术、克隆技术等

时代特征

人类进入信息化的社会。

主要特点

①这次新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

1①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②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③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

国际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