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选做题知识归纳140份.docx
《高考语文选做题知识归纳140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选做题知识归纳140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选做题知识归纳140份
2014年湖南高考语文选做题的应对技巧
考点一:
新闻及评论
(一)知识清单
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组成,但我们写的消息简短,一般是标题、导语和正文。
正文部分一般是“倒金字塔结构”:
首先要有时间、地点、事件;其次由主到次排列相关信息。
新闻短评,是新闻评论的一种,顾名思义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
我们写的一般是先标题,再概述新闻事实,然后提观点,主体论证。
(二)方法总结
1.消息写作三步走:
标题+导语+主体
①拟写标题(①谁干什么②什么怎么样)
②拟写导语(时间地点事件及结果①某地某人(某单位)发生了某事②某事发生的怎么样了)
③正文部分一般是“倒金字塔结构”:
先主后次,每一句话都要能回答出“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即一句话新闻。
答题要领:
标题+导语+正文1+正文2
2.新闻短评写作四步走:
标题—事实—评论—小结。
①标题要彰显主旨,观点明确。
②概述要简明扼要,提取精要
③评论要精到深刻,直击要害:
内容可以是析原因、揭本质、谈后果(作用)、提措施(办法)等;形式可并列展开、递进展开、正反结合。
④小结要收束呼告、融情于理。
答题要领:
标题+概述+评论+小结
引述新闻事件要紧扣观点快速“导入”话题,并能为后面的“评论”服务。
评论部分要理由充分,可以四选一,也可以四选二,但一定要学会分解。
如原因可以分内因、外因;作用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危害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最好有2—3条理由。
理由之间有一定逻辑——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等。
各条理由之间能用恰当的过渡词。
如“一方面…一方面”“首先,其次”,“何况”,“退一步说”“更不必说”等加以联结。
总体结构以总——分、总——分——总为宜。
先观点后理由。
考点二:
外国小说欣赏
(一)知识清单
中国小说只有三要素:
情节、人物和环境。
外国小说则有8个基本元素:
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
话题
重要概念、举例、观点
叙述
叙述角度:
分为全知视角《墙上的斑点》和有限视角《桥边的老人》。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场景
场景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不同于环境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是生活的横截面。
场景可以:
(1)给全篇定调;
(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和为后文铺垫)(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注意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区分)
主题
小说必有主题,宽泛意义的主题称为“母题”。
写作目的不外两种:
讲故事和讲道理。
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张“形象大于思想”,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小说通过形象将“理”蕴涵其中。
小说通过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主题,因此主题就有多种可能。
罗兰巴特说:
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种模糊处理,说不尽的主题,反而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人物
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
贴着人物写,就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贴着人物的言行写。
所以分析小说,要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和言行。
(注意分析教读课文里的人物如娜塔莎、丹柯、朱阿等)扁平人物是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如《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
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
比如美国小说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里的斯佳丽。
情节
情节是文学作品中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
是故事的核心,它在整体上决定了故事的走向和发展。
细节比情节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三者故事最大,情节次之,最末细节,最富有表现力。
情节的运行方式有:
1、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基本模式)(注意倒叙)2、摇摆。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契诃夫的《变色龙》故事不是一下子讲完而是在摇摆中进行)3、出乎意料和情理之中。
(欧·亨利式的结尾:
《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
结构
结构是一个“容器”,能将生活中的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二是还能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
(《半张纸》中的半张纸)长篇小说也需要结构(如《百年孤独》)注意结构和线索的关系。
注意结构中的层层推进的作用(清晰、引人入胜、有节奏感)。
组织结构的方式,比如按时间、空间、物、心理等。
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
情感
情感是小说的动力,作家根据材料的“情感价值”来取舍时间,一秒钟可以很长,十年也可以很短。
悲悯情怀是最崇高的情感。
情感的处理往往是节制胜于放纵,适当的节制更能打动人。
小说家要将情感不断积累升华,蓄势待发,比如《山羊兹拉特》。
现代主义小说出于反思和批判西方现代工业化社会对人的“异化”的目的,渐渐远离温情的关照,甚至把情感降低到了“零度”,这并不是说小说不要情感,而是表达方式收敛了。
虚构
虚构是小说的灵魂。
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内心的真实,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
小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呈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
小说阅读的目的,不是试图去寻找一个事实,而是通过文字去体悟某种思想,感受流淌其中的情感,进而走进文学的精神世界。
(二)方法总结
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
【命题形式】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
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等等。
【答题要领】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2.探究小说主题
【命题形式】小说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联系这篇小说,你有怎样的人生启迪?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的可能有的多种主题。
等等。
【答题要领】主要把握主题与情节、人物、背景或构思的关系,多角度思考问题,分点回答。
要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世界加以阐述,回答要能够自圆其说。
“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是小说家写不厌的“母题”。
【考点纠错】没有对小说进行整体把握,只从局部某一点草率作答,导致片面理解甚至误解小说主题;不联系文本具体分析,而是居高临下作架空分析;对主题的分析不到位,不能自圆其说。
3.分析人物形象
【命题形式】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答题要领】一般可从四方面去把握: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考点纠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不甚了了;不能结合具体的细节进行分析概括;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不全;对人物的评价欠妥。
4.把握场景的功能
【命题形式】小说的描写了某某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
等等。
【答题要领】主要从场景对于氛围、情节和人物等角度切入思考,要结合具体文本的具体位置进行具体分析,最好分点作答。
大多情况下,小说中的某个场景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分析。
熟记场景的5点功能:
①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
或者定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
②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
③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
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④如果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
⑤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
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考点纠错】不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生搬硬套场景功能;作答时遗漏要点。
5。
了解情节安排及表现手法
【命题形式】文中画线部分的情节叙述,采用了哪种小说手法?
请简述其特点。
纵观全文,这样的情节安排有哪些好处?
等等。
【答题要领】阅读文本时,要先把握小说的大致情节,然后分析其运行方式,概括各部分所叙述的相应情节内容。
有时候还要把握情节对于结构、人物或主题的作用。
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①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②摇摆。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此外,小说家为了更好地创造小说的艺术效果,往往会注重情节安排技巧的运用,常见的技巧有:
①注重节奏。
节奏是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
情节的进展也应张弛有致、起伏有序、缓急有度。
如《炮兽》一文的情节安排。
②突转:
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
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
③悬念:
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④巧合:
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⑤串联:
串联将两个或多个并无时空联系的事件组合起来,在相互对比映衬之中构建内容互补的情节,这实际上与电影蒙太奇很相近,如果两个事件的组合没有生成超越两者的第三种意蕴,这一串联就不能算成功。
⑥并联:
并联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相关的事件系列组合为一个整体结构.在叙述中可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时离时合、互动相成的复杂关联。
【考点纠错】对情节运行方式的判断不准;不能辨识小说的情节安排技巧;遗漏答题要点。
6.鉴赏小说结构艺术
【命题形式】小说作者是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请简要分析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
等等。
【答题要领】 对结构的分析先整体分析小说属于情节性小说、生活横断面式小说还是心理小说,从而辨识该小说属于何种结构模式,然后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结构安排的特点及其艺术效果。
传统小说通常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
而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
①“延迟”式结构。
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如《牲畜林》。
②生活的横断面。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
如《半张纸》。
③意识流结构。
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
如《墙上的斑点》。
【考点纠错】对小说的几种结构模式特点辨识不清;不能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7.体悟小说情感及其处理方式
【命题形式】小说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结合文本具体说说它是如何表现这些情感的?
小说里的人物具有高尚的情怀,请作具体分析。
等等。
【答题要领】小说情感的把握,主要关注细节、情节与情感的关系,情感与人物的关系以及情感与主题的关系。
具体的作答还须联系具体文本作具体分析。
小说的情感及其处理方式特别:
它对情感的节制胜于放纵,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随着情节的发展自然展露,从而收到更深层次地打动人的效果。
小说的情感讲究酝酿,保持一种蓄势待发的态势。
体会小说的情感,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敞开自己的心扉,让自己的心神随着小说情节展开或人物命运的沉浮,与故事、人物和作者“相遇”,真正融入文本之中。
然后,用心揣摩作者对情感的处理艺术,关注融入作者情感的细节,品味表达情感的语言。
【考点纠错】不能深入文本准确把握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对小说情感的处理方式把握不准;
8. 理解虚构对于小说的重要意义
【命题形式】这篇小说显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请探究其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段及艺术效果。
等等。
【答题要领】从情节、细节或人物本身分析小说所虚构的内容,分析小说通过想象、夸张、变形等手段营造的或映射或荒诞的艺术效果,从而更深地揭示小说的特定主题。
【考点纠错】误把小说的故事等同于现实世界的事实;对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段不甚了了。
不能很好把握小说虚构了什么、怎样虚构以及为何要这样虚构等问题。
话题一:
叙述——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
【考点梳理】
一、叙述角度:
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n 上帝俯瞰——全知视角
特点:
传统小说比较喜欢使用这种视角来讲述故事。
叙事人全知全能,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
好处:
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例如:
莫泊桑《项链》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
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
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
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
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
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务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
n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
特点:
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好处:
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例如:
海明威《桥边的老人》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的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二、叙述人称:
你、我、他
1、 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
特点:
“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
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
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
“我”并不等于作者。
举例:
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就无法得知老人 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了。
2、 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
特点:
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
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
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
《项链》中的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一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
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
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
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她就设法偿还。
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
她懂得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了。
她刷洗杯盘碗碟,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
她用肥皂洗衬衣,洗抹布,晾在绳子上。
每天早晨,她把垃圾从楼上提到街上,再把水从楼下提到楼上,走上一层楼,就站住喘气。
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月月都得还一批旧债,借一些新债,这样来延缓清偿的时日。
她丈夫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誊写帐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
这样的生活继续了十年。
第十年年底,债都还清了,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
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
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
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
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
谁知道呢?
谁知道呢?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小说家们一般是根据审美的需要和预先设定的阅读效果来选择人称的。
《墙上的斑点》由于采用第一人称,使“我”对斑点的一连串猜想、议论、抒情得以运用自如。
如果换成了第三人称,就显得有些做作和不当了。
契诃夫的《万卡》,是两种人称的巧妙结合,整个故事的叙述语言是第三人称,而万卡写给祖父的信则是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的叙述便于向读者交代万卡的悲剧命运及其生活环境、背景等;而第一人称讲述了他在莫斯科鞋店里做学徒的悲惨境遇以及内心世界的悲伤,令人心酸落泪。
3、 你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命题形式】
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
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文章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
文章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那么文中的“我”和作者有何关系?
作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角度,有什么好处?
【答题要领】
首先,确认文中人称的运用和变化情况。
基本的叙述角度有三种,个别的文章可能采用几种叙述角度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情况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
其次,要了解每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再次,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分析时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合作者的观点态度来考虑。
话题二:
场景——把握场景的功能
【知识梳理】
场景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
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
《炮兽》中人与大炮搏斗的情景就是典型的场面描写。
【考点梳理】
场景这个话题主要应把握场景的5点功能:
①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
或者定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
②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
③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
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④如果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
⑤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
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在大多情况下,小说中的某个场景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考点纠错】
不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生搬硬套场景功能;作答时遗漏要点。
【命题形式】
小说的描写了某某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
【答题要领】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
处于不同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不同的。
其次概括所描写的环境,归纳景物特点。
最后分析其作用,分析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⑴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⑵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⑶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
⑷推动情节发展。
⑸突出深化主题等。
话题三:
主题——探究复杂多义的小说主题
【考点梳理】
所有作品都是有主题的,“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是小说家写不厌的“母题”,作家试图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对婚姻、家庭和爱情的体悟,对人性弱点的悲悯与失望,或者对真善美的讴歌与追求。
这样的小说主要以思想的深度来展示其独有的魅力,我们称之为思想小说。
有些小说则主要以讲故事为目的,其魅力在于故事本身的曲折、离奇或者故事讲述的独特技巧。
这样的小说,我们称之为故事性小说。
但凡优秀的小说,它的形象大于思想,它靠形象来揭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
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好的小说总是赋予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让读者见出其中复杂多义的世界。
从而充分展示其无穷魅力。
罗兰·巴特说:
“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
”说的正是小说主题具有复杂多义的特点,这就使得小说主题具有丰富的探究性。
但是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并不是无边界的,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应该相对合理而不能离谱地误读。
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者读出的毕竟还应该是哈姆雷特。
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考点纠错】
没有对小说进行整体把握,只从局部某一点草率作答,导致片面理解甚至误解小说主题;不联系文本具体分析,而是居高临下作架空分析;对主题的分析不到位,不能自圆其说。
【命题形式】
小说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联系这篇小说,你有怎样的人生启迪?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的可能有的多种主题。
【答题要领】
1、从小说的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入手。
2、联系作品的典型环境的精当描写。
3、联系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的动机。
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作品中具体、个别的事例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普遍现象。
这5种方法可以相互结合,并非完全独立。
话题四:
人物——学会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考点梳理】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大多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因而在小说阅读的考查中,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小说塑造人物的常见方法是“贴着人物写”:
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西方的小说更习惯于从人物心理出发,以描绘人物的心灵世界来描写人物。
最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段是内心独白、梦境描写和幻觉描写。
人的意识分为显意识