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5443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一章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一章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一章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一章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试题.docx

《第一章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试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试题.docx

第一章试题

一、本章新增知识点权威解析

  

(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系统的结构性。

(2)系统的整体性。

(3)系统的层次性。

(4)系统的开放性。

  (三)联系与系统的关系。

  系统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了普遍联系这一世界的本质特征。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世界的系统性是内在统一的。

  

(1)系统论与普遍联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概括了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属性,它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包含着各个部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的。

整体是部分构成的,整体依赖于部分,只有深入认识部分才能清晰地把握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部分依赖整体,只有从整体中才能真正认识部分。

系统的观点是我国改革开放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2)系统论不可能离开联系,它本身就是研究要素之间的联系。

事实上,普遍联系与系统论是相互补充的。

普遍联系以其对一切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揭示为系统论提供了哲学依据。

系统论则把系统联系、结构功能联系、控制联系等显现出来和独立起来,给予这些关系以数学模型定量化的描述,从而丰富和深化了普遍联系,使之进一步具体化。

  二、本章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核心概念

  1发展:

指事物的向上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指事物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2质:

决定一事物与他事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3量:

指质的外在表现,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大小以及构成成份在空间上的排列不同,这些要用数量来表征的规定性。

  4度:

指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维持事物质的稳定和量的范围、幅度、限度。

  5矛盾:

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6矛盾同一性:

矛盾的对立双方的一致性所造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以及相互转化的性质和倾向。

  7矛盾斗争性:

矛盾双方的对立,所造成的相互排斥、否定、离异的性质和倾向。

  8肯定:

指事物内部的、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

  9否定:

指事物内部的促使事物转化的方面。

  

(二)基本原理

  1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区别:

  

(1)事物量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和结构的变化,是一种不显著的变化,渐进的过程。

  

(2)是事物质的变化,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显著的变化,是飞跃的过程。

  (3)判别量变和质变的标准:

看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否超越度的范围。

  联系:

  

(1)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任何事物的变化首先从量变开始。

事物相对量的对比变化,决定了质变的方向。

  

(2)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在质变基础上引起新的量变。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的统一

  割裂二者的相互联系,只强调量变而否认质变是庸俗进化论,右倾主义;只强调质变而否认量变是激变化、灾变论、左倾主义。

  方法论意义:

我们要把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相结合,现代化建设要分三步走,要把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相结合。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1)相互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自终——时时有矛盾;反映了事物的共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

事事、时时的矛盾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就不同。

一方克服另一方,相互融合形成新事物;双方同归于尽。

(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特点)。

反映了事物的个性,是相对的。

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相互联系

  个性包括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也离不开共性;割裂二者的相互联系,只强调共性,而否认个性的教条主义,只强调个性而否认共性的经验主义。

  (3)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否定之否定规律。

  内容上:

揭示了任何事物的发展,由事物内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必然要经历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

三个阶段、两次否定是一个完整的周期。

  从形式上:

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波浪式、螺旋式上升。

  三、本章常考知识点

  本章是哲学考试中出题最多的一章,无论是选择题,还是辨析题、分析题和材料题,都是考点最多、题目最集中的。

因此必须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来把握这一章。

总结本章历年命题特点,不难发现以下几点命题规律:

  1.在联系这一知识点上,容易出联系与系统的关系、以及对条件的认识,1999年、2000年、2001年、2004四年都出过类似的题目。

条件问题容易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等结合在一起,2001年考题涉及到对水资源的改变,其中对条件的认识和改变,是一道大题。

  2.在发展这一知识点上,容易出辩证的否定、肯定与否定的关系以及对形而上学否定观特点的认定。

  3.在规律这一知识点上,容易出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

  4.在量变与质变的知识点上,容易出“度”的问题,即“过犹不及”的问题。

  5.对立统一规律是每年必出而且占分较大,这几年对“矛盾同一性”出题较多,表现为对“双赢”、“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等观念的认识。

  6.矛盾不平衡原理是出题的重点,有时出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时出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等。

  本章中“对立统一规律”一节是历年考题所占分值比重最多的一节,这不仅仅体现在同本章其它内容的分值对比上,即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课中,它也属于命题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近几年来,10分以上的大题的考查集中在“对立统一规律”一节的矛盾学说的内容上。

  本章出题还有一个特点,即考点分布不均匀,某些考点如“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度”、“系统联系”等反复考,几乎每年都考到,而另外一些考点,如肯定与否定、辩证的否定六年来却从未命过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肯定与否定、辩证的否定的内容难度较大,较难出题。

  四、本章2005年试题标准答案分析

  (2005年多选题第16题)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

(1)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3)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部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4)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各个领域之间,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

故选项A、C正确。

信息是客观实在的存在物,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是事物及其各种要素、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所以D不能选。

  五、本章2006年重点预测

  由于本章的热门知识点有反复考测的习惯,建议应试者应不厌其烦地狠抓常考知识点,并侧重于理解与运用对立统一规律。

  本章2006年特别注意“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和谐社会”与矛盾同一性的哲学分析,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哲学分析,包括中国传统“和谐”“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分析,要熟悉有关这方面的经典语言及其哲学分析。

同时注意可能性与现实性、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三对范畴的考测。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绝对和相对的观点B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3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实质()

  A否定一切B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对立起来

  C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D否定中包含着肯定的因素

  4“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句话的实质是()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

  C辩证唯物主义D相对主义

  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的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D事物的发展经量变过渡到质变

  6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的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当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7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中,条件的意义在于()

  A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作用

  B条件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C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灭亡

  D条件的改变只能引起事物的量变

  8“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9有一首断言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

“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D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11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唯物论的观点B唯心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看问题,不仅承认“非此亦彼”,也承认“亦此亦彼”,这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

  1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A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B矛盾双方的完全一致

  C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D矛盾双方没有差别,完全等同

  14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坏向好的方向转化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6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7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把它们区别开来的依据是()

  A事物的度B事物的属性和量

  C事物的规定性D事物的特殊矛盾

  18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这是一种()

  A唯物主义绝对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19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语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

  20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相结合

  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2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22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

  A不起任何作用B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D起决定作用

  23我国制定2010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

  A现实的可能性B好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D现实性

  24“当一个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25事物中的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是()

  A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不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

  B客观存在的是真象,主观想象的是假象

  C从正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

  D表露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隐藏于事物内部的是真象

  26“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旺,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的说法是()

  A否认必然性的非决定论观点

  B否认偶然性的宿命论观点

  C承认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辩证法决定论观点

  D只承认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27“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观点是()

  A宿命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

  28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变化速度的快慢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D事物是否发生了某些性质上的变化

  29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赞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B唯心主义的

  C形而上学的D相对主义的

  3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D对立统一规律

  31主观辩证法是()

  A主体活动的辩证法B客体活动的辩证法

C思维活动的辩证法D主观任意性的表现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

  C前者主张规律是客观的,后者主张规律是主观的

  D前者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后者则否认矛盾的存在

  2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

这表明()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3系统的特征是()

A系统的结构性

B系统的整体性

C系统的层次性

D系统的开放性

  4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对立表现为()

  A否定是自我否定还是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还是否定就是否定一切

  C否定是“扬弃”还是“抛弃一切”

  D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还是否定就是否定

  5辩证法的“过程论”认为()

A存在即过程

B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C前进的方向是世界过程中的主导

D凡是产生出来的东西都是要灭亡的

  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

A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B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

C新生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7联系的条件性指()

A一切都是有条件的

B一切随时间、地点、条件而转移

C离开了条件一切都无法理解

D只有有条件本身是无条件的

  8划分新生事物的标志是()

A时间上后出现的事物

B形式上、现象上新奇的事物

C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D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的事物

  9“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名虽可叫手,实已不是手了。

”“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

”这两句话说明了()

A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

B部分与整体是联系在一起的

C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D部分离开整体就失去原来的意义

  10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是()

A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

B必然性制约着偶然性

C偶然性表现必然性

D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

  11“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B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一切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C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

  13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A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B规定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C使矛盾双方都发生变化

D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4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15古语说: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

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

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B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C任何一般(不论怎样)都是个别的

D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

  17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

A个性中包含共性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8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是()

  A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C解决好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就容易得到解决

  D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影响作用

  19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是指()

  A斗争性是无条件的

  B斗争性不需要任何条件,不处在任何具体条件之下

  C斗争性存在于具体的条件之中,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

  D矛盾的斗争不能离开同一性但又能破坏着同一性

  20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基础是()

A认识事物的量

B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C认识事物的质

D认识事物的度

  21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

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矾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

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22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23静止的重要作用()

A静止是运动的量度

B静止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C静止是特殊运动状态

D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24中国传统哲学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更重视“合和”和统一,其表现为()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C“礼之用,和为贵”

D“一分为二”

  25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A决定事物的特殊本质

B在一定条件下向普遍性转化

C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均有其特点

D人的认识从矛盾特殊性开始

  26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它的涵义是()

A任何事物内部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的发展过程仅是纵向联系

D不同的事物经过一系列中介统一起来

  27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理由是()

  A新生事物里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B新生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

  C新生事物吸取了旧事物中的合理的因素

  D新生事物是时间上新出现的事物

  28下类各项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昼夜交替

C实践长才干,勤学出智慧

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这是因为()

  A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B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C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D包括了辩证法的所有内容

  3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问题

  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对和绝对的关系问题

  D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问题

  31.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这“三大规律”()

  A是有层次的

  B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三、分析题

  1试论如下论断包含的辩证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查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2说明联系与系统的关系。

  3试论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正确认识和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的指导意义。

  4结合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如何理解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6材料分析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为了招徕生意,他总是将店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酒壶、酒坛、酒杯之类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而且在门外还要高高挂起一面长长的酒幌子,上书“天下第一酒”几个大字。

远远看去,这里的确像个会做生意的酒家。

然而奇怪的是,他家的酒却很少有人问津,常常因卖不出去而使整坛整坛的酒搁酸了,变质了,十分可惜。

  这个卖酒的宋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于是向左邻右舍请教这么好的酒竟然卖不出去的原因。

邻居们告诉他:

“这是因为你家养的狗太凶猛了的缘故。

我们都亲眼看到过,有的人高高兴兴地提着酒壶准备到你家去买酒,可是还没等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