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第一章地学基础矿物岩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88697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8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学》第一章地学基础矿物岩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土壤学》第一章地学基础矿物岩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土壤学》第一章地学基础矿物岩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土壤学》第一章地学基础矿物岩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土壤学》第一章地学基础矿物岩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学》第一章地学基础矿物岩石.docx

《《土壤学》第一章地学基础矿物岩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第一章地学基础矿物岩石.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学》第一章地学基础矿物岩石.docx

《土壤学》第一章地学基础矿物岩石

全文电子教材

土壤与土壤资源学

(上篇:

土壤学)

林学专业

第一章 地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矿物学知识

 

一、概述

矿物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矿物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矿物,即指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不断扩大,对矿物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因此,矿物还包括地幔矿物、陨石矿物、宇宙矿物和人造矿物等,这是广义的矿物概念。

矿物绝大部分是结晶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比较固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构造,表现出一定的几何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并以各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多为固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极少数的矿物以非晶质的液态、气态和胶态存在,其几何形态与其成分、结构之间没有明显的依赖关系。

目前已经发现的矿物有300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是晶质固态的无机物。

液态、气态及有机矿物总共只有几十种。

按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主要矿物分成三种成因类型。

1.岩浆矿物:

即原生矿物,是由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岩浆上升冷凝结晶而成的各种矿物。

如:

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长石、石英、云母等。

2.表生矿物:

是原生矿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经过风化、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一类矿物。

如:

岩盐、石膏、碳酸盐矿物、铁铝的氢氧化物和粘土矿物等。

3.变质矿物:

是早期形成的矿物经过变质作用(一般是在高温高压下)所形成的矿物。

如:

石榴石、红柱石、蛇纹石等。

变质矿物和表生矿物又成为次生矿物。

二、矿物的概念

1、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自然均质体。

地质作用指火山爆发,地震,岩石风化等。

  2、矿物数量

世界上矿物有3000多种,常见的有50多种,而和土壤形成有关的造岩矿物有20~30多种。

  3、类型

    根据矿物形成原因可分为:

 原生矿物——由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

    如:

方解石是有碳酸钙溶液沉淀而来的;高岭石是由钾长石风化来的。

 

三、矿物的主要特征

(一)、物理性质

矿物的物理性质是多方面的。

不同的矿物由于成分、构造不同,其物理性质也各不相同。

因此,矿物的物理性质也是鉴定矿物的重要依据。

其中,最有鉴定意义的有:

颜色、条痕、光泽、解理、断口、硬度等,此外,透明度、弹性、比重等。

  1、颜色

矿物的颜色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些矿物就是按其颜色来命名的,如:

黄铜矿、赤铁矿等,所以,颜色是鉴定矿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矿物的颜色主要是矿物对可见光中不同波长的光波选择吸收的结果,所呈颜色为反射光波或透过光波的混合色。

根据颜色的成因,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自色:

矿物本身所固有的颜色称为自色。

自色与矿物的成分和构造有关,主要是因为矿物成分中含有色素离子而引起的,常见的色素离子有Fe、Co、Ni、Mn、Cr、Cu。

自色形成另一个原因,是矿物晶体构造的均一性受到破坏而引起的。

如食盐受到阴极射线的刺激,而使无色透明的食盐呈现出粉红、天蓝等各种颜色。

自色较稳定,故在矿物鉴定上意义较大。

磁铁矿的铁黑色,孔雀石的翠绿色等都是自色。

2.他色:

矿物因外来的带色杂质、气泡等有色体的机械混入,而染的颜色叫他色。

他色与矿物本身的化学成分及构造无关,易变化而不稳定,如无色透明的水晶可被染成紫色、玫瑰色、黑色等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假色:

由于矿物内部裂缝、解理面及表面的氧化膜引起的光波的干涉而产生的颜色称为假色。

如石膏、方解石内部解理所形成的“晕色”,斑铜矿表面氧化膜造成的蓝、紫色等都是假色。

  2、条痕

  条痕就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将矿物在未上釉的瓷板上进行刻划,其留下的粉

末痕迹就是条痕。

条痕色可以消去假色,减弱他色,保存自色,所以条痕比矿物本身呈现的颜色更为固定,因而更具有鉴定意义。

如黄铁矿是淡黄色,条痕却是黑色;黄铜矿是铜黄色,条痕却是绿黑色。

鉴定条痕,只限于硬度比瓷板小的矿物,因硬度比瓷板大的矿物,刻划后所得之粉末就是瓷板的粉末了。

  3、矿物透明度和光泽

透明度是指矿物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通常以矿物碎片边缘能否透见他物为准。

根据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可将矿物的透明度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三种。

光泽是矿物表面反射可见光波的能力,据此,通常将矿物的光泽分为如下三种:

1.金属光泽:

矿物表面反射光的能力很强,光耀夺目,如同光亮的金属器皿表面的光泽,如黄铁矿、黄铜矿等。

一般具有金属光泽的矿物,条痕为黑色或深色,不透明的矿物常具有金属光泽。

2.半金属光泽:

矿物表面反射光的能力较弱,呈弱金属状光亮,如磁铁矿、赤铁矿。

3.非金属光泽:

这种光泽最为常见,较上述光泽为弱,依反光强弱,又分为金刚光泽和玻璃光泽。

金刚光泽的光亮很强,如金刚石;玻璃光泽的反光像玻璃一样,如方解石、板状石膏。

据统计具玻璃光泽的矿物为数最多,约占矿物总数的70%。

透明或半透明的浅色矿物,通常具有非金属光泽。

上面所讲的光泽,都是指矿物的晶面或解理面来说的,在矿物断口或集合体上,由于表面不平,有细缝和小孔等,使一部分反射光发生散射或互相干扰,造成一些特殊的光泽。

具有玻璃光泽的浅色矿物的断口处常呈油脂光泽,如石英的断口;土状粉末矿物呈土状光泽;具有平行纤维状矿物呈丝绢光泽,如纤维石膏、石棉等;具极完全解理的云母片状矿物呈珍珠光泽,如云母、滑石等。

  4、硬度

矿物抵抗刻划、压入和研磨的能力称为硬度。

硬度的大小,决定于晶体构造

的内部质点间距离的大小、电位高低、化学键能等。

矿物的硬度比较固定,在鉴定上意义重大。

矿物硬度的大小,通常是与摩氏硬度计中不同硬度的矿物相互刻划进行比较而确定。

摩氏硬度包括十种矿物,从硬度最小的滑石到硬度最大的金刚石依次定为十个等级,见表1-1。

表1-1摩氏硬度表

硬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矿物

滑石

石膏

方解石

萤石

磷灰石

正长石

石英

黄玉

刚玉

金刚石

必须指出:

摩氏硬度计仅是硬度的一种等级,它只表明硬度的相对大小,不表示其绝对值的高低,绝不能认为金刚石的硬度为滑石的十倍。

在野外工作时,为了迅速而方便地确定矿物的相对硬度,常利用下列工具:

指甲(2-2.5)、铜具(3)、小刀(5-5.5)、钢锉(6-7),来试验未知矿物的硬度。

  5、解理和断口

矿物在外力(如敲打)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称

为解理,裂开后形成的光滑平面称为解理面。

如矿物受到外力作用后,不沿一定的方向裂开,而是沿任意方向裂开,且破裂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这种破裂面称为断口。

结晶质的矿物才具有解理,非结晶质的矿物不具解理,而断口不论结晶质或非结晶质矿物都可发生。

解理面在矿物晶体上的分布完全决定于它的内部构造,矿物的解理发生在晶体构造中,垂直于键力最弱的方向。

例如具有层状构造的云母类矿物,其每层内部质点间的结合力(键力)强,而层与层之间的结合力弱,故易沿着层间发生解理,由于解理直接决定于晶体的内部构造,具有固定不变的一定方向,所以是矿物的主要鉴定特征。

按矿物受力时,解理裂开的难易、解理片之厚薄、大小及平整光滑的程度,将解理分为五级:

1.极完全解理:

矿物极易裂成薄片状,可用手剥开,解理面完整而光滑,断口极难看见,如云母、绿泥石等。

2.完全解理:

用小锤轻击,即会沿解理面裂开成小块,解理面相当光滑,断口少见,如方解石、方铅矿等。

3.中等解理:

解理的完善程度较差,很少出现大的光滑平面,在矿物碎块上,既可以看到解理,也可以看到断口,如角闪石、长石、辉石等。

4.不完全解理:

在外力击碎的矿物上,很难看到解理面,大部分为不平坦的断口,如石榴石、磷灰石、锡石等。

5.极不完全解理:

实际上是没有解理,常具贝壳状断口,如石英。

由此可见,解理和断口出现的难易程度是互为消长的。

没有解理的矿物,断口自然十分明显。

断口可按形状分为:

贝壳状(石英)、锯齿状(纤维石膏)、参差状(黄铁矿)、土状(高岭石)及平坦状(蛇纹石)。

还须指出:

由于晶格中构造单位间的结合力在各个方向上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因而在同一矿物上就可以具有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的几组解理同时出现。

例如云母具有一组极完全解理;长石、辉石具有两组中等解理;方解石具有三组完全解理;萤石则有四组完全解理等。

   6、比重

比重是指单矿物在空气中的重量与同体积水在4°C时重量之比。

比重大小

决定于组成矿物的元素的原子量和构造的紧密程度。

矿物的比重差别很大(从1到23),但绝大多数矿物的比重介于2.5-4之间,比重小于2.5者为轻矿物,大于4的叫重矿物,介于二者之间的叫中等比重矿物。

肉眼鉴定矿物时,只是用手来估量,只有当矿物的比重有很大差异时,才能作为鉴定特征。

   7、矿物的其他物理性质

1.磁性:

矿物晶体在磁场中被磁化的性质称为磁性。

按磁化率的大小及磁

学特点,矿物的磁性,可分为逆磁性(磁化率负值)、无磁性(磁化率为零)、顺磁性(磁化率为不大的正值)及铁磁性(磁化率为正值,切数值大)。

矿物的磁性主要是由其成分中含有铁、钴、镍、铬、钒、钛等元素所致,含自然铁及铁、锰氧化物的,一般称为铁磁性矿物,特别是磁铁矿分布较广,在岩石磁性和古地磁研究中均有重要地位。

2.发光性:

矿物在外加能量的光照射下而发光的性质称为发光性,如萤石可激发萤光,磷灰石可激发磷光。

3.放射性:

是含有铀、钍、镭等放射元素的矿物所特有的性质。

由于矿物的放射性元素衰变而放出的α、β粒子和γ射线称为矿物的放射性。

根据矿物中放射性元素及其衰变产物的测定,可以计算矿物或地层的同位素年龄。

4.感觉性质:

人们感觉观察到性质。

如燃烧自然硫及黄铁矿的硫臭,锤击毒砂的砷臭,食盐咸味,钾盐的苦味,明矾的涩味,滑石的滑感,硅藻土的粗糙感等。

此外,尚有脆性、延展性、弹性等,对某些矿物亦有特殊的鉴定意义。

 

(二)矿物的形态

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矿物均呈不规则的粒状集合体产出,发育良好的晶体比较少见,但发育良好的晶体具有重大的鉴定意义。

矿物的形态可以呈单独的晶体(单体)出现;也可以呈有规则的连生体(双晶)出现;更多的是以各种集合体出现。

   1、矿物单体的形态

结晶质矿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常常可以形成规则的几何外形,如食盐是立方

体,磁铁矿是八面体,石榴石是菱形十二面体等。

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一定成分的同种矿物,常有生成某一形态的习性,称为结晶习性。

根据晶体在三维空间发育的程度不同,可将矿物的结晶习性分为三类:

1.一向延长型:

晶体沿着一个方向延伸呈柱状、针状,如角闪石、电气石。

2.二向延长型:

晶体沿着二个方向延伸呈板状、片状,如板状石膏、云母。

3.三向延长型:

晶体在三维空间发育均等,呈粒状。

如石榴石、黄铁矿。

  2、双晶

晶体极少单个出现,通常总是许多个矿物晶体聚集在一起,如果这些晶体无规律地生长在同一基底上,叫晶簇(如石英晶簇)。

而同种物质的晶体呈有规则的连生,叫双晶。

双晶可以是两个晶体,也可以是两个以上晶体的连生。

如正长石的穿插双晶(卡氏双晶)及斜长石的聚片双晶,常常是区别这两类长石的重要依据。

  3、矿物集合体的形态

自然界的矿物大多是以集合体的形态出现,在研究矿物集合体形态时,对于

晶质矿物来说,则以其特有的外貌为依据。

1.显晶集合体:

用放大镜可以分辨出各个矿物颗粒界限的,叫显晶集合体。

常见的形态有:

(1)纤维状、放射状集合体:

由针状、柱状矿物平行排成纤维状(如石膏)或由一点向外呈放射状排列(如阳起石)。

(2)片状、鳞片状集合体:

由片状晶体集合如云母。

(3)粒状集合体:

由粒状晶体集合,如方解石及黄铁矿。

2.隐晶或胶态集合体:

这类集合体的个体,肉眼难于分辨,多为地表形成的矿物所具有的形态。

常见的形态有:

(1)结核体:

结晶质或胶质围绕某一中心向外沉积而成的瘤状体。

内部常常呈同心层状或放射状,其大小极不一致,如钙质结核等。

(2)鲕状和豆状集合体:

由许多如同鱼子大小的圆球群所组成的叫鲕状集合体,如果是象豌豆大小的叫豆状集合体,两者都具有同心层状构造。

(3)钟乳状体:

指形同葡萄状、肾状、乳房状、石笋状的矿物集合体。

大部分由溶液或胶体在洞穴表面因蒸发失水凝聚而成,其内部常呈同心层状。

矿物集合体形态多种多样,其它还有土状、皮壳状、树枝状等。

四、矿物的类型

   矿物的分类方法很多,在土壤学上主要按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分类方法。

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类型分类:

共分5类:

   

(一)自然元素矿物

这类矿物较少,包括人们熟悉的矿物,如金、自然银、自然汞、自然铜、硫磺、金刚石、石墨等。

   金刚石(Diamond),颜色丰富多彩:

无色、白色、灰色、黄色、红色、脸色、绿色或黑色,条痕是白色。

主要用于钻探研磨方面,还广泛用于微波、激光、三极管、高灵敏度温度计等尖端技术方面。

同时是一种价值不菲、众所瞩目的宝石。

在已知矿物中为最硬的一种,不能被任何其他矿物刻划。

透明金刚石琢磨后称钻石。

在我国的山东、辽宁、湖南省沅水流域、贵州、西藏等都有丰富的金刚石资源。

 

(二)硫化物类矿物

   本类是金属元素与硫的化合物。

大约有200多种,许多铜、铅、锌、钼、锑等金属矿床,就是由这类矿物富集而成的。

1、辰砂(HgS)又叫朱砂,颜色和条痕为朱红色,硬度2——2.5,比重为8.09——8.20,新鲜面具金刚光泽。

暴露在空气中比较稳定,为重要的炼汞矿物。

2、黄铁矿FeS2颜色为浅黄色,条痕为黑色,硬度6——6.5

  3、黄铜矿CuFeS2颜色为金黄色条痕黑色,硬度3.5——4

•黄铜矿与黄铁矿、金的颜色基本一致,容易相混,但黄铜矿与黄铁矿的条痕为黑色,而金的条痕为金黄色;另外硬度不同,金硬度为2.5——3。

4、雄黄(Realgar)成分AsS加热后会释放出强烈的大蒜味,雌黄溶于硝酸后,硫可溶解出来。

5、雌黄(Orpiment)成分As2S3加热后会释放出强烈的大蒜味。

 (三)氢氧化物类矿物

   这类矿物分布相当广泛,共180多种。

包括重要造岩矿物石英以及铁、铝锰、铬、钛等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

1、石英:

是最常见的矿物之一。

占地壳重量的12.6%,其含量仅次于长石。

晶体为六方柱状,或锥状,在晶面上有明显的条纹。

此外,还有还有一些致密的块状集合体或隐晶质矿物集合体。

颜色种类多,有白色、灰色、紫色、红色、黄色黑色等,常见的是无色透明。

石英的硬度7,用小刀刻不动。

断口为贝壳状;

石英的晶体具有典型的玻璃光泽,隐晶质的石英矿物具有脂肪光泽。

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纯石英不含养分,在土壤中主要以砂粒存在,可以改善粘重土壤的通透性。

无色透明的晶体为水晶,透明,具有玻璃光泽。

•  紫水晶含有锰离子;烟水晶含有机质;

•  蔷薇石英,又叫芙蓉石,含铁锰。

•  由二氧化硅胶体沉积而成的隐晶质矿物,白色、灰白色者称玉髓;

•  白、灰、红等不同颜色组成的同心层状称玛瑙;

•  不纯净、红绿各色称碧玉;黑、灰各色者称燧石。

•  含有水分、硬度稍低、具脂肪或蜡状光泽为蛋白石。

 2、赤铁矿:

Fe2O3

常呈鲕状、肾状,颜色为赤红色,条痕为樱红色,半金属光泽。

 3、磁铁矿:

Fe3O4条痕为黑色,有很强的磁性。

 4、褐铁矿:

FeO(OH)﹒nH2O

常呈肾状、土块状,颜色呈褐色至黑色,但条痕比较固定为黄褐色,半金属光泽到土状光泽。

 5、刚玉(Corundun)成分为Al2O3颜色多变,条痕为白色,玻璃光泽或金刚光泽。

 6、红宝石(Ruby)刚玉的红色变种,条痕为白色。

 7、蓝宝石(Sapphire)刚玉的蓝色变种,条痕为白色。

(四)含氧盐类矿物

  1硅酸盐类矿物

这类矿物有800多种,约占已知矿物的1/3。

占地壳重量的3/4。

是构成地壳的 主要造岩矿物。

第二节岩石学知识

岩石圈中的各种矿物很少单独存在,而是以一定的规律结合在一起。

这种结合规律是受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及其所处外界条件所控制的。

岩石即指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有些岩石只含有一种矿物称为单矿物岩石,如大理岩、白云岩等。

大多数矿物都是由两种以上的矿物组成,称为复矿物岩石,如花岗岩是由石英、正长石和云母的集合体构成的。

岩石的种类很多,根据其生成方式的不同,可将岩石分为三大类:

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这三类岩石在地表的分布面积以沉积岩为最广,达75%以上。

若以地表以下16公里厚度的地壳的重量计算,那么岩浆岩和由岩浆岩变质的变质岩要占地壳重量的95%,沉积岩和由沉积岩变质的变质岩只占5%。

   土壤是由岩石经风化作用和成土作用而形成的,母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风化特点都与土壤的理化性质等有直接关系。

因此,我们必须对各类岩石进行研究。

  自然界的矿物并不都是独立存在的,而经常是有规律的以集合体形式存在.

岩石:

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根据岩石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三大类:

 

岩浆岩——由熔融的岩浆上升到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成。

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各类岩石风化破坏后的产物,经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地球内部呈熔融状态的岩浆喷出地表面,或者上升到接近于地表的不同深度的地壳中,冷却、固化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又称火成岩。

一、岩浆岩

岩浆是地壳深处和上地幔富含挥发成分的复杂的硅酸盐与金属硫化物、氧化物的熔融体,其中含有挥发性成分(SO2、SO3、H2O、S、F、Cl等)。

另外,岩浆中也含有地壳中的各种元素。

一般认为,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来源。

岩浆根据其化学成分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超基性岩浆,此种岩浆含SiO2很少,一般小于40%,含铁、镁多,含挥发成分少,色暗;基性岩浆,或称玄武岩岩浆,含SiO252-40%,含铁、镁亦较多,但比超基性岩浆少,含挥发性成分较多,色暗;酸性岩浆,或称花岗岩岩浆,含SiO2大于65%,含铁、镁少,含钾、钠、铝多,并含有大量挥发成分,色浅。

岩浆的成分不是固定不变的,常在岩浆运动或凝固的过程中发生变化,也可以由于吸收周围岩石的成分而改变性质。

(一)岩浆活动和岩浆岩的产状

由于岩浆的温度很高,又在高压的作用下,因此它的内压力很大,具有很大的物理—化学活性。

岩浆可以顺着地壳脆弱地带侵入上部或沿着构造裂隙喷出地表,这种岩浆沿着地壳上层压力减小的方向上升的活动称为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

根据岩浆的活动情况,可以分为喷出活动和侵入活动两种。

岩浆岩的产状是指岩浆冷凝后所形成的岩体的形态、大小和围岩的关系,以及它形成时所处的构造环境而言。

  1喷出活动和喷出岩体

岩浆冲破上复岩层溢出或喷出地表,甚至喷至空中,这种活动称喷出活动,也叫火山喷发或火山作用。

火山喷发形成各种岩石并构成各种形式的火山。

由喷出活动所形成的岩石叫喷出岩,该岩体称为喷出岩体。

喷出岩体包括:

(1)   岩盖:

喷出地表呈菌形的岩体。

(2)   岩流:

岩浆沿着倾斜的地面流动,则形成岩流。

(3)   岩钟:

浓而粘的岩浆由火山口溢出后,形成似钟状的岩体。

   2侵入活动和侵入岩体

岩浆由地壳深处上升,在地壳的不同部位凝固成岩石,这样的岩浆活动,称为侵入活动。

由侵入活动所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该岩体称为侵入岩体。

侵入岩体由于其生成的环境不同,则表现在岩体的形状和构成岩石的性质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侵入岩体形成的深度不一,位于地壳深处的(一般在地下5公里至10-20公里的深处)称为深成侵入岩体;在地壳浅部(小于5公里)称浅成侵入岩体。

一般来说,深成侵入岩体规模大,浅成侵入岩体规模小。

这些侵入岩体原本埋在地下深处,由于地壳隆起,上复岩石被风化剥蚀而被揭露出来。

与侵入岩体相应的岩石分别称为深成侵入岩和浅成侵入岩。

深成侵入岩体包括:

(1)岩基:

岩体非常庞大,可连绵数十里或千里,形状很难推定。

岩体愈往深处体积愈大,与地壳深处相连。

(2)岩株:

岩株是较岩基为小的侵入岩体,其形状略成圆柱形,岩株往下很深与岩基相连。

浅成侵入岩体包括:

(1)岩墙(岩脉):

岩墙是狭长的侵入体,横穿围岩的层理或片理,似“墙状”,故称岩墙,或称岩脉。

(2)岩床:

岩体沿围岩的层面或片理,顺着岩层侵入,形成的层状岩体。

(二)岩浆岩的结构

研究岩浆岩时,不只要知道它是由什么矿物成分组成的,而且要知道这些矿物在结晶时的物理化学条件怎样。

因为岩浆冷凝时的环境条件可影响组成岩石的矿物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以及彼此间的结合方式等等。

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和形状,以及矿物间结合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称为岩石的结构。

岩浆岩的结构,根据结晶程度可分为:

1.全晶质:

岩石中的矿物均为晶质的。

2.半晶质:

岩石中的矿物一部分为晶质的,一部分为非晶质的。

3.玻璃质:

岩石呈玻璃状,为非晶质。

根据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分为:

1.等粒状:

岩石中矿物的颗粒大小比较一致,深成岩多为等粒状结构。

2.斑状:

岩石中矿物颗粒显著不等,大者称为斑晶,小者称为石基;如果石

基为显晶质(肉眼可辨者)的,则称为似斑状结构。

斑状结构的形成,是由于岩浆在地球深处有一部分先结晶而形成斑晶,以后岩浆继续上升,由于冷却很快,岩浆来不及结晶或结晶得很小,从而形成石基。

斑状结构多产生在浅成侵入岩中。

根据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可分为:

1.显晶质结构:

岩石中结晶颗粒的矿物成分均可辨认,一般可分为:

(1)   粗粒结构:

颗粒直径大于5毫米。

(2)   中粒结构:

颗粒直径为5-2毫米。

(3)   细粒结构:

颗粒直径为2-0.2毫米。

2.隐晶质结构:

岩石中的矿物颗粒,均不能识别出其矿物成分者,称为隐晶质结构。

(三)岩浆岩的构造

岩浆岩的构造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及其集合体在空间上的排列、配置、充填方式,亦即表示矿物集合体或矿物集合体之间的各种岩石特征。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都是鉴定岩浆岩和重要特征。

岩浆岩的主要构造有:

1.块状构造(均一构造):

组成岩石的矿物在整块岩石中分布均匀,无定向排列,也无特殊聚集现象,为侵入岩特别是深成岩所具有的构造,如花岗岩等。

2.流纹状构造:

由不同矿物成分或不同颜色的玻璃质、隐晶质组成条纹或者其中拉长的气孔。

长条状的矿物沿着一定方向排列,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流动构造。

流纹表示当时熔岩流动的方向,这种构造仅出现在喷出岩中,流纹岩常具有这种构造。

3.气孔状构造:

岩浆喷出地面后由于压力突然降低,气体膨胀逸出,在岩石中形成了圆形、长条形、波浪形的空腔,在冷凝后保留下来的孔洞,称为气孔状构造。

气孔状构造是喷出岩所具有的特征。

有的岩石气孔极多,以至岩石呈泡沫状块体,称为泡沫构造。

这种岩石有时能在水中漂浮,称为浮岩。

4.杏仁状构造:

当气孔被后来的次生矿物如方解石、沸石、蛋白石所填充,形成“杏仁”状的外观,称为杏仁状构造。

(四)岩浆岩的分类

自然界的岩浆岩有千百种之多,为了更好的研究和掌握它,就必须找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